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开封府简介导游词开封府,又称南衙。
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四月,历五代梁、晋、汉、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开封府简介导游词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开封府简介导游词1 开封府,又称南衙。
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四月,历五代梁、晋、汉、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虽然楼宇时废时兴,属县时多时少、辖区时大时孝品级时高时低,这里一直是负责管理开封城区及周边各县行政、司法等事物的官署。
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伴随着宋王朝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160余年的辉煌。
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等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此任职。
现在您所看到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修建的文化游览区,占地四公顷,楼堂五十余。
其中有以戒石、大堂为主体的官衙文化区、有以梅花堂为主体的包公传说文化区、有以府司西狱为主体的刑狱文化区、有以明礼院为主体的科举文化区还有号称天下独一无二的文城墙景区和以潜龙宫为主体的帝王生活文化区,在挺拔的清心楼上,您还能指点评说当年200余位北宋开封府知府、府尹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过。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开封府的文城墙了,说道城墙大家就会想到它的为了防御敌人攻击而修筑的,因而它应该是以武备、军事为特色,可是宋代开封府衙的城墙,却是叫做“文城墙”,这是因为北宋时,宋王朝极力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努力强化中央集权,严禁地方官府修筑城墙,以免地方政权恃武抗上。
什么叫做“重文抑武”政策呢?就是尽量重用文人,严密控制、限制武人的意思。
跨过府门,我们就来到了大厅。
俗称“厅事”,这里是北宋开封府衙的核心,也是历任各级开封府官吏的主要场所。
北宋开封府机构庞大,官员众多。
召权知开封府全文翻译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包拯西仁字是泸州合肥(合肥今日)的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建昌县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包拯不辞去公职。
主管国家税务机关,父母不希望他离开,包拯辞职从办公室,家里的老人的支持。
几年后,他的父母已经死了,包拯墓建草庐父母丧期满,或挥之不去的感觉,直到不忍离去,各位长辈安慰和鼓舞许多人来。
经过一个非常的时间,才去接受派遣,终日县令包拯。
牛盗贼砍别人家的舌头,牛的主人(县政府)抱怨。
包拯说:“(你)刚回家,杀牛卖了它。
”不久,另一名男子来到(县政府)说再见的人私自屠宰的牛,包拯说:“(你)为什么要砍别人家的牛舌头,再次指责他喜欢吗?”小偷被惊呆了,很不服气。
包拯是几品官员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那么你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几品官员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包拯是二品官员包拯考中进士之后一直在各地当人知县,之后包拯一路步步高升,做到了枢密副使,枢密副使这个职位从宋朝这个历史来看是二品官,放现在来说就是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这是包拯的最高职务。
之后包拯在开封担任开封府的府尹是几品官?包拯被百姓称之为包青天,青天大老爷当时的职位是二品官的官衔。
那么既然包拯的官职已经到了二品官员,那么为什么每次办案时包拯的权利却没有官职那么大。
这要追溯到当时宋朝的政局体制,当时的宋朝对于军权这个是要求很严格的,官职高但是权利却没有那么大,简单来说包拯没有调动部队的实际权利在手。
但是宋朝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君主很开明,不管官阶大小,只要有思想有想法都能大胆说出来。
包拯人物生平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50]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开封相国府简介
开封相国府是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包拯的名声驰誉古今。
开封相国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
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政机构,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以下是关于开封相国府的一些详细信息:
1. 历史背景:开封相国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它曾是北宋三位皇帝——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登基前的官邸。
2. 著名人物:在众多府尹中,包拯(包公)的名字最为人所熟知,他以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古代清官的代表之一。
3. 建筑规模:重建的开封相国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达到1.36万平方米,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形成了东府西祠的独特景观。
4. 旅游信息:开封相国府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文化墙、清心楼、潜龙宫等著名景点,建议游玩时长为2—3小时。
综上所述,开封相国府不仅是一个见证了中国古代法律和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遗址,也是一个集中体现了宋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以及体验古代官府的氛围,开封相国府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1、关于天下第一塔——铁塔的传说古时候,开封城北角夷山上有一个井口大的泉眼,一眼看不见底,“咕嘟咕嘟”直往外冒水,日夜不息。
淌出来的水十分浑浊,又咸又涩。
城里本来就地势低洼,加上污水横流,可把老百胜给坑苦了,饱尝泥泞之扰、疫病之灾。
全城父老乡亲在一起议定,堵死这口害人的泉眼。
用石头填,磨盘大的石头扔进去就不见了踪影。
用沙袋堵,激流把沙袋冲得千疮百孔。
人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凭它祸害古城。
有一天,一位商人来到夷山泉眼里打水,一个漩涡将水桶卷得无影无踪。
不久他乘船外出经商,在大海上水手打捞起一只水桶,仔细一看正是自己在夷山泉眼里丢失的水桶。
这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城,人们恍然大悟,心情更加沉重,原来泉眼底下通着东洋大海哩!有海妖兴风作浪,怪不得恁厉害,往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呵?正当百姓愁眉苦脸一筹莫展时,一连几夜古城上空都响彻着“造塔!造塔……”的叫声。
