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学_New
- 格式:doc
- 大小:5.01 MB
- 文档页数:13
The Significance of Jiang Kongyang's "Beauty is the Objectiz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作者: 张玉能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页码: 3-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蒋孔阳;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当代美学
摘要:蒋孔阳《美学新论》明确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这个命题经过新
时期以来的历史实践检验,是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的正确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个命题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其次,
这个命题对于自然美这个千古之谜和"啊喀琉斯之踵"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第三,这个命题有力地回应了反本质主义,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作者: 朱震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08页
主题词: 人的本质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存在物;自然物;长方形;劳动产品;《手稿》;社会性;几何美;自然美
摘要: <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问世以来,中外学术界相当多的人们先后论证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样一个根本的美学命题。
这对于美的本质这样的美学原则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应当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
然而,近年来,也有许多同志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种种质疑和非难,不承认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认为美可以是纯粹游离于人的本质以外的自然物。
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正于美学界的同志们。
一、马克恩主义文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时期;第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时期;第三,从20世纪十月革命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批判与反思时期;第四,从1968年以后开始的开放性发展时期。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1. (1844年手稿》美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这是从劳动对象和结果一—即产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创造产品但并不拥有;产品是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2)自我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的本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存活动中。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因此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3)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异化人的普遍性就是自由。
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类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4)人同人相异化“商品拜物教”:人明明是物的创造者,现在却倒过来被巨大的物的权力所支配。
劳动产品对工人是异己的,活动也是异己的,它属于资本家。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另一个与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人(即资本家),以及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不劳动,但是占有)。
3.“对象化”原则。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体现的基本哲学原则: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本质力量对象化。
①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在劳动者的头脑中形成内在尺度之后才进行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者:顾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摘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在学术界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考察、探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以及美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阐明该命题的确是揭示美的本质的科学命题。
关键词:美;人的本质;社会美;自然美作者简介:顾莎(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193-01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
“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曾在他的作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认同其他动物的最后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
这里的劳动是现实中具体的,是人类掌握制造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及努力改造客观存在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随后,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切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以及本质力量的涵义和特征。
恩格斯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这是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费尔巴哈口中的抽象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所说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所以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创造活力。
名词解释:1、人化自然:出自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化自然是指人在实践中把自然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审美对象,具体说是把自然事物情感化、人格化、心灵化。
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自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在劳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人的智慧、人的才能,这些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得到了肯定和展现。
3、两种尺度:两种尺度包括“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
所谓“种的尺度”是指,某一种动物,它的本能和它的技巧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它才能生存并繁衍下来。
比如青蛙的跳跃,马克思认为动物的这种尺度是局限的,单一的。
所谓“内在尺度”是指,人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需要理想、愿望、要求等,并进一步化为一种蓝图。
如果说种的尺度是要要求符合外部的客观规律性的话,内在尺度则是指要求满足人的愿望要求等。
如果这两种尺度都得到了满足,那么这种劳动就叫做按照美的规律去造型。
4、美的规律: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
这形式标志着人对对象的必然性的自由支配,凝结着人的创造智慧、才能和力量,积淀着人的社会性的情感、理想和愿望,因而它既是感性的又并非单纯感性的,包含着对对象的能动的理性把握。
5、莎士比亚化:出自于《马克思至斐迪南•拉萨尔的》,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并且,文艺作品还应注意情节的生动性、性格的个性化、语言的生动性等等。
6、席勒式:出自于《马克思至斐迪南•拉萨尔》,所谓“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部分的存在主观唯心观念。
主要表现在①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
