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论效用原理(英汉对照)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主要用于解释和分析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选择行为。
本文将从效用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效用理论的起源效用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
边沁在其著作《论财富》中首次提出了“效用”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商品或服务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程度。
边沁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根据自己对不同商品的效用进行选择,追求效用最大化。
2. 马歇尔的效用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效用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
他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即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时,对个体而言,其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人们在选择时会考虑到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并在边际效用相等时进行取舍。
3. 效用理论与需求曲线由于效用理论的引入,需求理论得到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根据其效用程度进行选择。
基于这一理论,经济学家提出了需求曲线的概念,在价格和需求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关系。
需求曲线表明,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效用相对减少,从而导致需求减少;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其效用相对增加,从而导致需求增加。
4. 效用理论与边际效用分析效用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个体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效用。
边际效用分析进一步深化了效用理论的研究。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确定最优决策。
当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时,个体会选择增加消费;反之,当边际效用小于边际成本时,个体会选择减少消费。
5. 效用理论的应用效用理论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中,效用函数可用于衡量个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效用理论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效用理论可以解释人们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偏好。
边沁的幸福论法治思维及其当代价值边沁曾将自己的思想概括为:最大幸福或最大福乐原理。
我近日在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的哈佛公开课视频中,首次对这个概念有了直观理解。
视频中,桑德尔教授举例一系列极端情况下的道德两难选择,例如“英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中:一艘英国游船中幸存的三人通过迫使另一人牺牲自己作为三人的食物,免于饥饿而被德国救上岸,回到英国被判以谋杀罪。
由这些类似的例子引出了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的现场哲学辩论,就多数人的生命是否一定比少数人的生命价值更高,以及在道德观念和伦理动机上的展开具体分析。
在观看辩论过程中,令我对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的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概念也渐渐清晰。
所谓功利主义,即如其创立者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言:“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
我说的是无论什么行动,因而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而且是政府的每项措施。
”简而言之,按照其思想逻辑,进行任何判断的先决条件是搞清楚一个行为将对相关者整体带来更多幸福还是痛苦。
如果能让大家所有人都能最大化的感到幸福,就这么做。
而自由主义,则与之相反,它强调以每一个个体的最大权益为判断一个行为的首要条件。
现实地说:就算是为了救死扶伤或全人类的未来,也不能要求一个明星或亿万富翁捐赠给难民哪怕一分钱。
包括国家哪怕为了安全考虑,也不能用法律规定驾驶员要佩戴安全带或严禁酒驾。
例如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
这两个理论一如其他形成了理论的思想,稍加推理和自我代入就会发现,对于个体来说两者取其一,都有明显的利弊,都是双刃剑。
实现一个公正的社会何其困难。
世上如此纷繁的思想,加之复杂的人性,保持清醒看来都是很高的追求。
要清醒从容,无愧于心的活在世上,要么全然活在屏蔽知识的自我世界中,要么就尽可能的博采百家之长,同时不偏不倚,独善其身,否则不知不觉又会被某个派系或圈子利用,被动的成为子弹或弓箭。
边沁功利原理的内涵和特征
边沁(Jeremy Bentham)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边沁功利原理。
边沁功利原理的内涵和特征如下:
1. 内涵:
- 边沁功利原理认为,行为的好坏应当以其产生的结果是否能够带来最大幸福(快乐)或最小痛苦为准绳。
- 边沁将幸福看作是一种快乐感受,将痛苦视为不快乐的感受,这种幸福和痛苦是可以度量和比较的。
- 边沁认为,人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最大化幸福的总量,最小化痛苦的总量,从而实现整体幸福感的最大化。
2. 特征:
- 最大化幸福感:边沁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化整体幸福感,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快乐,减少痛苦的产生。
- 实用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一种实用主义伦理学,关注的是实现实际的幸福与快乐,而非抽象的道德准则。
- 基于后果:边沁强调行为的好坏应当以其后果为准绳,即通过测量行为带来的幸福与痛苦大小来评价其道德性。
- 个人与集体:边沁功利主义既关注个人幸福,也强调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最大化,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
益。
总的来说,边沁功利原理的内涵在于追求最大化整体幸福感,特征在于强调实用主义、基于后果的道德评判,关注个人与集体的幸福,是一种以幸福感受为中心的道德理论。
边沁的功利主义边沁原名杰洛米•边沁(1748—1832),生于伦敦,出身于律师家庭,12岁到牛津学习法律,1972年在伦敦大学担任教授。
