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酸汤话
- 格式:docx
- 大小:16.96 KB
- 文档页数:1
1. 云贵酸汤,源自高原的醇厚味道,酸中带甜,回味无穷。
2. 一口云贵酸汤,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高原,感受那份独特的酸爽与鲜美。
3. 云贵酸汤,酸而不腻,鲜而不咸,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4. 高原的独特风味,云贵酸汤,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清新与宁静。
5. 云贵酸汤,酸汤中的极品,酸中带甜,甜中带酸,口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6. 云贵酸汤,源自云南贵州的地道口味,酸爽鲜美,让你一试难忘。
7. 云贵酸汤,酸汤的魅力,源于高原的纯净与大自然的馈赠。
8. 云贵酸汤,酸中带甜,甜中带酸,如同生活一般,酸甜苦辣,却依然美好。
9. 云贵酸汤,让你在每一口中感受到高原的独特风味,酸爽鲜美,让人难以忘怀。
10. 云贵酸汤,源自高原的醇厚味道,酸中带甜,回味无穷,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清新与宁静。
湖南靖州锹里苗乡侃歌赵律言作者:来源:《寻根》2021年第04期侃歌,是苗族歌谣之一。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苗乡侃歌是当地苗族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歌谣。
这种歌谣在境内的大堡子、坳上、三锹等乡镇,以及周边的天柱、锦屏和会同县的广大地区经久流传,长盛不衰,受到这一地区各族群众的认可和欢迎,是民族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苗、侗、汉各族群众交流沟通、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是苗乡侗寨智慧价值珍贵、传承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场,是苗侗地区群众进行对歌交流的场域。
流传于靖州以及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的“赶歌场”习俗,是侃歌延续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之一。
形成历史与传说侃歌是苗族先辈不断积累和传承的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之一。
侃歌的形成有许多民间传说。
相传,牛神被发落人间,常年为百姓耕地,人们就规定每逢戊日,不让耕牛下地耕田,农民不进田里劳作,不进菜园挖地、打菜,也不许戊日到井里取水。
利用这个时间,人们以玩山唱歌、开歌场侃歌等形式,谈情说爱,交流感情,侃古论今,增长才智。
聪明伶俐的小伙子或稍有文化的壮年人,就把大家自编自唱的歌谣,编成歌书,世代流传,并不断扩大传唱范围,开设歌场。
按苗族《流离歌》:“当初古人杨武王,武王手内开歌场。
武王留下这条路,如今才得这团齐。
”这首歌记载了三国时期古锹里地区的部落首领——杨武王首开歌场的景象。
此时的歌场是靖州四十八寨歌场的早期形式。
三国至明清时期,赶歌场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民俗。
歌场规模也逐渐从四大歌场扩大到十大歌场,最后形成四十八寨赶歌场的较为完善的歌场体系。
如今,歌场时间集中在农历五、六、七月,避开了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
靖州岩湾歌场中元节前一天(农历七月十四)的“赶歌场”,是周边区域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的民间音乐盛会。
同时,侃歌也在流传与继承中,成为四十八寨赶歌场中的极具特色的四大歌调之一。
主题内容流传至今的侃歌主要分为古侃和今侃两类。
歌词内容广泛,价值珍贵。
酸汤苗五溪蛮地之天柱,有⼀少数民族——酸汤苗。
位于贵州黔东南之东的天柱县境内,集中居住在清⽔江下游两岸。
包括远⼝、⽵林、坌处、地湖、兴隆、⽩市、江东、瓮洞、⼤段,其居民都说酸汤话(少数会说侗话),有通于湖南怀化地区⼞⾳且两者间通懂。
讲酸汤话的地区,就是酸汤苗,也有⼈称“天柱苗”“下江苗”更有蔑视别⼈的称“酸汤佬”。
没有⽂字,究竟来⾃何处,不知,应是外来语与⼟语的融合。
