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分析y值、G值、岩相分析制样粒度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15.59 KB
- 文档页数:1
原煤化验指标要求全水份(Mt)空气干燥基挥发份(Vad)空气干燥基水份(Mad)干燥基挥发份(Vd)空气干燥基灰分(Aad)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干燥基灰分(Ad)收到基挥发份(Var)收到基灰分的(Aar)煤的高位发热量(Qgr)空气干燥基全硫(St,ad)、煤的低位发热量(Qnet)干燥基全硫(St.d)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maf)收到基全硫(St,ar)Qgr,ad——分析基高位发热量Qb,ad——分析基弹筒发热量Qgr,d——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b,d——干燥基弹筒发热量Qgr,ar——收到基高位发热量Qb,ar——收到基弹筒发热量Qgr,daf——干燥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b,daf——干燥无灰基弹筒发热量Qnet,ad——分析基低位发热量Qnet,ar——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daf——干燥无灰基低位发热量入厂原煤,都进行浮沉试验,对其质量进一步的试验,已确保入选时的密度级和配煤的需求。
有些数据是理论性的,大家要考虑实际性的选择。
一、大于0.5mm煤的浮沉试验数、质量的检测方法1、质量校对浮沉试验前空气干燥状态的煤样质量与浮沉试验后各密度级产物的空气干燥状态质量之和的差值,不得超过浮沉试验前煤样质量的2%,否则应重新进行浮沉试验。
(一般自带炼焦型选煤工业,无需注重此节。
对于销售煤种,应适当注意)2、灰分校对浮沉试验前煤样灰分与浮沉试验后各密度级产物灰分的加权平均值的差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煤样中最大粒度大于或等于25mm:煤样灰分小于20%时,相对差值不的超过10%,__Ad—Ad(—————)×100%≤10%Ad煤样灰分大于或等于20%时,绝对差值不得超过2%,__(Ad—Ad)≤2%(2)煤种中最大粒度小于25mm:煤样灰分小于15%时,相对差值不得超过10%__Ad—Ad(—————)×100%≤10%Ad煤样灰分大于或等于15%时,绝对差值不得超过1.5%,__作者:helenovo20101902:25回复此发言2【原煤浮沉试验综合表】嬉啷啷(Ad—Ad)≤1.5%式中Ad——浮沉试验前煤样的灰分,%__Ad——浮沉试验后各密度级产物的加权平均灰分,%各密度产物的产率和灰分用百分数表示,取到小数点后两位。
煤、岩试样采样要求1.采样目的测试煤层及其围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并进行冲击倾向性鉴定。
2.采样基本要求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应分2个地方采取每一个煤层及围岩的煤、岩样各一份。
2.1煤层取样根据煤层厚度分层取样,煤厚3.0m以下,采一组煤样;5.0以下,采两组煤样,一组靠近煤层顶板取样;另一组靠近煤层底板取样。
煤层厚度大于5.0m,应分上、中、下采取三组煤样;如煤厚大于10m,可根据煤厚度,分更多层次采取煤样或用钻机采取煤样。
2.2 岩样取样1)在煤层顶板30m以内的岩层中,分别取不同岩性,单层厚度大于2m的各分岩层为1组采取岩样。
2)煤层直接底板厚度大于2.0m采取一组底板岩样;底板厚度小于1.0m,采取两组不同岩性底板岩样。
3)如煤层中有夹矸层,采取夹矸作为一组岩样。
4)岩样每组4块,煤样每组7块。
所采的岩块与煤块的规格大体为长×宽×高=25cm×25cm×20cm的六面体,其高度方位应垂直煤、岩层的层理面。
所采集的岩(煤)样不得有明显裂隙。
5)如煤体强度较低、解理和裂隙发育或为软岩采不出上述大块煤、岩样,可采取较小煤、岩块,其最小尺寸不得小于(长×宽×高=)15cm×15cm×15cm的六面体。
3.采样方法3.1 巷道采样可在新掘出的穿层巷道或石门中用煤电钻或风镐采样;如在老巷道应在松动圈以外,采用掘窝或用钻机采集煤、岩样。
3.2 单一中厚煤层取样在单一中厚煤层中可回采、或综掘工作面选采取新冒落、没有裂隙并其清楚层位的煤、岩块作为试件,3.3 钻机采样1)当用地质钻机采取煤、岩芯作为试样时,至少打两个钻孔,取两组岩芯;钻取的煤、岩芯直径不得小于70mm;钻机应垂直岩层层理钻取岩芯。
2)钻机采取岩芯深度,应根据煤层综合柱状图,在煤层顶板30m 以内的岩层中,分别钻取不同岩性,单层厚度大于2m的各分岩层的岩样。
3.4 弯曲强度试件取样在做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试验中需测试该岩层弯曲强度,要求试件长轴平行岩层层面,最好采取岩块做试件;如用钻机,应平行岩层层面钻取岩芯,岩芯直径大于50mm。
岩石矿物分析样品制备的依据和程序知识点解说(精选文档)(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岩石矿物分析制备的依据和程序知识要点一、样品制备依据试样制备工作原则就是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实验室样品破碎、缩分,制成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试样。
制备的试样应均匀并达到规定要求的粒度,保证整体原始样品的物质组分及其含量不变,同时便于分解。
