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4_4 气候教案 晋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23.50 KB
- 文档页数:6
气候【教学目标】1.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认识气候的特点,体会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复杂多样。
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课前准备】1. 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绘制好新加坡、阿斯旺、雅典、伦敦、莫斯科、雅库茨克等城市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收集一些这些城市的建筑、服饰、自然风景图片等。
2. 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前面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养成了喜爱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的天气如何?二、新课学习(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2、气候类型的差异(1)、世界气候类型多样[ 过渡 ] 刚才大家说的很好,世界各地的气候不一样。
存在地区差异。
比如,在北京进入寒冷冬天的时候,有的地方刚要进入炎热的夏季。
而且类型也多样,比如,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终年寒冷,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雨水充沛,有的地方久旱不雨,异常干燥。
大家看了课本提供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了解到世界气候类型多样,不下 10 种。
[ 引导深入 ] 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大家今后到国外留学、旅游、工作,那时你就不能按照北京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所以为了以后出国作好准备,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出国活动。
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2)、世界气候的分布[ 活动设计 ] 活动内容是这样的:按小组抽签去国外留学或旅游(签上注明了什么时候去,逗留的时间,去的地方。
小组抽到签后进行讨论,首先弄清楚这个地方在哪个大洲,位于世界地图什么位置,对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再利用所给的降水、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然后从图中分析出气温、降水的特点,确定气候类型的特点,按照气候类型的特点,大致决定准备选取衣服、选取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日常必备物品,并想象出自然景观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从发给你的资料中挑选出来,如果材料上没有,自己写上。
4.4《气候》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与主要分布区。
过程与方法:运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区;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图,概括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使学生养成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
主要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级分布。
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讲授法【导入】智利:国名是“寒冷的土地”的意思,其实与识记的气候并不相符。
智利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北部一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从北向南依次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约有1/8的地面终年为冰川覆盖,因此有“雪地”“冰的陆地”之称,因其为岛国而译为“冰岛”。
然而,由于一股暖流环岛而过,加上冰岛多火山、温泉,是个“冰”与“火”并存的国家,所以气候并不十分严寒,其南部还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你知道地球上不同的温度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的概念、特征和主要组成要素,并能准确描述出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
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
【自主学习】读教材第63页至第65页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知道气候的概念、特征和气温、降水两大要素。
2.运用地图,分别说出热带和寒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气候类型。
3.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说出不同气候类型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
【活动】从图4.15中读出热带和寒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地区。
辨别图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寒带气候主要位于南、北极圈以内,有极地气候。
极地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冰洋沿岸地区。
4.4 气候【课前准备】1.准备教具:iPad、完成“谷歌地球”软件的下载、导学案等2.完成分组:对学生进行分组,个人得分计入小组得分,最后获胜小组当天免去一项地理作业。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比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用合适的语言描述“天气”与“气候”;(2)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差异并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3)通过阅读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逐步锻炼归纳气候特征的能力;(4)能通过事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5)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梳理认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学习方法;(3)通过iPad、谷歌地球APP、网络搜索等多种渠道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全球气候现状,激发环境保护意识;(2)用事例说明气候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示导学、对比归纳等【教学用具】多媒体、IPD、谷歌地球应用软件、网络搜索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打开谷歌地球,映入眼帘的是我们辽阔的祖国,在美丽的渤海湾北岸有我们美丽的家乡营口,这里春花烂漫海鸥飞,红毯绿地映日红,晨雾弥漫秋色浓,踏雪而来奇景现,可谓四季入画!如此景观都得易于营口独特的气候。
那么什么是气候?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气候。
(设计意图: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明确,逻辑清晰,训练学生地理思维。
)【投石问路】——天气与气候过渡:什么是气候?天气与气候有何区别?来看活动一:咬文嚼字析区别,比比谁最快有结论。
活动一:咬文嚼字辨区别任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 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候”,属于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自然环境”的第四节。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并认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气候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提高学生分析气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图表和实例。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气候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等基本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 气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4.4 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气候,陌生的是,他们对气候的本质和形成机制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深入揭示气候的本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周围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于气候,可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于气候的形成机制可能觉得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气候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定义,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气候现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的形成机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气候的本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分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导入:介绍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气候现象,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的形成机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1.降水及主要形式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教学难点】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了解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那么作为一个地方气候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降水了。
本节我们就要了解降水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季节变化以及它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降水。
如雨、雪、冰雹等2.形式:降雨是降水主要的形式。
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四种形式。
3.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
有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量杯内。
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的测量方法大同小异,最后都是化成水来读取。
▲活动:通过活动我们知道:降水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业、农业、交通和日常生活。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区别的,并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2.某地降水量在一年中各月降水的多少,我们用各月降水柱状图来表示。
书上两幅图为两地的降水柱状图,反映出世界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迥异:一年内,有的地方(如A地),各月降水都很多且均匀;而有的地方(如B地),夏季多雨而各月降水较少。
