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同志在关于解散外交部红卫兵大会上的讲话[1966.11.14]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8
“认真学好外语才是政治挂帅的表现”性格率直的陈毅,向来敢于在原则问题上明确表态,绝不含糊其辞。
他说:“外语学院的学生,如果脱离外语来搞政治,就不是真正的政治,这种政治是错误的!认真学好外语,才是政治挂帅的表现。
”他接着说:“外国语文是最容易联系政治的,我们可以读毛主席著作的外文译本,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外文版,这都是很好地联系政治。
熟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既可以学习外文,也是政治学习。
我们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也都有外国译文,都可以读。
但是,不是要我们学外语的人都成为政治专家。
而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政治上能辨明大是大非,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连个大是大非都分不清楚。
”说到这里,陈毅进一步强调:“外语本身就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掌握了外语,可以把外国人的长处介绍到中国来,提高我们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也可以把我们的经验介绍出去,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因此,外语工作,是一项既带政治性又带理论性的工作。
外语专家要懂得政治,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
”针对把用功学习的学生说成是个人主义,陈毅毫不客气地予以批评,支持和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钻研业务。
他说:“有一种错误说法,认为用功的学生是个人主义,这种提法要取消。
我最喜欢用功的学生。
国家几十年以后要靠你们负担责任,你们不学习,干什么?不搞本行,搞什么?”接着,他就“个人主义”和“个人作用”在理论上予以澄清:“什么是个人主义呢?个人主义是只管个人,不要集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
极端个人主义会变成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压迫人,剥削人,制造战争。
因此,个人主义当然是要反对的。
个人作用,个人积极性不仅不能反对,而且还要提倡,要保护。
没有个人用功,你怎能掌握得了外语?你不苦读,不精读,不博览,大学五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马列主义不反对个人作用,任何时候都要估计个人作用。
我们很感激毛主席,因为有了毛主席,我们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
积极学习的人,不能认为他只为个人前途着想而批评他,只要他的个人前途不违背国家利益就应该鼓励。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
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实力受损,在与苏联争霸中开始处于守势。
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奉行霸权主义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气势,对中国构成更大威胁。
日本、西欧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第三世界逐渐兴起,中国的潜力开始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国际关系的巨变,为中国摆脱当时面临的不利局面,改善日渐严峻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历史契机。
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开始了中国外交的又一次战略调整,进而打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一日渐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毛泽东、周恩来为扭转外交失控所作的努力进入60年代,中国外交在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下,在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问题上有所进展①。
但仍然不能避免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尖锐对立。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林彪、江青一伙利用极左思潮插手外交工作,致使中国同许多国家的关系更加冷却甚至恶化。
中国处于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严峻的国际环境。
特别是在1967年5—8月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外交陷入困境,不仅同蒙古、保加利亚、印度、缅甸、肯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英国等国家先后发生严重的外交冲突,而且外交部机关的正常工作也受到造反派的极大冲击②。
1967年夏,我国发生全国范围内的动乱,中央文革小组的重要成员王力、关锋、戚本禹等人趁机介入外交工作。
当时,恰逢香港工人和一些报界人士与港英当局发生严重冲突。
8月4日,首都新闻界召开“支持香港人民抗暴斗争”大会,关锋、戚本禹亲自到会,借机煽动极左思潮。
他们还接见外交部的风云人物,对外交部的工作指手划脚。
8月7日,王力在北京钓鱼台公然发表批判陈毅并要造反派夺外交部的权,提出“‘打倒刘邓陈’的口号为什么不能喊?文化革命革了一年了,竟在外交部出现了这种怪现象,令人深思。
”他煽动造反派说:“我看你们现在权没有掌握,有点权才有威风。
”“那么文明啊!这是干革命!”[2]王力的这番讲话非同小可。
陈毅致礼国庆诗作者:杨建民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8年第2期陈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我党我军的重要领导人,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诗人。
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对国庆之日当然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他生前,曾写出多首赞颂国庆日的诗作,以表达庆贺或瞩望未来之情。
内中情感的深切,非一般诗词作者所能企及。
这里,我们择选陈毅元帅在国庆日或国庆期间所写的部分诗作,来看看这位开国元帅是怎样表达自己国庆情怀的。
《开国小言》1949年10月1日,陈毅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在毛泽东升起国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举行阅兵式后,陈毅在天安门城楼即兴赋诗一组《开国小言》: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
天安门上望,京阙焕新采。
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
天安门上望,红旗翻作海。
万岁涌潮来,军民真主宰。
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
群英共检阅,盛业开万代。
人民庆开国,宇内浸狂欢,幽燕秋花发,从此岁不寒。
革命久从戎,顺利不自期。
盛典今眼见,此生信不虚。
