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沉与浮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9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五升六科学专题复习一沉与浮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要沉,把几枚回形针穿在一起,仍然要沉。
五年级下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起跑线实验时间:年月日“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提示:如果是沉的物体,用“↓”表示;如果是浮的物体,用“↑”表示。
探究接力棒一、判断题: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有关。
(×)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自身的体积大小无关。
(√)二、分类:将下列物体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的圈内①蜡烛 ②带盖的空瓶 ③粘在一起的两块橡皮擦 ④半个苹果⑤一串回形针(20个) ⑥一根重两公斤的木棍 ⑦二分之一块鹅卵石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起跑线实验时间: 年 月 日“物体沉浮是否与其轻重有关”实验记录表相同体积小球的沉浮(质量从重到轻排列)。
“物体沉浮是否与其体积有关”实验记录表相同质量立方体的沉浮(体积从小到大排列)。
探究接力棒一、判断题1.把两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石头放进水中,重的容易沉下去。
(√)2.把两块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石头放进水中,体积大的容易沉下去。
(×)3、潜水艇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
(√)二、选择题1.若相同质量的下列物体中只有一种能够浮在水面,它最可能是(B)。
A.铁块 B.木块 C.橡皮2.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A)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质量 B.大小 C.体积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起跑线实验时间:年月日“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记录表探究接力棒选择题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C)排开水的体积。
A.大于B.小于C.等于2.煮熟的饺子会浮起来,是因为饺子的体积(B)A.减小B.增大C.不变3.使用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读数时要(C)水面的凹面。
A.俯视B.仰视C.平视4、我们能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C)A.橡皮泥自身重量变小了B.排开的水量变小了C.排开的水量增大了4、造一艘小船探究接力棒一、判断题用橡皮泥造船,各组所用的橡皮泥轻重一样,小明组造的小船最多装了8个垫圈,小红组的小船装了12个垫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小明的小船排开的水量比小红的船排开的水量大;B.小红的小船排开的水量比小明的船排开的水量大;C.小明的小船排开的水量和小红的船排开的水量一样大。
五年级下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起跑线实验时间:年月日“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提示:如果是沉的物体,用“↓”表示;如果是浮的物体,用“↑”表示。
探究接力棒一、判断题: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有关。
(×)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自身的体积大小无关。
(√)二、分类:将下列物体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的圈内①蜡烛 ②带盖的空瓶 ③粘在一起的两块橡皮擦 ④半个苹果⑤一串回形针(20个) ⑥一根重两公斤的木棍 ⑦二分之一块鹅卵石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起跑线实验时间: 年 月 日“物体沉浮是否与其轻重有关”实验记录表相同体积小球的沉浮(质量从重到轻排列)。
“物体沉浮是否与其体积有关”实验记录表相同质量立方体的沉浮(体积从小到大排列)。
探究接力棒一、判断题1.把两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石头放进水中,重的容易沉下去。
(√)2.把两块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石头放进水中,体积大的容易沉下去。
(×)3、潜水艇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
(√)二、选择题1.若相同质量的下列物体中只有一种能够浮在水面,它最可能是(B)。
A.铁块 B.木块 C.橡皮2.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A)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质量 B.大小 C.体积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起跑线实验时间:年月日“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记录表探究接力棒选择题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C)排开水的体积。
A.大于B.小于C.等于2.煮熟的饺子会浮起来,是因为饺子的体积(B)A.减小B.增大C.不变3.使用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读数时要(C)水面的凹面。
A.俯视B.仰视C.平视4、我们能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C)A.橡皮泥自身重量变小了B.排开的水量变小了C.排开的水量增大了4、造一艘小船探究接力棒一、判断题用橡皮泥造船,各组所用的橡皮泥轻重一样,小明组造的小船最多装了8个垫圈,小红组的小船装了12个垫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小明的小船排开的水量比小红的船排开的水量大;B.小红的小船排开的水量比小明的船排开的水量大;C.小明的小船排开的水量和小红的船排开的水量一样大。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提纲 姓名【一、单元知识点的归纳】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浮)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 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上浮)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物体,在水中(下沉),上浮)。
21、马铃薯比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同一种材料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
第四单元一、阅读: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交替假说:①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②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③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④地球自转。
2、“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用现在已有的认识看,他的几个主要观点中,只有“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点仍是正确的。
4、“日心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其中的“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5、物理学家傅科制作的“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公认。
6、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7、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对着太阳的部分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部分是黑夜。
8、地球绕着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9、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看上去不动,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
10、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365天(一年);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
11、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四季交替和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12、恒星周年视差的发现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人们还可以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13、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
14、地球转动时,地轴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假如在地轴向南的延长线上有一颗“南极星”,那么我们看到的“南极星”也会“不动”。
1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6、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7、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18、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东八区)。
19、北极星的位置并不是在头顶正上方,而是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20、昼夜现象的正确解释是地球不仅在自转,同时也在公转。
