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辐射强度对水螅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用6种不同的水质培养水螅,探究不同水质对水螅生长和出芽生殖的影响。
每种水3皿,每皿初始培养水螅个体为5只,本试验共用水螅90只。
结果表明:①水螅在自来水中生长速度最快、出芽数量最多;水螅在白开水、矿泉水中生长速度较快、出芽数量较多;水螅生长速度较慢、出芽数量较少的是纯净水、蒸馏水、超纯水。
②整体来看,试验初期水螅生长速度较慢、出芽数量较少甚至为零;试验后期水螅生长速度较快、出芽数量较多。
③通过试验可以得出,水螅最适生长、出芽的水质为暴露1周左右的自来水,其次是白开水;不利于水螅生长、出芽的水质是纯净水、蒸馏水、超纯水。
关键词:水螅;不同水质;出芽生殖;影响水螅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水螅在教学和科研中是良好的实验材料,所以养好水螅对教学和科研十分重要。
而在影响水螅的各种生活因子中,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子,它直接影响着水螅的生长和繁殖。
为了使水螅更好地生长和繁殖,我们在实验室中用6种不同水质培养了90只水螅,对不同水质对水螅生长和出芽生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得到最适合水螅生长和出芽生殖的水质种类。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水螅。
从由单只水螅建立的单克隆繁殖体系中挑选的健壮、无芽水螅个体,共90只。
1.1.2水质。
6种不同的水质,分别是矿泉水(百岁山)、纯净水(怡宝)、蒸馏水、超纯水、白开水、自来水。
其中白开水为沸腾后冷却24h 的水,自来水为暴露储放1周左右的水。
1.2.3仪器。
90mm 灭菌带盖培养皿、量筒、烧杯、恒温培养箱、胶头滴管若干等。
1.2.4饵料。
丰年虾苗。
1.2试验方法。
从由单只水螅建立的单克隆繁殖体系中挑选90只健壮、无芽的水螅。
将水螅分为6组,每组下设3个重复试验,每个培养皿中5只水螅。
将6组水螅分别用6种水培养,每个培养皿中加固定量水40ml 。
每天用丰年虾苗喂食1次,并在30min 后换水并记录其数量,20℃恒温培养箱恒温培养,日常光照,持续培育30d 。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辐射对动物细胞DNA损伤的影响;2. 掌握辐射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比较不同剂量辐射对动物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辐射化学实验是研究辐射对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等)损伤的一种方法。
实验中,利用辐射使DNA发生断裂、碱基损伤等,进而观察细胞损伤情况。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辐射对动物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探讨辐射剂量与DNA损伤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实验仪器:辐射源、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3. 实验试剂:胰蛋白酶、生理盐水、琼脂糖、TaqDNA聚合酶、dNTPs、DNA模板、缓冲液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标记为A、B、C、D、E组;2. 辐射处理:A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辐射处理;B、C、D、E组分别接受1、2、3、4 Gy的辐射;3. 细胞培养:将辐射后的动物细胞进行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4. DNA提取:待细胞生长至一定密度后,收集细胞,提取DNA;5. DNA损伤检测:利用TaqDNA聚合酶扩增DNA片段,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扩增效率,比较各组DNA损伤情况。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A组DNA损伤率为0;2. B组DNA损伤率为5%;3. C组DNA损伤率为10%;4. D组DNA损伤率为20%;5. E组DNA损伤率为40%。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动物细胞DNA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在一定范围内,辐射剂量与DNA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七、实验讨论1. 辐射对动物细胞DNA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DNA断裂、碱基损伤等多种形式;2. 辐射剂量与DNA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但并非线性关系;3. 本实验结果可为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辐射安全操作规程;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3. DNA提取过程中,注意避免DNA降解。
实验22水螅生物学研究实验22 水螅生物学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培养水螅。
2.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探讨水螅生存的最适条件。
3.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4.学习动物个体一般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活水螅、活饵(水蚤、水丝蚓等)。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1.器具由同学根据实验设计自行准备,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吸管、培养缸、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刀片等。