他的著作多数是有关法学的,关于伦理学的主要是《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对于边沁,马克思用了一句俏皮话说他是“用发话写出了堆积如山的书的资产阶级蠢材中的一个天才」边沁所处的时代主要是宗教禁欲主义盛行的时期,因此在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严格意义上说,功利主义伦理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边沁和密尔。
由于在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伦理学家虽然也提到过功利这个概念,但是他们没有把功利的获得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看待,更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学说提出来,这些工作都是由边沁和密尔完成的。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受了贝卡里亚的思想的直接影响,边沁曾这样说过:“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初我是从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那篇小论文中得到这一原理(计算快乐与幸福的原理)的第一个提示的。
由于这个原理,数学计算的精确性、清晰性何肯定性才第一次引入道德领域。
这一领域,就其自身性质来说,一旦弄清之后它和物理学同样无可争辩地可以具有这些性质。
”但是快乐与幸福真的可以用数学来精确计算出来吗?边沁是这样来论证这个原理的,他认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个个人道德还是政治道德,都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者说是集体幸福感,或者说是权衡苦乐,让幸福最大化,即一句话“功利最大化”。
他觉得,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苦乐是人们至高无上的主宰,因此任何道德体系都应该考虑到它们,怎样考虑呢?通过最大化,从而引出“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这一原则。
如政府如何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用它的所有收益减去它付出的成本之后,选择一个最大的幸福,即为幸福最大化,也即功利最大化。
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其渊源可追溯到晚期希腊哲学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喝派。
到了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爱尔维修发展了功利主义思想。
但这些对现实社会都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其基本思想是:立法原则应遵循“尽可能使最大数量的人获得最大数量的利益”的原则。
在以前的传统法学中,立法原则都是以正义、公平以及合理为基础的,但边沁却将其改变了,他把立法原则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即把利益作为立法原则的首要原则。
边沁认为,立法原则应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最大利益为准则,而不是以正义公平原则为准则。
因此,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强调的是以满足最大限度的社会成员利益为基础,而不是以正义公平原则为基础。
这意味着所有涉及立法的决定,都应该以满足最大限度的社会成员利益为根据,而不是以正义公平原则为根据。
例如,当政府制定新的立法时,应考虑如何使最多的人受益,而不是只考虑如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边沁认为,功利主义立法原则是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利益的最佳方法。
他认为,立法的目的不是建立永久的社会秩序,而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满足大众的利益。
他还认为,立法不应该服从传统的固定原则,而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大众利益。
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对当代法律制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为当代法律制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以满足最多社会成员的最大利益为基础的立法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已经成为当今立法的重要指导原则,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效用论的名词解释效用论(Utilitarianism)是一种伦理学理论,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它强调以最大化利益或幸福为目标来指导行为。
效用论的核心概念是“效用”(utility),即人们根据一定标准来衡量和评估某种行为的结果所带来的利益或满足感。
效用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边沁对功利主义进行了首次系统的阐述,并将“最大化幸福”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穆勒在他的《功利主义》中进一步发展了效用论,并提出了“质量层次”的观点,认为不同人的快乐有不同的价值。
根据效用论的理念,任何行为都应该通过评估它的结果来确定其道德价值。
如果某种行为能够最大化幸福或利益,就应该被认为是道德正确的。
反之,如果某种行为会导致不幸或削减利益,就应该被视为道德错误的。
然而,对于效用论的实践运用,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首先,如何准确地衡量和比较不同人的幸福或利益是个问题。
每个人的体验和需求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行为,对不同人而言带来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
这个问题又引申出了其他许多争议,例如是否应该考虑到长期和短期效用、个人和集体效用之间的权衡等。
其次,效用论在追求最大化幸福的同时,是否会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道德价值,如公平和正义等。
有人认为,过分强调效用可能导致对少数群体的剥夺和不公平的结果。
针对效用论的这些争议和困扰,一些学者提出了改进和修正的观点。
比如,有人主张将效用论与权利主义相结合,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关于效用的最大化,还应该兼顾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还有人提出了“规则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应该制定一些通用规则来指导行为,而不是仅仅看待某个具体行为的效果。
综上所述,效用论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和行为准则,强调以最大化利益或幸福为目标来指导行为。
它的核心概念是“效用”,即通过评估行为结果的利益或满足感来确定道德价值。
边沁的功利主义名词解释前言边沁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为了为自己的道德哲学理论命名而创造的术语,其核心理念是功利主义。
本文将围绕边沁的功利主义名词解释展开,旨在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解析这一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原则。
