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与其真实性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真实性:新闻摄影的生命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本文论述了真实对于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分析了新闻摄影失真的原因及手段,阐述了坚持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真实性新闻摄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读者阅读要求的提高,反应快捷、视觉冲击强的新闻摄影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新闻摄影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不仅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而且也越来越成为报界的自觉行为。
新闻摄影是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以瞬间形式所作的记录,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摄影,是人们运用照相机械和感光材料记录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象化手段。
它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新闻报道、科学技术研究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工具。
新闻摄影是报道新闻的摄影。
用摄影的手段进行新闻报道,是新闻摄影的目的和任务,也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它摄影的本质所在。
用摄影去报道新闻,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定义规定了新闻摄影的特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摄影要揭示客观事实的真相就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力求尊重客观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当然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摄影从业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现场抓取典型瞬间,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的本质含义和独有的特点是其现场纪实性,这就要求作为新闻照片必须同时具有事实的真实、形象的真实、文字说明的真实这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真实性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坚持和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保证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摄影失真的原因及手段失真伴随着新闻摄影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闻摄影的不断发展,摄影器材的不断进步,新闻摄影的造假现象也开始逐渐增多。
极少数摄影师以种种不正当理由,对新闻图片滥用数字技术,对原始图像信息进行随意修改,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
浅谈纪实摄影真实性摘要:因为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化趋向,我们对摄影的理解和诠释也在发生着变化。
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是评判纪实照片的重要标准。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也包括摄影师情感的真实,只有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纪实摄影作品才会引起观者的共鸣,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纪实摄影、现场感、情感表达帮助达盖尔确立摄影术的阿拉戈着重推介的是摄影术精确、逼真摹写客观事物的能力。
摄影术诞生之初,一名记者向没有见过摄影术的读者解释摄影为何物时,形容为:“就像马路上拿着一面镜子,周围的景物都极细致地反映出来,然后带回家,这些景物就永远在上面了。
”这是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特征的形象阐述。
“纪”同“记”,所谓“纪实”,就是逼真、精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摄影艺术的这一特征来源于透视成像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其所具有的技术性所赋予的。
摄影纪实性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摄影艺术能够精确地复制客观对象,这时的纪实性表现为真实与逼真;纪实性表现为一种现场感,必须在现场直接面对被摄对象,如实再现现场中的人、物和环境;纪实性表现为现实性,只能表现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事物,既不能再现过去,也不能于是将来。
由于摄影者本身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观察角度以及构图思路会影响到纪实摄影真实性的这一客观的表现方式,从而会影响到纪实摄影的社会性、史料性、文化性、真实性。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仅是摄影者公正、客观的还原出来真实的场景,还包含有有摄影者自身的个人情感、角度、观点等。
法国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曾经说过:“在我镜头的那一边,是一个客观现实的世界,而在我镜头的这一边,则是一个梦幻世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越来越先进,但是有两件事永远不会自动化,一是镜头对准哪里截取哪一部分场景;二是哪一瞬间按动快门捕捉动态瞬间。
同一场景、同一事件,不同摄影者会因观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景别,在各自认为合适的时候启动快门,最后呈现的照片会对所发生的事实作出不同的解释。
浅谈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摘要:中国有句古话:“水中月,镜中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而虚幻的。
虽然绘画可以记录现象,但是却不够快、真实,再加上受到画家的技术的限制。
为了可以更快、更好、更准确得纪录生活、美好的瞬间,很多科学家、艺术家们不断的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终于,在1839年时,法国人向全世界宣布:摄影术诞生了!摄影已经有了17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斗转星移,慢慢形成了摄影的各个流派,而摄影的根本属性就是纪实性。
“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
纪实摄影不仅需要真实性,同样也需要艺术性。