2.药品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实验前同学查阅文献、资料,就解决以下某些问题或其他生物学问题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并报告实验结果。
(一)水螅的培养了解水螅的生活环境以及食物、温度、水质等因素对水螅生长、繁殖的影响。
(二)观察水螅的行为与习性1.运动水螅营附着生活,但能通过身体和触手作各种运动,最为常见的是收缩、伸展运动。
注意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水螅进行尺蠖样运动、翻跟斗运动、或在附着物上滑行、或倒悬于水中。
2.摄食(1)观察在不同饥饿状态下,水螅遇到食物时的反应,并注意观察其摄食行为。
(2)观察水螅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3.生殖与再生(1)无性繁殖行为观察。
(2)有性繁殖行为观察。
(3)再生行为观察。
4.对刺激的反应(1)观察水螅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2)观察水螅离体触手对刺激的反应。
(三)实验设计提示1.选择实验组合(1)不同饵料、投喂量喂养水螅的对比试验。
(2)不同水质、换水方法和次数对水螅生长的影响。
(3)pH值、温度变化对水螅生殖的影响。
(4)水螅对外界刺激(如洗衣粉、食盐、谷胱甘肽等)的反应。
2.实验计划书及其他(1)实验计划书中应包括:目的、材料、器具、步骤及预期结果等内容。
(2)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设置重复实验及实验对照组,以减少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五、作业与思考题(1)培养获得一定数量的水螅。
(2)以小论文形式报告实验结果。
附录:水螅的采集、培养和装片1.采集采集水螅以夏秋两季最为适宜,尤其是3-4月间,水螅的增殖较盛。
第4章探究水蚤对光照强度的反应
一、设计思路
本实验是学生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后进行的,故本实验可以说是体现节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个具体例子。
但我认为本实验的重点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对结果进行验证,因此整个实验的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并由全体学生对小组的方案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探究的方案,然后实施探究性实验。
二、教学目标
1.探究水蚤对不同光照强度的行为反应。
2.初步学会测定水蚤对不同光照强度行为反应的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探究水蚤对不同光照强度的行为反应。
难点:
初步学会测定水蚤对不同光照强度行为反应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水蚤
2. 带橡皮塞的玻璃管,白炽灯,黑布,纱布,照度表(有条件准备)。
水螅实验报告引言:水螅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门鳃曳纲目鳃裸刺科水螅属,生活在清澈的淡水中。
水螅体形小巧,有着优美的漩涡状运动方式,因此被广泛用于实验室的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对水螅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水螅光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螅在不同光线环境下的反应,了解其对光线的感知能力。
实验方法:我们将水螅放置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容器内分别设置了不同亮度的光源,包括明亮的白光和昏暗的红光。
然后我们通过记录水螅的运动情况和观察其身体的变化来判断其对不同光照的反应。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螅在明亮的白光下频繁游动,显得活跃而敏捷。
而在昏暗的红光下,水螅的运动明显减缓,体态也较为僵硬。
实验分析:这表明水螅对明亮的白光有着强烈的兴奋反应,而对昏暗的红光则反应较为平缓。
这可能是因为水螅的眼睛对不同光照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白光激活了水螅的神经系统,使其感到亢奋,而红光则使其感到安静。
实验二:水螅温度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螅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分析其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实验方法:我们在不同的容器中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包括冷水、常温水和温水。
然后,将水螅分别置于这些不同温度的水中,并记录其反应和变化。
在冷水中,水螅的运动明显减缓,身体逐渐变得僵硬。
而在温水中,水螅的运动最为活跃,身体也呈现出最为柔软的状态。
在常温水中,水螅的运动较为平稳。
实验分析:水螅的体温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们具有一定的温度感知能力。
在较低温度下,水螅的代谢速率减缓,导致运动减慢和体态僵硬。
而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螅的生理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活动能力最强。
实验三:水螅养分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水螅的食物偏好和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
实验方法:我们分别提供了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不同营养成分的水溶液,并观察水螅的食物选择情况。
我们发现,水螅对含有蛋白质的水溶液最感兴趣。
当我们提供的水溶液中含有蛋白质时,水螅会积极靠近并进食。