人们心情振奋,奔走相告:“只有造塔才能镇住海妖,咱们就在泉眼上造塔!”可是,那时人们只会造桥,别说造塔,连塔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
全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能工巧匠们聚在一起,谁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这天,忽然有一位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的老人沿街叫卖:“卖塔哟,卖塔!”人们顿时围过来争着观看,见他手中托的那件东西用楠木雕就,像一头粗一头细的红萝卜,又像一座摞起来的亭阁,玲珑剔透,十分可爱。
原来这就是塔呀!工匠头拱手施礼道:“老人家,这塔俺们买了。
老人瞧瞧大伙开腔道:“你们要塔干啥呀?”工匠们抢着说“我们要在海眼上造塔镇妖,为民除害!”“好,有志气。
那就塔送给你们吧!”老人乐呵呵地放下木塔,飘然而去。
工匠们把木塔拆开合拢,反复几次,里里外外琢磨个遍。
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真要在夷山上造一座高塔,谈何容易!一到施工问题全来了。
这天,赠塔老人忽然来到夷山,见工地上推满材料不见施工,质问道:“你们造的塔呢?”工匠头说:“俺们正在发愁哩,一层二层好造,往上就难办了,光料就运不上去。
经典历史故事五年级历史故事的意义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简单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历史故事五年级,欢送查阅。
经典历史故事五年级1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殊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腐贿赂的风气非常紧要;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
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状况才有了点变更。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夫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觉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夫又气又伤心,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追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夫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夫原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
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夫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
其次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揭发那农夫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状况,马上沉下脸,叫卖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诚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夫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揭发牛主子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贿赂赂。
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化的风气整顿一下。
遵照宋朝的规则,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开封府导游词【沿途讲解】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七朝古都开封参观旅游,我是阳光假日旅行社的导游员小陈。
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安全大使,也姓陈,大家可以亲切的称呼他老陈。
那接下来大家在开封的旅行就由我们大小二陈为大家服务了,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做好。
您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在此,我们预祝大家游得尽兴,玩得开心。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古都开封;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
古称大梁、汴京。
春秋郑庄公派人在此筑“仓城”,定名启封。
汉代为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这就是开封得名的由来。
战国时期魏国、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金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有“七朝都会”之称。
明、清称开封府。
现为地级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河南省的粮、棉生产基地。
手工业发达,尤以汴绣和汴绸著名。
旅游资源丰富,古刹名寺、文物古迹遍布境内。
风味小吃,品种繁多,是豫菜的正宗发源地。
在开封市风光秀丽的包公东胡北岸,有一片红墙碧瓦的宋式建筑群,它气势恢弘,巍峨壮观,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当年包龙图治理京师的地方------北宋开封府.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的官府中以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是北宋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政府,地位非常显赫.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160余年的辉煌,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当皇帝之前都曾在这里当过府尹,并且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在此任职,不仅树立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也形成了以”廉政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开封府也以此深得民心,名垂青史.成为四海文明的中国古代官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为原形重新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遥相呼应,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在建筑形式上开封府依照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归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它以府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迎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分九个展区:1.