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3
统计总复习第一章①对统计的三种解释1. 统计工作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认识活动,包括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调查得到的经过整理具有信息价值的各种统计数据、图表和文字资料。
3.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②统计数据的分类按计量尺度: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1)分类数据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如,人口的性别:男和女;产品类别:食品、衣着、家电等;(2)顺序数据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如产品的质量等级:一等品、二等品等;(3)数值型数据是按数量尺度测量的数据。
一般可直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且使用自然、物理、货币等单位计量。
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是事物的品质特征-----品质数据或定性数据;数值型数据是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定量数据。
按收集方法: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察而收集到的统计数据。
如有关社会经济数据均为观测数据。
试验数据: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统计数据。
如对医药疗效试验数据;生物成长的试验数据等。
注意:观测数据一般不能再生,只能通过观察得到;大多数试验数据来源于科学实验,一般可以重复取得。
按被描述现象与时间的关系: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混合数据截面数据�C 对不同单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C 描述多个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C 比如,2021年我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时序数据�C 对同一个单位的一个或者多个变量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C 描述一个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C 比如,1996年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混合数据- - -在数据集中含有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成分的数据;描述多个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比如,1996年到2021年我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统计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要了解某班级6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A. 60名学生B. 每一名学生C. 6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D.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2. 某一学生的统计学成绩为85分,则85分是()A. 品质标志B. 数量标志C. 数量指标D. 标志值3. 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A. 单位产品成本B. 劳动生产率C. 人口密度D. 工业增加值4. 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A. 调查结果是否全面资料B. 调查对象包括范围不同C. 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D. 调查组织方式是否不同5. 某市1999年工业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统计年报的呈报时间为2000年元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A. 1年零1个月B. 1年C. 1个月D. 1天6. 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A. 520B. 510C. 500D. 4907. 在分配数列中,频率是指()A. 各组的频数相互之比B. 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C. 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D. 各组分布次数与比重之比8. 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是()A. 国民生产总值B. 劳动生产率C. 计划完成程度D. 单位产品成本9. 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是()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较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10. 在下列相对指标中具有平均性质的相对指标是()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例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11. 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各标志值的平均数B. 零C. 最小值D. 最大值12. 比较不同平均水平的同类现象或两个性质不同的不同类现象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时,应用()A. 全距B. 标准差C. 平均差D. 标准差系数13. 构成动态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A. 主词和宾词B. 变量和次数C. 分组和次数D. 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指标值14. 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A.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B.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差C.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商D.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积15. 平均增长量等于()A. 累计增长量B. 逐期增长量C. 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的项数D. 以上均不对16. 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是指()A. 总量指标B. 相对指标C. 平均指标D. 以上指标均可17. Σq1p1-Σq1p0表明()A. 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B. 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C. 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D. 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18. 序时平均数计算中,“首末折半法”运用于()A. 时期数列的资料B. 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C. 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资料D. 由两个时点数列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19. 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应采取()A. 以每次变动持续的时间长度对各时点水平加权平均B. 用各间隔长度对各间隔的平均水平加权平均C. 对各时点水平简单算术平均D. 以数列的总速度按几何平均法计算20. 抽样误差是指()A. 计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B. 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C. 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D. 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21. 标志是说明()A. 总体单位的特征的名称B. 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名称C. 总体质的特征名称D. 总体量的特征名称22. 统计的根本准则和生命线是()A. 数量性B. 综合性C. 及时性D. 真实性23.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A. 二者是一致的B. 二者有时是一致的C. 二者没有关系D. 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24. 某企业计划产值比上年提高10%,实际提高了15%,则计划完成程度为()A. 150%B. 5%C. 4. 56%D. 104. 5%25. 文盲率指标的分母是指()A. 15岁及以上人口数B. 总人口数C. 平均人口数D. 15-64岁人口数26. 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是()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例相对指标C. 比较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27. 反映同类事物在不同时间状态下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是()A. 比较相对指标B. 比例相对指标C. 动态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28. 