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澜中学初三期中考试生化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183.58 KB
- 文档页数:5
浙江省文澜中学中考全真模拟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了四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B.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铝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答案】D【解析】A、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温度一定,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加入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盐酸,所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立即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错误;C、因为稀盐酸呈酸性,pH<7,加入氢氧化钠,pH升高,图象应从小于7逐渐到大于7,错误; D、横坐标是滴加酸的质量,所以相当于开始酸不足,导致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酸而不取决于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只有一种金属完全反应时,之后曲线才不重叠。
因为硫酸足量,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决定,根据方程式可知同质量的镁铝,铝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大,正确。
故选D。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答案】B【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B. 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12+100g)×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 t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甲=丙,溶液升高到t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选B3.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A.3:2 B.2:3 C.1:2 D.1:1【答案】C【解析】【详解】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Na CO+2HCl=2NaCl+CO+H O↑232210673x m106x=x=106m/7373m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NaOH+HCl=NaCl+H O24036.5⨯g7.3%-y200m40y=y=40(14.6g-m)/36.5⨯36.5200g7.3%-m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x=10.6g y=8g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2NaOH+CO=Na CO+H O223280106z10.6g80z=z=8g10610.6g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8g+8g)=1:2。
一、选择题1.(0分)[ID:132732]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下列说法正确是A.①、②、③、④都变红B.③不变红,④变红,说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C.实验中的CO2可通过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D.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2.(0分)[ID:132731]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合理的是()选项物质方法A水与过氧化氢溶液取样,加入二氧化锰,B硬水与软水取样,加入肥皂水C氯酸钾与高锰酸钾取样,观察颜色D氮气与二氧化碳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A.A B.B C.C D.D3.(0分)[ID:132730]有关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A.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微粒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C.转化观: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D.守恒观:100mL酒精中加入100mL水,总体积等于200mL4.(0分)[ID:13272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着的的木条伸入集气瓶B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导管口冒气泡时,立即开始收集C 检验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否为可燃物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A.A B.B C.C D.D5.(0分)[ID:132727]在密闭容器中3克碳和7克氧气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气体有()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氧气6.(0分)[ID:132726]为了测定铜和氧化铜组成的混合物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向10g灼热的混合物中通入足量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得到9.2g固体,原混合物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A.92% B.80% C.60% D.40%7.(0分)[ID:132722]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C.铜丝用于作导线D.用氢气填充气球8.(0分)[ID:132720]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A.元素观:H2O、CO2、KMnO4和O2中均含有氧元素B.变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分类观:从组成上看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KC1O3)都属于化合物D.微粒观: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9.(0分)[ID:132692]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变大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物质中氧原子数不同C.石墨质地很软,而金刚石坚硬﹣碳原子的结构不同D.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0.(0分)[ID:132687]下列物质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氧气用于炼钢气焊D.铜线用于制电缆11.(0分)[ID:132669]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
浙江省文澜中学上册期末模拟化学试卷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1. 质呈:相等的锌、铝、铁分別与足疑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A.锌最多,铁最少 B.铝最多,锌最少 C.铁最多,铝最少 D.三者一样多2. 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B. 一氧化碳C.氧化铜D.氧气3•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实验一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A. 实验一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B. 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水同时接触C. 实验三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D. 实验四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列种类有关4. 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栄参与反应),电解一 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 1B.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C.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D.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5. 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F 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貝中纵坐标V 表示( )加热时间/minA. 固体的质量B.固体中氧化铜的质疑C.二氧化碳的质量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 分数 6. 往12g 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Ig 氢气,则混合物中 铝的质量分数为A. 62.3%B. 63.2%C. 36.8%D. 37.7%7. 将14.6g 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196gl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为(⅛⅜)A. 19gB. 30. IgC. 32.2gD. 36.2g.十烘的空\5%的称斑厳 碘+汽油8. 一左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水为 10.8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9.2g B. 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C. 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4:1D. 