以鸣冤鼓.戒石铭.大堂为主题的府衙文化区;2.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为主题的包拯传说文化区;3.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4.以典狱房.牢房为主题的刑狱文化区;5.以桂籍堂.拱奎楼为主题的教育科举文化区;6.以英武楼,.校场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7.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题的府尹人文文化区;8.以宋太宗.宋真宗为主题的潜龙宫帝王文化区;9.以范公阁.曲桥.明净湖.弦月山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好了,朋友们,开封府就要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上随身物品,准备随我下车。
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中华文化历史长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烈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欢送查阅。
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1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殊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腐贿赂的风气非常紧要;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
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状况才有了点变更。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夫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觉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夫又气又伤心,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追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夫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夫原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
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夫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
其次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揭发那农夫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状况,马上沉下脸,叫卖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诚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夫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揭发牛主子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贿赂赂。
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化的风气整顿一下。
遵照宋朝的规则,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河南开封府导游词河南开封府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开封府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开封府导游词1欢迎大家到我们开封来,我是大家次此开封行的导游。
我们开封古城汴梁、汴京、东京,简称忭,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先后有战国时候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七朝都会之城,下面我就用七个一给大家介绍一下开封。
一个名臣的归宿: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我想许多人都听过这首歌。
大家到开封旅游,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曾担任过我们开封开封知府,,在人们的心中他就是中国古代清官的象征。
我们在参观完清明上河圆后将去参观包公祠。
一个王朝的辉煌:在开封历史上建都的七个朝代中,以北宋建都时间最长,从公元960年到1127年,长达168年,也最繁荣。
汉唐时间的长安不过四五十万人,唐代洛阳也不过一百多万人,而开封却达到150万人。
而当时伦敦、巴黎也就十几万人,被欧洲人称为世界最大城市的大马士革也只有50万,经济的繁荣,人口增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国商人、使节、宗教人士不绝于途,中国的各种文明,包裹火药、印刷术、造纸等由此传向世界各地。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柳永、李清照、张择端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各领风骚。
一条大河的历史:开封的发展与黄河密切相关,开封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黄河的泛滥史,黄河稳则开封盛,黄河泛则开封衰。
现在我们的脚下有五大都城遗址叠压在一起,,然后我们开封人重新在废墟上建就是黄河泛滥一次就淹没开封一次。
五大古都遗址在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只有我们开封的五城叠压和洛阳的五都荟洛。
现在开封和黄河之间还有一个世界奇观,那就是黄河悬河奇观,黄河的河床要高出开封地面七米。
一朵鲜花的芬芳:这朵鲜花自然就是开封市花菊花,早在北宋时期,开封菊花便已驰名全国。
宋代官职(三师)(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 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副使(同知院事) 正二品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
“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九卿)(九寺)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府知府事(各一人)(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州(判某州事)(刺史) 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2024年河南开封府的导游词“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的美名传于古今。
