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度
- 格式:pptx
- 大小:158.80 KB
- 文档页数:10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莫言作品英译中“度”的把握——以《师傅越来越幽默》之葛浩文译本为例黄坚,莫英(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5)摘要:将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杨绛先生提出的“翻译度”,从选词和造句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选词的翻译度过小则译文生硬,过大则无法使文化真正走出去,选词应以原文语境为准;葛浩文处理句法时采取了大的翻译度,尽可能贴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
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外译应讲究“适度”,如此既能满足读者的接受,又不让原著丢失其文化本色,从而确保中国文学的海外有效传播。
关键词: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翻译度;适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078-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14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作品的英译本在海外的关注度又创新高。
这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成功“走出”,同时再次证明了译介的重要性。
美国汉语文学翻译家葛浩文被誉为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的“接生婆”。
他译笔精湛,三十余载不遗余力地从事中国文学英译工作,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海外有效传播[1]。
《师傅越来越幽默》(以下简称“师傅”)是出自莫言1999年出版的一部同名中篇小说集,其英译本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以下简称“葛译本”)2001年在美国出版,《师傅》葛译本向海外读者展示了莫言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自英译本出版以来,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面世。
研究者或从受众语言语境的顺应和对受众交际语境探讨葛译本对英语语境的顺应[2];或从改写理论入手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操控[3];或结合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观所带来的启示[1];或结合对葛浩文译本存在的误读进行分析,并指出葛浩文对原文创造性重构的方式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架起了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4]。
杨绛谈翻译的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杨绛:翻译的技巧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杨绛谈翻译技巧: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牛倩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翻译的英文版《杜甫诗》全集,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译介领域的里程碑。
本文认为其贡献主要有三:第一,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译介的体例范式;第二,将杜诗全貌首次以学术性的、严谨的翻译方式呈现于英语世界;第三,探索采用叙事性策略来译介言志寓情的杜甫诗。
本文首次指出并剖析了宇文氏译本的“三译”“三不译”原则及特色,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有助于读者理解译本,有助于杜诗走向广阔的汉学世界。
关键词:宇文所安杜甫诗翻译度叙事性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1222.7doi:10.19326/ki.2095-9257.2019.04.015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历时八年,以崭新的异域视角与叙述方式翻译的《杜甫诗》(Me Poetry of Du Fu)全集于2016年出版,引起了海内外汉学界的极大关注。
按照其译介计划,他希望出版一套“中国文学经典文库”①,作为这个项目的开始,《杜甫诗》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英译的体例范式。
全书共六卷,第一卷由八项内容组成:1.致谢;2.详细目录;3.介绍;4.杜甫学与翻译凡例;5.杜甫诗;6.典故;7.缩略语;&补充注释。
第二卷至第六卷结构相同,每卷包含除首卷第1、3、4项之外的五项内容。
其中第3、4项虽篇幅不长,却对英语世界了解杜诗影响深远。
第6项典故注释详略得当,体现出译者的文化选择性。
本文试从古典诗学与译介学角度,对该译本的汉学研究贡献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一、将杜诗全貌首次学术性地呈现于英语世界此前杜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主要靠选集译著,尤以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 1923—2009)选译的《杜诗初阶》(A Little Primer ofTuFu,1967)最具影响力。
然而,选本或节译与通本全译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大家经典杨绛:翻译的技巧杨绛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这篇文章杨绛先生写于2002年,文章中通过对翻译几道工序的讲解,阐述了自己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总结了翻译的经验。
在此摘录这篇文章,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崇敬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翻译的技巧——杨绛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
翻译评分标准
翻译评分标准主要用于评价翻译质量的高低,并给予相应的得分。
以下是一套常见的翻译评分标准,分为五个等级:
优秀(90-100分):完全忠实于原文,译文流畅、准确,表达清晰,符合原文语境和风格,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主观解释。
良好(80-89分):基本忠实于原文,译文准确度较高,表达较清晰,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可能有些许的语法错误或主观解释。
中等(70-79分):部分忠实于原文,译文准确度较一般,表达一般,传达原文意思的能力有限,可能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或主观解释。
及格(60-69分):较少忠实于原文,译文准确度较低,表达模糊,传达原文意思的能力较差,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或主观解释。
不及格(0-59分):完全失忠于原文,译文准确度极低,表达混乱,无法传达原文的意思,存在大量严重的语法错误或主观解释。