对美的本质再理解内容提要美的本质是千年难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传统美学的总结,但当代分析美学认为“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方式本身就是虚幻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根本立场,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可借鉴之处。
本文试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精神与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美的本质进行探求。
美是人生命实践历史积淀的产物,美源于人历史积淀的超越冲动.关键词经验体验类生命历史积淀超越冲动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
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
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
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
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
柏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整个传统美学的发展都受这一命题制约。
从柏拉图的“美在理式”到黑格尔的“美是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从托马斯·阿奎那“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到康德的“审美乃超脱了任何(包括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对对象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从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美学已经蔚为大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论是唯心主义美学还是唯物主义美学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美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地看待美本质,多陷入神秘主义泥潭之中;旧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现方面去理解。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谈谈你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的理解。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
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
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
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
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在悲剧人物的苦难和死亡之中,蕴寓着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正是它使悲剧具有了美学价值。
单纯、孤立的个人的不幸和灾祸没有悲剧美的意义。
美学史上有的人之所以认为欣赏悲剧是不近人情的事,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悲剧人物的磨难飞痛苦以至死亡,而没有看到在人物的苦难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意义的缘故。
只有把悲剧人物的不幸和一定社会联系起来,他的毁灭才超出个人的性质,带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悲剧冲突是社会冲突,是相对弱小的新生力量与强大反动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悲剧则是这种冲突及其必然结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像《窦娥冤》就深刻反映了元朝封建社会的官府昏愦腐败、草菅人命,流氓无赖横行无忌、欺压良民的黑暗现实,?《祝福》则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和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
喜剧与悲剧一样,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由的。
首先以所谓“否定性喜剧”来说,由于历史在合乎规律地运动着它必然要把那些陈旧的生活方式变成喜剧对象。
旧事物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它们总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对美的本质再理解内容提要,,美的本质是千年难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传统美学的总结,但当代分析美学认为“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方式本身就是虚幻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根本立场,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可借鉴之处。
本文试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精神与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美的本质进行探求。
美是人生命实践历史积淀的产物,美源于人历史积淀的超越冲动( 关键词,,经验,,体验,,类生命,,历史积淀,,超越冲动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
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
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
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
,,,,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
柏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整个传统美学的发展都受这一命题制约。
从柏拉图的“美在理式”到黑格尔的“美是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从托马斯?阿奎那“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到康德的“审美乃超脱了任何(包括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对对象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从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美学已经蔚为大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论是唯心主义美学还是唯物主义美学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美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地看待美本质,多陷入神秘主义泥潭之中;旧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现方面去理解。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专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1社会风气的变化2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3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4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5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6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了文学的发展;总地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发展变化的;2、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形式,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活动;3、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形式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浸染的状况;思考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以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无功利和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指向某种权利;确切的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观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3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第六章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如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它是从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为“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3、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思考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