反映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是()A. 平均指标B. 总量指标C. 比较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29. 在下列相对指标中具有平均性质的相对指标是()A. 结构相对指标B. 比较相对指标C. 比例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30. 计算结构相对数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A. 小于100%B. 大于100%C. 等于100%D. 小于或大于100%31. 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A. 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B. 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C. 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D. 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32. 在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情况下,比较它们的代表性大小,应采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是()A. 全距B. 平均差C. 标准差D. 标准差系数13. 某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1999年为3%,2000年为5%,则1999~2000年该地区粮食产量共增长了()A. 2%B. 8%C. 8. 15%D. 15%34. 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A. 增加了B. 减少了C. 没有变化D. 难以确定35. 某企业产品年生产量为15万吨,期末库存量为3万吨,则()A. 两指标皆为时期指标B. 两指标皆为时点指标C. 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D. 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36.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A. 定基发展速度-1等于环比增长速度B. 环比发展速度-1等于环比增长速度C. 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D.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37.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A. 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其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B. 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其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C. 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其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D. 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其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38. 在时点数列中,称为间隔的是()A. 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之间的距离B. 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之差C. 两个相邻指标在时间上的距离D. 两个相邻指标数值之间的距离39.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权数是()A. q1p1B. q0p0C. q1p0D. q0p140. 抽样误差是指()A. 计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B. 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C. 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D. 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二、多项选择题1. 时间数列中的速度指标主要有()A.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B. 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C.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D. 平均增长速度E. 各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2. 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A.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B.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以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C.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D. 编制数量指标时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E. 编制质量指标时以基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3. 统计中,调查对象是指()A. 普查登记的那些单位的总体B. 应搜集某种资料的那些单位的总体C. 进行调查研究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D. 统计标志承担者的全体E. 负责向上级汇报统计资料的全体4.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A. 正确地计算组距和组中值B. 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C. 按数量标志分组D. 运用统计体系分组E. 正确划分各组界限5. 比较相对指标是由于()A. 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之间的比较B. 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比较C. 先进水平和后进水平的比较D. 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比较E. 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6. 重点调查是()A.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B. 适用于调查对象比较集中的场合C. 适用于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的对象D. 既可用于经常性调查,又可用于一次性调查E. 只能用于一次性调查7. 时期指标的特点有()A. 可以连续计数B. 只能间断计数C. 数值可以直接相加D. 数值与时期长短无关E. 数值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三、辨析题1.有人认为,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平均数。
第一章绪论(一)数据类型1资料的表现特征计数数据:没有计量单位,用于性质、类别等分类中。
属于离散变量。
测量数据:有计量单位。
属于连续变量,可无限分割。
分数是特殊的测量数据。
2 数据的测量水平称名数据:没有大小关系,或称分类数据。
(离散)顺序数据:有分类和排序功能,或称有序数据。
(离散)等距数据:能加减不能乘除,因人定参照点。
(连续)比率数据:可以加减乘除。
(连续)参考已发公式表1(二)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变量:实验、观察、调查中想要获得的数据。
观测值:通过研究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随机变量:取值前不能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就叫随机变量。
(三) 总体、样本、个体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
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超过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四)次数、比率、频率与概率次数: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用f表示。
比率:两个数的比称为比率。
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的事件发生次数的比值。
概率:又称几率、或然率,用P表示,指某一事件在无限的观测中理应出现的次数。
(五)参数和统计量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第二章统计量表(一) 数据的初步整理1. 审查资料(初步审查、逻辑审查、抽样审查)2. 数据排序3. 统计分组性质类别(或称品质分组)数量类别(或称数量分组)4. 资料汇总(统计表、统计图)(二) 制作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步骤min max X X R -= 1求全距K Ri =()52187.1-=N K2 决定组距(i)与组数 (K)3 列出分组区间4 登记次数5 计算次数第三章 集中量数N X X i∑= (一)算数平均数1 直接计算法 ()NAM X AM X i ∑-+=2 用估计平均数计算 (AM 估计平均数,N 数据个数)3 平均数的特点①在一组数据中,每个变量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合为0;②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都加上常数C ,所得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上常数C ;③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都乘以常数C ,所得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以常数C 。