要从原始大样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试样,需要对原始样品进行多次破碎和缩分。
而每次需要缩分出来的量就是由以上的缩分公式算得。
目前仍采用最简单的切乔特(qeqoTT)经验公式,即:2QKd式中:Q——样品最低可靠质量(kg)d——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mm);K——根据岩矿样品特性确定的缩分系数。
公式的意义是样品的最低可靠质量(Q)与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的平方(2d)成正比。
Kd的数量。
K为缩分系数,根据物料特性,决定于矿样品每次缩分后的质量不能小于2石的性质和矿化的均匀程度,通过查表得到。
经试验一般介于0.05~1.0之间。
二、样品制备程序化学分析样品的加工粒度因矿种的不同而不同,如:硅酸盐要求160~200目、黄铁矿只要求100~120目、光栅光谱分析样品要求为200目。
如样品矿种不明,一般要求至160~200目。
分析试样的制备原则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碎、中碎和细碎。
每个阶段又包括破碎、过筛、混匀和缩分四道工序。
根据实验室样品的粒度和样品质量的情况,试样制备过程中应留存相应的副样。
样品的烘样温度和最终破碎粒度见表1-3。
表1-3 各类岩石矿物样品烘样温度和分析样品粒度要求一般岩石矿物分析试样的制备流程见图1-1。
图1-1 一般岩石矿物分析试样的制备流程实验室可以根据用户送来的实验样品的粒度,样品的质量大小以及自身碎样设备的具体情况,确定分析试样制备的阶段和工序。
样品质量较小,粒度较细或者自身碎样设备具有连续破碎缩分功能时,实验室也可以省略上述三个阶段中的粗碎或中碎阶段或省略某个阶段中的缩分工序。
关于粒度小于3 mm煤样化验允许差的探讨摘要:在煤样化验中,粒度小于3 mm(P<3mm)的煤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可以允许的关于P<3mm煤样化验的差异。
从历史数据分析和实验测试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可以允许P<3mm煤中存在小范围的差异,但不能有大范围的差异,否则会对煤的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煤样化验、粒度小于3mm、差异允许范围、煤性质正文:煤样化验是评估煤性质的重要程序,其中粒度小于3 mm(P<3mm)的煤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与矿物组成相比,粒度反映了煤样中细碎料的质量,也是火焰稳定性、充填剂可燃性和物理性质的重要测试项目。
因此,对P<3mm煤样化验中可以允许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和实验测试,建议可以允许P<3mm煤中存在小范围的差异,但不能有大范围的差异。
可以允许的细碎料尺寸范围(0.25 mm~2.5 mm)的变化,应用于特定的煤性质特征,对于自然煤而言,不会有重大影响。
但是,如果存在大范围的差异,会严重影响煤样的特征,甚至会造成火焰稳定性和煤性质出现显著变化。
因此,可以允许的粒度差异取决于煤样中特定的性质特征。
进行煤样化验时,应仔细检查P<3mm煤的粒度变化范围,确保P<3mm煤差异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以免影响煤性质的测试和分析结果。
总之,本文探讨了可以允许的关于P<3mm 煤样化验差异的问题。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实验测试,我们得出结论,可以允许P<3mm煤中存在小范围的差异,但不能有大范围的差异,否则会对煤的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际煤样化验过程中,要考虑P<3mm煤样的差异允许范围,必须考虑三个重要方面:煤样材料来源、煤样细碎料的成份及其粒度分布。
首先,根据煤样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煤和经过热处理的煤,例如煤球和洗煤。
在实验中,由于自然煤有多种细碎料尺寸组成,因此可以允许P<3mm煤存在较大范围的差异。
煤质分析的常规检验指标煤质分析的常规检验指标一、水分(M)煤的水分分为两种,一是全水(mr),二是分析水(mad).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水分每增加2 %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结焦时间延长5 ~10min .二、灰分(A)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
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
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
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
灰分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发热量降低10okcal/kg左右。
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焦炭强度下降2% ,高炉生产能力下降3%,石灰石用量增加4%。
