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以“食物”为主题,引导学生植物生长的土壤,植物生长需要养分,无土栽培实验,土壤的污染与保护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植物生长的土壤,土壤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成分、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及保护土壤的意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学会从观察活动中获得事实证据,能够运用事实证据解释身边的现象。
3、结合单元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爱护植物、保护土壤、保护环境,能够有意识地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运用事实证据解释身边的现象。
2、能够有意识地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
四、单元教学准备为使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本单元需要准备的观察工具与实验器材有:放大镜、土壤样品、铁铲、采集土壤样品的器具等。
教学挂图或配套课件、“生物生长”模型等。
教师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土壤方面的书籍、文章,积累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五、单元教学过程本单元共需13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土壤里有什么(2课时)2、土壤的种类(2课时)3、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2课时)4、无土栽培(2课时)5、调查当地的土壤种类(2课时)6、了解家乡的土壤(2课时)7、怎样保护土壤(2课时)本试卷旨在考察学生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涵盖了单元的核心概念、科学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试卷共有五大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问答题和实验题,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选择题:共10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物体特征、自然现象的理解等。
填空题:共5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如对细胞结构的认知等。
连线题:共5小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如对物体沉浮条件的判断等。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班级姓名号次1、人的身体外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对称的。
人的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4、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人体有206块骨头,639块肌肉。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6、台灯所用的蛇皮管类似脊柱的结构;天线的万向节相当于关节;门窗上的合页类似关节;起重机吊臂相当于手臂上的骨骼,起重机液压动力相当于肌肉。
7、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8、平静状态时,每分钟呼吸次数为16~25次,每分钟心跳次数为60~100次。
9、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由此得出的结论:人呼吸时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说明:呼出来的气体中还有少量水蒸气,即表格中多出1.03%的其他气体。
)10、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答:运动时,人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更多的气体。
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3、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14、我们运动时为什么会心跳加快?答:运动时,人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心跳加快,以便输送更多的血液。
15、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1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答:合理的休息,良好的睡眠,经常锻炼身体。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学情分析】学生们要了解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到人体从外形上看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第二个活动,“观察身体的内部”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去观察身体的内部,感受我们平时没有注意但是一直存在的身体结构。
第三部分,“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体验,利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这个部分时间安排比较短,主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体验活动,希望学生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感官或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看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外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身体的内部、外部结构。
【教学难点】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身体结构1.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
最小的单位是细胞,最大的是系统。
3.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
4.胃、心脏、大脑和肺都是器官。
5.人体各个部分的协调作用,充分体现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6.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7.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
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
协同工作的。
8.人体系统包括:肌肉系统——使身体能够运动,将食物运输到消化系统,使心脏保持跳动。
骨骼系统——支持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四年级上册动,产生血细胞和储存物质。
呼吸系统——将氧气带入身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输送人体细胞需要的物质,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帮助抵抗疾病。
消化系统——将食物摄入身体,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泌尿系统——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察觉和解释来自身体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心脏保持跳动。
表皮系统——保护身材,保持体内水分,帮助掌握体温。
骨骼1.骨骼的作用:保护、支撑、运动;2.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4.体内的骨骼系统中骨的数量由年龄而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5.骨骼有五个主要功能:塑造体型、支持躯体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6.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四年级上册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枢纽1.关节的作用:连接、支点;2.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类。
第一单元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或(背阴处)},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即14时])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简化的风速为3个等级(即0—2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
()2.呼一次和吸一次才算一次呼吸()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出的气体量比平时少。
()4.平时爱运动的人,在跳动3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比不爱运动的人要长。
()5.鼻子、肺、胃、气管、心脏等都是人的呼吸器官。
()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所以心脏是不会疲劳的。
()7.食物的养分是在胃里被吸收的。
()8.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9.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胃中进行,所以在消化过程中不需要消耗氧气。
()10.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二、填空题(共9题;共25分)11.我们的牙齿形状可以分为三种:________齿、________齿和臼齿。