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
拙句何足数,避席让群贤。
这组诗作,激动之情固然突出,可“开国待雅言”“避席让群贤”的谦逊态度同样明显。
这是深知开国艰辛、建国不易的将军的肺腑之言。
《有志者事竟成》1959 年,是国庆十周年。
陈毅写出一首赞颂北京大型建筑工程的白话诗《有志者事竟成———建国十周年北京建筑工程巡礼献辞》,发表在当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
全诗颇长,这里只引数节,以见风貌:人民大会堂,/真伟大,真辉煌。
/只有人民的大民主,/才产生这样的大会堂。
/看那旧世界的狭窄、衰败,/它每况愈下,/它不能这样做,/它也不敢这样想!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联结成一座巨大的宫殿。
/历史文物展览,/从仰韶文化起,/直到如今。
/全部历史被一条红线贯穿着,/就是人民不断争取进步,/最后到人民总翻身。
……我们必将提高到共产主义的水平。
/不管帝国主义者如何咒骂,/我们仍然坚决地走群众路线,/向着强国的目标前进。
单元质量检测(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
”陈毅这首诗真实记录了( ) A.五四运动B.北平和平解放C.开国大典D.“文化大革命”结束解析:选C 中华人民某某国开国大典在隆重举行。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与这首诗相符,故C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某某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
”这说明( ) A.中共决定与某某党派联合执政B.中共致力于建设某某平等的政治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中某某某某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解析:选B 某某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某某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3.阅读下图。
那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解析:选D 1953年的全国人民普选是为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这一年的选举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故D项正确;《共同纲领》的制定是在1949年,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石,排除B项;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不必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排除C项。
4.有人说某某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某某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全民普选基础上建立的,最能反映真正的“某某”,故C项正确。
【创新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
2.概况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会议主题中国所起的作用历史影响日内瓦会议(1954年)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1955年)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红卫兵运动的兴衰中国红卫兵运动的兴衰1966年,在首都北京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震惊世界。
然而,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急先锋”、“生力军”的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仅仅进行两年多以后,即退出了文化大革命的舞台,并作为“再教育”的对象被送往农村,写下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最令人扼腕长叹的一页。
为什么这个文化大革命的宠儿命运会如此短促,笔者尚未见国内有关此类问题的专论。
本文将以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分裂、终结对红卫兵运动的兴衰作一合理之解释。
一1966年5月,随着北京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彭、罗、陆、杨”被打倒,中央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成立,整个北京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
昔日平静的大、中学校的校园里,浮现着不安与骚动。
一些青年学生凭借多年阶级斗争教育、培养出来的政治敏感,意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同“修正主义” 将有一场生死博斗。
5月29日,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数名高中同学出于对学校当局在文化大革命表现出的“迟钝”和“麻木” 的不满,自发地聚集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宣告了红卫兵组织的诞生。
并由地下到地上,由秘密到公开,由非法到合法,由学校到社会,由城市到乡村,由北京到全国。
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三个重大事件实现的。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毛主席对于1966年的五月政治局会议并不满意,一年以后他还耿耿于怀地说:当时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有时只剩我自己,我只好将看法带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去讨论。
这表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受到来自党内的阻力,而且这种阻力还不小,毛主席感到很孤立。
久经政治风雨的毛泽东很善于发现和利用新生的政治力量,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夕,他意外地从江青手中得到了清华附中红卫兵“论造反”的大字报和写给他的一封信。
我们现在无法猜测毛主席当时的心情,但从8月1日他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复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是很激动的,因为他在信中连续使用了三个“热烈支持”,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而且将这封信作为十一中全会的文件。
打开装着那段历史问题的套盒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我们打开最大的一个盒子。
那是1966年6月1日在中国最权威的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色神”。
它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是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移风易俗的伟大事业。
”然而,下一个盒子里是,1966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工农兵群众、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著作的群众运动,开创了劳动人民直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纪元。