三、挥发分(V)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
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
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
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四、固定碳含量(FC)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
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
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五、发热量(Q )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的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
煤的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的汽化热即是低位发热量。
发热量国际单位为焦耳/克、兆焦/千克、卡/克,国内贸易常用发热量标准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 ,它反映煤炭的应用效果,但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水分等,因此Qnet,ar 不能反映煤的真实品质。
煤质分析报告、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煤质分析资料-煤质分析标准煤质分析报告、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煤质分析资料-煤质分析标准在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煤质分析都应当符合煤质分析标准GB 3715-91煤中水分(1)外在水分(Wwz)外在水分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的外表以及大毛细孔(直径>10-5厘米)中的水。
它以机械方式与煤相连结着,较易蒸发,其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相等。
在空气中放置时,外在水分不断蒸发,直至煤中水分的蒸汽压与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平衡时为止,此时失去的水分就是外在水分。
含有外在水分的煤称为应用煤,失去外在水分的煤称为风干煤。
外在水分的多少与煤粒度等有关,而与煤质无直接关系。
(2)内在水分(Wnz)吸附或凝聚在煤粒内部的毛细孔(直径<10-5厘米)中的水,称为内在水分。
内在水分指将风干煤加热到105-110时所失去的水分,它主要以物理化学方式(吸附等)与煤相连结着,较难蒸发,故蒸气压小于纯水的蒸汽压。
失去内在水分的煤称为绝对干燥或干煤。
灰分一.灰分的来源和种类煤灰几乎全部源于煤中的矿物质,但煤在燃烧时,矿物质大部分被氧化,分解,并失去结晶水,因此,煤杰的组成和含量与煤中矿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差别很大。
我们一般说的煤的灰分实际上就是煤灰产率,煤中矿物质和灰分来源,一般可分三种。
(1)原生矿物质它是原来存在于成煤植物中的矿物质,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难用机械的方法将其分开。
它燃烧后形成母体灰分,这部分数量很小。
(2)次生矿物质当死亡植质堆积和菌解时,由风和水带来的细粘土,沙粒或由水中钙,镁,铁等离子生成的腐植酸盐及FeS2等混入而成,在煤中成包裹体存在。
用显微镜观察煤的光片或薄片时,如它们均匀分布在煤中,并且颗粒很细,则很难与煤分离;如它们颗粒较大,比重与差很大,并在煤中分布不均,则把煤破啐后尚可能将它们洗选掉。
煤中的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合称为内在矿物质,来自于内在矿物质的灰分,称为内在灰分。
煤质分析方法煤炭1 范围煤炭的检验包括的项目很多,指标复杂,现根据本公司使用的煤种及实际情况,制定了煤炭检测标准。
本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煤炭的取样、煤样的制备、煤中全水分的测定、煤的工业分析、煤中总硫的测定、灰熔点的测定及低位发热量的计算及煤的粒度测定。
本标准还规定了上述方法所用的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等。