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共15页】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7
北京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北京与周边中小城市合作现状,归纳总结合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影响合作深入的问题,对未来的合作思路和合作途径予以启示。
【关键词】北京;周边中小城市一、京津冀区域北京周边中小城市的概况北京周边与其行政接壤的中小城市有河北省的丰宁满族自治县、赤城县、怀来县、涿鹿县、涞水县、涿州市、固安县、安次区、广阳区、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兴隆县、承德县、滦平县,天津的武清区、宝坻区和蓟县共18个县市区。
北京周边的中小城市从自然条件来看,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县市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在北京东部、南部的县市多为平原。
从经济水平上看,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总量偏小,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发展滞后,其中还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
从工业化水平看,大多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
目前,与北京合作较多的中小城市主要有涿州市、三河市、香河县、固安县、和承德县等。
二、北京与周边一些中小城市的合作现状北京非常重视与外围地区发展空间的合作,周边的一些中小城市借势迅速发展起来。
北京市综合实力强,工业和商贸发达,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
周边的中小城市在土地、人力、能源和生态资源以及农业、重化工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这就为两地在空间、要素、产业和功能上提供了合作的条件,并在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北京与周边的中小城市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科技合作、房地产合作、旅游开发合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在合作机制上,采取的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自主的市场化运作。
(1)农副产品产销合作北京周边的中小城市是北京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首都提供蔬菜、瓜果、肉类、粮油等农副产品。
例如,廊坊安次区的金都蜜瓜和“康达基”肉鸡、大厂回族自治县的牛肉、三河的“福成”肥牛、香河“正大”冰鲜鸭等都是深受京城人喜爱的农产品。
廊坊市和北京京客隆、沃尔玛等十几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供应体系,“绿龙”、“普春”、“惠民”3个品牌、87种蔬菜占领了北京四分之一的超市;“伊乡”、“清穆”清真牛羊肉占领了北京70%清真牛羊肉市场;“汇福”食用油占领了京津30%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经济信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姚君虹 天津天狮学院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或者是文化地位都非常重要。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也日益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推动经济朝着更加快速,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动力。
国家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视,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其周边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强有效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状态,然后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76-02一、前言时代在进步,在发展,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日以推进,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城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大城市圈集中程度逐渐加深。
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的发展。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版图,大城市集中圈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地区。
但是京津冀地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北京、天津、河北这几个地区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联系,也就是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还是经济未来的发展态势都不是非常理想,其发展情况不如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带,所以剖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对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是重中之重。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2017年12月22日,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研讨交流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京津冀的专家学者、文化企业负责人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围绕“新时代”京津冀文化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等话题,从总体布局、特色资源、企业实战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更好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但是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对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过去了两年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协同步伐明显加快。
三地在明确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对接机制;民间组织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三地文化产业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企业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投资合作。
但也要看到,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做到统一步调、协同发展,三地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之间也缺乏沟通和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一方面,三地都根据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固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各自发展,客观上造成了竞相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等,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较为低端的重复建设导致各地难以携手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产品开发,不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要,而且还进一步分流了对文化产品的有效需求。
还需注意的是,三地文化市场中体制性、行业性壁垒较为突出,文化产品和相关生产要素难以在三地自由流动,行业和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直接影响了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境与出路柳天恩【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动力、缩小地区差距、落实国家区域战略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但回顾京津冀近四十年的合作历程,可以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区域一体化还处于从市场一体化向产业一体化迈进的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特征。
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行政区经济和缺乏区际协调机制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原因,应从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进功能区联动、构建区际协调机制四个方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conductive to enhanc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narrowing regional gap,implementing regional strategies and nurturing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urban agglomeration. Bu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achie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yet by reviewing nearly forty-year cooperation process among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still in the stage between market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shows typical center-periphery features. The key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im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issues, administrative region economy and the lack of inter-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clarifying the region-functional positioning,optimizing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advanc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areas and constructing inter-regionalcoordination mechanism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境与出路;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作者】柳天恩【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柳天恩(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76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就组织了京津唐国土规划课题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加强京津冀三地区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崛起,[内容提要]京津两市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里既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及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一、中国三大经济圈,(一)基本情况,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5、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千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沿江城市。