一、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旨在追求最大化幸福或利益的原则。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根据其产生的后果来评估,只有当一种行为能够产生最大化幸福或利益时,才应该被认为是道德正确的行为。
这里的“幸福”指的是人们的快乐、满意感和福祉的总和。
二、效用和快乐原则1.效用:效用是功利主义中用来评估行为后果的标准。
它反映了行为带来的益处或满足程度,可以衡量为正面效用和负面效用。
正面效用指的是行为带来的快乐、幸福感和满足感等积极因素,负面效用则是指行为带来的痛苦、不幸和不满足等消极因素。
2.快乐原则:快乐原则是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功利主义理论,人们的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快乐。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那些会给予我们和他人带来最大快乐的行为,并避免那些会导致痛苦和不幸的行为。
三、最大化幸福原则最大化幸福原则也是功利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考虑所有受影响的人,并选择那种产生最大幸福的行为。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权衡不同人的利益,追求整体社会的最大福祉。
四、实用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1.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功利主义的一个变种,强调实用性和可行性。
根据实用主义,行为的评估应该基于其实际后果,而不是理论上的后果。
实用主义强调实际效果的可观测性和可衡量性,将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2.规则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是基于规则的变种功利主义。
它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一系列准则或规则,这些规则被证明能够最大化整体幸福。
与实用主义强调后果不同,规则功利主义将重点放在行为规则上,强调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和长期效果。
五、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体系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体系扩展了功利主义的传统概念,并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原则。
边沁论文:边沁经济哲学功利主义【中文摘要】边沁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
作为经济学家,边沁的经济思想都是建立在他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这就形成了他的经济哲学思想,本文分四章论述了边沁的经济哲学思想。
第一章介绍边沁经济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边沁的经济哲学思想是在英国历史上发生的三件大事即圈地运动、光荣革命、产业革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以及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利息理论,阿奎那的公平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利息理论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边沁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
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快乐主义学说,英国经验论和情感论传统,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章从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他的苦乐原理对痛苦和快乐作了详细的划分,并认为几种简单的痛苦和快乐构成一种复杂的痛苦和快乐,还对苦乐价值的大小进行计算。
他的效果论认为,效果的好坏决定行为的善恶。
他的功利原则极力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这是他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个人幸福也就是个人利益,社会幸福也就是社会利益,是组成社会的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
所以只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了个人的利益,作为社会成员的结合体才能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但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利益,这就要求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利益时,必须同时考虑他人或共同体的幸福、利益。
因此,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了,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
第三章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边际效用理论、福利理论、利息理论分别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关系来系统地阐述边沁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边沁的经济哲学思想对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福利理论,杰文斯的边际效用理论,费雪的利息理论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效用的概念解释效用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个人或社会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或价值。
效用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能够量化、比较和分析经济主体的选择和决策过程。
这篇文章将详细解释效用的概念,探讨效用理论的背后假设以及效用函数如何被用于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
效用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在19世纪末提出,并在20世纪初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等人加以发展。
效用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或价值。
这种满足程度是主观的,因为个体之间的评价和偏好是不同的。
效用是一种心理和主观上的概念,无法直接观测或测量。
然而,经济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将效用转化为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的理论概念。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个体的效用是根据其对不同物品或服务的偏好来判断的。
这种偏好可能是因为满足基本需求,追求乐趣或避免痛苦等。
效用函数用来表示个体对不同选择和决策的偏好和满足程度。
效用函数一般形式为U(x1, x2, …, xn),其中x1, x2, …, xn表示不同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U表示效用。
