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格式:ppt
- 大小:683.00 KB
- 文档页数:11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的权力活动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政治关系的主导关系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说,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能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
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重复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由于不同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斗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3.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
4.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需要建立专政的国家来保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限制资产阶级的影响,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5. 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社会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这个社会中,消除了阶级和私有制,并且实现了资源公有制、劳动公平分配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普遍实施。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要素。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有关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并探讨确立无产阶级政权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社会经济基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资产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剥夺的手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形态,每个人按需分配,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人类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全面素质。
5.革命战略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革命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革命战略包括无产阶级组织和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广泛的人民群众支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策略则包括通过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来推动社会变革。
6.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战胜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辩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政治进行专门、系统的定义,但是在他们的经典着作中却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进行过论述。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政治并不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
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
经济成分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中来。
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虽然说明了政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意味着什么经济问题都具有政治的含义。
一般的经济问题通常并不构成政治问题,甚至围绕经济问题所展开的某些利益冲突也不一定属于政治的范畴。
政治学理论必须研究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中,政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的最根本的尺度,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二)政治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社会集团。
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斗争,政治本身国家(三)看做政治斗争、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家政权是一个社会政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都是以国家政权的活动为中心的。
各种政治因素。
如阶级、政党、政治组织、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竞争、政治冲突、政治妥协都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覃 诗 雅提 要: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自由、民主和平等被赋予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观念的特殊内涵和价值意蕴,指向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经典文本、历史语境与社会现实,着重从自由、民主和平等三个政治理念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的价值追求,扬弃和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探讨自由个性、人民主权、社会平等的实现条件,呈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辩证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 价值追求 自由 民主 平等作者覃诗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博士(北京 100732)。
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三个价值追求。
自由、民主和平等在古今政治思想史的漫长流变和复杂谱系之中形成了多重“沉积层”,本身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以至于要讨论作为政治理念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有必要指出它们所置于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背景。
“自由是匹好马,但关键看它向何处去。
”① 这句关于自由的名言,同样适用于民主和平等。
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即是辨析出它们在特定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本质特性,一言以概之,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价值取向,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政治状况。
我们讨论的不是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
需扬弃和超越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位”的政治理念,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取向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基本内涵和旨趣。
一、自由个性及其实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条*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2020YQNQD0065)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府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政府过程研究现状:①在方法上批评过去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规范性研究,缺乏经验性研究的支持,不能解释许多现实问题。
②受美国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50年代开始对政府行为和过程的研究(DavidTruman),结构功能主义(Gabrie l Almond)。
③主张从现实政府活动和政治生活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材料中,来考察、总结和归纳政府活动的权力结构以及功能过程。
主张注重经验性研究,注重政府与社会各政治因素的互动及其后果的研究。
④该研究方法在中国目前研究中的困难。
如何理解“非国家机构政府”?待查找宪法的内涵: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性质:至上性和根本性,原则性和全面性,民主性。
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宪政体制: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以及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的政治地位,以及相互间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态度。
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自有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观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观作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其基本内容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府观、权力观、政党观、民族观、领袖观、公民观、契约观、公平观、法制观、民主观、自由观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基于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和优化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政治观,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
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时说:“政治的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的,经济才是利益的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更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只不过是经济的体现,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政治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明确的指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的政治”。
二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的、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观透析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
”[1]77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自由是一个被不断实践的过程,即是一种价值取向。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类在实践上的历史进行就是对自由探求的过程。
自由没有终点,但是是有方向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宗旨是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个人、集团或者某个阶级的解放。
自由的指向就是人类的全面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就是个体的自由。
马克思曾经提出“每个人的自由是全体人自由的前提”,“自由人的联合体”之类诸概念。
因此,脱离类的自由的存在主义的个体自由是不切实际的。
可以概括地说,马克思所谓的自由是人通过扬弃异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外在支配达到的自律。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被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460。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是与行动、革命相结合的。
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而不是一种知识论的自由。
因为知识论的自由仅仅是认识了的必然,但“这个领域始终是个必然王国”[1]P927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思想里,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理想,他要求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永恒的革新世界。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实践过程,但也不缺乏形而上的价值维度,它拥有着人类最美好的憧憬。
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
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与其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如说是政治斗争史。
人类只有获得解放,才能达到彼岸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中,一再阐明和发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
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规定了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73。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府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政府过程研究现状:①在方法上批评过去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规范性研究,缺乏经验性研究的支持,不能解释许多现实问题。
②受美国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50年代开始对政府行为和过程的研究(David Truman),结构功能主义(Gabriel Almond)。
③主张从现实政府活动和政治生活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材料中,来考察、总结和归纳政府活动的权力结构以及功能过程。
主张注重经验性研究,注重政府与社会各政治因素的互动及其后果的研究。
④该研究方法在中国目前研究中的困难。