《统计学原理》总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主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表称为(A )。
A、简单表B、分组表C、复合表D、时间表2、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是(D )。
A、无名数B、有名数C、复名数D、无名数和有名数3、某种商品的年末库存额是(D )。
A、时期指标和实物指标B、时点指标和实物指标C、时期指标和价值指标D、时点指标和价值指标4、影响简单算数平均数大小的因素是(B )。
A、变量的大小B、变量值的大小C、变量个数的多少D、权数的大小5、平均增长量等于(B )。
A、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时间数列项数B、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时间数列项数减1C、平均发展速度乘期初水平D、平均增长速度乘期初水平6、定基增长速度等于(A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C、环比发展速度之和D、环比增长速度之和7、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B )。
A、抽象的量B、具体的量C、连续不断的量D、可直接相加的量8、某小组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0分、68分、75分和85分。
这四个数字是(C )。
A、标志B、指标C、标志值D、变量9、统计调查对象指的是(B )。
A、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单位B、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C、需要调查的各项指标及数据D、负责向上级提交调查内容的单位10、平均数反映总体分布的(A )。
A、集中趋势B、离中趋势C、长期趋势D、基本趋势11、统计总体最基本的特征是(B )。
A、数量性B、同质性C、综合性D、差异性12、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B )。
A、资料是否齐全B、调查单位是否全部C、调查时间是否连续D、调查项目是否齐全13、调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工业企业是(D )。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报告单位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14、调查工业企业设备情况时,工业企业是(C )。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报告单位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15、区分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根据是(C )。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B、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C、采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D、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16、主词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称为(B )。
一、判断正误1、统计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而非有关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
( )2、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 )3、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 )4、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2%、7%和5%,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技术方法为3%×2%×7%×5%—100%。
( )5、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比是动态相对指标。
( )6、用价格作同度量的销售量指数∑10q p /∑00q p ,其分子分母之差∑10q p - ∑00q p 是表示报告期比基期一共增加或减少的销售量。
(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 )8、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9、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 10、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乘积。
( ) 二、单项选择题1、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A .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3、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4、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5、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
《统计学》复习题一、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1.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变量。
()2.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将收集到得的数据分组,组数越多,丧失的信息越多。
4.绝对数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
()5.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不能转化的。
()6.水平法和累计法的选择依据是计划指标。
()7.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唯一方法。
( )8.A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8,B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因此A比B的相关程度高。
( )9、工人的工资(元)与劳动生产率(千元)的回归方程为y=10+70x,这意味着如果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000元,则工人工资平均增加80元。
( )10.时间数列就是将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2.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3.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情况进行研究,统计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B.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4.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随机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5.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容量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6.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
A.全面调查B.普查C.抽样调查D.统计报表7.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是()。
A .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8.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C. 总体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D.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9.用有名数表现的相对指标是()。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 )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C.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 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2.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 C )A.普查和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3.我国编制零售物价指数是采用( C )法来编制的。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C.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指数D.固定加权调和平均指数4.某商品价格比原先降低5%,销售量增长了5%,则销售额( B )。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确定5.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6.欲以图形显示两变量X与y的关系,最好创建( D )。
A.直方图 B.圆形图 C.柱形图 D.散点图7.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8.统计调查表可以分为( C )两种形式。
A.单一表和复合表B.简单表和复合表C.单一表和一览表D.简单表和分组表9.大量观察法的数学依据是(C )。