初中生物学“观察水螅结构”实验的优化设计广东广州市黄埔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510715)吴凯臻[摘要]调查广州市水螅资源分布情况,并在实验室与校园池塘饲养水螅,以优化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节中“观察水螅结构”这一实验。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观察水螅结构;实验;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23-0095-02在2016年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广州市中小学理科实验目录(试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实验目录(上册)》中,“观察与思考:观察水螅结构”被列为选做演示实验,所用到的材料为活水螅,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展这项实验。
据刘艳红老师的研究,在广州市黄埔区27所被调查的学校中,有26所学校无法开展本实验[1],实验开出率仅3.7%,原因在于活水螅难以获取和饲养。
水螅生存在洁净无污染且水生植物丰富的淡水环境中,由于环境被破坏,城市甚至农村学校均很难获取水螅活体,而互联网商店也很难找到水螅活体,部分中学需向大学实验室购买水螅,且价格较贵。
而水螅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仅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饵料获取并不容易,所以该实验的开展一直是各地学校生物科组面临的难题。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广州地区水生态的调查研究,利用本土资源优化改进了本实验。
一、水螅的采集广州市区地处我国珠江三角洲北缘,水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除珠江主航道外,有大小河涌数十条,以及各大人工湖,但由于长年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天然河道中已难寻水螅踪迹,而市区各大人工湖在过去几十年间水体营养化十分严重,造成藻类过度繁殖,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水螅也逐渐销声匿迹。
然而可喜的是,从2015年开始,政府对市区部分人工湖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运用大型水蚤控制浮游藻类种群,且在湖底遍植苦草、蜈蚣草等沉水植物,使湖水变得清澈见底,且水草繁茂,湖中均栖息着数量可观的水螅种群,十分便于广州市区学校采集使用。
济南版观察水螅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时间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
1、用吸管吸去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系的外部形态。
3、用吸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图2.2-3,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
1、描述水螅的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食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和特点?。
4、下图是水螅的结构模式图,请识图回答:
(1)请填出图中各序号名称:
1 ;
2 ;
3 ;
4 ;
5 ;
6 。
(2)水螅的刺细胞大多藏着和,对它的捕食起重要作用。
(3)水螅在营养环境好的时候,主要通过的方式进行生殖。
实验十三水螅的形态与生命特征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开始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能适应固着或漂浮生活,被看做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
水螅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展示了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它既有细胞水平的功能活动,又有最原始的组织器官分化。
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理解进化过程中,生物如何由简单原始的形式逐渐趋于复杂,并形成现代高等动物的较为完善的结构体制。
一、目的与内容目的:通过对水螅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认识腔肠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内容:1.水螅的活体观察与实验2.水螅网状神经的显示3.水螅玻片标本的观察二、材料和用品材料:活水螅、活跳蚤、水螅带芽整体装片、水螅横切面和纵切面玻片标本、水螅过精巢和卵巢横切面玻片标本。
用品:体视显微镜、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吸管、培养缸、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片稻草、1%醋酸、0.03%谷光甘肽、琼脂、蛋白胨、蛋黄、蛋白、硫酸镁或乌来糖、0.01%亚甲基蓝三、操作与观察(一)活体观察与实验1. 外部形态及对刺激的反应:用吸管将水螅从附着物上边吸边刮下来,放入盛有少量生活水的培养皿中,置于体视显微镜下,待其身体伸展后观察。
水螅体呈圆柱状,附着在培养皿一端的称基盘,另一端有略呈锥状的突起即垂唇,口位于其中央,周围有触手环绕。
将水搅动或用解剖针刺激水螅的触手和身体,#水螅如何反应,为什么?刺激强度不同时反应是否不同?把水螅的触手切下一段,再用解剖针刺激,#水螅手脱离身体后受刺激产生的反应与未脱离身体时的反应相同吗?为什么?2. 刺细胞及刺丝囊:吸取水螅到载玻片上,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其体表有许多瘤状的小突起,特别是在触手上更多。
小突起称为刺胞架(由表层的皮肌细胞和几个刺细胞融合而成,当遇到食物或刺激时,其内的刺丝囊会发射出刺丝)。
用刀切下一段触手,盖上盖玻片,均匀用力把触手压扁,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刺丝囊由刺细胞压出,有的刺丝囊中的刺丝已射出。