评分标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词汇准确性: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词义和语境。
2. 句子结构:译文句子结构是否与原文相符,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3. 语法准确性:译文语法是否正确无误。
4. 表达清晰度:译文是否表达清晰,能否让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5. 文体风格:译文是否符合原文的文体和语调。
6. 文化转化:译文是否能够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
7. 主观解释:译文是否添加了个人主观解释或意见,而不是忠实传达原文的意思。
评分标准的具体分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但核心原则是确保翻译准确、流畅和符合原文意思。
评分过程应该客观、公正,并结合评分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
智能翻译系统翻译准确度评估说明智能翻译系统是指能够将一种自然语言的文本准确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智能翻译系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打破语言障碍,促进各种交流和合作。
然而,智能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翻译准确度的评估是为了了解智能翻译系统的性能和效果,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评估智能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度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下面将介绍一些评估智能翻译系统翻译准确度的方法和指标:1. BLEU指标(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BLEU是一种常用的评估翻译准确度的指标,它通过比较自动翻译结果与人工参考翻译之间的相似度,来评估翻译质量。
BLEU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接近1表示翻译准确度越高。
2. 人工评估:人工评估是一种直接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
通过邀请专业的翻译人员或语言专家对翻译结果进行评估和打分,从而得出翻译质量的准确度。
3. 平行语料评估:平行语料评估是一种将机器翻译系统的翻译结果与现有的高质量翻译人工平行语料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较翻译系统的输出结果与参考平行语料之间的相似度,评估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度。
4. 词汇匹配度评估:词汇匹配度评估是一种通过比较翻译系统的输出结果与参考翻译之间的词汇匹配度来评估翻译准确度的方法。
通过计算词汇匹配度的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F值等,来评估翻译系统的性能。
5. 语法和句法评估:语法和句法评估是一种通过比较翻译系统的输出结果与参考翻译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的一致性来评估翻译准确度的方法。
通过检查翻译结果中的语法和句法错误的数量和种类,来评估翻译系统的性能。
在评估智能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度时,需要注意的是评估方法的选择要与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相匹配。
不同的方法和指标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并且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使用。
此外,评估翻译准确度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评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杨绛的译学见解-—从《失败的经验》①谈起朱江摘要: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仅翻译一项,其造诣在海峡两岸是屈指可数的。
文章讨论了杨绛先生《失败的经验》一文中涉及的翻译问题,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度”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杨绛先生独特的译学见解,以及其具有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以翻译实践为根本的务实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杨绛;《失败的经验》;翻译实践;翻译风格谈翻译的理论或技巧,一本本十数万言或数十万言的著作不计其数,可是杨绛先生在唯一一篇谈翻译的文章《失败的经验》里用区区万把字,就把非常复杂的翻译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完全是出于经验,有感而发。
“不靠空话撑腰,全赖经验打底,一种翻译的理论贯穿其中,看来杨先生的秘密,就在'平实'二字。
”②杨绛先生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平实心态,这样的务实作风,这样的处世哲学,这样的治学态度,取得了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的辉煌成就。
—、杨绛及其译作杨绛先生,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钱锺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其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有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古希腊柏拉图的《斐多》等,以及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先生译文数量不算很多,但其风格独特。
她虚怀若谷,在《失败的经验》中说“翻译只是我的练习”。
柯灵先生曾说过:“钱氏和夫人杨绛,伉俪同负重名,索落自甘,如出一辙。
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相关参考: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意即“竹芽”),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接引过去的。
又比如“salad”(色拉)这种凉拌蔬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
其次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生孩子、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为“白喜”,语言中也有“红白喜事”的表示法。
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佛教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死人也当成一大“喜事”,令人大惑不解。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也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
而在传统中,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天老爷。
“上帝”(God, Dieu, Gott)和“天老爷”所代表的东西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
