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锵的字本位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4
作者: 王庆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言文学
页码: 274-282页
主题词: 字本位理论 徐通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学风 汉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 伍铁平 少数人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通锵教授针对汉语研究提出了“字本位理论”。
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及徐教授后期著述中信口开河的缺点进行了批评,例如陆俭明、郭锐(1998/2000),孙剑艺(2002:113—128),伍铁平(2005),瞿霭堂、劲松(2008)等,也有少数人支持“字本位理论”,如潘文国(1997:162—184)。
2004年,徐教授将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汉语研究方法论初探》(商务印书馆)。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评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本位观“本位”的意义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
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本体”的地位。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马建忠的“词本位”;2)黎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4)徐通锵的“字本位”;5)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马建忠的“词本位”马建忠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
其《马氏文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
但是,《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词本位的观念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产生,是相当自然的结果。
拉丁语的基本特征便是,词在形态上有严格的标记或变化标记。
首先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是否有形态变化分为两类,有形态变化的是实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是虚词;再在有形态变化的词类中将能够变格的分为一类,将能够变位的分为一类,既能变格又能变位分为一种。
在能够变格的词类中,又可以根据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所有的这些有形态变化的词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们的句法功能就是通过它自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
因此,在这些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只要了解词的形态变化规则,也就能了解它们的句法功能。
所以,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中,“词法”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评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本位观“本位”的意义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
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本体”的地位。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马建忠的“词本位”;2)黎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4)徐通锵的“字本位”;5)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马建忠的“词本位”马建忠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
其《马氏文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
但是,《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词本位的观念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产生,是相当自然的结果。
拉丁语的基本特征便是,词在形态上有严格的标记或变化标记。
首先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是否有形态变化分为两类,有形态变化的是实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是虚词;再在有形态变化的词类中将能够变格的分为一类,将能够变位的分为一类,既能变格又能变位分为一种。
在能够变格的词类中,又可以根据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所有的这些有形态变化的词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们的句法功能就是通过它自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
因此,在这些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只要了解词的形态变化规则,也就能了解它们的句法功能。
所以,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中,“词法”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
字本位理论一什么是字本位?本位,泛指事物的基础或计算标准。
在语言学中,指的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徐通锵先生在《语言论》一书中指出: “本位,这是研究语言结构的理论核心,牵一发动全身。
如果能正确地把握语言结构的本位,就有可能为深入地分析语言结构的规律,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的争论开辟前进的道路。
”而且,本位论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它在语言教学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赵敏在《“字本位”教学法新理念与汉语教材的编写》一文中曾论述过本位论的应用作用。
她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本位论”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对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确认,二是教学方法。