A.贝努里定律B.贝叶斯定理C.大数定律D.中心极限定理10.两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1,说明两变量(C )。
A.完全正相关B.不完全相关C.完全负相关D.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11.若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理论上应该(B )。
A.小于1B.等于1C.大于1D.等于012.抽样平均误差的实质是(D )。
A.总体标准差B.样本的标准差C.抽样误差的标准差D.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13.某商品价格比上期下降5%,销售额比上期降低了5%,则销售量(C )。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确定14.几位工人的年龄分别是32岁,35岁,42岁,这几个数字是(C )。
总复习第1章绪论一、统计一词的涵义及其关系。
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三种涵义。
统计工作是基础,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
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人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
(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四、什么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经济统计科学是一门系统论述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五、统计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统计总体?它有哪些特征? 什么是总体单位?2.什么是标志?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两种? 什么是变量、变量值? 什么是离散变量、连续变量?3.什么是指标?它有哪几种分类? (标志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它有些特点?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章名词解释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变量值本章简答题1、简述统计一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第2-3章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种类?二、专门调查的概念及形式?●什么是普查、重点调查、重点单位、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它们的特点、区别何在?三、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概念●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三者有何不同?●什么是调查项目?●调查表的种类●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的区别四、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原始资料审核的方法有哪些?五、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确定各组界限。
(什么是分组标志?)●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是什么?六、分配数列●分配数列的概念及种类●变量数列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种类●全距、组距、组限、开口组与闭口组的概念,组中值的概念及计算,频率与频数七、统计表:统计表的概念、统计表的构成、统计表的种类。
简答题1.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2. 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3. 简述我国统计调查方式体系4.什么是统计分组?它有何作用?5. 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何特点?或时期和时点指标有什么不同?6. 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公式?7. 什么是平均指标?其特点有哪些?8.强度指标与平均指标有什么区别?9. 对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0. 什么是变异指标?它有何作用?11.变异指标是衡量算术平均数代表性大小和生产过程均衡性的重要指标,其中常用的是标准差( ),但为什么我们有时还要计算标准差系数呢?12.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是什么?13. 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4.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各适用于哪些现象?15. 简述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16.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有什么作用?17.简要说明指数的概念及作用18.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有何联系及区别?19.什么是指数体系?简述其作用。
20.简述综合指数体系的基本形式。
2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是什么?2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3.简述抽样推断的特征。
24.简述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25.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26.区间估计有哪三要素?27.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28.阐述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答案——1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1、测定算术平均数代表性2、反映变量的均衡性或稳定性3、是判别统计推断前提条件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推断效果的重要尺度。
2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表5、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6、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7、调查报告的撰写3简述我国统计调查方式体系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第1章统计和统计数据1统计学的定义: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含义、内容、目的.描述统计: 是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两大类:参数估计: 是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所关心的总体特征.假设体验:是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某个假设是否成立.2、变量与数据:不同数据类型的含义,会判断已有数据的类型.变量:它们的特点是从一次观察到下一次观察会出现不同结果。
Ex:企业销售额,上涨股票的家数, 生活费支出,投掷一枚骰子观察其出现的点数数据: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样本量: 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定量变量或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量数据或数值型数据。
可以用阿拉伯数据来记录其观察结果 .如“企业销售额"、“上涨股票的家数”、“生活费支出”、“投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定性变量: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统称为定性变量分类变量:表现为不同的类别.如“性别”、“企业所属的行业”、“学生所在的学院”等.分类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顺序变量或有序分类变量:具有一定顺序的类别变量。
如考试成绩按等级,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顺序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或有序分类数据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得随机变量连续型变量:可以取一个或多个区间中任何值得随机变量3、获得数据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哪些?根据一个已知的概率来抽取样本单位,也称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位(元素)中随机地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抽取元素的具体方法有重复抽样是抽取一个个体记录下数据后,再把这个个体放回到原来的总体中参加下一次抽选。
《统计学》复习资料(一)一单选题1. 下面的哪一个图形最适合描述结构性问题( )A. 条形图B. 饼图C. 对比条形图D. 直方图2.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点估计比区间估计需要更大的样本容量B. 点估计相对于区间估计更加准确C. 点估计无法给出参数估计值的置信度和误差大小D. 区间估计无法给出参数估计值的置信度和误差大小3. 假设检验中所犯的错误有两种类型,β错误是指()A. 弃真错误,即拒绝正确的原假设。
B. 取伪错误,即接受一个错误的原假设。
C. 弃真错误,即接受一个错误的原假设。
D. 取伪错误,即拒绝正确的原假设。