12.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________。
13.我们的呼吸是吸进含有________的新鲜空气,呼出含有较多________的废气。
14.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
15.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________交换,使________进入血液,同时排出________。
16.下图是人体上肢在做伸肘和屈肘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情况。
做伸肘运动时,上面的肌肉________,下面的肌肉________,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肘运动时,上面的肌肉________,下面的肌肉________,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填“舒张”或“收缩”)17.不同的牙齿形状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其中能切断食物的是________;能撕裂食物的是________;能磨碎食物的是________。
18.在一根塑料管中,装人几粒煮熟的米饭。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整理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第五课吃的(道)、都需要我们爱护。
口腔:把食物嚼碎、磨碎;食道: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进一步磨碎食物,分泌胃酸来分解食物;肝: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小肠:消化食物,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大肠:吸收水分,储存食物残渣。
26、食物在我们体内经过的旅程长约(9米),历时约(24)小时。
第六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2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28、牙齿的功能:咀嚼食物、帮助发音、美观。
29、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有8个)用来切碎食物;犬齿(有4个)用来撕开食物;臼齿(有20个)用来磨碎食物。
30、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31、(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
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32、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都很有意义。
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33、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
34、把一块馒头或一些米饭放在口中不停地嚼,别咽下,过一会儿口中有什么感觉?答:把一块馒头或一些米饭放在口中不停地嚼,别咽下,过一会儿口中觉得有点甜,因为馒头、米饭中的淀粉被唾液分解成为糖类,所以感觉有点甜。
第七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35、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36、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37、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38、(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
39、写出运动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会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增强体质、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课本教材问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声音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答:通过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敲击音叉等活动,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是振动的,因此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答:竖笛是利用空气振动发声和空气柱共鸣的原理制成的。
当我们吹竖笛时,气体从吹孔进入竖笛内部,笛管内的空气就会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产生振动和共鸣的空气柱的长短就会发生变化,使笛管内空气振动的频率不同,就产生了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答: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振动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声音的传播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如气体、液体或固体。
2.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答: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
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答:人耳由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构成。
外耳集音,中耳传音,内耳感音。
其中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将声音传到鼓膜引起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耳蜗,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声信号,听觉神经传递声信号。
鼓膜是一个很薄且有弹性的组织,它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2.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答:把用纸喇叭听旁边同学发出的微弱声音和不用纸喇叭听旁边同学发出的微弱声音相比,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更响亮,用纸喇叭可以防止声波扩散。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焦声音的时候非常相似,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
医生用的听诊器的听诊头也是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里。
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前言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物体的性质、人类的五官、动植物的特征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文档将对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二、教材概览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1.物体的性质2.人类的五官3.常见的动植物4.空气和天气5.造纸的故事6.杂物的分区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实例讲解。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各单元简介1. 物体的性质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常见性质。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人类的五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的五官及其功能。
学生将了解到眼睛的作用、耳朵的作用、鼻子的作用、嘴巴的作用和皮肤的作用。
通过学习五官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3. 常见的动植物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动植物的特点、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4. 空气和天气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他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空气的透明、无味和有质量等特点。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5. 造纸的故事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造纸的过程和原料。
学生将学习到造纸的历史和演变,并通过实验了解到制作纸张的基本步骤。
6. 杂物的分区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对杂物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和整理,学生将了解到按照不同的特点将杂物进行分组。
