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检验指导书修改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
Incoming Inspection Working Instruction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定IQC的作业程序,确保检验按规定的程序执行2.范围:适用于所有原物料的检验3.职责:3.1 IQC检验员负责每批物料的检验、记录和标识3.2 QA组长/ QA工程师负责对不良物料的处理3.3. QA工程师负责发出SCAR(供应商纠正措施要求单),追踪其状况,并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3.4 IQC检验员负责核对每批物料是否符合MMSJ环境管制物质规范4.检验方法及检验工具:4.1 颜色:比对样品,目视4.2 尺寸:直尺量测4.3 材质:比对样品4.4 其他:目视5.抽样计划:5.1 参见《质量控制计划》进料检验部分6.检验程序:6.1 仓库接到物料并核实无误后,将D/O放在对应的原物料上,并通知IQC进行进料检验6.2 IQC检验员接到仓库的通知后,先根据《批准的供应商清单》核对供应商是否为经过批准的A VL供应商,再核对D/O上的型号与实际原物料型号是否相符,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6.3 根据D/O上的数量确定抽验量,抽取样品时应做到随机抽样,抽验计划见第5项6.4 对抽样的样品进行检验,检验方法及检验工具参见第4项,检验标准参见《原物料质量检验标准》6.5 如检验合格,IQC检验员需填写《IQC检验记录》,并在D/O上盖IQC检验合格章交还仓库;贴IQC检验合格标签(绿色)进行标识6.6 如检验不合格,IQC需填写《IQC检验记录》记录不良项目和数量,并在D/O上盖IQC不合格检验章交还仓库,通知QA组长/QA工程师对不良品进行确认和处理;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物料需贴上“待处理”标签进行标识6.7 IQC进行进料检验时,如果发现任何一种下列情况,1.ICP报告过期2.供应商保证书过期3.物料外箱未粘贴GP标签; 应在检验报告中记录不良的情况,并对此批原物料用“on hold the lot ”(待处理)作不合格品标识,并放置在环境不良品区,同时向其主管及环境管理者代表汇报6.8 QA组长/QA工程师接到不合格通知后需对不良品进行确认,汇同采购作出对不良批的处理决定,并将决定和处理结果记录于《IQC检验记录》中,当处理意见发生分歧或不能决定时报总经理批准6.9 环境物质不良品不可以特采6.10对不良品的处理方式:RTV-----退回供应商:IQC检验员需填写《退货单》,并在《IQC检验记录》中注明退货单编号;Waive------------特采:当出货要求紧急时可实行,通知项目经理得到客户质量部门许可并由项目经理在检验报告“特采”栏签字批准后才能执行;Sorting-----------分选:当供应商无法及时补货、影响到交货期,但又不能特采的情况下,可进行分选。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或配件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进料检验的操作提供准确的指导,确保检验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检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所有进料检验工作,包括原材料、配件、半成品等的检验。
三、检验要求1. 检验标准: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方面的要求。
2. 检验设备:准备必要的检验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光学显微镜、拉力试验机、化学分析仪器等。
3.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包括目视检查、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分析等。
4. 检验记录:对每次检验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进料批次、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结果等信息。
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检验流程1. 接收进料:接收进料时,应与供应商确认进料的数量和规格是否与订单一致,并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明显的损坏或污染。
2. 样品抽取:根据检验要求,从进料批次中随机抽取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检验准备:根据检验要求,准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和试剂,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验操作:按照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操作,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分析等。
5. 检验结果判定:根据检验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6. 检验记录:对每次检验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进料批次、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结果等信息。
7.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进料,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工等。
五、质量控制1. 检验频率:根据进料的特性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检验频率,确保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 检验记录的保存:对于每次检验的记录,应保存一段时间,以备后续追溯和分析。
3. 检验结果的分析:定期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进料质量。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进料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适合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的工作人员,包括质量控制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人员。
三、作业流程1. 检验前准备1.1 根据采购定单和物料清单,确认所需检验的物料种类和数量。
1.2 准备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1.3 准备检验所需的标准样品和相关文件资料。
2. 检验操作2.1 根据物料的特性和检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2.2 按照检验项目和要求,对进料进行检验。
2.3 使用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物理性能、化学成份、外观等方面的检验。
2.4 根据检验结果,判断物料是否合格。
2.5 对不合格的物料,进行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退货、返工等。
3. 检验记录和报告3.1 对每一个检验项目,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
3.2 对不合格的物料,记录不合格原因和处理措施。
3.3 生成检验报告,包括检验项目、结果、标准要求等信息。
3.4 将检验报告归档,以备后续追溯和审查。
四、作业要求1.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和标准。