要拍好一张纪实摄影的照片,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拍摄对象题材,也需要让观赏者在看到作品时感受到震撼的同时受到感染,与拍摄者感同身受,这样的照片才能成为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如今社会,人们对真善美的要求可谓是越来越高,所以艺术性在纪实摄影中是无法替代或者缺少的,于是这对拍摄者有着较高的要求。
相机是没有生命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如果拍摄者没有融入自己的想法就盲目地按下快门,最终就只是做照相机的奴隶罢了。
本论文简单地介绍了摄影的发展史,还主要谈论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更是对艺术性的呼吁。
关键词:纪实摄影;真实性;艺术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摄影也同样在不断地发展中。
而纪实摄影时刻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许许多多的角色,无论是纪实摄影的社会文献性、纪实摄影的社会批判性,还是纪实摄影的私人化都无法排除在外,如果单单是用摄影范畴的标准来评价纪实摄影的价值是绝对不够的。
19世纪,“现代摄影之父”欧仁•阿杰用他的一生对19世纪的巴黎进行了记录,充分的发挥了摄影的纪实性。
那时候人物肖像、建筑以及大自然的风光,是纪实摄影拍摄的内容;到二十世纪,拍摄的内容从物像上升到抽象;到了21世纪,部分摄影师已经不再重点关注社会的边缘,更侧重于普通人的生活问题,还有一些摄影师把商业摄影移到了纪实摄影上,甚至一些摄影师摈弃了原先的传统的纪实摄影的方式,将一些“虚拟的现实”放入当代纪实摄影中。
摄影经验谈:浅谈照片的真实性发表时间:2009-10-26来源:无忌原创作者:李国强点击数:20301责任编辑:anne一直以来始终想不明白,也分不清楚什么样子的照片是一张虚假照片,什么样子的照片是一张真实照片?摆拍:从物理角度讲,一张由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原片,一张用胶片拍摄正常程序冲印的照片就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吗?显然不是,拍摄过程是可以作假的,摄影者是有趋向性的。
摆拍在以前的新闻摄影界是被看不起的,只要是摆的就是假的。
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老一辈的摄影工作者。
以前我也觉得抓住瞬间才叫真本事,才见真功夫。
记得两年前听过曾璜老师的图片编辑课恍然大悟,摆拍不但可行,很多时候是必要,关键是你的出发点在哪里?你的有什么目的和动机?摆拍可以有不同的摆法,怎么摆是合理的怎么摆是作假的?有个定义记得是“新闻照片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原话不记得了),如何区分这个界限,似乎变得比较难! 细细想来,还是需要人性话的判断。
不要存在猎奇心理,不要为了拍摄一张画面精彩结构完美的照片,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协调的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往往很重要。
后期处理:上面谈到的是摆拍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照片的后期处理,如何把握一个度。
除了调整照片明暗、对比度、剪裁照片以外。
其他修改性的后期处理算是照片作假吗?比如下面的照片。
照片是一次完成的,照片体现的不是当时肉眼看到的景象,这算是假照片吗?如果是用PHOTOSHOP修改而成的(同一效果)。
同样是特技一个是相机特技一个是电脑特技。
相机特技的照片是一张优秀的照片,电脑特技的照片就是一张假照片吗?还有黑白暗房工艺,记得阮义忠有张把天空完全压黑的黑白照片,很经典,也很“假”。
这样的照片又算不算是照片作假呢?阮义忠作品《失落的幽雅》系列变焦摄影作品说到这里,又引出了一个话题,照片是不是要以真实反映当时的景象为目标?照片拍摄的角度越刁钻越好吗?视觉冲击力越强越好吗?照片拍摄的越精彩越好吗?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论摄影》一书是由美国作家兼批评家桑塔格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加以扩展和修改得出的产物。
全书并没有枯燥乏味地解释摄影理论和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是在不经意间以与自身对话的形式阐释了摄影的本质。
读完该书,笔者对书中关于摄影的真实性与欺骗性的辩证统一的观点颇感兴趣,从而想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简单的看法与观点。
而在摄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今天,这个预兆性的抱怨却逐渐成为现实。
影像开始成为解释现实的最有效途径。
人们开始从影像中体味经验,从影像中寻找乐趣,从照片中欣赏世界,可照片中蕴含的欺骗性却被逐渐忽略。
以至于这些貌似真实代替了真实,而影像世界也慢慢给真实世界笼罩上一层薄雾。
1、影像与经验桑塔格在书中谈到过“摄影从被创造之初便有着这样的承诺:通过把一切经验转化为影像,而使一切经验民主化。
”而这个承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世界中越来越得以显现。
拍摄方式的不断简化使得人们将相机作为记录生活的最佳工具,因为影像的留存远比我们脑中残留的记忆片段要清晰和远久些。
但是,在这个光注重于用相机来记录的时代,其照片背后的经验本身的价值却被不断淡化。
“我们见过鬼,但没有发抖;我们站在王族面前,但不必暴露自己”这便是我们透过三英寸的镜头观看到的世界,以图像的形式取代了经验,以视觉取代了其他观感。
即使照片本身的还原度再高,其存在形式与所给予的体验本身就隐含欺骗,如全家福。
早前我们为庆祝团圆而拍摄全家福,但随着其记录意义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一纸全家福的意义却大过了团圆本身。
人们拿着一张人头遍布的照片对他人介绍家族的人丁兴旺,却没有人愿意去了解甚至连被拍者自身都淡忘了这照片中人们的情感交流与亲疏关系。
而对于旅游更是如此。
对“现代人”来说,出门旅游却不带相机是件极为不自然的事。
人们背着相机寻找风景,以便用相机占有这片风景。
而实际上,人们用拍照取代了经历,用照片取代了风景。
一趟旅途的结束,往往伴随着大量影像的产出,或山水,或人物。
拍摄纪录片时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近年来,纪录片在电影行业中备受瞩目,成为了观众们热衷追求的电影类型之一。
纪录片以其真实还原生活、记录历史、传递价值观念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然而,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艺术性与真实性之间往往面临一种平衡。
本文将探讨拍摄纪录片时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问题,并分析其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首先,在纪录片中,艺术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艺术性指的是导演、制片人通过借鉴电影的艺术手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通过使用特定的摄影手法、音效配乐、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让观众陷入到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中,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性的运用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枯燥无味的记录,而成为了一种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然而,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纪录片具备真实记录、真实剖析和真实呈现的属性,通过真实还原的手法为观众带来真实的观看体验。