而教学法势必以确认基本结构为前提。
本位的确立,是语言研究和教学基础问题,以什么为本位,直接影响了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向。
字本位,人们将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称为“字本位”。
“字本位”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郭绍虞写于1938年的《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一文,以“字本位的书面语”与“词本位的口头语”相对。
近二十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感到现行的语言理论难以有效地分析汉语的结构,于是探究原因,重新提出“字本位”的问题,不过它不限于书面语,而是指称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字本位”理论与现在通行的以“词”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语言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必然会产生尖锐的冲突。
徐通锵在《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中就说到:“词”是印欧系语言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汉语的“词”是从西方语言学中输入的一种语言结构单位,其内涵与“字”有重要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要弃“词”而选“字”,倡导“字本位”呢? 就是由于“词”是一种舶来品,在汉语中没有“根”,而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而且也是汉文化的“根”,因而需要以“字”这个“纲”为基础探索汉语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习得机制、学习规律和运用规律,不然就难以有效地实现语言研究的预期目标,找到普遍有效的规律。
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还是字?——读徐通锵新著《基础语言学教程》胡双宝文章摘要: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不是词,吕叔湘、赵元任、王力等学者早有论述。
徐通锵认定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汉语的“句”也不同于西方语言的sentence,所著《基础语言学教程》,以汉语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的见解,使人们通过汉语的实际去了解语言的基础知识。
文章主题:字词句字组汉语特点方法论文章内容:《语文研究2001年第2期(总第79期)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还是字?——读徐通锵新着《基础语言学教程》胡双宝(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00871)【摘要】汉语特点;方法论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2979(2001)02—0013—03壹汉语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是以字为单位.如《文心雕龙?丽辞》:"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镕裁》:"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马氏文通》引进拉丁语法分析汉语,以字为单位,日实字,虚字,日名字,动字,介字等.以词表示句子成分,日起词,语词等.直至2世纪四五十年代,趋于以词为基本单位,认为以字为单位是不科学的.形,音,义结合体的字被降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语研究中,没有了字作为语言单位的地位.各种教材,论文,一概如此,近乎定于一尊.可是说归说,真正认真思考,深入具体地分析汉语的实际,却会遇到问题.1964年,吕叔湘先生写《语文常谈》.因为是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的读物,要让一般人明白,于是讲到了词和字.他说,"'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其实啊,讲汉语语法也不一定非有'词'不可."他接着说,可是现代汉语的词汇不能以字为单位,如果改用拼音文字,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了.①吕先生的意思很明确:"现成的是'字"'.可惜的是,这个意思后来没有进一步阐述.1975年,83岁的赵元任先生用英文发表了一篇文章,译成汉语,题目是《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②他说:"在汉语的文言阶段,即古代经典和早期哲学家所用的语言中,单个音节恐怕在相当程度上类似西方观念中的一个.但是到了现代汉语,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在说英语的人谈到0的大多数场合,说汉语的人说到的是'字'.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字'的结构特性与英语的相同,甚至近于相同也谈不上.""'字'这个词,严格地说是'字'这个字,就仅仅是指那个在学校里教授的,在语文工具书里被解释的,书写上作为独立的单位而彼此分开的,人们意识到语言里的微小变化时最常谈起的那个普通的,短短的话语成分.""它跟说英语的和写英语的人叫做的那种别的语言里的成分在结构上有很重要的区别"."汉语中没有词但有不同类型的词概念"."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到最近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文章的题目是汉语的词,实际上说的是汉语没有"词",也就是说,词不是汉语的语言单位.如果说吕叔湘先生有点儿像是顺便说到的话,赵元任先生则是专题论述.赵先生这篇文章,大陆读者在1992年赵元任诞辰一百年的时候才看到汉语译文.1982年,王力先生在给周士琦编《实用解字组词词典》④写的序里说:"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王先生是在给词典写序,着重讲了字在?13?正确理解词义中的作用,没有涉及语法.吕,赵,王三位语言学大家,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并且是互无联系的情况下,对汉语的基本单位发表了相同、相近的看法.吕,王二位不是专门论述这一命题,赵氏译文发表很晚.他们的意见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类似的对汉语以词为单位提出质疑者还有一些,略举一二.张志公先生说:"我们引进西方语法学之后,曾经依例要区分字和词,大家发现,这个工作是相当困难的."④法国汪德迈先生说,汉字"适应了语言学上的要求,即是说从语言学上来说是功能性的".中国汉字"本身就是词".⑨汪平先生把苏州话的语言单位分为字,辞,读(6),句子四级.他说,字"是每一个苏州人,不用经过语言学训练就能分辨的苏州话最小的语言单位".⑥从另一方面讲,一百年来,许多人寻找汉语的词,"但要对词下个精确的定义却很困难.因为汉语的书写单位不同词,不能像别的语言那样把书写单位当作词".④可见,以词为汉语的基本单位不仅不是人人赞成,并非"舆论一律",而且有不少人提出置疑,尤其是事实上行不通。