2. 检验仪器设备应经过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3. 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4.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清晰、准确、完整,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判断。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应佩戴相关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2. 检验过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对于有毒、易燃、易爆等危(wei)险物料,应按照像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储存。
六、常见问题解答1. 什么是进料检验?进料检验是指对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进料检验的重要性是什么?进料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进料的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合格物料,避免不良品进入生产过程,从而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产品质量。
XXX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首检样品检验
成批进料检验
过程指导
●根据到货日期、到货品种、规格、数量等,准备来料验收
●来料后,放于待检区,粘贴待检标示,通知进料检验专员进行检验
●检验时,如无法判定合格与否,请技术部,请购部门派人员会同验收
●检查来料品种、规格、数量、包装情况,并将进料供应商、品名、规格、数
量、验收单号码等,填入相关记录表内
●出具检验报告,交品质储主管审核
●审批后的检验报告,作为放行通知,办理入库手续
●对来料按检验批号提示入库,发放,使用
●进料检验专员对抽样的样品进行储存盒保管
●按规定期限和方法,进行进料检验记录
●进料检验记录、供应商交货记录及检验异常处理记录、每月都需汇总、分析●依检验情况对检验规格提出改善意见或建议
注意事项
⊙收到检验单后2日内,进料检验完毕
⊙检验员执行检验时,必须抽样检验,不得主观判定合格与否
⊙紧急需要的进料,予以优先办理
⊙只有合格品才能入库、发放、使用,不合格物料禁止入库
⊙进料属OEM客户自行待料者,判定不合格时,请业务部联络客户处理。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进料检验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进料进行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档旨在提供进料检验作业的详细指导,包括检验流程、检验项目、检验标准等内容。
二、检验流程1. 样品接收与登记1.1 样品接收:由物流人员将进料样品送至检验部门,并与送样单进行核对。
1.2 样品登记:检验员根据送样单上的信息,在样品登记簿上登记样品的基本信息,包括样品名称、批次号、供应商等。
2. 样品准备与处理2.1 样品分包:根据检验需要,将收到的样品按照批次号进行分包,确保每个批次的样品能够独立进行检验。
2.2 样品标识:对每个样品进行标识,包括样品编号、批次号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跟踪与管理。
2.3 样品处理: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研磨、溶解等。
3. 检验项目与方法3.1 检验项目:根据不同的进料类型和产品要求,确定需要进行的检验项目,如外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
3.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检验方法,如目视检查、色谱分析、拉伸试验等。
4. 检验标准与要求4.1 检验标准: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确定进料的检验标准,确保进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4.2 检验要求:根据检验标准,确定进料的各项指标要求,如含量范围、外观要求等。
5. 检验过程与记录5.1 检验过程:按照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样品的检验操作,包括样品的准备、仪器的调试、数据的采集等。
5.2 检验记录:将检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编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判断。
6. 结果判定与处理6.1 结果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和检验标准,判断样品是否合格,如超过限定范围的指标则判定为不合格。
6.2 处理措施:对于不合格的样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退货、返工等。
7. 报告编制与归档7.1 报告编制:将检验结果整理成检验报告,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以便于供应商和内部部门的查阅。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原材料和物料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指导书旨在规范进料检验的作业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二、作业目的1. 确保进料的质量符合产品制造的要求;2. 防止不合格原材料或物料进入生产流程,影响产品质量;3. 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三、作业内容1. 进料检验的范围:涵盖所有进入生产环节的原材料和物料。
2. 进料检验的项目:根据产品制造的要求,确定进料检验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
3. 进料检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设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进料检验的标准:制定进料检验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内部标准等,确保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5. 进料检验的流程:(1) 接收进料:由仓库人员接收进料,并进行必要的登记和记录。
(2) 取样:按照取样计划,从进料中取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检验准备:根据检验项目和方法,准备相应的检验设备、试剂和标准。
(4) 检验操作:按照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检验操作,记录检验结果。
(5) 结果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和标准,判定进料的合格与否。
(6) 处理不合格品:对于不合格的进料,按照企业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修等。
(7) 结果记录:将检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记录表中,并进行归档保存。
(8) 报告生成:根据需要,生成进料检验报告,包括检验结果、不合格品处理情况等。
(9) 信息反馈: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供应商或相关部门,促使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四、作业要求1. 检验人员:进料检验应由经过培训和合格考核的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检验设备:使用符合要求的检验设备,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验环境:确保进料检验的环境符合要求,避免外界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 检验记录:检验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检验结果,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1. 检验目的和范围进料检验是指对原材料、辅助材料等进料品质进行检验,以确保所进料的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可靠性。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进料检验的生产环节。