4. 同时抛3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巧合有2枚正面向上的概率为 ( )。
A. 0.125B. 0.25C. 0.375D. 0.55. 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用以近似代替某一事件的概率的是 ( )。
A. 大量重复试验中该随机事件出现的次数占试验总次数的比重B. 该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占样本空间中基本事件总数的比重C. 大量重复随机试验中该随机事件出现的次数D. 专家估计该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6. 为了反映商品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中应采用( )A. 划分经济类型的分组B. 说明现象结构的分组C. 分析现象间依存关系的分组D. 上述都不正确7. 1.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分类数据( )A. A 年龄B. B 工资C. C 汽车产量D. D 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8. 在成数估计中,样本容量的取得通常与总体成数有关,但总体成熟未知,通常A. 取成数为0.5B. 取成数为0C. 取成数的标准差最小D. 取抽样误差最小9. 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 )A. 频率B. 频数C. 比例D. 比率10. 调查项目( )A. 是依附于调查单位的基本标志B. 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C. 与调查单位是一致的D. 是依附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指标11. 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A. 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B. 我国所有工业企业C. 我国工业企业总数D. 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12. 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需要研究公司雇员的饮食习惯,改善公司餐厅的现状。
《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统计学》复习题一、单选题1.某城市展开工业企业未加装设备普查,个体就是(b)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2.工业企业的设备数,产品产值是(a)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就是连续变量,后者就是线性变量d.前者就是线性变量,后者就是连续变量3.对某班学生按年龄分为16-18岁、19-21岁、22-24岁三组,则24岁就是(a)a.最大值b.组中值c.第三组的下限d.第三组的组中值4.一个组的下限与上限之差称作(d)a.组中值b.组数c.全距d.组距5.连续变量数列中,其末组与开口组,上限就是1000,相连组的组中值为975,则末组的组中值为(d)a.987.5b.1000c.1025d.10506.在建筑业设备普查中,每个建筑企业是(b)a.调查对象b.投档单位c.调查单位d.调查项目7.向上总计次数则表示截至至某一组年才(a)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b.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c.各组分布的次数d.各组分布的频率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
这组与数据的中位数就是(d)a.3b.13c.7.1d.79.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意于总体次数的原产状况。
在等距的钟形原产中(a)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c.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众数10.用不能考量顺序的不能重复样本方法,从8个人中抽取3个人,税金样本可能将数目的公式为(b)8!8!(8?3?1)!3a.3!(8?3)!b.8c.(8?3)!d.3!(8?3)!11.某同学的英语成绩为80分后,则“成绩”就是(a)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标志值d.数量指标12.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情况,下列哪个是统计指标(c)a.该地区每名职工的工资额b.该地区职工的文化程度c.该地区职工的工资总额d.该地区职工从事的工种13.对于统计分组设计,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a.分组时各组之间界限要明确,不允许重叠和交叉b.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不都应只属于其中的一个组c.分组时,不能出现有任何一个单位无组可归的情况d.分组方案中,拟定的所有组一定要能够包容总体的所有单位14.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据以计算的质量指标数值(d)a.一定增大b.肯定不变c.一定增大d.和总体范围不断扩大并无轻易关系15.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b)a.该市全部商业企业b.该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c.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d.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16.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畜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17.某连续变量分成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b)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18.次数分布有朝数量大的一边偏尾,曲线高峰偏向数量小的方向,该分布曲线属于(d)a.正态分布曲线b.j型原产曲线c.右偏原产曲线d.左偏原产曲线19.某地区有10万人口,共80个商业网点,平均每个商业网点要服务1250人,这个指标是(a)a.平均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发展水平20.将对照的基数抽象化为10,则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作(d)a.倍数b.百分数c.系数d.成数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ace)a.厂房面积b.职工人数c.原材料库存量d.设备数量e.产值2.下列各项中,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有(ab)a.职工按性别分组b.工人按工种分组c.职工按工龄分组d.企业按利润额分组e.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3.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有(abcd)a.研究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b.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c.叙述相互关联的统计数据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d.描述统计变量的原产情况e.根据研究目的挑选分组标志4.某市为了解本年年末的煤炭库存情况,特别向各单位颁发调查表要求填报,这种调查属于(bcd)a.统计数据报表制度b.普查c.专门调查d.经常性调查e.一次性调查5.在统计上,通常使用的频率分布图主要有(acd)a.直方图b.图表c.折线图d.曲线图6.从均值为200、标准差为50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简单随机样本,则有(bd)a.样本均值的期望值就是2b.样本均值的期望值就是200c.样本均值的标准差就是5d.样本的均值的标准差就是507.直观随机抽样根据采样的方式相同分成(ae)a.重复样本b.等距样本c.整群样本d.分层抽样e.不重复样本8.影响组距数列分布的要素有(bcd)a.组类b.组限c.组距d.组中值e.组数据9.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称为(ae)a.次数b.频率c.比率d.次数密度e.频数10.以下属数值平均数的存有(abd)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中位数d.几何平均数e.众数11.以下关于确认组限的观点中恰当的就是(abc)a.无法把相同性质的单位分割在一个组b.尽量让组中值同分到组内各单位的标志值的平均数接近c.有重叠组限与非重叠组限之分d.重合组限的含义就是下限在本组内,上限无此本组内e.当资料中有特大、特小异常值时,可相应采取开口组的形式,开口组不存在组中值1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就是(bde)a.调查总体b.调查单位c.调查对象d.报告单位e.总体单位13.统计调查表的形式有(ad)a.单一表中b.直观表中c.分组表中d.一览表e.无机分组表中14.对于组距数列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有(abcde)a.最小组上限必须高于最轻变量值b.最小组下限必须低于最小变量值c.组的确认必须有助于整体表现总体原产规律d.连续变量相连组限通常必须重合e.线性变量相连组限通常必须间断15.以下属时点指标的存有(ae)a.某地区人口数b.某地区死亡人口数c.某地区出生人口数d.某地区生产总值e.某地区的学校数16.以下指标中属平均指标的存有(bc)a.人均国民收入b.人口平均年龄c.粮食亩产量d.人口密度e.人口自然增长率17.等距样本按样本单位提取的方法相同分成(bce)a.毫无关系标志等距样本b.随机起点等距样本c.中点等距抽样d.有关标志等距抽样e.对称等距抽样18.当现象全然有关时:(bc)a.r=0b.r=?1c.r=1d.r=0.5e.r=?0.519.测量现象之间有没有有关关系的方法存有(abc)a.编制相关表b.绘制相关图c.对客观现象做定性分析d.排序估算标准误e.协调重回直线20.根据连续五年的历史资料计算得到各季的季节比率为(abcde)a.120%b.80%c.50%d.140%e.150%三、名词解释1.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总体,用以说明被研究现象各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