答: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答: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于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审美化了;3、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用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答: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日常用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答:不能;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及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活动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者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从感情体验为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情感;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是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8、文学创作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转移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第七章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整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从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的解释和揭示;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9、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神形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10、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11、陌生化:作家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的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12: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13、推敲: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恰当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写主观性相联系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构思艺术,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出判断,它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得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1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2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结、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答:1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即兴创作要气氛和契机3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4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的因素以及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情感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2、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从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的介入方式对个别特殊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情感评价:指文学创造主体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其所描写和表现的人物与事件所作的情感性“裁判”;4、艺术形式:其本质及内涵可以从表层到深层逐层地界定为:1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2这一实现方式于具体作品体现为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3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是由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如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手法有机组织起来的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织实际是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5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是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5、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答:1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2“真善美”三位一体,但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6、艺术真实主要与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因; 答:1特征: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意性2一切现实中存在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以及必然性的解释,作为自己求“真”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虚拟性的情景之中;因此,艺术真实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就致力于揭示和把握客体对象的内蕴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虽然相通,但是科学活动的目标及过程讲求客观性;而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意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7、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答: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内蕴又是与其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
语言的内容美就是指语音和语言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意思、观念及意象,即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了恰当的话语。
②以语言的形式美而论,就是语音按恰当比例组合,多样变化,和谐统一。
语音的美和音乐的美有着深刻的本质的联系。
对于“音乐是什么?”的回答,能够完全地回答“语音的美为什么能使人愉悦地接受”这一问题,也能部分地回答“为什么说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这一问题。
③那么,音乐是什么?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输入一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 标“2”(re),C标“3”(mi),T标“5”(s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打奏出来竞是一首乐曲,优美动听。
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遗传密码组曲》。
诺贝尔奖候选人美国霍普医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大野乾博士,在诺贝尔化学会议上报告了他的研究课题“遗传基因音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震惊。
他提出的“基因重复产生进化”的假说,与“相同旋律或相似旋律的重复组成乐章”这一音乐作曲原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遗传密码隐含着优美的旋律,那么,反过来猜想:优美音乐是否能转换成遗传密码呢?科学家们将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译成遗传密码,与碱基序列对照,终于发现:人胰岛素中的一种碱基序列乐谱,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间部的音符排列几乎完全一致!那岂不是说,人类的繁衍就是类似音乐发展的一条长河?或者说,人的本身是包含了无数信息的一首凝固的乐曲?或者,音乐是否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些遗传密码的某种不自觉的破译?上述资料说明,人之所以欢愉地感受音乐,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隐含的优美旋律与外在音乐发生了和谐共振。