估摸,形成于南宋时期,其⼤致源于四个⽅⾯:即⼀是祖先⾃⾏创造,⼆是改变汉语的声、韵、调,三是中古⾳韵,四是两字合⾳。
(1)、祖先⾃⾏习惯⽤语为了说明酸汤话的本民族特性,现举例加以说明——引号前为汉字,引号中为酸汤话语⾳,⽤拼⾳字母相拼。
讲话“gangwa”,做事“zousi”,我“eo”,看“náo”,站“jí”,追“páng”,赶“nian”,去哪“ker'nai”,靠“bén”,玩“hái”,握“niē”,砍“dò”,横、斜砍“puán”,甩“liáo”,整“gēn”,累“liá”,抓“wá”,啄“zà”,跨“jiā”,细“niè”,⽔“xū”,烫⼿的⽔(热⽔)“làixū”,沾“niá”,跳“biú”,弯“giú或gong”,挤“eá”,耕“niáng”,腌“wán”,吸“sō”,舔“liā”,跑“ziū”,⾛或⾏“hiěn”,柄“bà”,扎“zuán”,遮“dá”,捆“dáo”,挑“dán”,跛 “liá”,凹“wá”,凸“bóng”,去“ké”,咳嗽“káng”,(毒鱼的)毒“nāo”。
丢“xia”,卧“pà / pú”,窖“gáo kóug”,脸盆“bién jí”,多“búlá”,枝“kuá kua”,冰“giú zi”,雾“záo zi”,屎“bá ba”,起床“dī qī”,汗渍“gága”,丢失“dáo lou”,⽣⽓“niá hó”,扯谎“qia hóng”,害羞“yā gá/paqiu”,漂亮“bái zi”,中间“jín kan”,便宜“xiáng yīn”灰尘“pén pen”,脏“wolai”,羡慕“eái ié”,勤快“nén jín”,不认真/不讲究“lóu lá”,摔倒“bán gén”拐棍“bágún”,盖房⽡的长板条或船⽪“gái gó”,慷慨⼤⽅“Xā de”,⾻头“káo lōu”,这⾥“dái dí”,那⾥“gó dí”,哪⾥“nái dí”,沉渣“jió jio”批评“nià juán”,⼲净“qín qí”,不⼲净“lái dai”,劳动“niáng gong”,轮⼦“gún zi”,松树“jióng xú”,绳⼦“só zi”,⾛门窜门“sáo gá”,⽩天“ér dī”,夜晚“yá dī”,(⼥孩⼦话多)不检点“bè lè”,跷跷板“dēn’gáng”,懂事“zái háng”,脚⽓“lánsó”。
酸汤的酿法
酸汤是一道以酸味为特点的湖南菜系汤类菜。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酸汤酿法:
材料:
- 鸭腿或者鸡胸肉,切块
- 木耳,泡发后切丝
- 香菇,泡发后切片
- 豆腐,切块
- 笋尖,切片
- 青椒,切丝
- 番茄,切块
- 葱姜蒜,切末
- 酸汤料包(可购买现成的酸汤料包)
步骤:
1. 将鸭腿或鸡胸肉煮熟,捞出后切块备用。
2. 热锅冷油,放入葱姜蒜末炒香。
3. 加入木耳、香菇、豆腐、青椒、番茄翻炒片刻。
4. 加入煮鸭肉块和适量的水,煮开后转小火炖煮约10-15分钟。
5. 将酸汤料包放入碗中加入适量开水融化搅拌均匀。
6. 把酸汤倒入锅内,搅拌均匀。
根据个人口味可再加入盐、鸡精等调味品。
7. 最后加入笋尖煮熟后即可。
酸汤的酿法因地域和个人口味会有所差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例如加入辣椒粉或者醋等提升口味。
作者: 杨学军
作者机构: 黔东南民族师专民研所
出版物刊名: 凯里学院学报
页码: 50-56页
主题词: 音系 普通话声母 同音字汇 发音部位 贵州省 韵母 苗族先民 阴平 特殊历史地位《古今图书集成》
摘要: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南部毗邻的“酸汤话”方言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早在唐虞、夏三代,就有南方原始民族的先民沿沅江而上,迁徙到这一地区,其中苗族先民是主要的一支。
据史书记载,这块地区历史上为禹贡荆州之域。
成王封熊绎于楚时,为黔中地,民谓“黔中蛮”。
秦。
描写湖南方言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湖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被广大湖南人民使用和传承。
它独特的音调和独特的词汇让人们领略到湖南的魅力。
下面就来描写一些湖南方言的句子,让我们感受一下湖南方言的魅力吧!以下是(精选100句)的唯美描写:1. 花开花落,湖南方言乡愁温泉。
2. 梦里乡音,湖南方言的呢喃如诗如画。
3. 龙山小调,娓娓动听,湖南方言的音调充满了柔美和力量。
4. 一口方言,几代人的真情流动。
5. 老街巷中,回忆中湖南方言如春风拂面。
6. 游走在乡村,湖南方言给人以温暖和宽容。