2. 检验依据本作业指导书的检验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标准:- 国家标准:根据产品所属行业的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验。
- 企业内部标准:根据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要求进行检验。
3. 检验设备和工具3.1 检验设备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选用适当的检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设备:-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重量。
- pH计:用于测量酸碱度。
- 密度计:用于测量密度。
- 粒度分析仪:用于测量颗粒大小。
- 熔点仪:用于测量熔点。
- 红外光谱仪:用于分析化学成分。
3.2 检验工具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选用适当的检验工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具:- 试管、烧杯、容量瓶等常见实验器材。
- 温度计、计时器等辅助工具。
4. 检验项目和方法4.1 外观检验对进料的外观进行检验,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产品要求,判断是否存在明显的异物、变色、变形、异味等现象。
4.2 成分检验根据产品要求,对进料的成分进行检验。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化学分析:通过化学试剂和仪器,对进料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光谱分析:利用红外光谱仪等设备,对进料进行光谱分析,判断其化学成分。
- 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等设备,对进料进行元素含量的测定。
4.3 物理性能检验根据产品要求,对进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验。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密度测定:使用密度计等设备,测定进料的密度。
- 熔点测定:使用熔点仪等设备,测定进料的熔点。
- 粒度分析:使用粒度分析仪等设备,测定进料的颗粒大小。
- pH值测定:使用pH计等设备,测定进料的酸碱度。
5. 检验记录和报告在进行进料检验时,应及时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信息,并生成检验报告。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可靠性。
本文档旨在提供进料检验作业的指导,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检验标准与要求1. 检验标准: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规格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方面的要求。
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如目测、测量、试验等。
3. 检验设备:准备好必要的检验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验人员:确保检验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操作检验设备和判断检验结果。
三、进料检验流程1. 接收原料:接收到原料后,核对送货单和货物标识,确保货物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外观检验:对原料的外观进行检验,包括表面是否有破损、污染、变形等情况。
3. 尺寸检验:根据产品要求,对原料的尺寸进行检验,包括长度、宽度、厚度等。
4. 物理性能检验:根据产品要求,对原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验,如硬度、强度、耐磨性等。
5. 化学成分检验:根据产品要求,对原料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6. 检验记录:对每一批次的原料进行检验记录,包括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信息。
四、检验结果处理1. 合格品处理:对检验结果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入库处理,确保合格品的隔离和保管。
2. 不合格品处理:对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退货、返修或报废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生产环节。
3. 异常情况处理: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如检验设备故障、标准变更等,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五、质量管理措施1. 建立检验标准库:建立并维护原料的检验标准库,确保检验标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定期考核,确保检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3. 检验设备维护: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2高度、腿宽度、腰厚度须符合表1规定(摘自GB706-2008)
表1
6.3弯曲度须符合表2规定(摘自GB706-2008)
表2
文件非经许可不准影印
6.4长度须符合表3规定(摘自GB706-2008)
表3
文件非经许可不准影印
6.6工字钢、槽钢锈蚀等级应达到C级以上,根据GB8923-88的规定,钢材表面四个锈蚀等级分别
以A、B、C和D表示,其文字叙述如下:
A:全面地覆盖着氧化皮而几乎没有铁锈的钢材表面;
B:已发生锈蚀,并且部分氧化皮已经剥落的钢材表面;
C:氧化皮已因锈蚀而剥落,或者可以剥除,并且有少量点蚀的钢材表面;
D:氧化皮已因锈蚀而全面剥落,并且已普遍发生点蚀的钢材表面。
6.7化学成份
6.7.1 工字钢、槽钢之化学成份须符合表5规定(摘自GB700-2006)
表5
文件非经许可不准影印
6.8力学性能
6.8.1 工字钢、槽钢之力学性能须符合表6规定(摘自GB700-2006)
表6
文件非经许可不准影印。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确保进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进料检验的作业指导书,包括五个部分:进料检验的目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标准和记录要求。
一、进料检验的目的:1.1 确保进料的质量:进料检验的首要目的是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质量符合生产要求,以避免不合格的原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2 确保进料的安全性:进料检验还要确保进料的安全性,以防止含有有害物质或超过安全标准的原料被使用,从而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1.3 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进料检验,可以及时发现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二、检验项目:2.1 外观检验:外观检验是进料检验的基本项目之一,包括外观质量、尺寸、颜色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进料的外观符合要求。