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0.8g 氧气9. 在由CO :和0: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0:和 0:的质量比为A. 2 : 1B. 1 : 2C. 22 : 3D ・ 22 : 710.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1、N 、Q 、P 四种物质,在一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拯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NQP反应前质量(g ) 181 2 32 反应后质:⅛(g )X2621211・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氢原子•-氧原子G^碳原子12.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CuO澄清的A. B. C. D. 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反应后物质X 的值为13 反应中N 、P 的质虽比为5: 4 物质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点燃 A. B. C.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甲石灰水A. 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髙温度B.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D. 实验结束后,应先停I匕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淸石灰水中撤出13. 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岀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浙江省文澜中学上册期中模拟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C.过滤D.吹灭酒精灯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 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C.Y和Z处于同一周期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3.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A.丁一定是化合物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5.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6.“”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A.B.C.D.7.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8.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A B C D水的作用通过量筒中水体积变化得出O2体积。
防止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降温,便于气密性检查。
排净空气,便于观察满。
浙江省文澜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一、选择题1.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原理,包含了氯碱工业,电解法制取金属钠,侯氏制碱,生产盐酸,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是 Ca(ClO)2),部分生成物己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差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HCO3D.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2.不能正确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A.A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加入铁粉的质量,也可以表示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质量B.B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质质量,又可表示溶液的导电性C.C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反应时间,也可以表示加入二氧化锰质量D.D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剂质量,又可表示溶液质量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A.1个B.2个C.3个D.4个4.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5.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6.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B.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gH2跟8gO2完全反应,可得到10gH2OB.用含Fe2O385%的赤铁矿160t,理论上可生产100t含杂质4. 8%的生铁C.各取10g镁粉和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镁粉产生的H2多,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D.将l0gCuSO4·5H2O与90gH2O混合,固体完全溶解,可得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CuSO4溶液8.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锌粉,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X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水、稀盐酸的挥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溶液2中可能含有三种阳离子B.若气体1为混合物,则溶液2中可能含有Fe2+C.若溶液1呈无色,则固体粉末X中不可能含有硫酸铜D.若溶液2呈浅绿色,则沉淀2不可能是纯净物9.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D.a的取值范围:a≥8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银也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C.碱溶液的pH>7,因此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D.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11.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12.现有一包由5.6g铁、7.2g镁、1.0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中。
浙江省文澜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一、选择题1.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12.以太阳能为热源经由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中,铁、氢、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C.过程I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3O4太阳能6FeO+O2↑D.过程II属于置换反应3.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g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g,则杂质的质量为()A.4.6 B.4.4g C.2.8g D.5.6g4.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④⑤X稀盐酸水水双氧水水Y铁粉氢氧化钠氯化钠二氧化锰硝酸铵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5.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A.A B.B C.C D.D6.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3Cu+A1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A.只有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7.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A.A B.B C.C D.D8.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A B.B C.C D.D9.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A.A B.B C.C D.D10.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C.O—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D.O—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11.向一定量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
