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磐石市松山中学八年级语文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八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积累文中生字词、文学常识二、合作探究:1、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3)究竟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2.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三、精讲点拨:四、巩固检测:1、注音、填字:挟()着踱()来踱去诧()异懊()悔郝()叟qí()dǎo()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为背景,刻画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3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
A、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B、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C、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D、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E、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F、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G、对亡国的悲痛。
H、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朱自清和其代表性作品《背影》,了解青年成长问题和亲情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朱自清以及《背影》文本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身边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背影》。
这篇作品是朱自清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父亲为儿子背影的羞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父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亲情之重要和青年成长问题。
通过本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青年时期的爱与亲情。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也同样可以得到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法——通过听讲解、朗读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全面认知这篇文章。
2. 听说法——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看图法——通过图像教学或者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4. 演示法——让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5. 课堂互动法——让学生互相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班内比赛等形式进行互动,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 预习环节:预习《背影》的内容,以及朱自清的作品创作脉络。
2. 导入环节:以亲情故事或者朱自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引出本篇课文《背影》。
3. 阅读环节: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反复讲解,强化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4. 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5. 思考环节:围绕文章中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课题7、最后一课(第2课时)主备人班级七年时间学习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1.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小说的要素。
3. 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合作探究】3、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论述?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什么事啦”这句话?5、听到钟声和号角,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6、小弗朗士为什么会“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7、仅写了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8、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描写来结尾,好在哪里?审阅人:时间:【检测过关】一、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答:()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阅读。
(一)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写。
B. 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2. 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案_初二语文教案◆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文章由收集。
侧重展示:《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本课教学旨在立足于学生充分的预习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在互动交流和展示中熏陶情感,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由爱国主义主题互动导入。
二、我的积累请学生按照课前的布置来展示积累的知识卡片。
展示内容可以包括词句积累、作者情况介绍、背景介绍、文学常识、文题理解、文章结构等。
三、我的展示1、感情朗读展示。
(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选出朗读代表。
明确朗读段落。
其他小组讨论: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
(3)个体范读。
(4)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5)请学生畅谈本课预习感受2、互动研讨展示(1)根据预习课的自主、合作学习和《预习稿》,你觉得我们全班的互动探讨环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教师板书互动探讨关键词。
(3)小组根据关键词展开对文章的互动探讨讨论。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挟.着〔〕戒.尺〔〕踱.来踱去〔〕督.学〔〕诧.异〔〕郝叟..〔〕〔〕..〔〕〔〕惩罚宁.可〔〕钥匙..〔〕〔〕哽.住〔〕〔2〕理解词义[①宛转:②征发:③祈祷:④懊悔:〔3〕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②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
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
2、二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写出文中你认为需要补充且应该积存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要紧人物。
思考:本人要紧写了哪几个人物?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小说有三要素:、、。
情节一般能够分为:、、、。
情节是故事发生、进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作是人物性格的进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进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小说以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情况节进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故事的进展:。
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按情节的进展,分为三层: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
〔四〕三读课文,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1、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2、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最后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第0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理清故事情节,感受选材角度的巧妙。
2.抓住细节描写,去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内心。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高考要求: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知识链接:、写作背景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被誉为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在他25岁那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这篇小说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在两年后出版了一部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这本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李庆兰审核:东山七年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0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都德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能理清课文的结构;分析小弗郎士的作用。
【学法指导】首先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将课文读完整;然后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小说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3)小说情节的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有序幕(开端前)和尾声(结局后)。
(4)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小说的分类:按篇幅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按题材有历史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
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独立预学(一)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自然段序号,并勾画生字、生词(二)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后,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1.读一读,为加点字注音郝叟..懊悔..字帖.诧.异强迫..踱.步哽咽..惩.罚2.辨一辨,留心多音字的用法(注音组词)帖柏宁3.认一认,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注音组词),请你再写出两组来喧暄渲4.解词(你还查了哪些,也请写在下面)征发:布告:踱来踱去:懊悔:责备: 祈祷:(三)速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段意。
,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德意志帝国,企主要人物,纪念这最后一课。
扬组内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哦!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最后一课》导三答案:课前导学:1、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教书事业,严肃认真关爱学生。
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憎之情,受人尊敬的老师。
归纳本文中心:本文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塑造了小学生小弗朗士和老师韩麦尔典型形象,反映法国人民强烈爱国之情。
课中导学:讨论一:.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
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讨论二: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成“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生动形象说明如果法国人民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表达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导学3阅读答案:1、表示“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衬托孩子们学习的专注。
3、最后一句,写出了小弗郎士嘲笑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4、比喻句略,由于韩麦尔先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国旗已经飘扬于学生心中,表现了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文字的重要性。
5、不提供答案《最后一课》导四答案:讨论一: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有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品析:环境衬托,烘托人物的性格,侧面出小弗郎士的贪玩。
2.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品析:环境气氛的描写,两相对比,突出今天的不寻常,暗示又出了事,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的气氛。
3.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最后一课(讲学稿)课型:讲读课主备:邓松明审核:初一年级备课组授课时间:2009、3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学:(一)、自主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的音、形、义。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感知文意,理清脉络。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及其表现手法。
(二)、自主学习重难点:小说的文体常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三)、自主思考,认真准备:1、注音:踱()步、哽()咽()、赚()钱、郝()叟()2、写字:chéng()fá()、ào()悔、 qí()dǎo()、dū()学3、释义并口头造句: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四)、背景、知识:1.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小说三要素常识: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适当的环境描写:二、课堂学习过程:(一)、导入:从历史上爱国主义感人事迹导入。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第二个阶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初中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情感。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情感。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和原因。
2. 简介课文作者:韩麦尔先生,法国著名作家,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揭示课题:最后一课。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人物、情节和环境。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合作学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
二、深入学习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课前预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懊()悔郝()叟qí()dǎo()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活动活动一、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活动二、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
“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拓展延伸阅读自读课本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反馈练习: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最后一课教
学过程(收获)(2)、。
三、展示反馈,体会爱国情感(记住做勾画哦!)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
学生
老师
后排板凳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的异常,充分体现了“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
从他们“最后一课”的表现中体现出了强烈的。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时代背景难点:理解小说的爱国主题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学指导:参看《目检》,了解时代背景,
作者、作品,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2、自学检测:
(1)、本文作者(),()国
()家。
(2)、这篇小说以()为背景,
通过写(
),表现了()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
时的()心情和强烈的
()精神。
(3)、积累字词。
挟.着踱.步诧.异祈.祷.