如何理解“非国家机构政府”?待查找宪法的内涵: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性质:至上性和根本性,原则性和全面性,民主性。
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宪政体制: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内涵:宪法对于政体的规定一般具有原则性和纲要性,包括国家基本性质,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原则以及权力的分配等等。
特定的政治体制还需要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以往惯例等使其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答(1)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4)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
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5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辩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政治进行专门、系统的定义,但是在他们的经典着作中却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进行过论述。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政治特征的分析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为基点。
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的需要。
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没有抽象和独立的社会政治现象。
一定的政治状况、现象及其性质,归根到底要从经济事实上寻求原因,各阶级、各社会团体的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政治观点,通过一定的政治斗争,用一定的政治设施来保障和实现,政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集团的权威性统治。
奴隶社会的政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经济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则是以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核心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表明了政治现象的本质,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上认识政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厉害冲突。
政治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
经济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
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和道德观。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总是把意识看得很重要,认为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决定了行动和社会发展,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明白了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思想和意识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
这使我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全面。
其次是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
同时,历史观也告诉我们,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使我对于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了我所处的社会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再次是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辩证唯物主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同时,我也明白了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相对真理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认识水平和观念。
这使我对于真理的看法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然后是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深刻认识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能够破除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这使我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是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我明白了道德是社会存在决定的,道德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我也深入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的道德追求,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通过参加“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主题教育活动的学习后,我对自治区党委、地委行署做出的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学习活动的意义已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需把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的教育活动引入课堂,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使之成为新西藏的合格接班人。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四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形成的对祖国的看法和观点,即对祖国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领土、主权、制度等的系统见解。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或观点,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论述、对待宗教的态度、解决宗教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文化建设思想的总和。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不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两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包括马克思、恩克斯所创立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唯物论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历史上各种无神论体系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和发展,是彻底的、科学的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哲学观、政治经济学观、社会观和人类学观。
这些观点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对我个人来说影响很深,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体会。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表现。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
我认识到了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在向着更加先进、平等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同时,历史观也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变革需要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具有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类的思维和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这使我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做事情时要全面考虑问题,善于分析矛盾,并顺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剖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
我通过学习,了解到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我认识到了经济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且要注重研究经济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强调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我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和矛盾。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
我认识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每个人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制于社会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观也让我对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五观给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与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对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主义中的一种重要思潮,致力于揭示社会阶级矛盾与历史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主义的关系,并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角度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则侧重于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与斗争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不断推进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则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与危机。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和剥削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
其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研究经济规律、改革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观关注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通过剖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他强调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观为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五、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如自由主义、东方主义等,存在着相互对话和辩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并试图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再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马克思对自然的理解和观察是其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自然的演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的论述,分别是马克思的物质观、历史观、政治观和科学观。
一、马克思的物质观马克思的自然观以物质观为基础,他认为自然的存在是由物质构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分析,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物质财富和人类财富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工人阶级只有劳动力是可以卖出去的,这种分离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财富是虚拟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是互相排斥的原子,这些不同的个体之间通过各自的私人利益互相竞争,形成一种利益关系,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和虚假的的。
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财富的真正共同特点是它对人们的实际物质生活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仅仅被认为是符号或象征。
二、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是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自然观也想要强调这个方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生产力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就会越好。
这个历史进程也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而这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世界历史的“某演员”,每个个体对于社会总体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马克思的政治观马克思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还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他认为,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只有劳动力自身。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管理工作重点就不是集体或者协作,而是通过薪水和利润的关系来控制劳动者。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公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斗争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