浙江省文澜中学中考全真模拟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其中错误的操作顺序是()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A.④②⑤①③B.⑤④②①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答案】A【解析】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2.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另称取 14.9 g 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 28.7 g 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B.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C.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答案】D【解析】A、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KCl+AgNO3═AgCl↓+KNO3,74.5 143.514.9g 28.7gNaCl+AgNO3═AgCl↓+NaNO3,58.5 143.511.7g 28.7g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由计算可知,14.9g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11.7g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因此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错误;B、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则杂质中不含有硝酸钙,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杂质中不含有氯化铜,错误;C、由A知,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钠,错误;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由于硝酸钾是否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钾,也可能不含有硝酸钾,正确。
一、选择题1.(0分)[ID:13125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2.(0分)[ID:13123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熄灭酒精灯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3.(0分)[ID:131228]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氯化钠固体B.检查气密性C.加热液体D.滴加液体4.(0分)[ID:131224]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A.点燃酒精灯B.读取液体体积C.闻药品气味D.过滤河水5.(0分)[ID:13121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燃烧中蜡烛熔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C.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6.(0分)[ID:13120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B.C. D.7.(0分)[ID:131207]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给固体加热C.给液体加热D.熄灭酒精灯8.(0分)[ID:131194]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先把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mL,这位同学取出的液体体积()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确定9.(0分)[ID:13118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B.取液体药品C.给液体加热D.读液体的体积10.(0分)[ID:131162]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A.标签受损B.不会产生氧气C.灯内酒精燃烧D.量得的液体偏小11.(0分)[ID:13115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取数值B.倾倒液体C.检查装置气密性D.加热液体12.(0分)[ID:1311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管使用后都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B.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C.用 10ml 的量筒量取 9.75ml 的水D.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二、填空题13.(0分)[ID:131453]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操作中:①取用固体药品②溶解③过滤④蒸发,其中使用到玻璃棒的是( ) A.①B.①②C.①②③④D.②③④2.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
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有毒,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2 B.+3 C.+4 D.+54.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
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
请判断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A.+2 B.+5 C.+3 D.-35.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的钙流失,这里的“钙”指的是A.分子B.原子C.元素D.单质6.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
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7.2019年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冲厕所B.可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D.明矾可促进浑浊水中悬浮物的沉降8.以下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lOOmL酒精和lOOmL水混合,体积小于分子的质量很小B200mL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的D 双氧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得到水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A.A B.B C.C D.D9.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C.观察颜色D.闻气味10.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一、化学推断题1.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无色气体,其中C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D是最轻的气体,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的其他产物已略去)。
请回等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 C______D______E______(2)氧化铜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2.A—J都是初中化学常用的物质。
其中B、E、H、J是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气体C可用于灭火。
它们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物质D、J的化学式:D ,J 。
(2)“气体C→B”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称为作用。
(3)反应①的反应条件,其基本反应类型。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5)若要实现“H+I→红色固体J”的转化,物质I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3.(1)X、Y、Z、W、R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元素,X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Y的一种单质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的原子序数为11,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列问题:①X阳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W离子的离子符号为;②实验室用一种白色固体制备Z单质,该化学方程式为;③元素X、Y、Z、W和元素X、Z、R可分别组成两种化合物甲和乙.甲和乙都是治疗胃酸(盐酸)过多的药剂,甲、乙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④X、Y、Z三种元素可按质量比12:3:8形成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该化合物俗称为,它是一种(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该化合物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⑤高温下,R单质能与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该化学方程式为。
(2)初中化学几种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其中A是常见黑色固体单质,B是常见液体化合物,化合物C和单质D均为可燃气体,X为红色固体氧化物,C与X的反应常用于工业上冶炼金属,Z为硫酸盐,其溶液为蓝色.请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①G溶液的颜色为,图中反应I到IV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个;②A+B→C+D的化学方程式为;③Na与O2在不同条件下可生成Na2O或Na2O2,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Na2O的化学性质与CaO相似,分步写出Na2O与Z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如图所示,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石灰石,D为蓝色沉淀,C和E为只含一种物质的溶液,I为生命之源.“→”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化学式:B,I.(2)写出合理的C和E反应的任一化学方程式:.(3)已知H为一定量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溶液E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F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F中一定含有,滤液G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5.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