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人几乎要求外界的所有声音都变成音乐,以期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共振,是人自身生理机能的需要:让竹管发出音乐(笙、箫、笛等),让金属发出音乐(号、簧、钹……),让木头片发出音乐(木琴……),让各种丝弦发出音乐(琴或弦乐器),让石头、碗、洋铁筒发出音乐。
摘要“美是什么”一直是美学界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是始终没能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中,对人的本质有了前无古人的科学总结,并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命题。
我国的实践主义美学又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推演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
作为对美的本质的定义,引起了一些争议。
本文力图从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入手,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解释美,并厘清曲解与偏颇,说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是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核心,两者具有同一性。
关键词:美;人的本质;对象化;实践;自由自在;创造Abstract“W hat’s beauty” has always been a core issue of aesthetic community, but never well solved. Marx inherited Hegel and Feuerbach’s critical thinking and made an unprecedented scientific summary of human nature, and proposed a proposition “working to create beauty”. According to Marxist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ur country’s practice of aesthetics was pushing a proposition of human nature. It caused some controversy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This paper strives to star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human nature objectification and explains beauty with human nature objectification, and clarifies the distorted and biased to show that human nature objectification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beauty, but also the core of beauty, which has the identity.Key words: beauty; human nature; objectification; practice; at ease; creat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1、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答:(1)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2)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
(3)美是什么?劳动实践成果对人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或者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堪称美学中的“斯芬克思之迷”或者“歌德巴赫猜想”,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回答的美学问题,许多美学家都是谈别人的多,谈自己的少,或者干脆就回避了。
根据各种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对美下定义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美的定义必须建立在劳动创造美这一基本前提之上;(2)美必然是有形象性的,即必须是具体可感的,美永远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她必然在具体的事物中显示而被人们所感;(3)美必然对人性产生积极的功利作用,即必然对人性产生促进、提升、涵濡、陶冶等正面的效应。
因此,可以把美定义为“美是人性的证明”;至于什么是人性,则是又一个极为重大的美学核心课题。
2、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
答:(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
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和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
这种模式,可以说开出了后世“自下而上”研究美的理论模型。
所谓“自下而上”的研究,其实就是绕开了真正的美的本质问题而转向具体定量的分析,并在两个方向上发展。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
当然,这个决定着美的本质”神”或“上帝”也可以被替换成抽象的人,从休谟开始,西方许多学者就是这么做的。
在他们那里,人的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定性没有了,美的现实转变成了纯粹“主体性”的东西,从而形成了近代、现代、和当代美学史上的主观唯心派和非理性的潮流。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
美学原理新编各简答题大题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1、非理性美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否定普遍理性的意义,强调本能欲望和感性艺术2)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3)人的个体性、偶然性、一次性、体验性、不可重复性4)艺术是宣泄表现而非摹仿再现:镜与灯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力量的构成。
1)人的需要力量。
人旨在满足自身存在要求的心理动力。
需要构成人从事各种行为的根本动机2)人的实践力量。
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实践主体改变实践对象的力量,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现实基础3)人的认知力量。
认知:探索、发现和理解事物的心理活动4)人的情感力量。
情感是人对它者与自身关系的体验评价。
它分为肯定性的情感与否定性的情感—爱与恨5)人的意志力量。
它是人在从事行为时指向特定目的的力量,它分为肯定性的意志与否定性的意志6)人的想象力量。
它是人在心理中改造旧意象而构造新意象的力量,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本质力量7)人的语言力量。
就是运用语词符号表现自己、沟通他人的能力。
可分为理性的语言力量与感性的语言力量3、崇高的特点是什么?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
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的特征。
从美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Ppt:1)在人与对象的冲突中实现感性自由存在2)表现在巨大粗犷雄伟怪异的感性形象上3)心理体验是先惊慌恐惧然后再振奋激荡4)审美效果主要是锻炼意志以及增强自信4、美与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
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学的本质就是:A,自由自觉的活动。
B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和美: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出人类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否者就是不美或者丑的。
这也就是说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成果大都是美的。
例如桌子,凳子,都是美丽的。
凡是展现人美好素质的也是美的。
例如诚实,勤劳。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是劳动。
正是人的劳动,才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成其为人。
(2)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动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各种社会关系而存在。
人在实践中,总要结成一定的生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的部分。
“人学”通常是指人性论及其相关部分,包括人生观、人治观、人类社会理想论。
其中,人性论是核心,人生观、人治观、人类社会理想论是其现实运用。
人性论主要回答人是什么,人生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人怎么活得像个“人”和人的行为准则,人治论包括“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自治”论追求的是保存善性、去除恶性,“他治”论讲究“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类社会理想论则把符合人性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
祁志祥认为《中国人学史》一书的学术创新就在于对中国人学思想古今演变历史规律和时代特色的总体把握,这是对思想资料的反复沉潜玩味中提炼出来的。