7. 方言是乡土的眼睛,湖南方言恰似一个美丽的窗口。
8. 乡间的味道,湖南方言是那道最美的风景线。
9. 一声亲切的招呼,湖南方言让人倍感亲切.10. 湖南方言,是我的底色,照亮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1. 漫步在街头巷尾,湖南方言跳跃在空气中,仿佛是一首美丽的诗。
12. 湖南方言如仙鹤翩翩起舞,在岁月中留下了浓厚的温情。
13. 乡村的牛郎织女,在湖南方言的编织下永远相爱。
14. 方言是灵魂的记忆,湖南方言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文化底蕴。
15. 湖南方言,如同一股清泉,温柔地滋润着湖南人的心田。
16. 方言是我们的身份证,湖南方言让我们彼此独一无二。
17. 方寸之间,湖南方言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湖南画卷。
18. 方言的韵味,湖南方言是鲜花盛放的夏天。
19. 小巷深深,湖南方言如宝藏般藏匿其中。
20. 湖南方言,是一场盛大的舞会,让我们尽情释放内心的热情。
21. 湖南方言,是一颗脉脉含情的石头,沉淀出了几千年的历史。
22. 湖南方言,是一首动人的乐曲,柔情似水,唯美动人。
23. 方言的语调,湖南方言是田野里的温暖阳光。
24. 在大街小巷,湖南方言如音乐般悦耳动听。
25. 方言如同一双翅膀,湖南方言让湖南人自由飞翔。
26. 湖南方言是我心中一首绝美的诗,饱含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7. 方言是一面镜子,湖南方言体现了湖南文化的深层内涵。
酸汤菜
湖南人喜欢吃辣、酸,湘西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之说。
本店酸汤取普瑞偏硅酸温泉水和香糯米,以及许多有营养价值的中草药配制,放入土坛中发酵而成,味型独特、酸鲜可口,在中式烹调味型里至今尚未发现这种酸鲜味型。
常吃酸有助于敛汗祛湿、杀菌防病、增强胃液杀菌能力、利于营养吸收、美容养颜等功效。
酸汤鱼翅酸汤鱼唇酸汤裙边酸汤土鸡
酸汤羊肉酸汤银针酸汤桂鱼酸汤黄鸭叫
雷人菜
雷:响亮、劲爆、时尚标杆也。
雷菜:雷锋的故乡,奉献的见证。
秉承敢为天下先的长沙精神,融合湖南本土菜之辣、鲜、香,标新立异,土中见奇,是为雷菜。
雷人炖土鸡擂菜双味擂椒筒子骨雷人猪头肉大盆酱汁肉
雷人蒸方肉雷人大三鲜雷人大碗笋雷人粉丝钵雷人炒猪杂。
有关酸汤歌曲或谚语
酸汤是一种又酸又湿的菜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用酸汤面,即将汤底料投入锅内,加入砂糖,酱油,料酒,葱花,姜片,蒜泥,辣椒,生菜等材料,一起烧制而成的。
酸汤在菜肴中处于主角位置,通常与米饭、馒头、蔬菜一起搭配服用,以及作为一道汤类美食。
酸汤是一道传统的家常菜,它就像家里的母亲,温暖而朴实。
由于酸汤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不少与它有关的歌曲和谚语。
其中最有名的歌曲是《酸菜鱼》,它诉说着一个人在水乡浪漫的
生活,歌词描述了带着吃酸汤的男人,像一汪春水般洋溢着家的温暖。
同时也有很多酸汤的相关歌曲,如《回家吃酸汤》、《去吃酸汤》、《酸汤来把累洗乾净》等,它们都表达出回家的温暖,以及回家吃酸汤的乐趣。
而与酸汤有关的谚语更为广泛,它们多是寓意深刻的语句,既彰显着酸汤的香味、温暖,又洋溢着家庭温馨、和谐的气息。
比如“婚后吃酸汤,婚前吃烤串”,意思是新婚夫妻在婚后,要经常团聚家人,共同分享酸汤,而婚前则要奔波拼搏赚钱,才能以后更多吃酸汤。
又比如“家里有酸汤,总有个平安夜”,强调家中和睦,有酸汤可以一
起分享的家庭氛围,是节日更加温馨、家庭更加和谐的保证。
许多中国人在品味酸汤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它带来的温暖。
酸汤除了能够营养身体,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暖暖的家庭气息,让每个人在品尝酸汤的瞬间,都能得到家的温暖。
酸汤究竟是从何而来?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录,更与我们的家庭联系无间,是我们回到家的引路人。
酸汤无论从口味、歌曲、谚语还是情感上,都让我们看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系属探讨作者:张雄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通过酸汤话与长沙话、南昌话、贵阳话四处方言的音韵比较,对酸汤话的系属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酸汤话长沙话南昌话贵阳话系属一、引言方言的系属问题向来是方言学界感到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