浙江省文澜中学人教版中考化学实验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中考化学实验题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利用D装置收集氢气的理由是______。
点燃H2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表所示的对比实验来比较MnO2、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所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序号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剂实验15mL 4%粉末状MnO20.2g实验25mL 4%粉末状CuO0.2g①实验1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可以是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时间或者______。
③实验时,分别将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注入盛有催化剂的小试管中,测量并记录数据,实验过程中发现U型管内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原因是______。
④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比CuO好,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
2.下面的实验仪器省去了固定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甲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乙图中的微型装置H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O2,在甲图中可选择_______(填序号)装配与装置H功能相同的装置。
(3)装配KClO3制备O2的发生装置,甲图中除固定装置外还差的仪器是_______(写名称)。
(4)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微型装置H中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I是医用输液观察滴液快慢的滴壶,若用它作微型洗气装置,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进入,其中所装洗气的液体不能装满的原因是________。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浙江省文澜中学上册期末模拟化学试卷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1.质量相等的锌、铝、铁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A.锌最多,铁最少B.铝最多,锌最少C.铁最多,铝最少D.三者一样多2.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A.木炭B.一氧化碳C.氧化铜D.氧气3.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A.实验一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B.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C.实验三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D.实验四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4.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栄参与反应),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B.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C.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D.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5.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纵坐标表示()A.固体的质量 B.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6.往12g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1g氢气,则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A.62.3% B.63.2% C.36.8% D.37.7%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7.将14.6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19610%液中溶质的质量为()A.19g B.30.1g C.32.2g D.36.2g8.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 27.6g,其中水为10.8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 9.2gB.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2.8gC.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 4:1D.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 0.8g 氧气9.在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A.2∶1 B.1∶2 C.22∶3 D.22∶7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物质M N Q P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x26212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1.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12.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B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D .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13.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精锐教育校区学科组教研成果记录表时间:周三地点:新校区北大厅主持人:李志平整理人:徐园成果内容:文澜中学2015年初三第一次月考生化试卷文澜中学2015年初三开学考生化试卷一.选择题1.仅用下列装置,能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是( )A. B. C. D.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该装置气密性良好,锥形瓶中放入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的干燥纸花,具体操作有:①从b通入二氧化碳②从a通入氮气③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④从a段通入二氧化碳⑤从b段通入氮气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A .④③①B .④⑤③⑤C .①②④③D .①②③④3.燃着的木条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火比较旺,其原因( )4.A.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空气中的氧气量不足5.C.火柴梗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小 D.火柴梗的温度容易达到着火点4.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②③⑤5.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 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C. 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D. 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6.臭氧(O3)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氧气会转化成臭氧(O3),即3O22O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②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③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④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相同;⑤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原子的数目相同.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7.下列各组均为两种化合物溶于水时电离出的离子,其中由酸电离产生的是()A. Na+、OH-、SO42-B. H+、SO42-、Cl-C. Na+、K+、OH-D. K+、Na+、Cl-8.已知由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1-3XB.1-2XC.1-X 4.无法计算9. 如图所示,若甲代表H2O和CO2,那么,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光合作用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呼吸作用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光合作用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呼吸作用10、某同学上臂伤口感染,医生在其手背静脉处注射药物治疗。