▲活动:1.看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回答问题:(略)2.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略)(三)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图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气候》(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气候的定义、分类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气候变化和气候现象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通过互动和探究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导入新课。
2.气候的定义与分类:讲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通过示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通过地图和图像进行展示。
4.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5.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气候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挑战。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 气候》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气候》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因素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因素,学会判断和描述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因素,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教学难点: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概念和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归纳总结气候的形成因素,强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程度。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描述所处的气候特点。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 气候》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候”,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气候的定义、类型、分布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的类型、分布和影响因素等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气候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类型、分布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类型。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气候》。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不同气候类型的案例材料。
4.小组讨论题: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影响气候因素的小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和实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气候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气候【学习目标】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会描述天气和气候。
2.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4.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对气候的理解和体验。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照每幅景观照片和各位同学对自己地区气候的描述,思考下列问题:(1)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_________,常用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素。
(2)讨论谈话中所说的“一年”是指某一特定年,还是一般而言?(3)请概括一下你对气候的理解?气候是一个地方___________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__________。
(4)结合书本中三位同学对气候的描述,尝试描述以下东营地区的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刚才我们对气候的理解和体验,和天气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从关注的时间、要素、和特点等方面作比较)天气反映一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____________的;气候是一个地方________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_________。
(6)看看下面几句话,哪些是说气候的,哪些是说天气的?昆明四季如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明天大风降温。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
()2.气候的地区差异:(1)回顾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顾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完成表1.表2.表1表2(4)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4《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以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及其特点,掌握气候形成的因素,认识气候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地形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候与天气有所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需要学生从长远的角度去理解。
同时,气候的形成因素较多,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定义,掌握不同类型的气候及其特点,了解气候形成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气候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候形成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climate.ppt课件、相关气候案例素材、气候数据表格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2.呈现(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PPT中的气候景观,回答导入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气候的定义,呈现气候分类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及其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PPT中提供的气候数据表格,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案例素材,了解气候形成的因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气候形成的因素,并在班级内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并补充。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四节《气候》(第1课时)。
这一节主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并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更深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能够认识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对气候有一定的感知。
然而,他们对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气候概念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能够识别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气候变化现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变化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使用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3.通过实际观察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变化现象。
4.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图表,用于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准备一些实际观察和案例分析的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变化现象。
3.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展示气候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分类。
4. 气候-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成因;2.掌握气候分带和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3.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气候的成因;2.气候分带和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案,预先了解气候分带和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2.学生预习教材相关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通过引入例子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的重要性。
2. 气候的概念和成因(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气候的概念和主要成因;2.学生逐步认识地球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层、地球自转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3. 气候分带和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3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气候分带和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并通过世界气候带图形让学生感受不同气候带对生物、水利等的影响;2.学生通过对不同气候区划及特点的了解,逐渐理解气候对生态的重要性。
4. 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2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学生通过案例等实际方法,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5. 总结提高(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根据课堂知识完成作业,要求不少于600字,介绍一个气候区带或一个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影响。
七、板书设计1.气候的概念和成因;2.气候分带和气候区划;3.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丰富,设计合理,通过引入实例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经验明确气候对生态和人类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重点、有分寸地讲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和个性化需求。
第四单元第四课《气候》学案
一、导学内容: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教学目标:
1、记住气候;能区别“气候”与“天气”。
2、知道气候的两个要素。
会分析气候直方图。
3、记住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三、教学重点:
1、区别“天气”“气候”。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
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读教材)完成下列任务。
1、从三位同学的谈论中看,他们谈论的是什么?