从清末民初章太炎先生划分的十种汉语方言算起,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不管是方言大区的划分还是小区的圈定,各家意见不一,甚至还有许多方言岛的系属至今没有形成定论。
酸汤话的系属问题就是其中的例子。
李蓝《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方言》1997年第4期)一文中说:“天柱和锦屏交界地区的…酸汤苗‟说的话,这种话的主要音韵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不管古声调平仄,大多读送气音,少数读不送气音。
和贵州境内的其他西南官话都不一样。
”李蓝(1997;2009)指出:天柱和锦屏交界地区的“酸汤苗”说的话不是西南官话;贵州天柱县东部清水江沿岸白市、河东等乡镇的“酸汤苗话”并非只有“酸汤苗”才说,而是当地的通行方言,和湖南会同的湘方言连成一片,是湖南方言往贵州延伸的部分,不是西南官话区内的方言岛。
曹志耘(2007)指出:新晃、芷江、会同、通道等地的“酸话”“酸汤话”以及相邻的贵州省天柱县的“酸汤话”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关系。
他还提到:“酸话与通道话(属于西南官话)大同小异,能互相听懂,也许可以看作是通道话的变种。
”李蓝对酸汤话的性质及归属持摇摆不定的态度;曹志耘也没有给酸汤话的性质或归属下个明确的结论。
酸汤话处于湘语与西南官话的交界地带是否属于湘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定论。
本文试图从酸汤话的形成、分布、语音特征、词汇、语法、语感、语言认同心理、人文历史、方言地理诸方面对酸汤话的系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酸汤话的形成及地理分布(一)酸汤苗的族源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人,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于汉族,一部份向西迁徙。
秦汉到隋唐,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或“五陵蛮”。
酸汤话双方言人的三类西南官话作者:刘宗艳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09期【摘要】酸汤话群体一般是双方言人,家庭、村庄内部使用酸汤话,对外使用西南官话。
根据古入声的演变情况,他们的西南官话现已发现有三种类型: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型;古入声归阳平型;古入声归阴平型。
这种差异源于他们周边西南官话的差异。
双方言接触中西南官话是强势一方,接触的结果是二者之间联系密切。
酸汤话的许多文读与西南官话保持一致,当然部分也与普通话保持一致。
从声母和韵母很难判断酸汤话的文读是来自西南官话,还是来自共同语,但从声调的文白读可以明确判断酸汤话声调的文读总是与所接触的西南官话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酸汤话;西南官话;双方言人;语言接触一、酸汤话与西南官话的关系(一)酸汤话与西南官话交错分布的概况酸汤话分布在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处的山区,主要包括湖南省的会同、靖州、通道、芷江、新晃和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等县的部分乡镇。
这里在历史上为苗族与侗族两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酸汤话的形成源于汉族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代移民。
酸汤话人的民族成分一般是苗族或侗族,所说的酸汤话主体为汉语,也混入了一些苗语、侗语成分。
因为酸汤话分布区内各民族的区域共同语为西南官话,所以传统的汉语方言分区中,酸汤话区主要归为西南官话区。
瞿建慧等认为酸汤话应归属湘语。
酸汤话的语音特征明显与西南官话相区别,但二者联系密切。
