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楚辞渔父优秀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34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楚辞》渔⽗(原⽂翻译)渔⽗【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吟泽畔。
颜⾊憔悴,形容枯槁。
渔⽗见⽽问之,⽈:“⼦⾮三闾⼤夫欤?何故⾄于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圣⼈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世⼈皆浊,何不淈其泥⽽扬其波?众⼈皆醉,何不餔其糟⽽啜其醨?何故深思⾼举,⾃令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蒙世俗之尘埃乎?”渔⽗莞尔⽽笑,⿎枻⽽去。
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遂去,不复与⾔。
【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泽边上⼀边⾏⾛⼀边吟唱。
脸⾊憔悴,⾝体枯瘦。
渔⽗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都混浊,唯独我清⽩。
众⼈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渔⽗说:“圣⼈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
世上的⼈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波同流合污呢?众⼈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为⾼尚,让⾃⼰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定要掸去帽⼦上的尘⼟刚刚洗过澡的⼈,⼀定要抖落掉⾐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洁⽩的⾝⼦,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湘⽔,葬⾝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微微⼀笑,⽤桨敲击着船舷⽽离去,唱道:“沧浪之⽔清⼜清,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混⼜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竟⾃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渔父屈原既1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3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4。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5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7?”屈原曰:“吾闻之,新沐8者必弹冠,新浴9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0,受物之汶汶11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12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3而笑,鼓枻14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15,可以濯16吾缨17;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18,不复与言19。
[8]注释译文词语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8.沐:洗头。
《说文》:“沐,濯发也。
”9.浴:洗身,洗澡。
《说文》:“浴,洒(xǐ)身也。
”洒,古同“洗”。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9]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渔父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先秦: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zāo)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淈: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hào)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yīng);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⑸淈(gǔ):搅浑。
⑹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楚辞渔夫》文章
在岸边的渔夫端坐着,望着远方沿着弯曲的江河,思考着几多自己的心事。
他深深了解江河中的波澜变化,每当狂风暴雨来临,他都会准备充分,全力以赴地冲向大海,承受所有的挑战和考验。
然而,在平静的日子里,他知晓无法掌舵,只好听风听水,等待时机的到来。
渔夫的人生哲学,也应同时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充满自信,碰到你世间澎湃的风浪,会彻底颠覆你的计划。
只有在危机时刻,我们才会特别清楚,哪些是我们真正重视和懂得珍惜的,并通过掌握生命的方向和节奏来掌控每一步行动。
因此,我们需要淡定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来处理这些挑战。
渔夫告诉我们,河流中的巨浪已经摧毁过无数货船,但它对那些坚定地与巨浪斗争的人却没有伤害。
所以,面对人生大海中的未知逆境,确保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留得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一、渔父的主题《渔父》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渔父的忧虑与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渔父在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感、对忠贞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内容贯穿了整篇诗歌,成为了渔父的主题。
二、渔父的寓意《渔父》中反映了楚国社会的政治黑暗和贵族腐败的现实,渔父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懑。
他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对忠贞、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渔父的文学特点1. 对比手法《渔父》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渔父自己和贵族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突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借物抒情《渔父》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渔父捕鱼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鱼群等自然景物,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
3. 叙事性《渔父》采用了叙事性手法,通过渔父的日常活动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渔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使整篇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四、渔父的影响《渔父》这篇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渔父》被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渔父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渔父这篇楚辞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社会写实的文学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对社会不公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主题、寓意、文学特点以及影响都体现了这篇楚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渔父》原文|译文|赏析《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渔父》原文先秦:佚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翻译《渔父》和前篇《卜居》,王逸《章句》皆以为屈原作,但在《渔父序》的末尾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则又以为《渔父》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
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渔父》非屈原所作:“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
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
”今世许多学者赞同此说。
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作了反复的论证。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騷》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屈原《渔父》赏析陈洪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
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
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
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赏析楚辞《渔夫》“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 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 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 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 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 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 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已经,引申为“ ( 在) ⋯⋯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 ǘ)大夫: 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以: 因为。
见:被。
⑸淈(g ǔ): 搅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