浙江省文澜中学上册期末模拟化学试卷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1.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气是化合物B.煤气燃烧不会污染空气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D.该反应中消耗的O2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9∶42.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B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水,搅拌C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D鉴别空气、氮气、氧气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A.A B.B C.C D.D3.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探究燃烧的条件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氧气验满4.下列4 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 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溶液分解B.木炭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5.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A.Al2O3B.CuO C.CaO D.Fe2O36.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7.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
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1.工业盐酸中通常含少量 FeC13而呈黄色,小亮为测定某工业盐酸中 HCl 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某工业盐酸 50g,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 NaOH 溶液。
反应过程中,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0-80g 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2)求该工业盐酸中 HCl 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当氢氧化钠 89g 时,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有(写符号)(4)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为 0.1%)。
2.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2.5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求:(1)混合物CaCO3中的质量为______;(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Cu-Mg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飞机导线。
现要测定该合金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Cu-Mg合金20g放入烧杯中,将280g稀H2SO4分4次分别加入烧杯。
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表所示:次数1234加入稀H2SO4的质量 /g7*******剩余固体的质量/g18.216.414.613.2(2)所用稀H2SO4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第1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4.现有一块表面已氧化的铝片,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1)计算铝片中铝的质量_____。
(2)反应后测得溶液中有53.4g氯化铝,计算原混合物的质量_____。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5.工业上利用氟碳铈矿(主要成分为 CeFCO3)提取 CeCl3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1)流程中 Ce(BF4)3转化成 KBF4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2)在足量氧气中高温焙烧 CeFCO3,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流程涉及的化合物中,铈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价。
浙江省文澜中学上册期中模拟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2.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 +O2=2X+2H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3.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4.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5.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A.Cl2 B.NaCl C.HClO D.KClO3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A.B.C.D.8.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9.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
九年级(上)生物期中考试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渐减少D.武当山山上的所有树木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 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发现乙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甲、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D )A.丙是消费者B.丁是生产者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3. 在显微镜的使用中,下列操作与其结果不相符的是( A )A.转动转换器——更换目镜B.转动粗准焦螺旋——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C.转动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D.向左上移动装片——物像向右下移动4.小红在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发现视野的右上方有一污物(位于载玻片上),若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哪个方向移动( B )A.左上方B.右下方C.左下方D.右上方5.下图中,通过下列哪项操作能实现视野“甲”到视野“乙”的变化?( C )A.调节遮光器换用大光圈B.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下方移动装片C.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并换用高倍物镜D.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并换用高倍物镜6.玻片上写有“d>p”的字样,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c )A.b>pB.d<qC.d<pD.b<d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对光时,显微镜视野太暗,可以把凹面镜换成平面镜B.显微镜的目镜10×,物镜4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50C.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D.盖盖玻片时要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另一侧先接触液滴,再缓缓盖上8.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6×,物镜为4X,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6×,物镜为10×。
浙江文澜中学2015学年初三期中考试生化试卷初三科学(问卷)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Ca-40,Mg-24,C-12,Cl-35.5,Zn-65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1、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B. C. D.比较红磷、白磷着火点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除去废气中的CO2,并收集CO 验证CaO和水反应的热效应2、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中医给病人“切脉”时,感受的是手臂上静脉的搏动B. 有些神经分布较浅,肉眼就可以分辨,如手臂上的“青筋”C. 皮肤能够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D. 原尿中的尿素浓度与血浆中尿素浓度差异不明显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错误的是()A.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药品B.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后将导管伸入水中C.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体收集满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4、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A. MnO2B. H2SC. 稀盐酸D. NaHCO35、下列有关实验取材、操作方法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图中,被燃烧的食物所含的能量等于试管内水吸收的能量与灰烬中剩余能量之和B. 乙图中,向左轻推载玻片b,可形成薄而均匀的血膜,并且不会破坏血细胞C. 丙图中,选择尾鳍作为显微镜下观察的部位,主要是因为尾鳍中有丰富的动脉和静脉D. 丁图中,用皮筋扎紧a处,用手指沿ab方向将血液推向b处,血管ab段会扁平6、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Cl2:加入适量的Na2 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B. 检验碳酸根离子:将要检验的物质与稀盐酸混合,观察是否产生气泡C. 鉴别H2 、CH4、CO三种气体: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现象D. 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用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7、下列各住生物中,从营养方式和是否需要氧气两个方面考虑,代谢类型完全相同的是()A. 蘑菇和蚯蚓B. 苹果树和乳酸菌C. 草履虫呵和小麦D. 