纪录片作为一种传递事实真相的媒介,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进行虚构、造假等行为。
只有通过真实记录生活和展现事实,纪录片才能获得观众们的信任和认可。
如何在纪录片中达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是一项挑战。
首先,纪录片制作团队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做到客观真实的记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他们需要深入调研,与被记录的人或事件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和了解,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同时,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团队需要通过剪辑、配乐等手段来提升艺术性,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但也要确保不对内容进行虚构或夸大事实的处理。
其次,纪录片的导演需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手法来完善作品。
导演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创造独特的音效、灯光等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例如,运用运动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运用黑白画面或暗调画面来表现情感,以及利用配乐来创造氛围等等。
这些艺术手法可以使得纪录片更具审美价值,也能更好地传递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义。
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摄影作品中既有真实性又有艺术性,真实性是摄影作品的基础,而艺术性能够帮助摄影主体真实性更好地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
摄影作品中,真实性的原则是首位,并通过一定的艺术性来衬托真实性。
作品中真实性和艺术性的主次不能颠倒。
首先,摄像作品的真实性是灵魂,一篇好的作品一定要坚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把真实的记录下来。
不干涉被摄对象,不破坏现场环境气氛,原原本本地用照片记录被拍摄对象。
中国当代艺术家邱志杰说过:“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
一篇作品首先要是真实的,真实性是一切摄影的共同根本特征。
在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中,有两位作者的参评金像奖创作奖记录类作品存在着通过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的现象,违背了摄影真实性的原则,从而被取消获奖资格。
这就说明把握好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好的摄影作品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来帮助真实性的表达。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要有真实的好的题材,观众在为其反映的内涵而震惊的同时,也要被作品表现形式上的新颖,生动所感染,这才能称之为优秀作品。
艺术性在今天已经成为摄影真实性的必要表达载体。
拍摄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法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内涵。
所以,如果想要表达出摄影的艺术性,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摄影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快门和光圈的配合、用光和构图、拍摄技巧等。
就比如2015年自然优秀奖的作者,想拍3只食蜂鸟栖息在一根大树枝上的作品。
为了拍摄这个主题的作品,作者总共耗费了18天时间,因为每天只有5-10分钟适合拍摄的光线条件,作者90%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拍摄这3只停留在一根树枝上的食蜂鸟,作者使用了闪光灯。
从这个角度看,背光通过空中飞鸟的翅膀产生了彩虹般的斑斓色彩,这就通过光线和角度的表现拍出了好的作品。
摄影作品中,艺术性不能盖过真实性在第一位。
一般来说,摄影师在拍摄作品的过程中想拍出一张优秀的作品很难,会有好不容易抓拍的照片有瑕疵,因此,有些人想通过后期的修改来点缀。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摆拍现象【摘要】新闻摄影作为传播真实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真实性。
新闻摄影中存在着摆拍现象,导致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
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意义、摆拍现象、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保持真实性的方式,探讨新闻摄影中的道德困境。
结论指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不可妥协,应加强监督和保护,坚决抵制摆拍现象。
新闻摄影应当成为传递真实信息的使者,而非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这也是社会对新闻媒体和摄影师的期待。
保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确保公众权益和社会公正的基础,值得摄影从业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闻摄影, 真实性, 摆拍, 边界, 保持, 道德困境, 监督, 保护, 抵制, 不可妥协.1. 引言1.1 介绍新闻摄影的重要性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摄影的形式将新闻事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新闻摄影能够唤起人们对事件的共鸣和关注,提高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让事件不再只是文字的描述,而是有形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且,新闻摄影也能够记录下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通过新闻摄影,人们能够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灾难和人物,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新闻摄影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引起社会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新闻摄影在报道新闻事件、传递信息、激发情感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探讨新闻摄影背后的真实性问题新闻摄影背后的真实性问题也涉及到道德层面。
一些摄影师可能会在拍摄过程中干扰事件的发展,甚至在现场布置局面,以获取更具有戏剧性的画面。