特别是“上帝”这个概念,它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把英语的“My God!”译成“天哪!”把法语的“Dieu soit loue”译成“谢天谢地”,但反过来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或“Dieu”,有时就不很合适。
翻译古典文献时尤其如此。
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从文化交流角度探讨英汉成语互译中套译使用的“度”摘要用套译法译成语是成语翻译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然而现在普遍存在一种套译过度的做法,这主要是受传统归化译法的影响,一来译者省事,二来读者好理解。
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既不利于语言的发展,又不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情况可用套译,哪些情况慎用套译,以探讨英汉成语翻译中套译使用的“度”。
关键词:文化交流成语套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成语的套译英语的Idiom与汉语的成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完全对等。
“英语Idiom强调的是语言的特殊用法,也就是强调习语性,而汉语成语则比较强调言简意赅,强调出处和定型。
”史式认为:“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
不管它原是熟语、谚语、歇后语,还是政治口号、科学术语,等等,只要进入书面语作为成语运用的,一律总称成语。
”英语Idiom所指范围也很广,以习语为主,也包含谚语、俗语等。
本文中的英汉成语皆是从广义上说的。
成语是在社会演进与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
各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的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一支精悍的生力军,是语言的精华。
汉语成语来源广泛,有古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史实轶闻(图穷匕见)和一般口语(唇亡齿寒)等。
英语成语的来源也是一样,有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圣经文学、欧洲寓言名著、欧美名家名篇的格言隽语等。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有典故的成语往往文化色彩较浓,其翻译便成了翻译工作者颇为棘手的一部分。
翻译成语的方法很多,罗斯在《习语英译法》中罗列有十种之多;陈文伯在《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一书中将成语翻译统分为辞典翻译与行文翻译,在行文翻译中也列举了六种;陈安定的《英汉比较与翻译》也提出了五种译法。
总的说来,在几乎所有论及成语翻译的书中都提到过同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即套译法,或称借译法。
度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度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字义,形声字。
从又,庶省声。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
本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1.《说文》中解释为,度,法制也。
2.法制,法度。
例句,公室无度。
出自《左传·昭公三年》
3.限度,限额。
例句,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出自贾谊《论积贮疏》
4.胸襟,器度。
例句,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出自《战国策·燕策》
5.心意,考虑。
例句,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出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计划。
例句,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出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度过,越过。
年忽忽而日度。
例句,出自《楚辞·刘向·九叹·惜贤》
8.谱写(乐曲)。
例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出自姜夔《扬州慢》
9.次,一年一度。
例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学术论坛89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既密不可分又迥然不同的虚拟空间——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以现实世界为依托,又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无限延伸。
伴随着网络世界的信息扩张,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而这其中有着鲜明特色的一类词汇就是网络称谓。
网络称谓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底蕴,与人们的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现实世界人们的文化素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环境在虚拟世界的折射,有时甚至是被无限放大。
网络称谓一经产生,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常常让人始料不及。
有些网络称谓甚至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东西方语言的障碍出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视野里。
1 “犀利哥”网络称谓英文翻译Brother Sharp 的准确性论证1.1 “犀利哥”中英文网络称谓的由来“犀利哥”本名叫程国荣,是一位来自江西鄱阳,在宁波街头流浪有精神障碍的流浪汉。
2010年一篇题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并附有照片的网贴在网络上走红。
根据这篇网贴,有网友将其命其名为“犀利哥”,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
随后受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媒体的关注,英国《独立报》以“Handsome Chinese vagrant draws fans of ‘homeless chic’”为主标题,“Identity of ‘Brother Sharp’—dubbed China’s coolest man—remains a mystery”为副标题,专门刊文报道了“犀利哥”风靡中国网络的事迹,由此便有了Brother Sharp 的英文称谓。
关于“犀利哥”中文网络称谓的由来,众说纷纭,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以下两种:一种解释是“犀利”是江西南昌方言。
当别人走近与他搭讪的时候,他嘴里就会经常蹦出“哇犀利”“组犀利”,意思是“说什么”“干什么”。
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他放荡不羁、不伦不类、原始版的“混搭”潮流,让有些具有“潮流视觉”的人们 “眼前一亮”,认为他是一个看来很“潮”的人。
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度读音一:dù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译文:我忘了拿尺码了。