2、天气是:,有特征。
3、气候是:
比较“天气”与“气候”归纳气候的概念及其包含的要素。
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一般只注意和两个要素,
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常用到、、、、
、等要素。
(二)读课文。
完成下列任务。
1、世界上和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世界上的地区差异更复杂。
2、下列各图为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写出它们代表的气候类型。
A()B()
C ()
D ()
3、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完成66页题1。
4、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全班同学。
六、建构知网:
一、气候
二、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三、气候的类型与分布。
《4.4 气候》教案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认知率达100%。
(重点)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利用率达100%。
(重难点)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教师: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气候》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能够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2.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学习过程
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A.阴晴、风雨
B.气温、降水
C.干、湿
D.降水、风向
2.甲、乙两地相比()
A.夏季降水量甲大于乙
B.冬季降水量甲大于乙
【拓展阅读】
四季更替与五带分布
温带地区一年有春、夏、秋、冬季节之分,合称“四季”。
四季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从天文的角度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随着地球的公转,一年中就会出现四季的变化。
西方的季节划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
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
北温带的国家在划分四季时与气候结合,把每年的3、4、5月划分为
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月及次年的1、2月划分为冬季。
根据地表热量分布的差异,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 气候》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4.4 气候》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类型、成因和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气候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类型和成因,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3.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气候环境的措施。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保护气候环境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气候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深入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气候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气候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气候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气候影响因素的图表和模型,用于解释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什么气候类型吗?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气候?”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呈现气候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4 气候
【教学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重点】
各种气候的分布、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天气有关概念和特点,引入气候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图片景观,理解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一、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完成下表:
2、活动,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A.昆明四季如春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明天大风降温
D.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E:秋高气爽
F.清明时节雨纷纷
G.暴风骤雨
H.北京冬冷夏热
I.勿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过渡】观察多媒体图片景观和相应的文字描述,总结这些地方的气候特点。
二、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1、阅读地图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表。
从纬度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
分布地区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注: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不受纬度位置的限制。
2、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图找出热带的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分布范围最为广大
特点:全年高温,降雨分为干、湿两季
(3)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
(4)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
特点:终年炎热干燥
小结:熟记四种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终年炎热干燥
3、师出示“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分布”图,鼠标显示闪动的北回归线和北极圈,让学生指出这是哪个温度带?
然后闪动显示温带气候类型,让学生指出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导学生逐个观察、对照并识记温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
4、师提出思考题: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师强调: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分布规律,投影显示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分布简图:
5、组织学生反馈练习,使学生记住各气候类型的名称,知道各气候类型分布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分别位于北温带亚欧大陆的西岸、内部和东岸,各组说说所在地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
6、师投影显示“伦敦”“罗马”“莫斯科”“北京”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归纳四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师提示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去总结。
7、师投影显示读图思考题:
①找出北半球温带地区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③比较北京和伦敦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差异。
据生回答,让学生读图记忆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
1、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闪动显示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让学生指出寒带的范围,然后闪动显示寒带气候的分布和景观图,让学生观察、对照并总结归纳出寒带气候的分布。
2、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脉,出示高原山地气候景观图,然后闪动显示世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使学生知道其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师先说一个气候类型的名称,指定一名学生到大屏幕前在图上指出其分布地区,该生接着说一
气候类型名称,并指定下一名学生上来指图……谁说不出名称或指不出分布,中断了游戏,表演个节目。
探究活动: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
【板书提纲】
一、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等
3、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
⑴生产活动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