ǎo 悔字帖.哽.咽.
二、小组合作,理清情节
1、本文以为线索,按
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开端:(段至)。
发展:(段至)。
高潮和结局:(段至)。
2、勾画文中的环境描写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教学反思(疑惑)。
最后一课导学案优秀5篇《最后一课》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听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
2 默读课文,说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说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正课:一:导入同学们,当看到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天宫一号升天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同样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时代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自主学习:目标:梳理文章思路。
内容:听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方法:听读,跳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以什么为线索?时间:10分钟检测题:(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据)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
四:合作交流: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自学提纲】⑴.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⑵.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⑶.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知识链接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生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家庭。
17岁开始文艺探索活动,一生创作长篇小说十多部,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磨坊书简》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抒发了作者的乡土之情,是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
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著名长篇小说有《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等。
小说,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自学检测一、朗读课文,生字注音哽.咽()踱.步()捂()祈祷..()惩.罚()诧.异()戒.尺()郝叟..()懊.悔()挟()二、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2、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3、通读课文,说说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验收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否也有与小弗朗士一样不想上学,没有完成作业的经历呢?请你也谈一谈并说说感受导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搜集相关信息。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一堂课改变了一个孩子!这是怎样的一堂课?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变化?让我们随着小弗朗士走进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故事背景:1870,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走进课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堂课有哪些地方不寻常?请分类概括。
【提示:气氛--学生--老师--其他】2.从这些不寻常中你感受到些什么?三、合作交流,走近人物:(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批注)【方法提示:读描写,辨方法--联处境,猜心理—析情感,树形象】1.这堂课上,小弗朗士有哪些变化?小说主要用什么方法描写他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你感觉他是个怎样的孩子?2. 小说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深入探究,质疑解惑:1.综合全文,你认为小说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不解之处?或有什么独特见解要与大家分享?小结习得,清点背囊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任选一方面谈一谈。
片断练习,当堂检测:当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与号声时,他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其进行细腻的描写,尽可能揭示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第10课时第7课最后一课【学习目标】⒈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⒉通过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体会小说所表达的爱国主题。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并指出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全班同学更正完善自己的答案。
给加点的字注音。
踱.步()挟.着()诧.异()懊.悔()宁.可()哽.住()活动二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1870-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
两个月后法军战败。
普鲁士军队进入法国,包围法国首都巴黎。
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被迫割让给普鲁士。
普法战争结束后的两年,法国作家都德以这次战争为创作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禁止学习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阿尔丰斯•都德,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柏林之墙》《最后一课》等。
活动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
小说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活动四精读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抓手,初步感知小说的主题思想。
⒈精度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思考并讨论:①“我想就别上学了”是为什么?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②“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些景象”指什么景象?体现“我”怎样的心理?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⒉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课前气氛”,思考:①平常上课与今天上课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②“我”发现了今天不同往日的气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⒊精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最后一课”,思考:“我”上最后一课的感情与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请找出体现“我”心理的语句,概括一下“我”此刻的心理。
4.精读第三部分“下课”,思考:为什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可以看出“我”此时怎样的心理?【检测反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哽.住(gěng) 郝.叟(hǎo) 祈.祷(qí)B.捂.耳朵(wǔ) 惩.罚(chěng) 皱.边(zhóu)C.懊.悔(ào) 挟.着(jiá) 诧.异(chà)D.钥匙.(shì) 哽咽.(yàn) 踱.步(d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督学宛转 B.思量墙璧操练C.惨白阻塞旷课 D.戒尺溜冰字帖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课题7、最后一课(第一课
时)主备人班级七
年
时间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小说的要素。
3. 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寄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文体简介: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
是渲染气氛,设悬念;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请学生结合教科书、练习册、字典等学习资料完成下列习题。
1、为下列字注音。
哽咽( ) 戒( )尺郝( ) 叟( ) 膝( ) 头
诧( )异惩( )罚赚( )钱钥( ) 匙( ) 祈( ) 祷( ) 挟( ) 懊( )悔皱( ) 边
踱()步
2、解释下列词语。
喧闹:
懊悔:
惩罚:
3、填空。
都德(1840~1897),国著名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4、熟悉课文(以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老师
(2)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合作探究】
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在书中相应位置画出)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评价)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温馨提示: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检测过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踱( )来踱去诧( )异懊( )悔郝( )叟
2、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
duó()步 wǎn()转沙tān() tān()痪
kuàng()课 kuàng()产ào()悔
cǎn()白紫téng()瀑布 qí( )dǎo( )
3、《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_,
二、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 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三. 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