②限度,法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限度)《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论积贮疏》译文: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③制度,法度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后汉书o张衡传》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译文: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④度量常有大度。
(度量)《高祖本纪》译文:常常有很大的度量。
⑤常态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荆轲刺秦王》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⑥量词,次、回、个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江南逢李龟年》译文: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⑦谱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扬州慢》译文:我的心情悲怆感伤,抚今追昔感慨无限,就自己谱写了这首词曲。
⑧通”渡“渡过,越过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凉州词》译文: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⑨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红楼梦》读音二:duó①量,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量,计算)《过秦论》译文: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译文: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考虑度义而后动(考虑)《答司马谏议书》译文:(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CATTI三级笔译综合评分标准第一部分:翻译能力评分标准1. 译文准确性1.1 译文对原文的准确度1.2 译文的用词准确性1.3 译文的语法准确性1.4 译文的语义准确性2. 译文语言质量2.1 译文的完整性2.2 译文的通顺性2.3 译文的地道性2.4 译文的语言表达3. 译文表达能力3.1 译文的表达流畅性3.2 译文的表达能力3.3 译文的语言风格3.4 译文的修辞技巧第二部分:翻译素养评分标准1. 翻译意识1.1 翻译工作的责任心1.2 翻译中的主动性1.4 翻译的专业素养2. 文化意识2.1 翻译中的文化转换能力2.2 翻译中的文化敏感度2.3 翻译中的文化适应能力2.4 翻译中的多元文化视角3. 专业意识3.1 对翻译行业的了解程度3.2 对翻译规范的遵守程度3.3 对翻译伦理的认知程度3.4 对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三部分:实际操作评分标准1. 组织和安排1.1 翻译过程的组织和安排1.2 译文结构的合理性1.3 翻译过程的时间分配1.4 翻译过程的自我调整2. 翻译技巧2.1 翻译方法的合理选择2.2 翻译工具的合理应用2.3 翻译中的语言技巧3. 翻译质量控制3.1 翻译质量的自我把控3.2 翻译质量的自我检查3.3 翻译质量的自我修正3.4 翻译质量的自我提升结语:CATTI三级笔译综合评分标准旨在评价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翻译素养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并为翻译人员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希望翻译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达到更高的翻译水平,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CATTI三级笔译综合评分标准是为了评价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翻译素养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立的。
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做出合理的安排和选择,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下面将对CATTI三级笔译综合评分标准进行进一步扩展说明。
翻译能力评分标准是评价译文的准确性、语言质量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01 开篇:在周克希先生的译边草一书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文学翻译是感觉和表达感觉的历程,而不是译者异化成翻译机器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翻译跟演奏有相同之处。
也如金圣华教授的书中写到:做翻译,需要有潜水人的能耐,面对原文,先得纵身投入,在碧海深处遨游探索,游目四顾,待寻得宝物,又能及时抽身,浮游而上。
02 译者的气质善感和耐静就是翻译者应有的气质:不善感,就不善于甚至不能够去接近:不耐静,就不会耐烦甚至不屑于去亲近。
《译边草》p7的内容,你自己节选一点讲一下,最好举一点例子,如梁实秋先生的话等。
03 度与翻译度翻译度是杨绛先生仿照难度、甜度说法创造的词儿。
她说,有的译者以为离原文愈近愈安全,也就是说,翻译度愈小愈妥,死译、硬译、直译大约都是认为翻译度愈小钰妥的表现。
而翻译度愈小,在意思上的表达就离得愈远。
”原意不达,就是不信。
畅达的译文未必信,辞不达意的译文必定不信。
我相信这也是翻译的常识了。
举例:杨必先生名译【名利场】,把一个good译得花团锦簇,点化出“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
【原文】…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译文】……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04 有所失落与“过犹不及”《译边草》p22,讲一下“有所失”;及P26 杨必先生的《名利场》(缠绵润色的翻译了“good”)及荣如德先生的《花花世界》(其实他们俩译的是同一本书)05 如实与传神译者由于翻译观念、审美趣味不同,在翻译实践中会做不同的努力,有不同的表现。
Probe into the Bound betwe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作者: 余萍萍[1];廖建思[2]
作者机构: [1]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百色533000;[2]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出版物刊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80-8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文学作品;直译;意译;“度”
摘要:通过若干文学作品翻译的例证,探讨文学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度"的问题。
认为直译和意译是重合的,它们的"度"就是"正译"——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和韵味。
因此,译者先要"吃透"原文,在分析原文与译文在词法、句法、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之后,再选择直译还是意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以确保翻译的忠实以及原文神韵的有效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