(二)酸汤话与西南官话相区别的语音标准李荣(1985)提出“西南官话的特性是古入声今全读阳平”这一语音条件将西南官话与其他的官话区分开来。
但这一语音条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酸汤话区的西南官话。
北部地区新晃县米贝乡为代表的西南官话比较典型,古入声归阳平;南部地区靖州县城的西南官话入声归阴平,靖州县藕团乡、通道县溪镇以及贵州黎平县的西南官话则是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但我们可以从李荣先生提出的语音条件推导出:西南官话的古入声字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演变的。
在确定西南官话的语音标准上,黄雪贞(1986)提出:“我们可以将西南官话的定义略加补充:古入声今读阳平的是西南官话,古入声今读入声或阴平、去声的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相似的,即调值与成都、昆明、贵阳六处的调值相近的,也算是西南官话。
酸汤话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一、引言(一)黔东南处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誉为“民族文化原生态之州”。
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主要居住着苗、侗两大少数民族。
湘黔交界之处,黔东南清水江畔生活着一支特殊的苗族分支---酸汤苗,也称“酸汤族”,这一支苗族说的是酸汤话。
酸汤话的语言比较独特,至今仍保留着诸多汉语的古音调;酸汤话的一些词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词法﹑句法也具有独特之处。
酸汤话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的一些苗族地区,但据专家研究考证酸汤话不是苗语,而是一种汉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片区的黔东南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方言岛现象。
黔东南天柱县白市镇持酸汤话的人口,据称有的由江西吉安迁徙而来,有的自称来自浙江临安(今杭州),另外还有的来自洞庭湖一带的生意人,酸汤话是居住在这一带人们交流的通用工具。
(二)目前,酸汤话方言岛范围正在逐步的缩小,融入全国共同语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语言统一符合世界文化统一的主流方向,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逝也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
民族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抢救、挖掘、保护、整理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必须承担起的历史责任。
酸汤话需要我们展开抢救性研究。
酸汤话的研究前人已有论及。
最初的报告如《苗语调查报告》(1960年),当中的描写有点过于简单;另如邵荣芬《切韵研究》中的分析,关于酸汤话的研究仅涉及个别问题,也不够深入;还有张力甫的论文《从中古音看酸汤话的语音特点及其方言归属》,当中关于酸汤话的研究也只对语音进行了辨析,有关酸汤话方言词汇的研究甚少。
本文主要试图就黔东南天柱县白市镇酸汤话的词汇问题进行探讨。
二、酸汤话的词汇及说明(一)词汇本文所指的酸汤话词汇主要是依据天柱县白市镇酸汤话中的词汇为主,字音音调以:妈22为1调、麻53为2调、马33为3调、骂35为4调,作为标准音。
1.太风(dai3 feng2)在古代汉语言中,太风于大风是相同之意,古人也读太风。
酸汤话“照二归精、照三端”例证音韵学家黄侃提出的“照二歸精、照三归端”这一论断,在学术上尚未有定论。
本文尝试探讨湘黔交界处的一种特殊汉语方言(酸汤话)中的庄章组声母,为这一观点提供例证,并通过新老两派语音的对比,分析照二和照三的演变层次。
标签:酸汤话照母字演变酸汤话①是苗族同胞的一种汉语方言,主要使用区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
酸汤话是一种区别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特殊方言。
笔者通过调查整理,得出天柱竹林酸汤话声韵调系统。