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475—1996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GB474—1996 煤样的制备方法GB/T211—1996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GB/T212—200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214—1996 煤中全硫的测定GB/T219—1996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GB/T1573—2001 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3 技术指标本标准涉及的水煤气用无烟煤质量指标如表1表1项目质量指标水分Mt,% ≤ 5.0灰分Aad,% ≤ 20.0挥发分Vad,% ≤ 9.0固定碳FCad,% ≥ 75.0总硫含量St,ad,% ≤ 1.0灰熔点,oC ≥ 1350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Kcal/Kg ≥ 6500 粒度,mm25-75,% ≥ 88>75,% ≤ 7<25,% ≤ 5热稳定性TS+6,% ≥ 70本标准涉及到的烟煤质量指标如表2表2指标名称质量指标优等品合格品水分Mt,% ≤ 10.00 10.00灰分Aar,% ≤ 15.00 20.00挥发分Var,% ≥ 25.00 22.00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Kcal/Kg ≥ 6000 55004 检验方法4.1 煤样的采取及制备4.1.1 工具4.1.1.1 采样铲:铲的长和宽均不小于被采煤样最大粒度的2.5~3倍;4.1.1.2 钢板:厚度6mm;4.1.1.3 铁锤4.1.1.4 搪瓷盘:40×30cm;4.1.1.5 铁盒:40×20×15cm;4.1.1.6 标准筛:6mm及0.2mm。
煤样测定的要求在煤质分析中,除特别要求外,每项分析试验应对同一煤样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值的差值如不超过同一化验室允许误差r,则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否则需进行第三次测定,如三次测值的极差小于或等于1.2r,则取三次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否则需进行第四次测定。
如四次测值的极差小于或等于1.3r,则取四次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如极差大于1.3r,而其中三个测值的极差小于或等于1.2r,则可取三个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如上述条件均未达到,则应舍弃全部测定结果,并检查仪器和操作,然后重新测定。
GB/T213-2008规定,发热量测定的重复性限r(Q gr,ad)为120J/g。
【例1】2次重复测定的结果为:23548 J/g,23498 J/g23548-23498=50(J/g)<120J/g,取平均值(23548+23498)÷2=23523 J/g作为测定结果。
【例2】2次重复测定的结果为:23548 J/g,23420 J/g23548-23420=128(J/g)>120J/g,补做1次得23410 J/g,23548-23410=138(J/g)<144J/g(1.2r =1.2×120=144 J/g)取平均值(23548+23420+23410)÷3=23459J/g作为测定结果。
不能因为23420 J/g和23410J/g的差值小,而取它们的平均值23415 J/g作为测定结果。
【例3】2次重复测定的结果为:23548 J/g,23420 J/g23548-23420=128(J/g)>120J/g,补做1次得23400 J/g,23548-23400=148(J/g) >144J/g再补做1次得23396 J/g,23548-23396=152(J/g) <156J/g(1.3r=1.3×120=156 J/g)取平均值(23548+23420+23400+23396)÷4=23441J/g作为测定结果。
影响煤层煤样G值判定的采制样因素探讨
张伟许明
1.淮北岱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淮北235037;2.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销分公司,安徽淮北235000摘 要:通过分析炼焦煤生产矿井在日常煤质工作中的采制样过程,阐述了影响煤层煤样黏结指数(G值)准确判定的因素,提出采样时应科学地选择采样点位置、制样时要保证逐级缩分中煤样颗粒分布均匀。
煤层煤样;黏结指数;采样;制样
TQ533.3B1007-7677 (2011) 04-0031-02
Study on factors of sampling and preparation influencing G-value judgement of coal seam sample
ZHANG WeiXU Ming
正确判定。
@@[1] 白浚仁.煤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GB 474-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S].
@@[3] 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2008.@@[4]陈文教,粱大明.煤炭加工利用知识问答[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伟(1977-),男,安徽阜阳人,助理工程师,现在淮北岱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管科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2011-04-07
@@[1] 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99.
@@[2]段云龙.煤炭化验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 社,2004.