这种摆拍现象不仅违背了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也对事件的真实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于新闻摄影背后的真实性问题,我们需要高度警惕并加以重视。
只有通过严格监督和规范,才能确保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让公众获得更加客观和真实的信息。
浅谈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纪实摄影的基本概念纪实摄影是指通过摄影镜头记录真实生活中的场景、事物、人物,以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强调对现实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是通过摄影师的主观选择和摆拍来实现的。
这种摄影形式的目的是通过图片让人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往往用于新闻报道、记录历史、社会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领域。
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涵盖了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场景和事物,无论是人物、建筑、自然、风景、传统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的拍摄对象。
在拍摄时,摄影师需要全面而具有独到见解的记录,不仅要把握好摄影时机、光线、角度、构图等因素,更要时刻保持对被记录的场景、事物和人物的客观感知和理解,以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纪实摄影通过摄影师的视角和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这种记录是客观而真实的。
这里所谓的真实性,并不是指摄影的图像与客观世界一模一样,而是指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摄影师所看到的、记忆中的场景或事物。
光线、色彩、构图等因素均由摄影师根据其主观意愿进行选择和处理,因此它体现了摄影师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性。
然而,客观真实性并非是纪实摄影唯一的艺术追求。
在一定的情境下,摄影师有时候会通过某些手段去强化、突出某些影像,使其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种手段可能涉及到后期处理、选择、构图等方面。
这种情况下,摄影的真实性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真实性和艺术性是纪实摄影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元素,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统一。
在纪实摄影中,真实性不但不排斥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
纪实摄影在满足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各种手法创造,以此增强其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并不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放弃了真实性,而是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去运用手法,以表达摄影师对现实的深层理解和感受。
以一些著名的纪实摄影家为例,例如邵逸夫、赵德志、安利等,他们在记录社会现实的同时,运用了一些手法创作出了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讨论摄影的真实性英语作文In the digital age,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in photography has become a topic of significant debate. With the advent of advanced editing software and filters, the line between reality and manipulation has blurred.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authenticity of photography and its impact on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Firstly, it is essential to acknowledge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as a medium for storytelling and documentation. Historically, photography has been a reli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capturing moments in time that can be revisited and studied.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digital manipulation tools, the trustworthiness of a photograph as a factual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questioned.One of the primary concerns is the use of photography in journalism and documentary work. Manipulated images can distort the truth and mislead the public. For instance, the alteration of a photograph to enhance colors or details can change the narrative it presents, leading to a misinterpretation of events. This issue has led to a call for stricter ethical guidelin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forensic techniques to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published images.On the other hand, the artistic community often argues that photography, like any other form of art, is open tointerpretation and manipulation. Artists use editing software to create composite images, surreal landscapes, and abstract pieces that push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photography. In this context, the authenticity of a photograph is not about its fidelity to reality but rather its ability to evoke emotion and provoke thought.Moreover,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has also influenced