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指示,是当前我国文化革命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然而,里面的一个盒子我们打开,那是1967年,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林彪的讲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创举。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挖掉修正主义根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里面的再小些的盒子,我们打开,那是1967年天安门百万革命群众大会上,红卫兵代表的话:“这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革命。
”然而,它的里面,我们再打开一层盒子,那是197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共同发表的编辑部文章:《文化大革命永放光芒》。
那是全国最权威的指导言论。
再打开里面一层的盒子,那是1977年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大会上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那是十一年以前的同一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百万红卫兵,文化大革命在北京如火燎原。
然而,再打开里面套着的另外一个下些的盒子,当我们打开,那是198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中写道:“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陈毅:唯一一位没有走过长征路的开国元帅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06期1901- 1972,四川乐至人,开国元帅十大元帅中唯有陈毅没有走过长征路,他被中央留在南方领导留守部队打游击。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3年的游击战争其艰苦程度也不亚于长征。
他们不但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还推动了南方八省的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又一个战略支点。
不参加长征只因留下打游击“除陈毅留在根据地打游击外,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另外9人都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高尚斌说。
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正躺在利用农舍建起的病房中,带伤的陈毅留下来与项英一起领导南方游击战争。
在红军就要突围的前夜,更多的是战友间的离别之情。
由于这次战略转移是在高度保密中进行的,和留下的数以千计的伤员告别就更是伤情不已。
其中,周恩来与陈毅的壮别是最值得大书一笔的:在病房里,陈毅紧紧地握住前来告别的周恩来的双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是,陈毅毕竟是一位久经血与火洗礼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清楚周恩来行前赶来的目的,除去战友的情分外,还一定负有政治的使命。
因此,他极力地控制住情感,很有风趣地说道:“你们就要走了,快对我说说悄悄话吧!”周恩来首先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意见:你是高级干部,本来应该把你抬走,因为你在江西搞了七八年,有影响,有名望,又懂军事,中央走了,不留下你无法向群众交代。
随后,周恩来又向陈毅传达中央的决定:“你留下参加以项英同志为首的中央分局的工作。
同时,由你出任中央政府留守处主任之职。
你有什么意见吗?”陈毅自然清楚这副担子的分量!姑且不说自己是一个重伤员,单说留下的数以千计的红军伤病员在即将全部沦入敌手的苏区如何才能生存下来,就是一道谁也不敢贸然回答的难题!但是,陈毅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党的困难局面,他只能知难而进。
所以,他十分干脆地说了四个字:“没有意见!”陈毅的五种身份革命者陈毅陈毅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5岁考上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学习染织,受到实业救国的影响。
周恩来的流泪报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文|惠科Article | Hui KeZhou Enlai’s Report in T ears: The Immortal Spirit of Martyrs这是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人不幸遇难牺牲10天后,周恩来在4月19日重庆各界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流泪所作的报告。
“报告”后来以《四八烈士,永垂不朽》为题刊登在《新华日报》上。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为实现和平建国,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了谈判。
10月,毛泽东先行返回延安。
王若飞作为中共的政协代表,和刚到重庆的秦邦宪继续同国民党谈判。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搭乘驻华美军总部飞机回延安,同行人员包括刚从国民党监狱获释的新四军原军长叶挺以及他的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儿子叶阿九、保姆高琼,在巴黎参加完世界职工代表大会的中共城市梦想系列46对话初心“四八”烈士永垂不朽!(1946年4月19日)周恩来若飞!博古!希夷!邓发!黄老先生以及一切遇难的中美朋友、同志和扬眉!你们集体牺牲,你们已成了“四八”烈士。
十天过去了,沉重的十天!沉痛的心,悲愤的泪,残酷的回忆,还有,你们遗留下来的沉重的担子,抑压得我们还只在默默无言中悼念你们。
二十多年来,成千成万的战友和同志,在共同奋斗中牺牲了,但没有一次象你们死得这样突然,这样意外。
突然的袭击,意外的牺牲,使我们更加感觉到这真是无可补偿的损失!二三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生涯,已经把你们锻炼成为人民的英雄,群众的领袖,青年的导师和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你们中,象若飞等七位同志,都经过一二十年共产主义党的教育,已成为久经考验永远忠于人民事业的党的优秀领导者和党的骨干。
你们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你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
现在竟活生生地把你们从我们中间夺去,从中国人民中间夺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不幸!这是中国人民的最大不幸!烈士们!同志们!你们的责任已尽。
我敢向你们保证:有中国人民在,有中国共产党在,有中国一切民主党派和力量在,我们决不让反动派破坏政协、破坏停战、破坏整军的阴谋活动成功。