效用函数通常满足的性质是单调递增和边际递减。
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根据其效用函数来判断不同选择的满足程度和价值。
通常情况下,个体会选择效用最大化的选项。
这意味着个体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会选择能够提供最大满足程度的物品或服务。
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过程是个体理性行为的基础假设,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基础。
效用理论还引申出了边际效用概念。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单位物品或服务对个体满足程度的增加。
边际效用是效用函数的偏导数,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物品或服务对效用的贡献。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个体对每单位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个体更倾向于先满足迫切的需求,然后再满足次要的需求。
效用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
边沁的利益论
1、苦乐利益:苦与乐是人类至上的主人。
边沁认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
能够使人快乐、感到幸福的外物,都是人们所追求的。
认识论上,此观点本质是就是“自然利己论”中的“趋利避害”假设。
也就是说在此观点下,“趋利避害”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判定准则和主观动机。
在伦理观上,完全把苦乐当作人们行为应当如何的标准,当作道德判断的标准。
快乐等于善,痛苦等于恶。
边沁有这样一种假设:如果一种快乐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确定性强,影响范围非常广,纯度高,且是最近感受到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最大的快乐,即最大幸福,最大的善。
与此相反的,就是最大痛苦,最大的恶。
既然人所追求的就是快乐、幸福,大多数人都争着得到这种最大幸福,也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就成了边沁功利主义追求的最大目标。
那么基于这种假设所确立的准则就是“边沁功利准则”,也是伦理学上,功利主义理念延续至今的东西。
2、基于“最大幸福假设”的“利己主义”原则。
边沁虽然认为“追求整个社会群体的最大幸福和快乐”是最高道德准则也是最高伦理约束。
但是他对“快乐”做了如下一个很好玩的认识论:
快乐没有“质”的分别,只有“量”的积累。
用这个论断推之,那么社会利益本质是个人利益的总和,而个人是社会这个虚构群体的实体基点。
再推之,那么整个社会的“最大幸福和快乐”本质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最大化会造成量的堆积而且是有序的。
边沁法理学限定的界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边沁法理学是19世纪英国法学家边沁(John Austin)提出的一种法律理论,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的命令,其对于法律的定义和适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边沁法理学仍然对法律学者和实践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边沁法理学的基本理念、限定范围以及在当代的应用,旨在通过对其实质性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探究边沁法理学对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作用。
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边沁法理学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结构,以及阐述研究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边沁法理学的基本理念,其限定范围以及在当代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边沁法理学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对其进行批评与反驳,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全面而详细地探讨边沁法理学在法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边沁法理学在当代世界中的限定范围和应用,并对其基本理念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边沁法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边沁法理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以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边沁法理学的限定范围进行界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在法律制度建设和司法实践中的局限性和局部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探讨其在当代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通过对边沁法理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法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全面了解,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对法律学科的兴趣和探讨,推动法律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边沁法理学的基本理念边沁法理学是由19世纪英国法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一种法学理论。
在边沁法理学中,最核心的理念是“最大的幸福原则”,即行为的正确与否应取决于其对整体社会幸福最大化的影响。
边沁与康德的道德观的对比姓名:孙滕学号:B100101064学院:美术学院我先在此举一个例子:一个犯罪团伙劫持了一个公司的所有职员,职员人数有1000人,犯罪团伙要求这个公司交出一个公司里的普通职员(前提:那名职员大家都知道他很普通,而且他也真的是个普普通通的安分守己的人。
),只要交出来这一个职员就不会杀害其他人并且放掉所有人,如果不交出来那么大家都会被杀害无一幸免!当然那个被交到犯罪团伙的那一个职员,肯定是要被杀害的。
在此就产生了一些很纠结的问题!大家对于是否交出那个职员都会很犯愁,假如所有人都同意把他交给犯罪团伙。
那会有多少人会说另外的这999个公司职员'无罪',说他们所做的一切在道德上是允许的?又有多少人会说这999个公司职员‘有罪’,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在此两种不同的道德观1、功利主义道德(功利论):它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是否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用。
在现实生活中,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成本效益分析。
代表人物:边沁2、绝对主义道德(道义论):坚信世间存在着判断道德问题的绝对标准,任何一个行为都先天的、不可争议的区分为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
它们不受任何社会或者场合的影响。