温度和光照对水螅种群增长的影响水螅(Hydra )是一种常见的腔肠动物,生活于淡水中,以基盘吸附于植物上,捕食小甲壳动物,常见于水流缓慢、清澈、富含水草的水塘。
水螅因其具有易采集、易观察培养、繁殖速度快等特性,已成为动物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材料。
对于低等水生动物而言,影响其生长的生态因子有很多,其中温度和光因子非常重要的两种生态因子。
温度与光照是影响低等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影响水螅无性生殖的出芽速率来影响水螅种群的增长。
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时间对水螅出芽生殖的影响,来揭示水螅种群增长及种群瞬时增长率与温度和光照的关系,為水螅对环境适应性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实验用水螅(Hydra sp )原种购自山东滕州,在室温25C , 自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单体培养,建立单克隆无性繁殖系。
2.2 不同温度水螅培养实验挑选个头均匀且无芽体的水螅50 条,分为 5 组,每组lO 条水螅,分别置于5个培养皿中,依次放人温度为10C、15C、20C、25C、30C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光照强度为2000IX ,光照时间为12h。
每天喂食并记录水螅和芽体的个数。
2.3 不同光照时间水螅培养实验挑选个头均匀且无芽体的水螅60 条,分为 6 组(每组10 条),置于6个培养皿中,分别放人 6 个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光照时间依次为Oh、3h、6h、9h、12h、24h ,光照强度为2000lx, 温度25C。
每天喂食并记录水螅和芽体的个数。
2.4 买验方法培养液为暴晒7d 的自来水,每个皿中放置60mL 的水螅培养液。
每天8: 00喂食丰年虫一次,喂食0.5〜1h后,更换新鲜的培养液;喂食之前记录水螅及芽体的个数。
实验共进行15d。
2.5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水螅种群瞬时增长率采用公式r=(InNt-InNo )/t 进行计算,其中No为水螅的起始种群密度,N,为培养f天后水螅的种群密度,£为培养持续时间。
不同辐射强度对水螅繁殖的影响摘要:水螅是生活在清澈、缓流淡水环境中的低等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是教学和研究中良好的实验材料。
水螅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新个体,而学生在宿舍培养水螅的时候,难免会把他们放在用电器附近。
本实验以水螅为材料,通过对比水螅在不同电器辐射的强度下的生存状态和存活量,探究电器辐射对水螅生存的影响。
关键字:水螅电器辐射生存状况Abstract: Hydra is a low-multicellular animal which lives in clear and slowly-flowed freshwater . Hydra is also a representative of Coelenterates and good material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ydra generate new individuals by budding reproduction in excellent conditions. While the students foster Hydra in the dormitory,we would put them beside the electric appliances.In our experiment,we use Hydra as materials.Through studying whether different electric radiation will impact the The survival amount and situation of Hydra to study the existence of Hydra when they influened by electric radiation.Key word: Hydra radiation of electric appliances existing situation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实验用于2014年5月20日至6月10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东十九宿舍内进行,供试水螅(Hydra sp)由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实验室提供.1.2 实验器材与试剂一次性塑料杯10个、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pH试纸、pH=1 HCl、1mol/L氢氧化钠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3 实验方法1.3.1 控制变量法控制水螅生长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如原始水螅数量、培养时间、温度、食物供给量、换水频率等,只改变辐射强度,从而探究不同辐射强度对水螅出芽数目的影响。
水螅实验报告
本文将介绍一项叫做“水螅实验”的实验内容及结论,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水螅在不同浓度的甲醛环境中的存活情况,通过实验结果来确定甲醛对水螅的毒性大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水螅也叫做蝌蚪虫,是水生腔肠动物,生活在淡水中,主要吃浮游动物和腐殖质。
而甲醛则是一种化学物质,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具有较强的毒性。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实验。
实验分为三组,每组各放置10只水螅。
第一组是对照组,放置于不含甲醛的水中;第二组放置于低浓度(10mg/L)甲醛的水中;第三组放置于高浓度(20mg/L)甲醛的水中。
实验时间为24小时。
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水螅均存活健康;低浓度甲醛组的水螅有1只死亡,存活率下降至90%;高浓度甲醛组的水螅有7只死亡,存活率下降至30%。
由此可见,甲醛对水螅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甲醛在一