the perception of photography. Platforms like Instagram have popularized the use of filters and presets, which can transform an ordinary image into a stylized piece of art. While this trend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promotingunrealistic beauty standards, it has also encouraged a more creative and expressive approach to photography.In conclusion, the authenticity of photography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ssue. While it is crucial to maintain a standard of truthfulness in fields that rely on photography as a纪实工具 (documentary tool),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artistic license that photographers and artists have to manipulate images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The key lies in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manipulation and promoting transparency about the editing process. As viewers, we must also become more discerning and critical of the images we consume, understanding that what we see may not always be an unaltered reflection of reality.。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纪录片创作与真实性探讨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性为特点的影视作品,通过记录和呈现真实事件、事实和人物来传达信息和观点。
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纪录片的创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手法的驾驭,更需要注重真实性的把握。
本文将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纪录片创作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意义重大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创作形式,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相比,其真实性意义重大。
纪录片通过真实记录和呈现,展现了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各种真实的事物,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直观地向观众呈现了真实事物,更给予观众以深刻的思考、感悟和启发。
二、真实性的探讨与挑战虽然纪录片的真实性意义重大,但在创作过程中,真实性的探讨与挑战也不可避免。
首先,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在众多素材中选择水平的真实记录,而且要根据事实真相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处理。
其次,纪录片的创作者还需要面对观众和社会对真实性的质疑和评判。
观众会对纪录片中的事件、人物和场景提出质疑,而社会也会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提出挑战。
这使得纪录片的真实性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探讨和挑战。
三、如何保持真实性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创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和保持的。
为了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创作者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尽可能接触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记录真实的生活和事实。
其次,纪录片的创作者要做到客观、公正、中立地呈现事物,不对真实事物进行夸大、缩小或歪曲处理。
最后,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遵循道德和伦理准则,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尊重被记录对象的权益和隐私。
四、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协同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式,除了追求真实性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通过剪辑、音乐和叙事等手法,使其作品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观点,让观众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协同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平衡的因素。
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美学性真实,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这是新闻摄影自诞生以来就必须具有的元素。
所以,对于新闻的美学性是人们一直以来都认可的,而且是每一个尽责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所一定会遵守的原则。
但是,对于新闻摄影的美学性却有诸多非议。
1 新闻摄影的美学性分析1.新闻摄影的美学意义对于新闻摄影,我们一直在强调它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我们一再的对它的真实加以强调,杜绝修饰,但是,美不等于修饰。
第一,真实性是新闻图片具有美学价值的基础;第二,过于强调新闻时效性是对新闻摄影的功效的忽视。
新闻摄影的美学性为图片赋予了价值取向和长久的震撼力,比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动向周总理握手的那一瞬间,就是新闻摄影的美学性的彰显,对于时效性,这样的图片比比皆是,可是富含美学性的图片却不多见,可见,美学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新媒体发达,自媒体繁荣,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新闻摄影有好多,但是,往往是一些可以引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的图片才会有更多的吸引力,其传播能力才更加强大,这就需要新闻摄影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涵养,可见,新闻摄影的美学性对与新闻图片的传播效力有多么强大。