2.2 物理性能检验:物理性能检验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密度等方面的测试,以评估进料的物理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2.3 化学成分检验:化学成分检验是对进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以确保进料的成分符合要求。
三、检验方法:3.1 目测检验:目测检验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通过人眼观察进料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来评估其质量。
3.2 仪器检测:仪器检测是一种精确的检验方法,通过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进料进行测试,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和结果。
3.3 抽样检验:抽样检验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检验方法,通过从进料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检验,以代表整批进料的质量。
四、检验标准:4.1 国家标准:根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制定进料检验的标准,以确保进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国家要求。
4.2 行业标准:根据所属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制定进料检验的标准,以确保进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行业要求。
4.3 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制定进料检验的标准,以确保进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企业要求。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进料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进料质量符合要求,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公司所有进料检验人员。
三、定义1. 进料检验:指对进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的过程。
2. 进料检验人员:指负责进行进料检验工作的员工。
四、作业流程1. 接收进料a. 进料检验人员应在进料到达时进行接收,并记录相关信息,如进料批次、供应商、数量等。
b. 检查进料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污染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c. 将进料送至指定的检验区域。
2. 准备工作a. 进料检验人员应根据进料的特性和要求,准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和工具。
b. 检查检验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如有问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3. 进行检验a. 根据进料的质量标准和检验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项目。
b. 检验项目可以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
c. 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d. 检验人员应记录检验结果,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4. 处理检验结果a. 根据检验结果,判断进料的合格与否。
b. 合格的进料应及时入库,并进行相应的标识和记录。
c. 不合格的进料应按照公司的不合格品管理程序进行处理,如退货、返修等。
d. 检验人员应将检验结果及处理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后续跟踪和处理。
五、安全注意事项1. 进料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作业时,应严格遵守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
2. 使用检验设备和工具时,应注意操作方法,防止误伤或设备损坏。
3. 对于有毒、易燃、易爆等特殊进料,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确保安全。
六、记录和报告1. 进料检验人员应及时记录检验结果和处理情况,并按照公司的文件管理要求进行归档。
2. 检验结果和处理情况应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培训和评估1. 公司应定期组织进料检验人员的培训,确保其掌握最新的检验标准和操作方法。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进料的检验,可以确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指导相关人员进行进料检验工作,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任务目标1. 确保进料的质量符合产品要求,避免因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问题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
2. 提高进料检验工作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浪费。
3. 规范进料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每一步骤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三、任务内容1. 进料检验工作流程1.1 接收进料:接收到进料后,进行清点和记录,确保进料数量与送货单一致。
1.2 样品抽取:按照抽样计划,从进料中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1.3 样品准备: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标识、编号,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样品研磨、样品溶解等。
1.4 检验项目选择:根据产品要求和进料特性,确定需要进行的检验项目。
1.5 检验方法选择: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
1.6 检验操作:按照检验方法要求,进行样品的检验操作,记录检测数据。
1.7 结果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和产品要求,判定进料是否合格。
1.8 处理不合格进料:对不合格的进料,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退货、返工等。
1.9 结果记录和报告:将检验结果记录和报告进行归档,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2. 进料检验项目和标准2.1 进料外观检查:检查进料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污染、无损伤等。
2.2 尺寸检验:测量进料的尺寸是否符合产品要求。
2.3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进料中的化学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2.4 物理性能测试:对进料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如强度测试、硬度测试等。
2.5 包装检验:检查进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无异味等。
3. 进料检验记录和报告3.1 进料检验记录:对每一批次的进料检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