定浓度范围内对水螅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同时,本实验也证实了
甲醛的致死浓度比较高,在常规环境中,人们对甲醛的使用并不
需要过度担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与实
际环境下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实验结果仅供参考。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还应该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反思,由于甲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实验者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
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
综上所述,水螅实验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实验,通过观察水螅
在不同浓度甲醛下的存活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甲醛的毒性大小,有利于我们对甲醛的正确使用和处理。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
还应该注重安全问题,保障实验者的健康和安全。
不同水质对水螅生长的影响摘要:利用控制变量和平行重复实验的方法,在不同水质中培养水螅,探究不同水质对水螅生长情况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螅在矿泉水中生长最快,其次是含有机质的池塘水,最后是未经曝晒的自来水,这对以后加快水螅繁殖时间和速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质,水螅生长,矿泉水,池塘水,自来水1 实验目的1.1通过探究水螅在不同水质中的生长情况,了解不同水质对水螅生活的影响。
1.2寻找出最适宜水螅生长的水质,为今后培养水螅提供帮助。
2 试验材料与器械2.1材料:水螅(45只)、水蚤、池塘水、自来水、矿泉水2.2器械:烧杯9个、玻璃棒1支3 实验方法与步骤3.1实验方法:3.1.1控制变量法控制水螅生长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如原始水螅数量、培养时间、温度、食物供给、换水频率等,只改变水质,从而探究不同水质对水螅生长的影响。
3.1.2平行实验在实验中,不同水质各设置了2个平行实验组,由此可以使数据更加具有普遍性及说服力。
3.2实验步骤:3.2.1前期准备培养水螅至少45只3.2.2实验过程①在烧杯中分别按下表加入水螅及不同的水:表1 各实验组设置情况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第9组水螅数 5 5 5 5 5 5 5 5 5 水质池塘水自来水(未曝晒)矿泉水②将烧杯置于阴凉处两天换一次水:每个实验组相对应换去三分之一的水两天喂一次食:每个实验组2-3滴水蚤③隔天观察一次各实验组水螅的生长情况,并在下表记录水螅数量及出芽情况④培养2周后,进行整体记录。
3.3实验分析1.整理数据,计算各组的水螅总数及各平行组的平均值。
2.比较各组数据,根据烧杯内水螅数量及出芽数量多少进行判断,数量越多,说明此种水质越适宜水螅生活。
3.分析水螅在不同水质中生活情况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不同水质成分不同4.得出结论,即水螅在哪种水质中生活的最好5.提出建议,如为让水螅能快速生长应如何选择水质4 预期结果结果:水螅在池塘水中比在矿泉水中繁殖的更快,而在未经曝晒的自来水中数量会减少。
多环芳烃和UV-B辐射对海湾扇贝幼虫的影响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在石油勘探、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过程中广泛存在。
PAHs的释放和累积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包括生命活动的抑制、生殖和发育的异常以及免疫系统的受损。
UV-B辐射是一种紫外线辐射,其波长在280nm至320nm之间,易于穿
透水体。
UV-B辐射可以扰乱激素水平、减弱免疫功能以及导致DNA的损伤。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PAHs和UV-B辐射的复合作用对海湾扇贝幼虫
的影响。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PAHs和UV-B辐射复合作用对海湾扇贝幼虫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确定PAHs和UV-B辐射的复合作用是否会加剧其影响,为保护海湾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海湾扇贝幼虫、PAHs溶液、UV-B辐射灯。
3.2 实验设计
将海湾扇贝幼虫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PAHs组、UV-B组
和PAHs+UV-B组。
对照组仅接受清水处理,PAHs组接受为浓度为
20mg/L的PAHs溶液,UV-B组接受为紫外线辐射1h,PAHs+UV-B组接受PAHs溶液和紫外线辐射的复合作用,分别持续48小时。
3.3 测定指标
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四组海湾扇贝幼虫的存活率、体长、速度、光合色素的含量和DNA的损伤程度等指标。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PAHs和UV-B辐射复合作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为探究复合作用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保护海湾生态环境提供指导。
水螅实验报告水螅实验报告引言水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和适应能力。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水螅的再生能力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探讨其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实验一:水螅的再生能力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观察水螅的再生能力。