在今天,人们对信息已经处于应接不暇的地步,如果仅仅依靠信息本身的社会价值来吸引受众,这是不行的,真正能够吸引受众且让受众回味的新闻图片,必然具有美学性。
一幅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可以传达新闻事件本身,又可以传递审美功能。
2.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形象特征:形象在新闻摄影中具有核心价值,因为新闻摄影是要将信息以形象化的形式向受众传递。
形象是美的基本特征。
新闻摄影只有具备形象这一特征,才会将新闻图片所要展现的审美价值完整的表现出来。
瞬间特征:因为新闻摄影记录的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刻的景物,所以,瞬间特征也是新闻摄影的一大特点。
瞬间特征描述的是新闻摄影的时间特征,由于新闻摄影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而新闻报道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时效性,新闻摄影的瞬间特征就是对新闻时效性的最好呈现。
试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作者:刘颂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1年第06期新闻摄影从字面意思就能够明白大概的含义,新闻摄影工作人员在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抓实事、讲证据,采用拍摄图片的形式将发生的事实呈现出来,能够真实有效地记录事件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记录事件的某个片段,这是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新闻事件都属于突发性的,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有较高的拍摄水平,进行新闻事件的抓拍,要做到眼疾手快,在拍摄过程中抓重点,本着快、准、精的原则,通过现场的拍摄加上后期处理以及文字的描述来完善新闻内容,拍摄图片要保持真实性与艺术性共存的原则,这样才能拍出独特、优质的作品,能够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不仅能够提升新闻的点击率和曝光率,还能让受众人群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享受图片带来的美感和艺术感,使新闻摄影工作者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和拍摄水平,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怀和审美能力。
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最忌讳的就是传播虚假新闻内容,欺骗广大人民群众,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能违背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保证新闻摄影的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在新闻摄影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大特性:真实性、新闻性、形象性以及艺术性。
说到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这里主要指的是: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拍摄的图片一定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相关联,两者之间紧密结合,编辑的文字信息与拍摄的图片信息相符合,对新闻事件发生时或发生过的事件能够及时还原;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一定要客观真实,拍摄的画面清晰可见,没有人为的改动和加工,真实性完全是建立在新闻性的基础之上;形象性就是拍摄图片的特点要具备一定的画面感,拍摄图片作为新闻内容的一种表现方式,让受众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能够有强烈的体验感,更加直观地感受事件的过程,以此加深对新闻内容的认知和记忆;艺术性顾名思义也是摄影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通过光线、色彩、影调等审美标准进行综合运用,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层次感、整体感,增加摄影图片的感染力,拍出来的图片效果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灵气、丰满的,这才是艺术的体现。
论摄影的真实性夏立鹏自从新闻摄影自艺术门类里独立出来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处在真实与虚假的博弈中。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摄影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时效性的同时,数字技术为摄影造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造假的技术要求和成本越来越低。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虚假作品不仅会降低媒体的信任度,而且更会伤害群众的感情。
保持摄影的证实性,我想这只有依靠每一位摄影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了。
数字技术让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在过去,传统摄影篡改新闻照片操作方法复杂,需要专业的人才能完成,且经过处理后的照片效果差,加工痕迹明显。
而当今的电脑技术不仅能够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假照片无外两类:一为对新闻事实本身造假,二为技术造假,就如使用电脑软件技术对照片进行新闻信息的篡改和美化。
但是要注意一点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对于拍摄者,摄影记者只有选择构图角度的权利,根本没有变动新闻真实的权利。
新闻摄影必须坚持“三真”原则,真人、真事、真现场。
画面没经任何人为的改变,才能保持真实。
纪实就是“记录真实的情况”。
新闻摄影必须在现场,对准真人实景进行拍摄,摄影者身临其境,拍摄的照片才能如实地记录生活现象,反映生活本质,做到把真实公诸于世。
在电子科技、摄影后期制作如此发达的今天,更要坚持这一原则。
遵守新闻的真实性是摄影师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离开了真实性,新闻照片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读者通过新闻照片的画面了解新闻事实,并且认为画面所反映的形象就是真实的,摄影师必须用事实的形象说话,真实记录社会现象。
一张新闻照片如果失去了真实性,不管画面多么完美,都会失去生命力。
对于读者,由于在现实中往往人们相信眼见为实,进而导致人们对摄影技术的认识,倾向于近乎绝对化地信任摄影所得成像的真实。
所以要有杜绝虚假新闻图片的意识。
最重要的当然是媒体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加强职业自律能力。
如果将希望仅仅寄托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上是危险的,只有建立严格而专业的审核制度,提高识伪辨假能力,辅之以严厉的惩假措施,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底线。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分析第一篇: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分析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分析纪实摄影是注重和追求再现生活自然面貌的摄影。
