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论述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4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
这些口号可能出现于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文化大革命时期C. 改革开放初期D. 21世纪初期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目中的口号“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体现了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斗争,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故排除与此时间段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的影响,一直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78年以来,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新的见解渐次问世,如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等。
这一变化过程,最能说明A. 社会制度决定史学研究立场B. 史学观点越新越具有合理性C. 思想解放推动史学研究发展D. 历史分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学观点中的历史分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一直未变,但对世界史开端问题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故A项错误;史学观点并非越新越具有合理性,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史学研究不再照搬苏联,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各种新见解问世,故C项正确。
历史分期都是有相关依据的,并非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故D项错误。
故选C。
3.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的影响,一直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78年以来,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新的见解渐次问世,如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等。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中共金寨县委机要局李传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脱离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专制政治、神学迷信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诸方面协同进步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狭义地说,就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理想彼岸,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以贯之的主题。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道路,无疑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一、中国近代史上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其朴素的现代化萌芽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但并未就此走向现代化之路。
相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却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极贫极弱,民族蒙受屈辱,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苦苦进行探索,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难题,是通过走什么道路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能否重振雄风的核心问题。
所以说中国现代化每一次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总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十分醒目的位置。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晚清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派企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走以国防现代化为主的军事自强和工商求富的现代化之路。
但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宣告了这种走中体西用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破产。
戊戌维新运动从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中认识到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实现富强和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将实现现代化的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主张以立宪民主为中心的变法图强,即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走日本式现代化之路。
然而,变法运动的失败堵死了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振兴中华的幻想。
辛亥革命提出以暴力求共和,它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蓝本,企图按照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国家,但由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现代化再次夭折。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1. 引言1.1 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道路建设的起始阶段。
古代道路的建设早期主要是为了便于军事活动和文化交流。
道路的建设采用了简单的方法,比如铺设石板或木板,修筑土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道路建设也逐渐得到了提升,道路上出现了里程碑、标识牌等设施。
在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主要由政府或地方官员负责,他们通过征收道路使用费等方式来资助道路建设和维护。
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也是社会普遍参与的事务,有时候还会有民众自发组织修建或维护道路。
古代道路建设不仅促进了军事和文化交流,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路的连通性提高了交通效率,促进了商品交流和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为后世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内容结束】1.2 历史上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道路建设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道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的通道,更是连接各地文化、经济和人员流动的纽带。
古代道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国家内部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古代,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路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疆界稳固、地方官员的巡行、军队的调遣等重要事务。
良好的道路网络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统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道路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古代道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流通、人员的往来、信息的传递等方面。
一条通畅的道路可以使得各地资源得以互通互济,促进经济繁荣。
道路建设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古代道路上不仅有商贸往来,还有文人雅士、学者先贤的游历和交流。
道路的畅通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历史上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道路不仅是连接各地的路径,更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摘要】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经历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点、困境与挑战、探索与实践,以及成功经验的积累。
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展望在于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表明要深刻认识国家发展的现实状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在于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近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发展路径、起点、困境、挑战、探索、实践、成功经验、未来展望、意义、历史启示、必由之路1. 引言1.1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起点、困境与挑战、探索与实践、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展望等阶段。
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到现代化的腾飞,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近代以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但随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点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中国人民觉醒了,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如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经济落后等问题不断出现,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包括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未来,中国现代化仍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文明进步,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是,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课题24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间1978年12月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内容。
(4)意义。
①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挫伤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内容。
(5)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乡镇企业: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2)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即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但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