作者简介:唐燕(1978-),女,江苏南京人,工程师,现在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实验室从事煤质分析与岩石力学性质测试工作。
2011-03-07。
分析煤样的要求
1.为了得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的分析结果,在煤样的采取和制备上都规定了严格的操作方法。
煤质分析所用煤样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都应为空气干燥煤样,即分析试验煤样。
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是指破碎到粒度小于0.2mm并达到空气干燥(即使煤样的水分与破碎或缩分区域的大气达到接近平衡的过程)状态,用于大多数物理和化学特性测定的煤样。
2.煤样制成后应装入严密的容器中,通常用有严密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的广口玻璃瓶。
3.称取分析试验煤样时,应先将其充分混匀;取样时,应尽可能从煤样容器的不同部位,用多点取样法取出。
煤样的制样要求
分析影响煤样代表性的人为因素,制样对试样的代表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也必须从制样方面加强操作。
制样的过程即筛分,破碎,掺合,缩分等过程。
(一)筛分与破碎过程
筛分是一个按粒度分级的过程。
筛分时不可硬性磕、振筛子,强行让不应透筛的筛上物透筛,而应把超限颗料都分离出来,并将筛上物全部破碎到规定粒度以下,这样可使性质不均匀的试样分散的更好。
破碎是减小试样粒度的过程。
减小粒度是为了减少缩分过程产生的粒度偏析现象,从而减小缩分误差。
因此,破碎时一定要将留取的试样全都破碎到规定粒度以下再缩分,再者应注意的是破碎时不能任意丢弃煤样,应尽量保证煤样的完整性。
(二)从掺合与缩分方面
掺合是一个使试样的性质均匀的过程。
使用堆锥四分法掺合时,堆掺的次数越多,煤样的均匀性越好。
堆锥时一定要保证锥体周围粒度的离析现象大体相同,留、弃两部分的误差应尽量最小,且能满足制样精密度要求。
缩分过程是减少试样质量的过程。
此过程如果不严格操作,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因此我们缩分时,除严格按照《煤样的制备方法》规定的粒度留取试样量以获得足够小的制样方差和不过大的留样量外,还
应注意常用的堆锥四分法缩分和二分器缩分的操作,操作过程必须严格。
如堆锥四分法人工堆掺时,铲起的煤样要交互地从煤样堆两边对角贴底逐锹铲起堆成另一个圆锥,入料位置应尽量落在锥尖,并且保证煤样能够均匀撒落到煤堆四周,压成的圆饼的厚度要均匀,分成的四个扇形要相等。
如使用二分器缩分,煤样的入料位置必须控制在二分器格槽的中心位置,并要没着二分器的整个长度往复摆动,使煤样能比较均匀地通过二分器。
煤样测定结果表述的要求一、基的符号为了区别试验煤样的不同状态,在煤质分析中常以不同“基”表示,常用的“基”有空气干燥基、干燥基、收到基、干燥无灰基、干燥无矿物质基、恒湿无灰基、恒湿无矿物基。
空气干燥基——以与空气湿度达到平衡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ad。
不计算外在水分的煤中其它成分的组合,指在空气中连续干燥1小时,其质量变化不大于0.1%时的分析试样。
干燥基——以假想无水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d。
不计算水分的煤中其它成分的组合,指去除了水分(空干基水分和全水分)的分析试样。
收到基——以收到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ar。
计算煤中全部成分的组合,指包含有全水分的试样。
干燥无灰基——以假想无水、无灰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daf。
不计算水分、灰分的煤中其它成分的组合,指去除了水分和空干基灰分的分析试样。
干燥无矿物质基——以假想无水、无矿物质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dmmf。
恒湿无灰基——以假想含最高内在水分、无灰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maf。
恒湿无矿物质基——以假想含最高内在水分、无矿物质状态的煤为基准,符号为m,mmf。
根据不同基准的定义可知,同一煤质特性指标,当采用不同基准来表示时,就会有不同的值,其中以收到基所表示的值最小,空气干燥基所表示的值次之,干燥基所表示的值较大,干燥无灰基所表示的值最大。
二、不同基准间的换算1.换算公式:Y=KX式中:X——已知基准Y——待求的基准K——换算系数2.基准换算公式表表2 不同基的换算公式【例1】已知A ad=31.22% M ad=1.64% M ar=8.0% 求A d及A ar?解:%20.2922.3164.11000.8100100100%74.31%22.3164.1100100100100=⨯--=⨯--==⨯-=⨯-=adadararadaddAMMAAMA【例2】已知M ar=7.5% V ar=20.00% A ar=35.86% 求V d及V daf?解:%31.35%00.2086.355.7100100100100%62.21%00.205.7100100100100=⨯--=⨯--==⨯-=⨯-=ararardafarardVAMVVMV【例3】已知M ad=1.32% A ad=31.44% V d=17.35% 求FC ad?解:%12.17%35.1710032.1100100100=⨯-=⨯-=dadad VMVFC ad=100-M ad-A ad-V ad=(100-1.32-31.44-17.12)%=50.12%三、基准的应用由于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是表示原煤实际上用来发电的热量,故它是计算电厂煤耗的基本参数,也是电厂煤场、输煤与锅炉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方法煤岩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料,已经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的热点课题。