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
“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____余亩,建筑面积____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
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九个区:一、以鸣冤鼓、戒石、大堂等为主体府衙文化区;二、以梅花堂为主体的包拯传说文化区;三、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体的道教文化区;四、以典狱房、牢狱为主体的刑狱文化区;五、以拱奎楼、桂籍堂为主体的科举教育文化区;六、以英武楼、校场为主体的游艺文化区;七、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体的府尹人文文化区;八、以潜龙宫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的事迹为主体的帝王文化区;九、以范公阁、曲桥、明镜湖、弦月山为主体的休闲文化区。
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文明传承,突出包公在府衙文化中的灵魂作用;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
在开封府,不仅有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由此登基,还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科学家在此任职。
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一身浩然正气,清正刚毅,栩栩如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包公铜像。
根据专家考证,创编的再现宋代开封府的“开衙仪式”、“包公断案”、“包公演武场迎宾”和“榜前捉婿”、“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并有游客参与的表演活动,让您真切地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一):
包拯的故事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
年(999年)。
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
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
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
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
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
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
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
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移任端
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
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
北宋知府是几品官问题一:宋代知州知府知县是什么官知县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管理全县的行政,有的还兼管军事,官秩多是七品。
知县的助手有县丞、主簿等。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理全县的粮税、户籍等。
知州在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开始称为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直属于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
知州的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全国有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知府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矗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问题二:北宋时官职所分的几品是什么意思?怎么分,什么官几品列清楚。
诸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
(全为加官,不是常职。
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记录一些历史伟人的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记录一些历史伟人的事迹记录一些历史伟人的事迹5篇事迹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
开封府简介导游词在开封市风光秀丽的包公东胡北岸,有一片红墙碧瓦的宋式建筑群,它气势恢弘,巍峨壮观,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当年包龙图治理京师的地方------北宋开封府. 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南开封府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河南开封府导游词1竖立在正厅院里的巨石是”戒石铭”铭石南面镌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意在提醒官员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清正廉明,北面刻的是”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戒官员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戒石铭作为官签竖立在府衙之内,始于北宋,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的首例.经过戒石铭,便是开封府的正厅,又称大堂,厅事.是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举行重大活动,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庄严肃穆,”清政廉明”的匾额昭然天下,”肃静””回避”虎头牌列在公案两侧.特别是大堂前摆放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让人望而生畏.相传龙头铡是用于处死犯法的黄亲国戚,虎头铡用于处死违法的贪官污吏,狗头铡是用于处死违法的刁民恶棍的.梅花堂坐落在一个梅花飘香的四合小院之中.包拯每天处理完诉讼案件后,就下令打开府衙后门,允许百姓直入府内诉说冤情,这样一来,老百姓告状从后门要比从府门进入大堂要方便的多,因为当时开的是后门,所以人们都称包公”倒坐南衙”,堂内有一组蜡像,真实再现了当时包拯倒坐南衙.听民诉讼.为民伸冤的场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潜龙宫,是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潜龙宫前身为射堂,是太宗为真宗修建的习箭之地.后来,仁宗将真宗任开封府尹时办公居住的廨舍修成了潜龙宫.府衙内设宫,开封府是全国唯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天庆观。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衙门内怎么会有道观呢?这也是开封府的一奇。