在故事片摄影中,不刻意追求单个镜头(特别是短镜头)的视觉效果,而是以若干镜头的流畅衔接(或运用长镜头)表现真实自然的生活面貌和生活多种多样的自然形式。
在画面选取和拍摄时不拘泥一般已有的构图法则,尽量不加修饰。
多采用运动摄影,注意造成具体画面与广阔空间相联系的感觉。
在表现各种戏剧性内容时,也以自然、流畅、具有客观真实性为特色。
纪实性摄影风格是电影历史上与绘画派相对立的纪实派摄影流派的主体性显现。
说到纪实摄影其中就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手机摄影,因为现实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具有突发性,而事件发生的现场不一定有专业的摄影人士,很多时候都是非专业的大众在现场,而这时就不能要求构图的讲究,图像的质量很高。
大众们用自己的手机所拍摄下来的图片就是真实再现事件的最好的原始图片,所以虽然没有很高的质量,很好的技术,但是却是最最真实的反映,所以手机摄影也是纪实摄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有关纪实摄影的话题很多,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把握真实性的问题。
大致可归为两种观点,其一:强调利用摄影的写真特性,中立的存留眼前看到的事物,追求对客观事物的复制结果。
观点体现为:不参与、不干扰、不艺术。
有瞬间不定论;摄影本质论等观点。
其二:以追求事物内在本质为出发点,通过寻找并得到最具代表性的瞬间为目标。
观点为: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注重事物本质和艺术表现力等目的。
以上所说只是一种归纳,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两种观点,大家也不要忙于就位,也许你另有观点,或许两者兼之只是偏重不同。
但无论怎样都是关乎“真实”而言。
但对“真实”各有表述。
从纪实摄影的本意来看,“纪”为记录,偏重于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述,而“实”更多的指向对事物内涵和本质的把握。
也可以说我们不单要了解“象谁”更要知道“是谁”。
每当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干扰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论摄影与其真实性作者:肖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论述了摄影与其真实性的相关内容。
大致得出,摄影是一个较为随性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性较为重要,而在一些的创作与表现中也可忽略真实性的存在,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
关键词:摄影;艺术;创作;数字化;真实性[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一、对于摄影的解释以及现状在数字科技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不再是仅仅的把目光放在衣,食,住,行等最基础的物质生活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起生活情趣,生活品位等丰富的精神层面。
其中,相机便成为了大多数人所谓的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工具。
无论是在人群密集的景点,还是大街小巷处的犄角旮旯,都能发现摄影爱好者们拿着他们的家伙进行拍摄记录。
而这一类人中往往就会有一些徒有高端的设备,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永远都是自动挡的伪爱好者们。
实质上,他们最终还是把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原到了物质的零点。
到底什么是摄影,它有哪些运用……这些都成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摄影[1],大致地了解,它源于希腊语,英译为photography,意思是“以光线绘图”。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具体的它可以细化为各种类型与流派。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名为《窗外》。
而对于摄影家,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在我看来,这句画在本质上的概括已完全足够了。
(“摄影”的解释中有参考百度百科的内容。
)然而,除了这些非专业性的问题,随着摄影技术不断的成熟发展,以及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层出不穷的争议正在困扰着整个摄影界。
其中,最棘手,最为挑战的就是对摄影真实性的评判。
很多人认为现代的摄影已不同于早期,的确,数字相机中的CCD,CMOS取代了传统的相机底片,各类型号的储存卡取代了胶卷,Photoshop、Lightroom等后期软件取代了暗房操作……这些硬件,技术上的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画面的内容添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人群中开始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他们觉得过多的后期修饰使得照片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样子,就像是被重新改造装饰后的历史建筑没有了纪念意义一样。
照片已经不能真实地再现记录下的生活百态,丧失了本质属性,违背了其原理,一个“真”字的丢失使得画面不再那么打动人心,感染力大大减退,从而导致照片的价值就大不如从前。
但也有部分人坚持认为这一切的必要、必然性并且不断的实践,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创作。
他们认为技术就应该不断创新突破,然后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
二、我对于摄影“真实性”的看法站在一个刚刚接触摄影概念的新人角度,我对“真实性”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我心目中的真实性似乎还只是局限于新闻摄影这个单方面的角度。
因为新闻的首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它应该是生活中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某一目的蓄意捏造的。
一旦当这个事件真正被报道出来时,仅仅语言文字是不够的,此时照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还原事情发生的过程,使得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如果这个时候,你用了合成的或是特效夸大后的照片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受到行业道德的谴责,重则影响社会的安全发展。
因此,新闻摄影师就应该将第一现场所抓拍到的内容原封不动的上交,而不是后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摆拍创作。
换句话说就是,讲究真实性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活下去的主要食粮。
而对于摄影,它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吗?这也就比较模糊了。