2梅岭三章导入一同学们,你们会背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吗?(学生一起背诗)大家背得真好,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吗?(学生纷纷回答)对,这是陆游在去世前写给儿子的,是一首绝笔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不起的陈毅将军也曾经写过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梅岭三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诗,共同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怀。
导入二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都有谁吗?(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你们知道这些元帅当中有一位诗人吗?(学生讨论回答)对,他就是陈毅元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陈毅元帅被困梅山时创作的诗歌——《梅岭三章》。
1.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第一章: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倒接法。
按照常理,诗意顺序应是先写开创革命事业的艰难,再谈如今自己面临死亡的感触。
如果诗人按照这个顺序去写,诗歌就会显得太过平常。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临死亡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组诗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凝精聚神,急欲一读。
况且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临死亡的胸怀,而不是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
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
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面前。
2.巧妙用典,尤显悲壮第二章:“南国烽烟正十年”,回首十年革命战争,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红卫兵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2012年10月10日来源:凤凰资讯作者:王民伟当“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二个年头——1967年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陆续发生了“夺权”闹剧。
之后,围绕着支持与反对“革委会”,内乱愈来愈烈,从“文斗”发展到“武斗”。
在北京,造反派们热衷于玩“国际大活儿”,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
新中国成立,英国于1950年1月6日致电中国,承认中国的新政府,并表示愿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互派代办。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以往的旧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清理与废除,但从战略上考虑,与香港、澳门等相关条约未列在清除之列。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极左思想占了上风,也影响了香港局势,一些香港左派也行动起来。
港英当局惶惶不可终日,对罢工、游行的群众采取武力镇压的手段,打死打伤数人,对一些报刊采取了停刊,并逮捕了记者。
这样一来,中国与港英当局的矛盾激化。
1967年5月,香港一家工厂劳资双方发生冲突,工人们进行游行示威时遭到港英警察的武力镇压,开枪打死一人、逮捕数人。
中国外交部对此事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要求港英当局无条件接受中国政府的要求:立即接受中国工人和居民的全部正当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法西斯措施;立即释放全体被捕人员。
惩办凶手,赔偿损失,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5月19日,北京举行10万人群众大会,抗议港英当局的暴行。
在中国与港英当局矛盾日益激化时,《人民日报》以“血腥大屠杀”为题,报道港英警察开枪打死打伤二三百人,有意夸大只死一人的事实。
《人民日报》6月3日发表社论,号召香港市民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推翻港英当局的反动统治。
周恩来总理针对发生的一系列事端,立即召开了外交部、外办、港澳工委等单位的会议,强调同港英当局斗争要严格遵守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批评了有关部门在香港问题上过左的做法是无政府主义思潮。
香港的工作照搬国内红卫兵做法,行不通。
周总理还质问有关单位:“越搞越大的目的是什么?”毛主席1970年12月18日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时说:“1967年夏天外交部闹得一塌糊涂,有一个半月失去掌握,这个权掌握在反革命手里。
“文革”期间周恩来的联络员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3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
各地学生热烈响应号召停课闹革命,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高举造反大旗,踢开党委闹革命。
全国党政领导机关相继瘫痪,指挥功能丧失,国家政治经济陷入混乱。
用什么办法才能减少风险和损失?周恩来最终想出设联络员的办法。
周恩来选择的联络员个个精明能干,对党忠诚,办事谨慎。
他们不占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编制指标,但人人都身处中央机关各个领域,熟悉“文革”各个方面的新动向,能如实反映情况,供他及时正确决策。
总理联络员——在“文革”中是神秘职务,当年在中央机关功能特殊,影响深远。
1966年9月初,在外交部指定余湛为联络员余湛是湖北人,新中国成立前长期在部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调外交部苏联东欧司供职,担任过司长,协助周总理及陈毅副总理管理苏联东欧国家的外事事务,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熟悉外交工作。
“文革”中除担任过周总理的联络员外,还担任过驻外大使,“文革”后任外交部副部长。
周总理让他担任联络员的起因是:1966年8月底,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不久,北京54中的20多名红卫兵小将就利用大串联的机会,长途跋涉经过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呼伦贝尔到达边境小城满洲里,他们热烈响应毛主席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号召,满怀革命激情,佩戴红卫兵袖章,集合在火车站的站台上,高举毛主席像和红旗、标语,准备采取行动拦劫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火车一到站,他们就不顾我方站台工作人员阻拦,迅速冲上国际列车争先恐后刷糨糊,张贴标语和毛主席像,散发“反苏修”传单。
苏方列车员遭遇突然袭击,起初茫然不知所措,清醒后纷纷恼怒地动手撕下标语和毛主席像,驱赶红卫兵。
红卫兵受到阻碍,怒火冲天。
于是双方形成推搡、扭打、叫骂的混乱局面。
此时,红卫兵立即在火车站用俄语高喊反苏口号,并发表“反苏修”演说,号召苏联乘客回国后起来造反,推翻苏共叛徒集团。
国际列车上的乘客,对红卫兵的突然举动奇怪、惊讶,有些人还拿照相机拍照记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