大家知道,北宋几位皇帝都崇信道教。
宋真宗当政时曾下令全国所有的州县都要建立天庆观。
当时开封府兼管全国的佛、道教事宜,既然是“圣上有旨”,当然更得率先垂范。
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 昝居润,博州高唐人。原后周开封知府。北宋建立,加检校太尉,以宣徽南院使仍判开封府。居润善书计,性明敏,有节概,笃于行义,屡为宋太祖推荐贤才,世称其知人。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后入太祖幕,掌财货,以廉闻。入宋为太祖重臣。太平兴国四年二月(979),齐王随太宗征太原,伦以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留守、权判开封府事。师还,还任于齐王。
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曾知广州兼转运使。在任有善政,民为立生祠。太平兴国七年三月(982),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符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后因用刑不当,贬知春州(今广东阳春)。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曾任职于宣、遂等州,以勤干闻。淳化四年二月(993),以吏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然太宗虑囚,以府狱多壅,诏劾之。
寿王,即宋太宗第三子赵元侃。淳化五年九月(994)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尹。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后继位,即宋真宗。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寿王尹开封府,士安为判官。至道三年四月(997),真宗登基,士安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士安力自规检,饬躬慎行,交游无党,有清识,美风采,善谈吐,为政严正。时近臣有怙势强取民间定婚女者,其家诉于府,士安立判还之。后拜相。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善属文,曾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出任玉津、蒲城、卫南,权知兖州,曾三知贡举。咸平元年十月(998),以翰林学士承旨权知开封府,既而倦于听断,自求罢任。
魏羽,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南唐旧臣,入朝,历知兴、棣、滑,京兆府、宋、阆、潭、杭、扬等州,任河北、两浙转运使,咸平二年四月(999)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为政强力有吏干,明吏道,尤小心谨事,勤于职守。-次子瓘后再知开封府。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太宗称其为儒臣中知兵者,曾数出掌军政,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咸平三年正月,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听决明允,府治赖之。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曾通判吉州、知汾州、通判睦州。知秦州,谕诸羌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咸平三年七月(1000),以礼部尚书权知开封府。以京府务剧,敏于应务。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性刚直,好直言,太宗曾倚之为唐之魏徵。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五年五月(1002),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京师政刑繁剧,准善用诸属官分掌之,尽能称职。及明年,擢为相。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为政强明,以吏干闻。拜盐铁使,改革制度,尽厘去宿弊,太宗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真宗咸平六年六月(1003),以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精于吏理,深刻少恩,人不敢干以私,有称职之誉。
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今东平州城)。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曾为开封府推官。有吏才,词辩明敏,真宗嘉赏之。景德元年正月(1004)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六月,因暴病卒于任。
陈省华,字善则,其先河朔人,随高祖入蜀,遂为阆州阆中人。后蜀旧臣,智辨有吏干。景德元年十月(1004),以光禄卿权知开封府。以府事繁剧,请禁宾友相过,从之。未几,因疾求解任。(子陈尧佐,字希元)
张雍,德州安德县人。太宗时曾任开封府推官。因误判京城民王元吉案免官。三年后复官。历任多职。景德二年九月(1005)以户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事。莅事勤恪,善为米盐苛察以肃下。然狱必细究,府囚多至二百余人,人以为淹滞。
李濬,字德渊, 冀州信都人。有剸剧才干,咸平中,迁开封府推官,赐绯鱼。景德初,从幸澶渊,颇上疏言便宜。景德三年三月(1006),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能检察隐微,京师称之。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曾历度支、盐铁判官、京西转运使。使契丹还,改漕广西、陕西,赐金紫。大中祥符九年八月(1016),时以盛度辞知京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黄目面柔简默,属辞淹缓,然为吏处剧,亦无败事。- \Je0CD=e` iT gt}]L 马元方,字景山,濮州鄄城人。初任韦城、万年县。曾倡行“春贷秋输”法,公私便之。历知徐、滑、宿、郓等州及应天府,任梓州路、京东、京西转运使。天禧二年八月(1018),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能尽心营职,然性卞急,僚属多难之。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曾任淮南、河东转运使,知应天府、扬州,以刑政宽闻。救灾有术,常不待诏而行,所至活民无数。天禧四年三月(1020),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才数月,论者以随外若方严,治失于宽,改知杭州。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后世居寿州。曾历任绛、通、濠、滨等州,奏免农器之税、缓宫观之役,帝赞其为国爱民。天禧四年九月(1020),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后擢为相。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子公绰、公弼、公著、公孺、曾孙嘉问皆曾任本府。