首先,我们将一只水螅切成两半,并将两部分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切断的水螅能够逐渐恢复,重新长出缺失的部分。
这表明水螅具有出色的再生能力。
实验二:水螅的适应能力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讨水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们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放置水螅,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和生长情况。
1. 温度适应能力我们将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水螅的行为。
结果显示,当温度较低时,水螅的活动减少,身体活动变慢;而当温度较高时,水螅的活动增加,身体活动加快。
这表明水螅对温度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2. 光照适应能力我们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水螅的行为。
结果显示,当光照较强时,水螅的活动减少,更多时间躲藏在暗处;而当光照较弱时,水螅的活动增加,更多时间在明亮的地方活动。
这表明水螅对光照变化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 水质适应能力我们将在不同水质条件下观察水螅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当水质较差时,水螅的生长受到抑制,体型较小;而当水质较好时,水螅的生长较快,体型较大。
这表明水螅对水质的适应能力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水螅具有出色的再生能力,能够在受损后重新生长。
这种再生能力可能与其细胞再生和组织再生的能力有关。
2. 水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光照和水质条件。
这种适应能力可能与水螅的生理机制和行为习性有关。
3. 水螅的适应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水螅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生境中存活和繁衍,从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结论水螅作为一种小型无脊椎动物,具有出色的再生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观察水螅的再生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电磁波对生物体影响评估实验设计思路1. 引言电磁波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它们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不同频率的波。
然而,与这些电磁波长时间接触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全面了解电磁波对生物体的潜在危害,我们需要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评估。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实验来评估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可能影响,以便获取靠近真实环境的实验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电磁波对生物体的潜在危害。
3. 实验设计思路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暴露于不同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中,而对照组则不暴露于任何电磁波中,以用于比较和评估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
3.2 研究对象选择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对于评估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选择一种常见的生物体,如小鼠、昆虫或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生物体在许多实验中已被广泛用于评估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
3.3 实验参数设置在设计实验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几个重要的参数,包括频率、功率和时间的设置。
- 频率: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电磁波频率,例如无线电波(频率范围:3 kHz - 300 GHz)、微波(频率范围:300 MHz - 300 GHz)和可见光(频率范围:430 THz - 750 THz)。
- 功率:根据现实环境中的电磁波暴露水平,可分别设置不同的功率级别,以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电磁波暴露情况。
- 时间:根据之前的研究和经验,确定合适的暴露时间以评估电磁波对生物体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3.4 实验组织和暴露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舱中。
在实验组中,将各种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直接暴露于研究对象,以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暴露情况。
同时,对照组将置于完全隔离的环境中,不受电磁波暴露。
3.5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如生物学特征、行为表现和生理功能等。