为了了解煤岩的理化性质,必须首先准备质量合格的分析样品。
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方法是煤岩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工作,也是煤岩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本文将介绍煤岩分析样品制备的基本技术要求及方法,以期为煤岩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煤岩分析样品制备要求煤岩分析样品的制备要求高于普通样品,因为煤岩的分析结果将影响设计和应用。
因此,煤岩分析样品的制备要求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样品形态:煤岩分析样品必须是片状或粉末状,其规格应尽可能小,以保证样品平均性,确保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样品的质量要求:煤岩分析样品必须经过滤和筛选,以确保样品整洁、无杂质、无水汽、洁净度高。
3.样品的存放:煤岩分析样品的存储条件要求良好。
一般应存放在干燥、气温稳定的环境中,以确保样品的原始性和可分析性。
二、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方法1.样品准备:获取煤岩原料,经过筛选和洗涤,将煤岩原料粉碎至特定粒度,得到煤岩粉末样品。
2.鉴别分析:采用微观鉴定、X射线衍射法或X射线能谱法,对煤岩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明确分析样品的物质组成及其物理性质。
3.元素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如Na、K、Ca、Mg、Fe等),具体分析步骤为:将煤岩样品分为小量,经过碱处理后测定总量,再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
4.性质分析:采用热重分析法、脱水率测定法、吸水率测定法、接收率测定法等,对煤岩样品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如溶解度、渗透性、导电性等,以了解煤岩样品的特性。
三、结束语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是煤岩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由于煤岩样品的分析结果将影响设计和应用,煤岩分析样品的制备要求很高。
本文综述了煤岩分析样品制备的基本技术要求及方法,以期为煤岩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煤质分析特殊样品(y值、G值、岩相分析)粒度制样要求
一.胶质层(y值)
1.胶质层煤样必须是精煤,如果原煤需要检测胶质层,则煤样必须经1.40级浮沉减灰。
2.精煤或减灰后样品破碎至≤3mm后,在<50度烘干箱内烘干1h,破碎至全部通过
1.5mm圆孔筛。
3.全部通过1.5mm圆孔筛样品称重,记录总重M。
然后用0.2mm编织筛再次筛掉<
0.2mm部分煤样称重,记录<0.2mm部分煤样重m。
如果m/M*100%<28%,则
将全部<0.2mm部分掺回至原煤样,若m/M*100%>28%,在其中选取一部分掺
回煤样,掺回比例要求控制在20%~28%之间。
4.<0.2mm部分煤样掺回筛上部分后,按规定掺合三次,保证样品掺合均匀后装瓶。
5.样品总重不少于250g。
6.经过重液上浮煤样保存期限为:浮沉日后15内。
如果样品需要长时间存查,则需
要保留原煤样。
二.粘结指数(G值)
1.样品破碎至≤3mm后,在<50度烘干箱内烘干1h。
2.将样品破碎至<0.2mm,全部通过0.2mm标准编织筛,记录总重M。
3.将上述样品用0.1mm编织筛再次筛分,将<0.1mm部分全部筛掉,记录筛上物重
量为m。
筛上物部分为0.1~0.2mm之间样品。
4.要求m/M*100%在20%~35%之间,如果计算数值<20%,则此样品作废,重新制
样。
数值>35%,需要将筛上物再次破碎筛分,重新计算,使之达到标准。
要保证
全部选定样品制成合格样品,不得随意弃去部分煤样。
5.达标后样品将筛上、筛下两部分掺合在一起,按规定掺合三次,保证样品掺合均匀
后装瓶。
6.制样完成后,装瓶样品总重不少于30g。
7.粘结指数样品制样完成后,保存期限为5日。
若为浮沉后样品,此5日包含在浮沉
后15日内。
三.岩相分析
1.煤岩分析煤样必须是精煤,如果原煤需要检测,则煤样必须经1.40级浮沉减灰。
2.精煤或减灰后的样品,在≤50℃烘干。
原则上煤样可以不烘干,但破碎后必须可以
过1.0mm标准编织筛。
3.全部通过1.0mm筛样品称重,记录总重M。
然后用0.1mm标准编织筛筛去全部<
0.1mm部分,记录筛下物重m。
要求m/M*100%<10%。
如果m/M*100%>10%,
此样品作废,重新制样。
严禁将不合格样品中<0.1mm部分随意弃去少量制成合格
样品。
4.经上述筛分合格后样品,将<0.1mm部分重新掺回筛上部分,反复掺合三次以上,
保证样品均匀后,装瓶。
5.制成装瓶样品不得少于50g。
6.减灰后样品最长保留期限:15天。
如果需要长时间存查,则需要保留原煤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