加强京津冀三地区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崛起[内容提要]京津两市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里既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及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高潮、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将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等宏观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一,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机遇和发展思路,提出抓住“十一五”规划发展良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为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三大经济圈(一)基本情况。
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近年来,这三大经济圈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大秘书网以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5、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千万。
2002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9561、03亿元和773、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1%和9、1%。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沿江城市。
总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7571万人。
2002年长三角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3%的国内生产总值、16、1%的地方财政收入。
京津冀经济圈(亦称“京三角”)指的是以京、津为核心,辅以周边河北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城市。
2002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8994、96亿元和835、2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和9、8%。
(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崛起的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合作势在必行。
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单靠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
中国加入WTO后,要求区域一体化步伐紧跟全球化进程。
其二,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大好机会,如果不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启示之二:区域经济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腾飞主要得益于香港的辐射,香港是自由港,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港粤两地一为“前店“,一为“后厂“,功能互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香港对珠三角的影响力无法替代。
从长三角来看,随着浦东开发,上海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定,瞄准四大中心,整体经济抬升,对江浙起到明显拉动作用,江浙与上海互动发展,提出主动接轨,共同打造上海,使长三角重振雄风。
启示之三:用足用好政策机遇助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国家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的契机,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先河,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
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对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借助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进而带动长三角重新确立龙头地位。
启示之四:市场经济发展是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仍带有较浓的行政区划经济色彩,主观想把一个区域划分成什么经济区是比较难的。
当一个区域内的市场经济发育日渐充分,相互间逐渐具有了合作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政策方面的优惠已不很明显,但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逐渐超越了政策的作用,尤其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经济总量仍居全国第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东南亚除印尼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
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化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形成较好产业配套。
珠三角主要分布于珠江东西两岸的IT制造业和家电制造基地,形成了较好的上、中、下游产业配套链,如深圳、东莞、惠州到广州的IT制造业走廊,以及日趋成熟的产供销网络。
从长三角来看,上海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等企业控制中心所在地,而周边城市群则发展生产、制造等下游环节。
启示之五: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经济中心发挥龙头作用的关键。
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曾唱主角。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左右,而珠江三角洲年均增长率达到13%~14%,一直发挥着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投入的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与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扩大内需、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已表现出明显优势,中心城市向现代服务业、金融、航运和科技研发中心方向升级,腹地向生产基地方向发展,长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谋求通过技术和资本集约型产业全方位地生产从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多种产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簇群”现象,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启示之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一体话步伐不断加快,而且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自发的互补发展模式最终都转向制度性的整合发展。
中国加入WTO,迫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
从国内看,长江三角洲从去年以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劲趋势,正在着手进行深层次合作。
“长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机制,从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以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
随着珠三角各城市的急速膨胀扩张,需要区域整合,最近粤港联席会议,推出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提出通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获利能力的中心基地之一。
最近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
二、京津冀经济合作现状北京和天津是渤海湾区域的两大直辖市,相距137公里,呈现特有的“双子星座“态势。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主要包括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7个城市,20世纪90年代,环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60%,是河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区域。
1、北京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市场,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业基地。
北京是一座传统的消费型城市,2002年末户籍人口1136、3万人,暂住人口将近36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4元,全年社会零售总额1744、8亿元,相当于天津的1、9倍。
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17、72亿元,比北京多344、22亿元,在全部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天津涉及到的有35个,产业配套能力强,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北京“总店”、天津“后厂”成为大企业集团的最成功的运营模式。
北京具有良好的亚太区域性商务中心职能,又是中国教育、科技最发达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北京设立总部和企业研发中心,将天津作为生产基地。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以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开办各级办事处、代表处、中国总公司,其中一半以上设在北京,摩托罗拉、三星集团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将其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天津。
3、天津港成为北京和河北货物进出的重要通道。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港口,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港历史上就是北京的外港和河北的重要出海口,北京出口总值的三成、河北出口总值的六成经由天津港。
4、京津教育、科技实力拥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环渤海地区教育资源密集,共有300多所大学,相当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和,其中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院所360个,居全国第一,普通高等院校62所,著名高校密集,全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津有37所大专院校,具有发展教育产业的独特优势。
北京科技经费投入居全国之首,2002年北京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3、2亿元,相当于天津的6倍、河北的6、4倍,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14、7%,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9、5亿元,相当于天津的7倍、河北的6、5倍,占全国的17%。
创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末北京拥有孵化器53家,居全国之首,2002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中一半辐射到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地。
5、京津冀区域合作还没有达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紧密程度。
京津冀合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略显松散,还不够紧密。
一是促进流动、加强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和完全属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不同,长江三角洲15城市分属3个省市,但三地高层互访频繁,已在交通、旅游等领域展开合作,浙沪苏交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公路网规划和城际公路接口方面拿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最终实现省际公路接口的无缝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长三角“三小时高速网络都市圈”已雏形初现。
与之相比,京津冀之间的融合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还没有很好地流动起来。
二是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与香港和上海作为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相比,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双核心城市,京津之间的关系摆位还比较模糊,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