四、教材特点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结构清晰:本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设置了各个单元和小节,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层次分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目录科学是孩子们研究的重要科目,尤其是四年级。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目录。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有十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观察世界》,第二单元《植物的发育》,第三单元《植物的颜色》,第四单元《昆虫的发育》,第五单元《昆虫的颜色》,第六单元《动物的发育》,第七单元《动物的颜色》,第八单元《探究周围的物质》,第九单元《物质的特征》,第十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单元《观察世界》主要教孩子们如何观察物体,如何观察周围的环境,如何认识和使用日常用品。
第二单元《植物的发育》主要教孩子们植物的发育过程,从播种到成熟,从而培养孩子们观察世界、认识自然的能力。
第三单元《植物的颜色》主要教孩子们了解植物的颜色,如何辨别和比较植物的颜色,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第四单元《昆虫的发育》主要教孩子们昆虫的发育过程,从蛹变成虫,从而培养孩子们观察世界、认识自然的能力。
第五单元《昆虫的颜色》主要教孩子们了解昆虫的颜色,如何辨别和比较昆虫的颜色,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单元《动物的发育》主要教孩子们动物的发育过程,从胚胎到成熟,从而培养孩子们观察世界、认识自然的能力。
第七单元《动物的颜色》主要教孩子们了解动物的颜色,如何辨别和比较动物的颜色,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第八单元《探究周围的物质》主要教孩子们如何探究周围的物质,如何观察物质的性质,如何认识物质,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物质知识的认识。
第九单元《物质的特征》主要教孩子们物质的特征,如液体、气体和固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物质的认识。
第十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教孩子们物质的变化,如变质、变态和变形,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以上就是《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目录,它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环境,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思维,为孩子们今后研究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自然世界与科学1.1 观察自然: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1.2 科学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并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1.3 科学思维: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推理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动物世界2.1 动物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环境等因素对动物进行分类。
2.2 动物习性:学生将学习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行为等。
2.3 动物生长:学生将学习动物生长的过程,包括从受精到出生、成长、成熟等阶段。
第三单元植物世界3.1 植物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植物的形态、习性和环境等因素对植物进行分类。
3.2 植物生长:学生将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包括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等阶段。
3.3 植物与人:学生将了解植物对人类的影响,如食物来源、药材等。
第四单元物质世界4.1 物质特性:学生将学习物质的特性,如密度、导电性、沸点等。
4.2 物质变化:学生将学习物质变化的过程和原理,如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
4.3 物质应用:学生将了解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用途、化学制品等。
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 天体系统:学生将了解天体系统的构成,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
5.2 天体运动:学生将学习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理,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5.3 天体观测: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并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六单元环境研究6.1 生态系统:学生将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包括生物群落、食物链等。
6.2 环境保护:学生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6.3 环境问题:学生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总结: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涵盖了自然、动物、植物、物质、宇宙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是否发声,以及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可以观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动。
实验结论: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材料:音叉、口杯、气球皮或薄橡胶、橡皮筋、细沙或碎纸屑等。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
()2.呼一次和吸一次才算一次呼吸()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出的气体量比平时少。
()4.平时爱运动的人,在跳动3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比不爱运动的人要长。
()5.鼻子、肺、胃、气管、心脏等都是人的呼吸器官。
()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所以心脏是不会疲劳的。
()7.食物的养分是在胃里被吸收的。
()8.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9.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胃中进行,所以在消化过程中不需要消耗氧气。
()10.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二、填空题(共9题;共25分)11.我们的牙齿形状可以分为三种:________齿、________齿和臼齿。
12.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________。
13.我们的呼吸是吸进含有________的新鲜空气,呼出含有较多________的废气。
14.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
15.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________交换,使________进入血液,同时排出________。
16.下图是人体上肢在做伸肘和屈肘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情况。
做伸肘运动时,上面的肌肉________,下面的肌肉________,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肘运动时,上面的肌肉________,下面的肌肉________,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填“舒张”或“收缩”)17.不同的牙齿形状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其中能切断食物的是________;能撕裂食物的是________;能磨碎食物的是________。
18.在一根塑料管中,装人几粒煮熟的米饭。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
身体结构
1.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
最小的单位是细胞,最大的是系统。
3.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
形态和功能。
4.胃、心脏、大脑和肺都是器官。
5.人体各个部分的协调作用,充分体现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6.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
关节和肌肉。
7.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
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
协同工作的。
8.人体系统包括:
肌肉系统——使身体能够运动,将食物运输到消化系统,使心脏保持跳动。
骨骼系统——支持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
动,产生血细胞和储存物质。
呼吸系统——将氧气带入身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输送人体细胞需要的物质,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帮助抵抗疾病。
消化系统——将食物摄入身体,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泌尿系统——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察觉和解释来自身体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心脏保持跳动。