3.2 进料检验报告:对进料检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档,形成进料检验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进料检验的作业指导书。
一、进料检验的目的及意义1.1 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进料检验的首要目的是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1.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进料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原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的生产中断或不良品率上升。
1.3 降低生产成本:进料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原材料的问题,避免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从而减少废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进料检验的步骤及要求2.1 样品采集:根据采购合同或相关标准,按规定的样品数量和采样方法对原材料进行采集。
2.2 检验项目: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质量要求,确定需要进行的检验项目,如外观、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
2.3 检验方法: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进料检验的标准及判定3.1 检验标准: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确定原材料的检验标准,包括合格标准和不合格标准。
3.2 判定方法:根据检验结果与检验标准的比较,判断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确定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3.3 处理措施:对于不合格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退货、返工、报废等,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生产环节。
四、进料检验的记录与报告4.1 检验记录:对每次进料检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
4.2 检验报告:根据检验记录,编制进料检验报告,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3 档案管理:对进料检验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档案管理,确保其可追溯性和保存完整性。
五、进料检验的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进料检验的效果和实施情况,对检验项目、方法、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
5.2 培训与提升: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对进料检验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作业目的进料检验是指对原材料、零部件等进料品质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进料检验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作业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零部件、包装材料等的检验。
三、作业流程1. 检验计划制定- 根据产品要求和相关标准,制定进料检验计划。
- 确定检验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案。
- 制定检验方法和标准。
2. 进料接收- 接收进料,并进行记录。
- 根据进料单据和标识,核对进料的数量和规格。
3. 样品准备- 根据检验计划,选择样品并进行准备。
- 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4. 检验操作- 根据检验计划和方法,进行各项检验操作,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物理性能检验等。
- 记录检验结果,并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
- 如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或者实验。
5. 检验记录- 将检验结果准确记录在检验记录表中。
- 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判定结果等。
6. 不合格品处理- 对于不合格品,按照像关程序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工、报废等。
- 记录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并进行追踪和分析。
7. 检验报告- 根据检验记录,编制检验报告。
- 报告中应包含进料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判定结果等。
四、作业要求1.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和标准。
2. 检验设备应符合相关规定,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准确、完整、可追溯。
4. 不合格品的处理应按照像关程序进行,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五、作业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检验方法和标准。
2. 检验人员应保持检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检验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妥善保存,便于追溯和分析。
六、作业评估1.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进料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原材料和进货产品进行检验,可以保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
进料检验涉及到材料的外观、尺寸、化学成分以及物理性能等方面的评估。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进料检验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二、作业准备1. 确定检验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原材料和进货产品,需要准备相应的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应明确各项检验指标及其要求。
2. 准备检验设备:根据检验标准确定所需的检验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并校准准确。
3. 准备检验记录表:为每一批次的进料检验准备检验记录表,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三、检验流程1. 样品接收:对每一批次的样品进行编号和记录,确保样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2. 外观检查:根据检验标准,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包括表面是否平整、无明显缺陷等。
3. 尺寸检验: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样品进行尺寸检验,确保尺寸符合要求。
4. 化学成分分析:根据样品的化学成分要求,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成分符合要求。