考試題型:單選題10题/2分多選題5题/2分填空題10空/0.5分名詞解釋5个/3分簡答題1个/5分計算分析題3个/10+15+15考试时间:1.18統計學09:00~11:00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统计学原理:阐述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阐述关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总体: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变异:总体单位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概念理解统计学的学派:记述学派、政治算术学派、图表学派、数理学派、社会学派。
统计的特点:❤数量性。
统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数字为语言,用数字说话。
具体来说,是用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去描述和分析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断事物发展的前景。
❤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量不是抽象的量,而是与客观事物的质密切相关的量,是体现事物相互关系和发展的变化的量,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和事物属性的特点。
统计不能离开事物的质去研究事物的量;研究事物的量,目的也在于认识事物的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统计不研究抽象的量,也没有自我的目的,不应当为统计而统计,更不应该搞数字游戏。
❤综合性。
作为认识武器的统计,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事物的。
它虽然也是研究个体,但只是为了研究综合个体来认识总体。
不与总体密切联系的量,不具有体现事物运动规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不是统计研究的量。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统计工作的规律性,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
总体的特征:①同质性。
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这个共性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②大量性。
总体是由许多单位所组成的,而不是只有个别单位。
③差异性。
总体单位之间,除了必须在某一方面有共性之外,在其他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第二章统计调查概念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及时性原则)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完整性原则)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给出一个例子,要懂得判断是用了哪种调查方法)调查误差的总类:※代表性误差(一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影响因素包括样本的大小、总体的差异性)※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误差,包括抽样框误差、回答误差、调查员误差等)产生调查误差的原因◎因调查方案不妥而产生的误差◎因调查过程中记录不准和转抄有误而产生的记录误差◎因计量器具不准,计量单位折算和数据汇总有误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因调查者故意弄虚作假而产生的立意误差名词解释调查误差:指调查所得的同居数据与调查对象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单位B.标志值C.品质标志D.总体单位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B.“年龄”是数量指标C.“人均寿命”是质量指标D.“全国总人口”是质量指标3.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应采用()方法计算。
A.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中位数D.调和平均数4.下面哪一项是时点指标()。
A.商品销售量B.商品库存量C.商品流通费D.商品销售额5.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
A.随机抽取样本单位B.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C.样本指标来推算或估计总体指标D.用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6.凡是变量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的现象,计算其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应采用()A.算术平均法B.调和平均法C.几何平均法D.中位数法7.计算时期数列的序时平均数(也称平均发展水平)应采用()。
A.几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首末折半法8.变量数列中,若各组变量值不变,各组次数都增加25%,则变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将()。
A.增加25%B.减少25%C.不变D.无法判断9.对于一个右偏的频数分布,一般情况下()的值最大。
A.中位数B.众数C.算术平均数D.调和平均数10.设有甲乙两个变量数列,甲数列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25和2,乙数列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35和3,则()。
A.甲数列的均衡性高于乙数列B.乙数列的均衡性高于甲数列C.甲乙数列的稳定性相同D.甲乙数列的稳定性无法比较11. 在调查居民对某企业产品的看法时,居民年龄、性别( )。
A. 都是数量标志B. 都是品质标志C. 前者是数量标志,后者是品质标志D. 前者是品质标志,后者是数量标志12. 将调查对象划分为若干类,然后从每一类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进行观察,这称为( )。
A. 等距抽样B. 整群抽样C. 分层抽样D. 简单随机抽样13.一个统计总体()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14.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A.普查和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15.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为了说明研究对象某种数量特征和规律性,对客观对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或称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各种有关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也称统计理论,是指系统论述统计工作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关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3、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4、统计学的性质:是一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方法论科学。
5、统计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6、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7、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准确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统计资料。
8、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信息智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9、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和管理。
10、统计总体:是指有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
1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12、总体单位:构成整体的每一个别事物。
13、总体与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他们互为存在条件。
总体是界定总体单位的前提条件,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基本元素。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
1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15、标志分类:按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6、统计指标:也称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17、指标的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具体数值。
18、统计指标的分类:按反应内容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反应时间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19、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和联系标志与指标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