我认为应该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来规定是否必须具有真实性,或许这张照片加了自己的修改就会更加精彩,又或许这张照片因为个性的创作而不能被大众接受……(而目前人们心中衡量它真实性的唯一标准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有没有在你的照片上动过手脚。
)总之,这都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三个字“说不清”。
三、对于摄影真实性的分析1、客观上:①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摄影除了讲究方式、技巧,更加注重的是品味、想法、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摄影又是一门艺术。
从宏观来讲,讨论摄影的真实性,也就是在说艺术与真实的关系。
何为艺术?[2]百科全书上给出的解释是,“艺术”是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拍摄出真实的画面,就像战地摄影师卡帕拍摄的《诺曼底登陆》一样不讲究技术技巧,照样能够成为珍品。
因为它是真实的,它的真实性给人们带来了震撼与不可思议,所以它被视为了一种艺术。
但是否后期处理过的照片就没有了资格呢?在刚刚这段解释中,“创造”和“结合”两词被重点提到,而这也恰恰与“真实”起了点冲突。
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极赋有创造力的,图像中的创造力仅仅通过相机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可以说人人都会拍照,都能拍出优美的照片,但是能给予这张照片灵魂的人却很少,他们必须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图像处理软件,然后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融入照片中。
这样,照片就能够发人深思,触动心灵,成为一件艺术品。
而制作的过程中有了太多人工操作,这是否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不真实?不然,好的艺术管他是真是假,只要有一点打动了你,那就是精品,因为它的真实是体现在触动你的心灵深处。
所以,我认为“真实性”在这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很大的。
②摄影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结果应该是摄影是一门比较随性一点的学科。
它不像古文,要落实到每个字词的词性,不像数学,要严谨地运用每个预设条件,不像英语,不同的语境应该发出不一样的音调……它可以根据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做各种的尝试,探索,甚至是恶搞。
课堂上所学的那些学科最基础的原则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必须是生活中先有了,他们才能被四处传播,不然就会变成误导孩子学习成长的证据。
举例子,如果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他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符,很多学生就读不下去,答不出来,从而题目就变成了一道死题。
而摄影不是,它的真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它的不真实又能诱发人们的思考钻研。
人们对真实的东西司空见惯,对于不真实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
因此,概括成三个字“说不清”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到底真实的好还是不真实的好,永远都无法说明白,也没有人能够给他解释。
③数字摄影成熟发展的背景导致:从银盐颗粒到电子应用,最终完全走向数字时代。
传统的相机几乎已经退出了现代市场,数字摄影广泛的投入使用也推动了数字相机的开发与运用。
现在的照片拍摄也比过去方便了很多,不用再担心麻烦的暗房操作,昂贵的胶卷价格,数字化的技术帮你一体化的都解决了。
[3]数字摄影的最大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对图片的处理和设计方面,数字影像的编辑与制作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的图片处理软件在完成的,设计制作出的画面能做到“天衣无缝”,且影像质量与艺术效果均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但这华丽的画面至此便开始依赖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毕竟不是纯手工操作,它的本真得到了人们的质疑。
技术化的发展会使照片在一段时间内几乎都大同小异,不经过摄影师亲手显影,水洗,晾干的过程,照片似乎就失去了那么点味道。
很多学者坚持认为科技带来的“天衣无缝”我们并不需要,依然强调回归本真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所说的宏观角度,还有很多从细节入手,争议关于当今摄影“真实性”的问题。
例如,大量的运用闪光灯来代替现场光、自然光是否违背了事物发展原理;超现实主义,印象派的主题创作是虚幻的,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都属于客观方面,除此之外,最大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这一切的主体——人。
2、主观上:摄影到底“欺骗”了谁?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事物发展的根源:人,来谈起。
是我们自己操纵了这一切,是我们发明了相机,拍摄了照片,改进了技术,运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照片不断地发展更新直到现在的“面目全非”。
到头来,又是我们开始否定摄影的真实性,质疑它的历史价值。
如果承认摄影的确撒了谎,那么它到底欺骗了谁,又为了什么欺骗。
现在看来,答案很明确,就是我们自己。
随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当这些先进的图片处理技术被研制出来,主动找上门时,我们就应该坦诚相待,接纳并且能够充分的运用他们是对他们以及科技发展最好的尊重。
况且这些软件是方便的,有利的,能够制作出满足社会各界需要的照片。
只不过是在纯手工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的元素,可这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必需品。
大众需要这些内容来“欺骗”自己的消费者,让他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当下三维的世界,让局限在书本上的信息立体化,实际化,加快其在全世界的传播速度。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欺骗”,人们应该还是在那个传统的几个月才能够得到一张照片的日子里停滞不前。
因此,在我看来,人们应该是心甘情愿地被“骗”,况且这种“欺骗”没有恶势力的存在,反倒让人觉得愉快、惬意。
四、结论概括摄影“真实性”的问题大致就是这样,不要绝对的去评定它到底有没有真实可言,也不要相对的去解释它存在的意义,这些都是次要的。
真实哪有三言两语这么简单,它埋藏的很深,但只要所拍摄的内容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大众的审美、商家的目的,拍摄的画面能够触动心灵,发人思考,勾起欲望,这就狗了。
管他什么真不真,假不假,就算做点“小手脚”,又何妨?!记住,真实的东西会永远在那,亘古不变。
注释:[1]摘抄自“摄影”一词的百度百科,[2]摘抄自“艺术”一词的百度百科,[3]摘抄自汤天明所著的《数字摄影》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