5. 物理性能测试:根据样品的物理性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如耐磨性、拉伸强度等。
6. 检验结果评估:根据各项检验结果,评估样品是否合格。
7. 检验记录和报告编制:将检验结果记录在检验记录表中,并编制进料检验报告。
四、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检验标准,并确保检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检验设备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样品的处理和保存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防止样品的污染和损坏。
4. 在检验中发现样品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协商解决措施。
五、结果评估和处理1. 合格品:检验结果符合标准要求的样品。
2. 不合格品: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样品。
不合格品应根据公司的相关流程进行处理,如退货、修复或报废。
3. 数据分析: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进料检验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或者配料进行检验,以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配料符合质量要求,并能满足生产过程中的需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确保进料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检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配料、辅助材料等。
三、检验设备和工具1. 检验设备:根据不同的原材料或者配料,选择合适的检验设备,如显微镜、天平、pH计、电导仪等。
2. 检验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试剂瓶、容器、量杯、试管、移液器等。
四、检验操作步骤1. 检验前准备:a. 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准备所需的检验设备和工具。
b. 清洁检验设备和工具,确保无任何污染。
c. 检查检验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如需要校准,则进行校准操作。
2. 样品采集:a. 根据检验计划,确定样品采集点和采集时间。
b. 使用合适的容器采集样品,并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c. 根据样品特性,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以便进行多次检验。
3. 样品准备:a. 对于固体样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样品的研磨、筛分等处理。
b. 对于液体样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样品的稀释、过滤等处理。
4. 检验操作:a. 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将样品放置在适当的容器中。
b. 使用合适的检验设备和工具,进行检验操作,如测量分量、测量pH值、测量电导率等。
c. 记录检验结果,并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5. 结果判定:a. 根据检验项目的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
b. 如果结果符合要求,则接受样品;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拒绝样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 结果记录和报告:a. 将检验结果记录在检验记录表中,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
b. 根据需要,生成检验报告,并存档备查。
五、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2.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护目镜等。
3. 检验设备和工具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进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减少不合格产品的流入生产线,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指导书适合于所有进料检验作业。
二、定义和缩写2.1 进料:指用于生产的原材料、配料、零部件等物料。
2.2 检验:对进料进行质量和性能的检测和评估。
2.3 合格:符合规定标准的进料。
2.4 不合格: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进料。
2.5 NCR:不合格品报告(Non-Conformance Report)。
三、责任和权限3.1 进料供应商质量部门负责提供进料的质量文件和相关信息。
3.2 进料检验员负责对进料进行检验,并填写检验记录。
3.3 进料检验主管负责审核检验记录,并决定是否接收进料。
3.4 生产部门负责接收合格的进料,并进行生产作业。
四、作业流程4.1 进料检验员收到进料供应商提供的进料,并核对进料的数量和规格是否与定单一致。
4.2 进料检验员根据进料的特性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检验方法和设备。
4.3 进料检验员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对进料进行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化学成份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
4.4 进料检验员根据检验结果判断进料的合格性,并填写检验记录。
4.5 进料检验主管审核检验记录,确认进料的合格性。
4.6 合格的进料交由生产部门,并记录进料的批次信息。
4.7 不合格的进料填写NCR,并通知进料供应商进行整改或者退货处理。
4.8 进料供应商整改后,重新提供进料,并进行再次检验。
五、作业要求5.1 进料检验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培训。
5.2 进料检验员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3 进料检验记录应完整、准确地记录进料的检验结果和批次信息。
5.4 进料检验主管应及时审核检验记录,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5.5 进料供应商应及时提供进料的质量文件和相关信息,并确保进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5.6 不合格的进料应及时进行整改或者退货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生产线。
深圳市海正和科技有限公司
A/1
编制
1.0目的:
明确进料品质验收标准,规范检验动作,使检验、判定标准能达到一致性。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司所有进料检验。
3.0职责:
采购部:负责物料的采购。
品管部:负责所有进料的检验工作。
4.0检验内容
5.0检验方式
包材类:以数量为单位进行抽检,具体依MIL-STD-105E二级检验水准单次抽样计划抽样检验及判定。
检验判定依C=0(不接受不良品)
油墨助剂类:依批号进行检验,每批次抽查1KG,确保每批次抽查到位,并保留油墨之批次样品50G以备查验。
检验判定依C=0。
色粉:依批次进行检验。
(每批抽50G)检验判定依C=0
辅助材料类:依批次进行检验。
(每批抽50G或最小包装量)检验判定依C=0 6.0相关记录
《进料检验记录表》 HZL-03-033-01
《来料检验报告表》 HZL-02-015-01A
《油墨粘度检验记录表》 HZL-02-015-0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