先秦人学多元而务实,两汉人学既有所拓展,又走向悖谬,六朝人学继续增益与深化,唐宋至明初的人学在前行中复古,中明至鸦片战争时期的人学走向反叛和启蒙,近代人学在借鉴西学中反叛传统,现代人学交织着启蒙与救亡合一与分裂的双重变奏,当代人学从人的失落走向人的回归。
此外书中的论述打破了过去的思想史按年代顺序罗列述评对象的结构框架,将每一历史阶段的述评对象按学派属性和思想属性归类,如先秦分“儒家的人学”、“法家的人学”、“道家的人学”,两汉六朝增设了“道教的人学”、“佛家的人学”等,同时在个案研究方面也注重出新。
马克思的说法是:人的感觉对象(指表象,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参看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对象化” ---摘自《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对象化一词在美学界极为流行。
但是在笔者看来,流行的理解存在许多混乱。
我们有必要结合进化论,对“对象化”作合乎自然科学的解释。
美学界许多人对马克思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解,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反映论:红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红的物性的反映,美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物性的反映。
按照这种观点来理解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结论只能是:被人改造过的对象,比如梯田,才能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没被改造过的对象,象原始森林,星空,月亮就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坚持实践美学的人说,对象化是一个深刻命题,不能这样简单理解,而要从人和对象的关系变化来理解。
关系变了,对象就变了?如何变的,能不能说得明白一点?坚持实践美学观点的人就是不敢承认,或有意回避这样一个是事实: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本意是感觉构成的表象对象化,自然人化是指表象世界人化丰富化。
表象世界是由感觉构成的,是相对的,和人的感觉功能有关。
客观对象变化,表象也会变化,但是反过来不一定。
虽然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有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意思,但是原来的基本含义并没有否定。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
没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
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
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23】,125-126) 这里的对象至少不排除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同样,马克思说的自然界也不排除客观自然界在人脑里形成的表象世界。
坚持实践美学的人之所以不敢承认以上实事,是因为存有好心――怕马克思的对象化说法有唯心主义错误。
我以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界”谈起。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牛顿时代的哲学家洛克(通常被认为是机械唯物论代表)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直观把外物提供的感觉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
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
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黑格尔不满于康德的二元论,提出绝对理念外化出自然界或现象界的学说。
而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不满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不满于康德的二元论,提出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界不可分离;感性世界或表象世界是相对的,和人的感官和心理有关;人通过感官在对象上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关于音乐的耳朵的说法就是来自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里写道:“理性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理性,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
如果你对于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象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那么,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面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不是你自己心的声音吗?”(【3】,209-213)费尔巴哈也明确说过月亮、太阳和星星都显示了人的本质。
他说:“月亮、太阳和星辰都向人呼喊:认识你自己。
人看见月亮、太阳和星辰,…这就是人自己本质的一个证据。
”(【3】,210) 这就是说,人通过月亮、星辰和太阳的表象确证自己的认知能力。
当费尔巴哈说上面话的时候也并没有否定客观的自然对象的存在(参看《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
既然费尔巴哈已经是唯物主义者了,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思想时怎么会犯唯心主义错误呢?马克思提出的对象化不同之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实践活动对感官的影响。
费尔巴哈通过异化批判宗教,而马克思通过异化批判资本主义。
两者都肯定,应当以人为目的,让人的感觉对象多样化,人性化――即快乐多于痛苦,这正是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初衷。
人对对象的感觉是相对的,和人的感觉功能有关。
这正是包含在对象化理论中的基本思想。
下面我们从经验事实和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感觉的相对性。
为此,我们先说明两类感觉的区分。
肯定“美在客观”的人认为美和香甜一样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但是我们有十足的理由肯定:香甜可口等性质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而是相对的。
比如我们人类觉得苹果好吃,可是狼和老虎就不觉得好吃。
你到动物园把外观很美的苹果扔给老虎,它可能看都不愿看。
你扔一只鸡,那就不一样了。
显然苹果对于老虎来说既不好吃也不好看。
我们也可以说苹果对于动物的对象是动物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老虎是肉食动物,没有消化苹果的胃口和相应苹果产生味觉快感的感觉功能,好吃的苹果不是它的对象。
好看好吃的苹果只是人和许多素食动物的对象,并且显示了人和这些动物相应的本质力量。
我们如果考察苍蝇关于值得追求的“香”的感受,那也一定和人的感受大不一样。
甚至同一种动物或同一个人,相应同一种食物感受也会不同。
中国许多人喜欢吃臭豆腐。
不习惯的人一开始感到的气味确实是臭的――我是说不好闻的。
但是如果他渐渐喜欢吃臭豆腐了――因为口感好,那么,同样的气味他就会觉得是好闻的,甚至是香的感觉。
感受是相对的,那么它们有没有客观性呢?笔者的结论是:客观性不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是人或动物和对象的需求关系。
人觉得苹果好吃而老虎不觉得好吃,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要到人和对象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需求关系中去找原因。
后面我们将谈到,蜂蝶觉得花香花美,而苍蝇不然;孔雀等鸟类觉得浆果美,而狼和老虎不然,道理都是同样的,要到动物和对象的长期以来形成的需求关系中去找原因。
对象化的理论对于动物同样适用。
我在《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书中详细地讨论了提供信息的感觉――比如色觉――的相对性和客观性,并提出了模拟符号论。
该理论认为:感觉是模拟符号,符号是相对的,虽然单个感觉和单个物性不相似,但是一系列感觉中的差异反映了一系列物性的差异,从而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这正是感觉中客观内容。
模拟符号论基于我对色觉机制的研究,该书介绍了我建立的色觉机制译码模型,以及如何用译码模型解释色盲和色觉机制进化。
这一模型可以使我们对感觉的相对性和客观性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
根据上述色觉机制进化模型,人类和动物本来看不到各种彩色――只有明暗两种感觉,人类和动物的表象世界是非常单调的。
随着视细胞的分裂,人和动物的眼睛渐渐能区分不同波长的色光,从而能够看出各种不同颜色。
可以说呈现彩色的表象世界是人分辨色光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同样,人和鸟雀蜂蝶本来也不觉得多彩的花果美,由于这些对象或对象所在环境符合人或动物的生存需求,于是人和动物渐渐觉得这些对象是美的。
另一方面,因为植物多彩和多汁的花可以引来更多蜂蝶为之传粉,多肉质或多营养的果实可以促使动物吞食,从而到处散布其种子;于是它们因为动物的寻求和享用得到更多保留。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动物把自己的需求对象化到植物身上,不仅动物感觉表象丰富化了,而且客观的对象也丰富化了。
这正是费尔巴哈忽视而马克思强调的对象化――通过实践使本质力量客观化或物化。
只是这一对象化不只限于能劳动的人类,动物和植物之间,孔雀的审美心理和孔雀的羽毛之间也存在这种对象化。
客观的植物花果和果实丰富化多样化了,动物的感觉表象因而又进一步丰富化了。
可以说,对象化实际上是说感官和表象世界协同进化,包含物化,但不仅仅是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