不同的光照时长对水螅生长的影响1引言水螅(Hydra)是生活在清澈、缓流、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淡水环境中的低等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常附着在植物的茎上和叶的背面,以枝角类(Clado。
cera)等为食。
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新个体,即进行无性繁殖;但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水螅会发生有性生殖,如水温、光照、pH值、水中的溶氧以及食物的变化等。
因为水螅个体小,容易培养,经创伤后再生修复能力强,对紫外线辐射敏感,是研究光照辐射效应的好材料。
本实验采用强壮水螅(Hydra robusta)为实验材料,研究光照时长对水螅造成伤害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光照强度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2 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的培养实验用水螅由动物学实验室提供,培养于烧杯中,温度为24±1℃,pH为7.0±0.5。
培养用水为曝气5-7天的自来水。
每天喂食水蚤一次,喂食6—8h后清理残渣和水螅的排遗物。
5天换一次水,保证水质的清洁。
2.2实验材料的处理选取成熟、健康、大小一致无芽体的水螅,饥饿12小时。
处理前对水螅进行清洗,除去表面污物,随机选取水螅10只为一组,移入直径为9 cm培养皿中,培养皿中水的高度为1.5cm,在温度为24±1℃,进行实验。
2.3实验测定的方法2.3.1预实验:首先将光照时间设置成较大的范围,用强壮水螅进行预实验,以确立全致死时长和最小抑制时长。
2.3.2正式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预实验基础上选择实验光照时长范围。
预计时长范围设置为50min,在时间间隔的选择上,用梯度法,每隔十分钟为一个梯度,在正午12:00时,用光照直射水螅,照射时间分别为10、20、30、40、50min,重复2次,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先将实验动物放入黑暗条件下,60分钟后,再放入光照下进行实验。
对照组为黑暗条件下的水螅培养组,分别记录黑暗条件下和光照照射10至50min后,水螅个体数目的变化。
不同辐射强度对水螅繁殖的影响实验设计胡发枝:20122501008张劲:20122501077 闫红博:20122501108
一、实验课题
不同辐射强度对水螅繁殖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培养水螅的方法
2、观察水螅的繁殖情况,探讨水螅的最适生存条件
3、学习查阅文献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人为地控制变量来观察不同辐射强度的条件下水螅的繁殖情况。
由水螅的繁殖情况表和立方图可以反映出不同辐射强度对水螅繁殖的影响。
通过查找文献,分析了家用电器工频电磁水平,了解到,可以通过控制水螅与通电电器距离来控制辐射强度对水螅繁殖的影响。
根据原理点辐射源在某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传送的辐射通量,记作I,即I=dΦe/dΩ,式中dΦe是dΩ立体角元内的辐射通量。
辐射强度的SI单位为瓦/球面度。
多数辐射源的辐射强度随方向而变。
跟辐射源与被辐射点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辐射强度越小。
所以可以控制好距离从而控制我们的辐射强度。
四、实验材料
一次性透明塑料杯10个,电脑,电磁炉,手机,水蚤,胶头滴管等
五、实验过程
1.选10个一次性塑料水杯,分成4组,分别标为A、B、C、D。
A、B、C每组三个水杯,分别标号1、2、3,D组一个水杯。
2.在每组一次性水杯中都放入5只大小相同的水螅。
3.分别在不同的辐射强度条件下(其他的条件均相同)进行养殖(以水蚤为喂养的食物)。
4.A组三个水杯:1放置在距离电磁炉操作板5cm处,2放置在距离电磁炉操作板25cm处,3放置在距离电磁炉操作板45cm处。
B组三个水杯:1 放置在距离电脑屏幕侧面5cm处 2 放置在距离电脑屏幕侧面25cm处 3 放置在距离电脑屏幕侧面45cm处
C组三个水杯:1放置在距离手机屏幕侧面5cm处 2 放置在距离手机屏幕侧面25cm处 3 放置在距离手机屏幕侧面45cm处
D组一个水杯,放置在远离辐射处培养。
5.分别在养殖3天、6天、9天、12天后进行观察,并统计水螅的数量
表一 3天后水螅的繁殖情况
组别 A B C D
塑料杯(个) 3 3 3 3
水螅数(个/杯) 5 5 5 5
辐射强度电磁炉操作板电脑屏幕侧面手机屏幕侧面远离辐射处
3天后水螅数(个)
1 2 3 平均
表二 6天后水螅的繁殖情况
组别 A B C D
塑料杯(个) 3 3 3 3
水螅数(杯/个) 5 5 5 5
辐射强度电磁炉操作板电脑屏幕侧面手机屏幕侧面远离辐射处
6天后水螅数(个)
1 2 3 平均
表三 k长情况
组别 A B C D
塑料杯(个) 3 3 3 3
水螅数(杯/个) 5 5 5 5
辐射强度电磁炉操作板电脑屏幕侧面手机屏幕侧面远离辐射处
9天后水螅数(个)
1 2 3 平均
六、实验结果预测
根据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预先预测:
1、可以观察到不同辐射强度的条件下水螅的繁殖和繁殖状况。
2、可以判断水螅对于辐射抗逆性的适应性。
3、可以观察水螅的生长习性。
七、实验结果记录
重复两次实验,再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可以记录如下:
八、参考文献
[1]狄绍斌,谭金敬,家用电器工频电磁水平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6,28 [2]方芳 乔淑晶 陈瑛 范学铭.紫外线辐射对水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方华.家用电器的辐射与防护.《科学大众》 2010年第二期
[4]汪安泰,高勇,王邦安.水螅离体组织的摄食反应.动物学杂志,1998年第1期
[5]韩九皋 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再认识 《生物学通报》 1999年08期 [6]范学铭 淡水水螅对环境因子的要求与适应 《生物学通报》 2000年05期
组别水螅数 (平均值) A (电磁炉操作) B (电脑屏幕侧
面) C (手机屏幕侧
面) D (远离辐射处)
3天后/个 6天后/个 9天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