葫芦藓和变形虫8、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甲:CaCO3(Na2CO3);乙:NaOH(Na2CO3);丙:KCl(KHCO3);丁:碳粉(CuO)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 乙-③,丙-①B. 丙-①,丁-②C. 甲-②,乙-④D. 甲-③,丁-①9、在ABO血型系统中,B型血输给AB型血的人,由于输得过快,发生了凝集反应,这是因为()A. 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了凝集反应B. B型血中的B凝集原与AB型血中的抗B凝集素发生了凝集反应C. B型血中的抗B凝集素与AB型血中的B凝集原发生了凝集反应D. B型血中的抗A凝集素与AB型血中的A凝集原发生了凝集反应1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局部),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不同的血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在饥饿时,离开小肠壁进入c血管的血液比a血管中血液血糖浓度高B. 在进食一段时间后,由小肠通向肝脏的血管中,血液的氧含量高,营养物质含量也高C. 被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中,脂类物质一部分不经c血管运输D.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血细胞、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f血管和e血管中的浓度相等11、下列各项中,动脉血管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管壁较薄②管壁较厚③弹性大④弹性小⑤管腔小⑥管腔大⑦管内血流速度慢⑧管内血流速度快⑨管内不具瓣膜⑩管内常具瓣膜.A. ①③⑤⑦⑨B. ②③⑤⑧C. ①④⑥⑦⑩D. ②④⑤⑧⑩12、据报道,最近一家美国公司发明了一款3D打印机。
打印出一叶长宽各4mm,厚0.5mm的微型肝脏。
此肝虽小,却具有真正肝脏的大多数机能。
为制造这叶肝脏,打印机叠加了约20层肝实质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两种主要的肝细胞),还添加了来自血管的细胞,在肝内形成精妙的管道,使它存活5天以上。
关于这则报道的评论,不合理的是()A. 打印的原料一定不是碳粉或墨水,而含有细胞B. 肝脏内“精妙的管道”,应类似血管和毛细血管C. 此肝脏应能将葡萄糖合成糖原,还能将一些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D. 此肝脏应能分泌胆汁,使蛋白质变成微小的颗粒,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13、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A. B. C. D.A. 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B. 是用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C.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D.向久置空气中的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关系14、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1)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石;(2)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吸收(1)中产生的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3)使步骤(1)中产生的氧化钙跟水反应;(4)熟石灰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该厂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有①石灰石、②碳酸钠、③碳酸氢钠、④烧碱、⑤二氧化碳、⑥熟石灰()A. 起始原料是①、③B. 起始原料是②、⑥C. 最终产品是⑤、⑥D. 最终产品是③、④15、下列关于酸溶液的通性说法正确的是()A. 能与所有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B. 能与所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C.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D. 能与所有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16、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3Cu+A1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A. 只有④B. ②③C. ③④D. ①③④17、淀粉酶可以将人体不能直接吸收的淀粉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图是淀粉酶对淀粉作用过程的示意图.对该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A. 酶起催化作用B. 是物理变化C. 是化学变化D. 酶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18、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19、如图所示为向一定量某固体中逐滴加入某溶液至过量.若x轴表示加入溶液的质量,则y轴表示的含义是()固体溶液Y轴含义重差异显著。
下列有关肥胖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 肥胖是由于遗传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造成B. 成人在变肥胖的过程中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C.肥胖的人运动时主要的功能物质是体内的脂肪D. 体内的脂肪来源于消化吸收、糖类和蛋白质等的转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分)21、(5分)下图为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1)过程①的生理意义是实现了物质(用图中字母表示)的交换,其交换场所是;(2)若E为泌尿系统,则经过d排出的代谢废物有水、无机盐和;(3)物质a浓度最高的部位是图中处;(4)有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致使B中液体呈红色。
为了预防体内缺乏该种蛋白质,在设计菜谱时要搭配一定量的富含蛋白质和的食物。
22、(3分)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氧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和无水硫酸铜时,可依次观察到石灰水不变浑浊,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由此可以判断:(1)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2)原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23、(4分)将Zn加入到一定量的AgNO3、Fe(NO3)2和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的质量与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取b点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有个;(2)取c点时的固体,加入稀盐酸,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24、(6分)环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它们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1)雾霾现象的产生与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直接关系。
某地区的雾霾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离子:Na+、Mg2+、NH4+、SO42−、NO3−、Cl−.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过必要的预处理后得到试样溶液。
若要检验试样溶液是否含有Cl−.其操作步骤是。
安装排气净化器可有效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共核心技术是使用高效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和氮氧化物((用NOx表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最最多的气体和另一种无毒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利用复合再生粉末活性炭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在此方法中,活性炭所起的作用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6分)25、(7分)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酸和碱反应的特点,将稀盐酸匀速、缓慢地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并测绘出烧杯内溶液的温度和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由pH变化图象可知,在t1时刻,烧杯中存在的阴离子是(填写离子符号);(2)由温度变化图象可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t2时刻后,溶液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3)根据酸和碱反应的特点,可将氢氧化铝制成抗胃酸(主要成分为HCl)药剂,它与另一种抗胃酸药剂碳酸氢钠相比,在建议每次服用剂量下(见表),其药效“强”而且“持久”。
其可能原因是.钠浓溶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先打开阀门K1,待氢氧化钠溶液完全进入广口瓶之后立即关闭K1,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K2,请填写现象:(1)U型管左侧的液体______;广口瓶中的液体出现浑浊。
(2)注射器中的液体自动喷出;U型管右侧液体______。
请写出广口瓶中出现浑浊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将实验后的废液倒入烧杯中,过滤得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欲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报告:【反思拓展】实验步骤①中所加的试剂可换成以下______,也能通过观察现象得出同样的结论。
A.CaCl2溶液B.Ba(OH)2溶液C.NaCl溶液27、(6分)珍珠粉由珍珠经加工制成的白色粉末,是重要的药品、化妆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