字本位、词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基础一、关于字本位还是词本位(一)所谓本位,就是指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研究的基础。
徐通锵(1997)指出“本位,这是研究语言结构的理论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词”这一语言单位,人们大多是承认其存在的。
“为什么非要在汉语里指出其他语言中存在的实体呢?更有成效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确定介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那级单位是什么类型的,至于把这些类型的单位叫做什么应该其次考虑的问题。
”(赵元任,1975,汉语词的概念和节奏)赵元任的“音乐词”指的是“字”,可见他到了晚年仍在致力寻找“字”与“句子”之间的“那级单位”。
近来,有人提出汉语并没有词,程雨民(2001)认为:欧洲语言语素原则上必须先构成词,才能用来造句。
“词”有自己的形式,而汉语中的词汇单位并没有,汉语与欧洲语法在句法上的基本区别就在于语素可以直接参与造句。
关于“介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那级单位”到底是什么,语言学界至今尚无定论。
刘涌泉(2000)认为:人们一般都是用词作为基本的交流单位(口吃的人有时会把词分开),无论是发出还是接受信息,都是在词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不能说因为“词”的难以界定,促使学者们把研究方向转为“字”的研究。
“字本位”观点否认汉语里最小的造句单位(独立运用单位)是“词”,甚至干脆说汉语没有“词”,彻底否认汉语这一级单位存在的论点。
(徐通锵2001,程雨民2001,胡双宝2001)字是语素的外在形式,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这些语素不能单独成词。
任瑚琏(2002)以一组并列式合成词为例,指出一个可独立运用的语素与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进行组合,两个不能独立运用的组合体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两个或更多能独立运用的语素的组合。
因此,我们不能同意语言基本结构单位是“字”的说法,即不同意“字本位”观点。
如前所述,人们一般都用词作为基本的交流单位,言语交际的基本过程是言语发出者(说话人)编码、发送,言语接收者(听话人)接收、解码,这个过程是在词的基础上进行并实现的。
谈论“字本位”思想的理论和应用论文关键词:字本位汉语论文摘要: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此理论对汉语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都有重大影响。
梁代刘勰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字”一直是汉语的基本单位。
直至清代,《马氏文通》依然以“字”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
章锡琛在为《马氏文通校注》(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作注释时说道:“本书分别词性,皆以‘字’为本位。
”虽然《马氏文通》的“字”,事实上是以词为本位,但马建忠的观点在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的同时,仍然承袭了古代语言学的一贯传统。
因此,《马氏文通》可以看作是汉语语法研究由传统“字本位”思想向西方“词本位”思想的一种过渡。
随后,现代汉语研究都以“词本位”为主导,认为语法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声树、吕叔湘、朱德熙等人引进了新的语法单位,如词素、语素、短语等语法单位,并进入研究视野。
20世纪70年代,朱德熙提出了“词组本位”,黎锦熙提出了“句本位”。
对于词组或短语是否能看作一个语法单位,目前仍有争论。
到90年代末,徐通锵先生在《语言论》(1997年)中正式提出了“字本位”的观点,这一理论在重新回到传统汉语语言学观点的同时,又有许多创新。
一、字本位理论的核心概要汉语语言学一直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但是西方语言学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印欧语言的基础上,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汉语时习惯用印欧语的思维、眼光和分析方法来看待汉语。
印欧语是以词为本位,然而汉语与印欧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果依然沿袭西方语言学的思路,在现今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及其应用时,就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吕叔湘先生后来曾对汉语中的“词本位”产生过怀疑,他在《语文常谈》中认为,对于印欧语来说,词为基本语法单位是非常明显的,“汉语恰恰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字群是词组。
作者: 杨自俭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52页
主题词: 徐通锵;字本位;历史语言学;语义语法;比较与结合;新治学之道
摘要:笔者以纪念的方式追述了徐通锵先生创建汉语字本位理论并使其逐步系统化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国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开创与系统建设、在汉语字本位理论和语义语法体系的创建以及在以比较与结合为中心的新方法论的系统创建等方面做出的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总结了他创建的有丰富内涵的语言研究的新的治学之道。
试论徐通锵的汉语演变观p陈曼君(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1内容提要2徐通锵所创建的汉语演变理论是对其语言演变理论的具体演绎和阐释。
他以字为本位,首次别开生面地对汉语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的动态运转和演变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徐通锵建立在字本位理论基础上的汉语演变理论还处于初创阶段,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更是不可避免,还有待于今后的日臻完善。
1关键词2汉语;演变;理论;创见;局限1中图分类号2H1-0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3-3637(2004)05-0078-04一、理论创见我们曾在5语言演变理论研究的新视野6一文中论析了徐通锵以超凡的胆识构建的、对其他语言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言演变观,揭示了该语言演变理论的两大精髓:动态的结构观和辩证的演变观。
而他所创建的汉语演变理论则是对其语言演变理论的具体演绎和阐释。
在5语言论6里,徐通锵找到阐释汉语演变理论的基石)))字,精辟地指出字在汉语语音、语义、语法、语汇中的核心地位,是以此为基础,首次别开生面地对汉语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的动态运转和演变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1.汉语语音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往的研究集中于语音单位的易变性,因而对音系结构格局对音变的巨大控制作用没有给以应有的关注。
