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66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对仗、平仄、意象等。
2.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3. 分析古代诗歌的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学会分析古代诗歌。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内涵,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古代诗歌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代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对仗、平仄等。
2. 提问: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1. 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2.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三、诗歌分析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
2. 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各组分享分析结果,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谈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代诗歌。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代诗歌鉴赏里的一个关键环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你知道吗,古代诗歌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而语言就是那把打开盒子的钥匙。
这语言啊,有的像欢快的小溪,潺潺流淌;有的像深沉的海洋,蕴含无尽奥秘;有的像绚丽的烟花,瞬间绽放光彩。
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那孩子一开始对诗歌语言那是一脸懵,觉得那些古人说话咋这么绕。
有一次我们讲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孩子就问我:“老师,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说看到月光以为是霜嘛。
”我笑着跟他说:“孩子呀,你可别小看这两句,你想想,李白为啥不说‘地上雪’或者‘地上冰’,偏偏说‘地上霜’呢?”他眨巴着眼睛摇摇头。
我就接着给他解释:“霜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又冷又清寂?李白当时一个人在他乡,看到这月光,心里那种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感觉,一下子就通过‘霜’这个字给表现出来啦。
”这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咱再来说说诗歌语言里的用词。
有的诗人用词那叫一个精准,一个字就能让整首诗活起来。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王安石为了这个字那可是绞尽脑汁,换了好几个,最后定下“绿”,一下子就把春风拂过,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写活了。
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想想,这一个“闹”字,是不是让你感觉满枝头的杏花都在欢腾,春天热闹得不行?诗歌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比喻、拟人、夸张,那是花样百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夸张的手法,把庐山瀑布写得那叫一个壮观,好像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一条银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新奇呀,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了春风的灵巧。
还有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溜?总之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你得细心去琢磨每个字、每个词,感受诗人藏在里面的心思和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永州一中唐检民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