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糖尿病群体分析1.数量根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
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这意味着在中国每百人中就有1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
全世界每3到4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
2.年龄区域和性别比重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年龄为20~39岁、40~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分别为3.2%、11.5%和20.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0.6%,女性患病率为8.8%3.分布区域和各区域人数据09年数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4.5%,远高于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2.5%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2.2%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5.3%,其次为上海,达4.6%,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3.7%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1.5%以下。
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
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
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
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杨文英图1 中国≥20岁成年人中的年龄特异性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该图显示了各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中的总糖尿病患病率(图A)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图C)。
图B和图D分别显示了男性和女性中总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粗患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
总糖尿病包括既往诊断的糖尿病和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被定义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
I型柱表示95%可信区间。
p65(杨文英等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组成员中国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摘要背景由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快速改变,有人担心糖尿病有可能成为流行性疾病。
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研究,以估计中国成年人中的糖尿病患病率。
方法这项研究使用了一个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其中包括来自中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的46239名成年人。
经过一夜禁食后,参与者接受了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研究者)测定(参与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2小时葡萄糖水平,以识别未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
既往诊断的糖尿病是根据自我报告确定的。
结果年龄标化的总糖尿病患病率(包括既往诊断的糖尿病和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在男性中为10.6%以及在女性中为8.8%)和15.5%(在男性中为16.1%以及在女性中为14.9%),据此推算,(中国)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1.482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
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年龄为20~39岁、40~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分别为3.2%、11.5%和20.4%)和体重的增加[在体质指数(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18.5、18.5~24.9、25.0~29.9和≥30.0的人群中分别为4.5%、7.6%、12.8%和18.5%]而增加。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有效利用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过高,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一、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已达1.16亿人,占成年人口的比例为12.8%。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到了绝大多数。
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高于城市地区。
二、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使得中国人民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此外,遗传因素和遗传背景也对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患糖尿病会给个人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诸如视觉问题、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疾病等等。
其次,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此外,糖尿病也会增加社会医疗资源的投入和就医负担。
四、加强糖尿病防控的必要性面对中国糖尿病的严峻形势,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对糖尿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其次,个人应该调整生活方式,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多元化,增加运动量,避免不良习惯的养成。
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社会的监管和管理,为糖尿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五、未来展望尽管中国糖尿病的现状非常严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糖尿病的防治形势将会得到改善。
未来,我们期待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精确治疗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我们有望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湖北省十堰市某地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调查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人民的健康。
为了
了解湖北省十堰市某地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对象是十堰市某地区居民,调查时间为2021年5月至6月。
我们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1000名居民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疾病史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该地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较高。
具体数据如下:
1. 总体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总体患病率为15%。
糖尿病患者占10%,糖尿病前期患者占5%。
2. 年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年
龄在40岁以下的居民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5%;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居民中,患病率为15%;年龄在60岁以上的居民中,患病率为25%。
3. 性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
明显差别。
男性患病率为12%,女性患病率为13%。
4. 生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存在
一定关联。
经常吃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或
糖尿病前期。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湖北省十堰市某地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较高,
且与年龄和生活习惯有关。
这些结果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预防和
管理,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并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疾病。
中国糖尿病人数、糖尿病药物市场现状及胰岛素发展前景分析一、糖尿病现状近年来,国内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
据调查“在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糖尿病患病率为9.7%,由此,推算出全国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为9200万人。
”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16亿人,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数量仍在持续快速增长。
预测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数量将达到1.51亿人。
我国胰岛素市场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全球平均增速。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需要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同时推进。
如不及时治疗,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目前医学水平无法根除治愈,需要终身治疗,通过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前期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初期用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当口服降糖药大剂量使用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仍超过7后,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三线和四线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糖尿病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年来,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药物增速可观,但胰岛素仍占据全球40%以上的降糖药销售收入比重。
二、糖尿病药物现状及趋势预计到2022年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将超1240亿美元,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市场潜力可期。
中国(1.144亿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印度(7290万人)和美国(3020万人)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预计至2045年,印度(1.43亿人)将反超中国(1.198亿人)。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逐年扩容,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接近437亿元。
近年来,国内胰岛素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2017年销量占全球比重仅为10%,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发达国家使用胰岛素较多,欧洲销量比重达34%,位居第一,北美紧随其后。
专题4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糖尿病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
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近1/2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而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
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口而,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欧阳光明(2021.03.07)(2015年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患病率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