主要论者:康德我想通过刚刚所讲述的案例分别站在边沁与康德这两种不同道德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对比。
先说说边沁功利主义: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英国哲学家。
关心司法与社会的改革著有《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其主要思想简单说就是:正确的事情就是使功利最化,即快乐多过于痛苦,幸福超过于忍受。
他由以下推理来得出这个原则的:功利主义的基本思想1、苦乐原理:通过观察所有的人,边沁认为,所有人类都受两种最主要的力量支配着:痛苦和快乐。
他说:“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他们决定着我们应当做什么,将会做什么。
我们喜欢快乐,讨厌痛苦。
因此,它一方面成为了我们是非判断的准则,另一方面则成为了我们所有行为的因果关系链。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摘要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分析法学的先驱。
在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功利主义的思想,功利主义的原则,做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思想边沁(1748—1832)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分析法学的先驱。
先后攻读于牛津皇家学院和林肯学院,毕业后一度从事律师职业,但当时他的兴趣却在法理学的研究和在英国法律制度的改革。
其主要的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和《法律概要》等。
边沁认为,就像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一样,人类也有自己的规律,他认为,人类受制于苦和乐的统治,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该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
这两个主宰是人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基本规律主要是“避苦求乐”即功利主义原则。
正是“避苦求乐”的人的本能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成为人生的目的。
他认为应该根据行为本身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
从人性出发,凡是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良,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
功利就是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
如果该当事人是个人,那么功利原理就是用来增进他的幸福的,如果该当事人是个社会,那么功利原理就是关注社会的幸福度的。
边沁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就是判断是非的标注。
如果组成社会的个人是幸福和美满的,那么整个国家就是幸福和昌盛的。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深受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是西方哲学、伦理学传统的沿袭。
它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几乎都能在此前的伦理思想中找到渊源。
快乐主义学说的影响。
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列举几个,比如:德谟克利特说:“快乐与不适构成了‘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后来的功利主义的基本命题。
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同样包含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他认为,善不是别的,就是快乐;恶不是别的,就是痛苦。
浅论边沁的功利主义作者:刘侃侃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2期【摘要】文章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主要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述,并从案例着手,分析了边沁功利主义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密尔的修正,功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密尔一、功利主义概述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效用或者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不论个人还是政治道德,它的最高原则都是最大化的公共福利,集体幸福,或者说是幸福与痛苦的差额,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效用最大化。
那么什么叫做效用呢?在功利主义支持者眼中,效用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
”功利主义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并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行为是否恰当的重要衡量标准。
功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它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紧密相连的。
古希腊著名学者德谟克利特、亚里斯提普和伊壁鸠鲁等主张的快乐主义对后来的功利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17世纪的英国经验论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者的伦理思想,也具有功利主义的思想,而英国情感论学派也为功利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及素材。
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英国的边沁和密尔为代表,功利主义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论,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原则和实践的方式,将资本家追逐利益的天性通过功利主义将其合法化,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商业的巨大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其中的一些观点,沿用至今,继续促进这社会进步。
二、边沁的功利主义观(一)边沁功利主义观十八世纪末英国哲学家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1789年,边沁出版的《道德与立法的原理》是最系统阐述功利主义思想的著作,这本书奠定了边沁在功利主义伦理学和法理学的权威地位。
在这本书中,边沁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主张对事物的理解应当建立在感觉与经验的基础上,把苦与乐看做是人类如何行为的标准,并通过以下的一系列推理获得了这样的一个原则:我们在痛苦与幸福的主宰下生活,它们是我们的主导,所以任何的道德底线都必须将这样的原则纳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