徐通锵吸取前人在音变理论研究上的经验教训,着眼于系统,通过现在歧异的音变去发现支配这些音变的机制和原理,去把握稳固的音系结构格局和语音演变的关系:/音变的原理是由音系结构格局控制的,因而变异很难超越格局所允许的范围和方向。
结构格局的稳固性决定了古今音变机理的相似性或共同性,,我们完全可以用今天现实方言的音变机理去解释历史上已经完成的音变规律。
0(1998)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独具匠心地对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讲行理论构设。
历史上,声母的演变主要体现在浊音清化以及声母系统的四大分化,即轻唇和重唇的分化、舌头和舌上的分化、齿头和正齿的分化、舌根和舌面的分化。
“字本位”视域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摘要“字本位”理论很早就已经提出,但由于“语法是骨架,词汇是血肉”认知的存在,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处于辅助任务阶段,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重点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通过对汉语词汇自身的特点的阐述,在文末提出了相应的“字本位”理论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字本位;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方法1.“字本位”理论与“以词汇教学为中心”观点的契合“字本位”理论是于20世纪90年代,由徐通锵先生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明确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字”包含了语音、词汇、语法及意义等多方面的含义,与此同时,该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词汇是语言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只是一项辅助任务,汉语学习者无法准确地确掌握汉语词汇,这一事实极大地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我认为汉语教学应重点集中在词汇教学上。
所谓的“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不只是单纯地讲授词汇,而是结合相应的语言要素,包括文化因素,以便汉语学习者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汉语结构的基础。
从汉语中衍生出来的机制是建立在“字”的基础上的,从一层延伸到另一层,形成不同层次的字组。
因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以汉字为关键环节,作出一个可操作性强且能合理反映词汇和“字”关系的教学设计。
二、对外汉语词汇自身的特点汉语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于一体,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赵元任(1980)强调:“语音跟意义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同一个声音在不同的语言它就可以代表不同的东西,反过来说,同是一件事在不同的语言它有不同的声音。
一个语言里头最任意的部分就是它的词汇。
”正是由于这个“最任意”,词汇教学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一套自己的语音结构系统。
汉语是由声、韵、调构成的,绝大多数的汉语词又是由单音节或双音节组成的。
论素养本位课程知识观在当代教育背景下,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日益受到广泛。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活力性,即知识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的静态信息,而是具有活跃性和生成性的认知过程。
相比之下,传统的知识教学往往聚焦于传递和掌握既定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知识往往被视为“惰性知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从“惰性知识”向“有活力的知识”转变,以实现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
我们需要理解“惰性知识”与“有活力的知识”的含义。
惰性知识是指那些缺乏活力、难以被激活和运用的知识。
这种知识往往只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而无法在实际问题解决或创新思维中发挥作用。
相反,有活力的知识是那些能够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被学生主动运用和迁移的知识。
这种知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生成性,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各种复杂情境,提升综合素养。
为了实现从“惰性知识”到“有活力的知识”的转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情境化教学:将知识嵌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学生的前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活化。
整合性教学: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合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全局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反思性教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反思,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通过反思,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实施上述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助者。
他们需要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并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学习环境。
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素养本位的知识学习。
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从“惰性知识”到“有活力的知识”的转变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改革。
这种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