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新版地图”说了什么作者:殷鑫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第06期近期,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第9版《IDF全球糖尿病概览》,因其内容详尽,且包含了全球各个国家糖尿病情况的分析,所以网友们形象地将之称为“全球糖尿病地图”(下简称新版地图)。
那么,相对于往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中国糖友人数高居榜首新版地图指出,中国是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同时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已达3550万,预计到2030年增长到5430万,2045年更是可能增长至7810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特诊病区主任朱佩璇指出,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糖尿病与摄入淀粉类食物密切相关,而国人的饮食结构就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同时中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年龄越高,糖尿病发病率越高。
想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国人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调整饮食结构,积极运动。
朱佩璇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快走、瑜伽等,一周运动至少4天、总体不少于150分钟。
未诊断糖友是关注重点新版地图指出,在全球范围4.63亿糖尿病患者中,有2.319亿未诊断,未诊断率为50.1%,其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年龄为20~79岁。
中国超过6500万糖尿病尚未确诊,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若不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将增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极大地增加糖尿病相关医疗保健费用,这部分人群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既然如此多患者没有确诊,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做检查呢?朱佩璇表示,并非所有人都必须做糖尿病筛查,但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含所有40岁以上人群)都建议每年至少测一次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虽作为糖尿病常规的筛查方法,但因为中国人患糖尿病多数先出现餐后血糖异常,所以有漏诊的可能性。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做75克葡萄糖耐量試验(OGTT)测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中国CDC发布糖尿病负担地图:东北、西北负担最重,近30年国人因血糖高死亡率增加了60%中国是全球头号糖尿病大国: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来自中国。
根据全国调查数据,2002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估计为2.6%,仅仅5年后,2007年迅速增加到9.7%,2013年增长为10.9%。
2016年,约9千万国人患糖尿病。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CDC)周脉耕等通过分析1990~2016年糖尿病及高空腹血糖的疾病负担发现:中青年(15~49岁)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加。
作者称,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糖尿病蔓延速度快、相对早发而且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都较低。
研究显示,2016年,有14万人死于糖尿病,其中51%是男性。
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了63.5%和33.3%。
糖尿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10.8/10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13.2/10万人,2016年回落到10.0/10万人。
在1990~2006年,归因于高空腹血糖的死亡率增加了59.5%,从41.9/10万人上升到66.9/10万人。
主要体现在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死亡率在15~49岁的糖尿病患者中增加更快。
作者特别指出,中国吃的大部分谷物都是精制的,如白米和精制面粉,使饮食中的血糖负荷过重,从而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
注:a:全年龄和年龄标准化糖尿病患病率和死亡率;b:糖尿病肾病全年龄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以及所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率图1 1990~2016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趋势1990~2016年期间,糖尿病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上升了95%,但年龄标准化DALY上升了2.3%,作者认为这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有关。
2016年,我国糖尿病疾病负担最高的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天津、新疆、辽宁省尤为突出,标化DALY率超过了600人年/10万,其中天津市最高达696.1人年/10万;香港、湖北和浙江省最低,其中香港为279.5人年/10万(图2)。
糖尿病正在失控——2021IDF报告-----甲滨科技关注健康部整理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核心内“糖尿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疾病大流行,更糟的是,情况可能正在失控。
”2021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
恰逢节日来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官网提前透露了《2021IDF 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的部分核心内容,医脉通进行了编译整理,与大家分享。
全球数据:10%成年人罹患糖尿病,患病人数两年增长16%!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 5.37亿(10.5%),折算比例,约十分之一的成年人受到影响。
相比2019年,糖尿病患者增加了7400万,增幅达16%,突显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惊人增长。
据IDF推测,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83亿,46%的增幅是同期估计人口增长(20%)的两倍多,成年人的患病比例可能达到八分之一。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核心内容一览:➤当前,全世界5.37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占比10.5%;➤预计到2030年和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将增至6.43亿(11.3%)和7.83亿(12.2%);➤估计有44.7%的成人糖尿病患者(2.4亿人)未被确诊,其中有超过五分之四(81%)的人生活在低、中等收入国家;➤2021年,糖尿病造成的全球卫生支出估计为9660亿美元,相比过去15年增长了约316%;➤排除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事件,估计2021年约有670万成年人死于糖尿病或其并发症,占全球全因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12.2%)以上,每5秒钟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全世界5.41亿成年人(10.6%)伴有糖耐量受损(IGT),处于罹患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中。
全球来看,2021年糖尿病患病人数:西太平洋最多为2.06亿,东南亚为9000万,中东和北非为7300万,欧洲为6100万,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为5100万,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为3200万,非洲为2400万。
专题4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糖尿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
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近1/1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
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
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
所以,由于对糖尿病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这些势必导致城市人口的患病率大于农村。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从最近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上升幅度超过城市。
一方面,农村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基数小,可能会在统计上呈现较高的增长率,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上升较快,而体力劳动强度在逐年降低。
我国糖尿病的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其次为上海,达%,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以下。
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
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
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分布
从糖尿病发病病理上来看,患糖尿病的概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中年以后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尤其是老人,如果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加以注意患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
首先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时期,父母患有糖尿病的子女就有可能从父母遗传获得疾病易感性,也就是有易感基因的存在,这些易感基因只是增加了发病的几率,要与内环境或外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相互作用就可能发病。
这个过程很有可能发生在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内。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降低,或者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阻力增加,这一现象又称之为胰岛素抵抗。
研究发现,骨骼肌上一种用来把葡萄糖由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蛋白质(一种葡萄糖转运体)数量减少,这一结果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老龄化,年龄上升导致身体脂肪的构成比例增多,如果肥胖,就更容易患糖尿病。
年老者体力活动较年轻人明显减少,降低了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
年老者易患多种疾病,而有些常用药物容易促进血糖的升高,比如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β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阿司匹林等。
年龄的上升也会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脉冲振幅降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
因此,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注意。
从目前情况来看,糖尿病发病率虽然随着年龄上升而上升,但是青年人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老年人,儿童患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在不断上升。
其中肥胖是导致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和青年人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他们经常有“加餐”的习惯,对肯德基、麦当劳等食品情有独钟,这些不良习惯和食品容易导致他们体重异常增加导致肥
胖。
青年人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健康意识薄弱,不能糖尿病前期病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治疗措施。
我国糖尿病的控制任重道远,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今后还将继续提高和上升,医疗卫生机构应该着眼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只有全民健康意识得到同步提高后,人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提升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