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设计2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2.75 MB
- 文档页数:93
选择的问题是: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3.实验材料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
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
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掌控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影响、控制和调节环境或局面的程度感受。
在心理学领域,掌控感被认为是人类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较高的掌控感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效益,如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幸福感,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控感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
这些实验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和任务,探究了掌控感对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通过实验证实,掌控感与个体的情感状态、抑郁症状以及压力反应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还与个体的自我观念、动机和行动倾向相关。
本篇长文将重点介绍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
我们将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更全面地了解掌控感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究掌控感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部分是指文章整体呈现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对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1. 引言: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背景,并渐进式地引入文章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同时,本节还提供了对后续章节内容的简要预览。
2. 正文:2.1 实验设计: 详细描述了所进行的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方法。
包括实验的参与者选取方法、实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实验条件设置等等。
该部分还介绍了实验变量、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2.2 实验过程: 具体记录和阐述实验的进行步骤和主要操作。
包括实验的开始、实验者对实验参与者的指导、实验的时间安排和持续时间、实验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式等等。
2.3 实验结果: 提供实验结果的详细信息和相关数据。
可以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方式将实验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是获取可靠和有价值数据的关键步骤。
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你想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这看似简单,实则至关重要。
一个清晰、具体且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比如,你是想探究压力对记忆能力的影响,还是想了解社交环境对个体情绪调节的作用?研究问题的明确有助于确定实验的变量、方法和预期结果。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创新性。
可行性意味着你有条件和资源来实施这个实验,包括被试的获取、实验设备的可用性等。
创新性则要求你的研究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者为已有的理论和观点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二、确定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元素,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因素,它被认为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例如,在研究睡眠时长对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时,睡眠时长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是被测量和观察的反应变量,是研究者想要预测和解释的结果。
在上述例子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就是因变量。
控制变量则是那些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例如,被试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实验中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三、选择合适的被试群体被试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具有重要意义。
被试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你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例如,如果你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那么选择的被试应该是青少年,而不是成年人或儿童。
同时,要考虑被试的数量。
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而样本量过大则会增加实验的成本和难度。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计算所需的最小样本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被试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性较高的被试群体可能会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也可能限制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
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
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
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
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一、确定课题(一)课题的来源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二)实验类型的确定一般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因素型实验,一种是函数型实验。
(三)问题的陈述在课题确定和实验类型明确后,如果用假设的形式提出,那就更加符合科学原则。
二、选择被试选择被试的原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照问题的性质选择被试,另一种是依照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三、实验的控制与测定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都要进行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确定检查点和自变量范围等方面。
对反应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指导语、实验仪器和材料选择等实验过程的控制上。
在心理实验中,要求反应指标应该具有有效性、客观性和数量化等特征。
四、实验结果的统计心理学研究的资料常常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和描述性资料等类型。
实验和观察到的资料应该应用统计方法加以整理并制成图表。
在图表中标出各种数值。
对结果分析应该用统计法,或者假设检验给以证实或否定。
五、撰写论文实验完成后需要做实验报告。
完整的实验报告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一、自变量及其控制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常常称为刺激变量,它由主试选择、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知识点解析在考研心理学的众多知识点中,实验设计无疑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有助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对未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者为了回答某个科学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实验条件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观察和测量因变量的变化。
它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这三个关键概念。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变化的因素,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变量,而控制变量则是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研究重点的因素,需要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包括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避免了实验处理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可能会因为被试个体差异而导致误差。
被试内设计则是让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它能够有效控制被试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但可能存在顺序效应,即前一次实验处理对后一次实验处理产生影响。
混合设计则结合了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既有被试间变量,也有被试内变量。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并根据已有理论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假设。
假设应该是具体、可检验的。
2、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清晰地界定实验中要操纵的自变量和要测量的因变量。
3、控制无关变量尽可能排除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比如环境、被试的情绪状态等。
4、选择实验设计类型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5、确定被试和抽样方法明确实验的被试群体,并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6、安排实验流程详细规划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实验的时间、地点、设备等。
实验心理学教案实验心理学教案一课题: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3. 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批判性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设计的要素、类型;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难点:如何根据不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如米尔格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等,引发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提问学生从这些案例中能发现实验心理学的哪些特点。
二、讲解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主要研究内容1. 讲解:“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来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举例说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感知觉、学习与记忆、情绪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三、探讨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1. 提出问题:“一个好的实验设计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 结合具体例子详细讲解每个要素的含义和作用。
四、分析实验设计的类型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如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混合设计等。
2.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五、案例分析展示一个具体的实验研究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实验设计类型、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等。
六、小组活动给定一个研究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类型、具体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等。
七、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实验设计在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围绕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要素和类型。
教材中对这些内容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