表皮系统——保护身体,保持体内水分,帮助控制体温。
骨骼
1.骨骼的作用:保护、支撑、运动;
2.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4.体内的骨骼系统中骨的数量由年龄而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5.骨骼有五个主要功能:塑造体型、支持躯体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6.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关节
1.关节的作用:连接、支点;
2.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类。
3.固定关节: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接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4.活动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肌肉
1.肌肉的作用:为运动提供动力。
2.人体内大约有600块肌肉,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3.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4.骨骼肌:就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骨骼产生运动。
5.平滑肌:在一些内脏器官的内侧,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着平滑肌。
6.心肌:在心脏部位,心肌永远不会疲劳,它能够不断地收缩。
呼吸器官
1.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的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
3.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跑步的时候,身体里需要更多的氧气,
此时肺脏就会更勤奋地工作,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增加到约60次。
4.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能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处,
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并排出体外
5.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养分和氧气。
6.呼进人体的100克空气中,氧气有(21%)
7.用手按住胸部,做深呼吸,反复几次,我发现吸气时:(胸部扩张),呼气时:(胸部收缩),
这说明(肺)等人体器官也参与了呼吸。
8.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新鲜(空气)。
9.大脑如果缺氧(3—4)分钟,(脑细胞)几乎全部死亡。
操作实践
1.点燃一根火柴,让它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火焰的变化;再点燃一根火柴,把它伸人另一个盛满人呼出气体的容器,观察火焰的变化。
两根火柴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在空气中火柴可以充分燃烧,
火焰是(淡蓝色),在呼出气体中燃烧的火柴火焰(红色并逐渐熄灭)。
这个实验说明:火柴熄灭是氧气变少了,火柴燃烧需要氧气,人体呼吸也需要氧气
简答题
1.人呼吸时,胸部、腹部会有什么变化?
吸气动作完成之后,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缩小,胸廓的容积缩小,
肺也随着回缩,肺内气压升高,这样外界大气压,肺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2.人体呼吸器官由哪些组成?作用是什么?
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3.人如果不呼吸,能坚持多久?为什么?
一到两分钟,因为大脑如果缺氧3—4分钟,脑细胞几乎会全部死亡
4.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
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氧气。
5.写出运动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会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增强体质、
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等
6.举例说明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的联系。
呼吸器官提供氧气给运动器官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提供养分给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
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氧气的。
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心脏
1.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2.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3.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它在全身(循环)流动,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一定
的部位排出体外。
4.(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5.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6.人心跳大约为每分钟60次左右
操作实践
1.按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人体休息时和运动后心脏泵送的血液量,填入下表,并分析人在运动时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因为运动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加快了。
简答题
1.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会疲劳吗?
不会,一个心动周期内,心肌是有休息的时间的,而且正常情况下,心肌并不是满负荷工作。
2.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
因为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它在全身循环流动,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一定的部位排出体外3.运动前后心跳和呼吸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运动前心跳、呼吸比较平缓;
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因为运动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加快了。
4.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
是在不停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消化器官
1.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小肠)。
3.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4.口腔:搅拌食物,咀嚼、磨碎食物
食道:把食物向下推进入胃
胃:把食物变成糊状
小肠:吸收其中的大部分营养
大肠: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
5.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然后转入大肠中,食物在大肠吸收少量的水分和纤维素然后排出体外。
6.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7.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氧气的。
8.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9.“细嚼慢咽”有什么道理?
(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减轻胃的负担)10.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牙齿
1.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2.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3.一颗牙齿的结构包括牙冠和牙根。
4.口腔中起着消化淀粉作用的是(唾液)。
5.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1.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
2.保护牙齿有什么好处?
牙齿不仅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还对发音和面容起一定作用。
儿童换牙后长出的恒牙要使用一生,所以应十分注意保护。
儿童和少年最常见的牙病是龋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蛀牙”。
3.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
牙齿嚼碎食物,舌头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均匀,唾液消化淀粉
4.从肺活量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从肺活量可以知道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人体内部的氧供应不充裕,机体的一些工作就不能正常。
从而导致诸如头痛、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良反映,这不仅仅会影响了学习与工作,而且会给身体健康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