21、四季的形成原因: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太阳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气温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2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在北极会发生极昼现象,而南极会发生极夜现象。
23、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经线。
24、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二、判断:()1、先看见日出的地方也先看到日落。
()2、假如地球不自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3、北极星就是我们地轴北极的上空,所以在我们看来是一直不动的,永远在北方。
()4、浙江省的省会杭州所在地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5、当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时,北半球一定是冬季。
()6、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视觉上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是恒星周年视差。
()7、在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有几个月见不到太阳。
()8、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新年的钟声是在同一时刻敲响。
()9、极地一年中会发生极昼或极夜现象。
()1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 ) 11、有时候,北极一天24小时都被黑夜笼罩,这种现象称为极夜。
()12、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1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推翻“地心说”理论。
()14、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0度经线。
()15、太阳照射到西半球,这时西半球是白天,东半球是黑夜。
()16、地球不停地围绕着地轴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17、“傅科摆”运动时,刻度盘的指示方向与摆摆动方向会发生顺时针方向偏转,说明了地球确实在自转。
()18、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19、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20、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21、当南半球处于夏季时,北半球正处于冬季。
()22、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三、选择: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没有固定方向2、造成极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球自转的地轴是倾斜的3、()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所公认。
A、极昼极夜现象B、傅科摆C、北极星不动现象4、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是()。
A、24小时 B、30天 C、365天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6、()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A、太阳 B、北斗星 C、北极星7、春分时,太阳直射在()。
A、赤道 B、北极 C、南极8、极昼(极夜)现象与()无关。
A、地球自转 B、月球公转 C、地球公转9、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A、24小时B、一个月C、一年10、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11、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12、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B、地球C、地球自转轨道13、下列现象中,哪个不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14、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15、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四、连线:将下列观点与相应的理论用线连接起来。
地球是球体地球在运动太阳静止不动地心说地球自传周期为24小时地球静止不动太阳每天绕地球一周太阳是宇宙中心日心说所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围绕太阳运动五、填空:1、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
2、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理论。
3、()是波兰的天文学家()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
4、()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公认。
5、昼夜交替是由于()产生,对着太阳的部分是(),背着太阳的部分是()。
6、摆具有()不变的特点。
7、地球绕着地轴自转的方向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方向是()。
8、()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
9、地球转动时,地轴倾斜着指向(),而且倾斜()保持不变,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0、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小时。
越是()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11、()的发现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12、人们可以通过()、()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13、昼夜现象的正确解释是地球不仅在(),同时也在()。
14、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和()的倾斜有关。
15、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在()会发生极昼现象,而()会发生极夜现象。
16、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小时,北京处于()区。
17、地球不停地围绕地轴转动,称为()。
地球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称为()。
18、在北部的星空中,有七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七颗星被称为()。
19、在南极和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反之则叫()。
20、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转产生的现象。
11、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四季交替和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14、地球转动时,地轴倾斜着指向(),而且倾斜()保持不变,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六、简答: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2、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3、请要据《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的研究,说明四季的成因七、如右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从西向东绕蜡烛。
当转到③位置时,北半球阳光()射,是()季;南半球阳光()射,是()季。
第一单元《沉和浮》一、记忆:1、我们判断某一物体是浮,标准是只要一部分露出水面。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
(实心)2、不同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5、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6、钢铁制成的船能浮在水面原因是它排开的水量很大,所以受到的浮力也很大。
7、改变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会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而且装载量也越大。
9、把泡沫塑料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有一个向上的力,它就是水的浮力。
10、放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2、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时,就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时,就浮在水面或悬浮水中。
14、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方法: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6、测量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方法:先用测力计测出它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再把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后测量出受到的重力,把空气中受到的重力减去全部浸入水中后测量出受到的重力,就是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7、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能浮起来,是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就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就上浮。
18、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就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