李谘,字仲询,袁州新喻人。谘幼以孝闻,曾历开封府判官,出为淮南、江东转运副使,知荆南。乾兴元年七月(1022),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数月,权三司使。
薛田,字希稷,河中河东人。曾任丹州推官,陕州、亳州通判。迁益州路转运使,首请置交子务。使契丹还,知天雄军。乾兴元年七月(1022),以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田性颇和厚,初以干敏称,然所治无赫赫名。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初为隰州推官,即独辩僧舍冤狱。后历任仪州、莆田、长水、永、陕、延、并、秦等州,皆称有治。天圣元年四月(1023),擢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帝益加重,后为相。
王臻,字及之,颍州汝阴人。历知舒城、会昌县,通判徐、定二州,知兖、睦州,刚严善决事,所至有风迹。知福州时,大革陋习,百姓欢然。天圣二年七月(1024),擢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奸人伪为皇城司卒以取赇,臻痛治之,都下肃然。
陈尧佐,字希元,阆州阆中人。先任开封府司录参,迁府推官。后历任潮、寿、庐、滑、并等州,漕两浙、京西,河东路。主治河,民赖其利。天圣五年八月,以枢密直学士代弟尧咨权知开封府。父省华已先权知天府,时以为荣。
王博文,字仲明,曹州济阴人。先曾任开封府判官,出为河北、陕西转运使。天圣七年二月(1029),以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虽任剧繁,为政务平恕。后知秦州、凤翔府、永兴军。景祐元年五月(1034),再以龙图阁学士复知开封府。时豪右邸舍侵街,博文制表木按籍分撤之,月余毕。
钟离瑾,字公瑜,庐州合肥人。初为简州推官,通判益州。擢开封府推官,出提点两浙刑狱。后徙淮南转运副使,历京西、河东、河北转运使,改江、淮制置发运使。天圣八年三月(1030),除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未逾月,得疾卒于任。
徐奭,建安人,曾主贡举。出任两浙转运使,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多湮废,水侵民田。奭兼领其事,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天圣八年四月(1030),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以属辞知名。入官通判越州还,历任太子中允、知审刑院等官。宝元二年八月(1039),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戬敏强善听决,政有能迹。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历职扬、晋、乾、凤翔府。民称其贤。后外任多折冤狱,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康定元年三月(1040)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权近闻其名,莫敢干以私。
晁宗悫,字世良,澶州清丰人,后徙家彭门。曾通判许州。天圣中,百官转对,宗悫请减上供,垦闲田,择狱官,令监司举县令。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康定元年三月(1040)以龙图阁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事,辨雪疑狱有能名。
吴遵路,字安道,润州丹阳人。章献太后称制,遵路条奏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尝预备岁俭,民赖以济。继权开封府推官,后为发运使,凡所规画皆便之。康定元年八月(1040),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 李淑,字献臣,徐州丰人,前开封知府李若谷之子。警慧过人,博习诸书,详练典故。历任秘书郎、太常丞、直集贤院、判太常寺、知制诰等职。庆历三年四月(1043),以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善用吏人,政无淹滞。
吴育,字春卿,建州浦城人。初任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通判苏州。还知太常礼院,供谏职。庆历三年九月(1043),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岭外。又得巨盗,积赃万九千缗。又明年,改参知政事。
杨日严,字垂训,河南人。曾知安丘县,通判亳、陈二州,出知襄、庐、郸等州,入为开封府判官。使契丹还,历京东、益州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迁给事中,庆历四年十二月(1044)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吏械囚不谨,囚自杀,坐是罢府事。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人为天下奇才。初知昆山县。又通判睦州。使契丹还,庆历六年正月(1046),以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后拜参知政事。
杨伟,字子奇,建州浦城人,杨億之从弟也。初知龙游县,迁大理寺丞、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权开封府判官。庆历七年三月(1047),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伟无治剧才,然清慎勤谨,为时所称。
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后迁成都。至真宗时迁居合肥。初通判宿州。曾知颍、寿、信、扬、永兴军、益等州。先为开封府推官,再历江东路转运使。庆历六年三月(1046),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敏于属文,遇事明决,勤于吏职。后又曾两知开封府,当世称之。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以身言书判名天下。历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户部度支副使。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庆历六年九月(1046),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旋复使河北。
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人。先曾任开封推官,历任京东、益州路、陕西转运使、河东都转运使。所至安静有体,而遇事不苟,为世所推重。庆历七年三月(1047),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号沈鸷有谋,能断大事, 后为相。
张尧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温成皇后世父也。初历宪州、筠州推官。知开州回,权开封府推官。未几,迁三司户部副使。庆历八年四月(1048),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尧佐持身谨畏,颇通吏治、法律,然以戚里遽显,为世所鄙。
钱明逸,字子飞,吴越王俶之孙也。策制科,转太常博士,旋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皇祐元年正月(1049),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惟守绳墨,为政简静,有条理,不肯徇私。后再知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