声母22个(包括零声母):p p? m f ? ?? s t t? n l k k? ? x ? ?? ? ? j w ?。
韵母32个:? ? i u y a ia ua ? o io e ue ai uai ei iau uei au i?u ?u eu an uan yn ?n ?n en on in a? ia? ua? o? io?。
声调5个:13(阴平)、31(阳平)、44(上声)、55(阴去)、33(阳去)。
一、庄章两组的声韵配合关系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庄组可拼二、三等韵,章组只拼三等韵,庄章两组都不能拼一、四等韵。
本文按十六摄分别列出了二、三等韵与庄章两组的拼合关系,据此讨论中古庄章两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演变及其条件。
四、结语通过分析整理《方言调查字表》,得出庄组和章组拼合关系两表,发现庄组基本上只能和二等韵相拼,章组基本上只能和三等韵相拼。
在酸汤话中,照二(庄初崇生)与精组(精清从心)同母,照三(章昌)与端组(端透)同母,很好地印证了“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一论断。
与此同时,酸汤话也存在新老两派读音,对比两种语音,发现照三(章昌)在与开口韵(止摄除外)相拼时,声母分别由[t]和[t?]转化为[?]和[??],在与合口韵和止摄相拼时,声母分别由[t]和[t?]转化为[?]和[??],这反映出章组声母演变层次不同。
苗家酸汤发朋友圈的句子
1. 今天来到苗家酸汤,味道太赞了,朋友们不要错过!️
2. 真心推荐苗家酸汤,酸酸辣辣的口感让我爱不释手!️
3. 谁能拒绝苗家酸汤这么美味的诱惑呢?大家一起来品尝吧!️
4. 饭后一碗苗家酸汤,舌尖上的酸辣激起我的味蕾!️
5. 酸汤味道鲜美,苗家酸汤让人欲罢不能!️快来和我一起体验吧!️
6. 苗家酸汤,一碗就能解除我所有的疲劳,真的是神奇的味道!️
7. 每次来苗家酸汤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真的超级舒心!️
8. 在苗家酸汤的世界里,每一口都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无法用言语形容!️
9. 今天的苗家酸汤配料丰富,还有我最喜欢的蛋花,真是一种享受!️
10. 感谢苗家酸汤带给我这么美味的味觉冲击,绝对是难以忘怀的一次尝试!️
11. 朋友们,一起来苗家酸汤,让我们的味蕾舞动起来吧!️
12. 苗家酸汤,让人回味无穷,再也停不下来!️一定要尝一尝!️。
第一页:
大家对湖南方言第一反应可能是长沙话
但其实湖南方言是“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
第二页:
我们今天讲的呢,就是湘黔交界处的“酸汤话”
“酸汤话”主要分布在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处的山区,这里是苗族与侗族两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据当地人解释,因这一带的苗族人喜欢吃酸,故称他们为“酸汤苗”,他们讲的话与当地汉族人讲的方言不同,当地汉族人觉得他们讲的话不顺耳、很酸,故称他们讲的话为“酸汤话”。
酸汤话的特点:语音平直、语义古朴
会同话大部分是平直、短促之调,三声四声很少。
听起来比较直接、粗鲁,所以也经常被人叫做“蛮语”
比如说:
【你今日还没有吃晚饭】普通话: Nǐ jīnrì hái méiyǒu chī wǎnfàn.
酸汤话:Nī jier[ə] hāi māoyōu qī yafān.
酸汤话没有zh和ch这两个需要翘舌的复杂声母
比如说:
【中山大学】:dōng san dai xio
很多方言词语背后都有一些历史故事:
比如说:
【解手】:上厕所的意思
来源:“湖广填四川”等历史性移民中,强制用绳子将人的手捆起来防止逃跑,人想上厕所就会央告押送的人“解开手”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酸汤话四级测试题:
【晓得】——知道
【港莫子】——说什么
【乃地】——哪里
【居居妹几噶】——猪猪女孩
【浃啸阿几噶】——假笑男孩
【勒把戏】——小孩
【勒死崽】——小崽子
【勒吊社】——小朋友
【茅斯】——厕所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去当地旅游,感受少数民族风情,突然想上厕所,你应该说“想解手,乃地有茅斯”,如果你说普通话,会被当地人说“放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