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 古文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汇总①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与朱元思书》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顺、随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超过、胜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借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风,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一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看见太阳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藐视,含蓄的表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1、《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3)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4)词语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
《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八年级下册物理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汇总导言本文档总结了八年级下学期物理课中的古诗文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理解性默写,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下为汇总内容。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汇总1. 《水调歌头》 - 苏轼《水调歌头》 - 苏轼这首古诗主要描述了水的运动和特性。
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人们在欣赏明月时,对自然界的好奇,而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强调了人们对宇宙及时间的无限想象和追求。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这首古诗以黄鹤楼为背景,描绘了飞鸟的运动和轨迹。
其中“拔山盖世功名果,避地黄鹤楼南窗”表达了孟浩然立下的伟大功绩以及离开黄鹤楼后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 - 杜甫《望庐山瀑布》 - 杜甫这首古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了瀑布水势的汹涌和高耸的景象,给人一种宏伟壮观之感。
4. 《酒泉子·晚泊渔洋江居》 - 卢纶《酒泉子·晚泊渔洋江居》 - 卢纶这首古诗描述了作者渔洋江居的美景。
其中“波上马嘶看北斗,潮平两岸阔如天”表达了作者在江边观赏北斗星和广阔天空的美景时的心境和感受。
总结通过默写和理解这些物理相关的古诗文,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人对自然界的描绘,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美妙和深刻。
这些古诗文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现象。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分课整理归纳与朱元思书一、重点词语解释。
风烟俱...净风烟:指烟雾。
俱:都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从:顺,随任意东.西.东西:向东向西一百许.里许:“左右”。
天下独绝..独绝: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
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直视无碍.碍:障碍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皆生寒树..寒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负:凭借上:向上互相轩邈..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泠泠..作响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嘤嘤成韵.韵:和谐声音。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望峰息.心息心:平息经纶..世务者经伦:筹划窥欲忘反.反:通“返”,返回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上:在上面在昼犹.昏犹:好像,如同。
疏条交映..交映:互相掩映。
二、重点句子翻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清澈、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初二(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初二(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共计8篇,分别如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的远山融为一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oRG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室铭》、《山市》、《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3、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4、孔子云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6、药稍熔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7、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9、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10、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1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14、虽人有百手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15、两股战战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16、几欲先走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19、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20、主人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动词)执策而临之(策:鞭子,名词)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养,动词)马之千里者(之:不译,定语前置的标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之:的,助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凑足音节,无义)执策而临之(之:它的,代词)无丝竹之乱耳(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助词)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其:它,代词)其真无马邪(其:难道,副词)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能愿动词)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名词)持就火炀之(就:靠近,动词)瞬息可就(就:完成,动词)每字为一印(印:字印,名词)其印自落(印:字印,名词)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印刷工具,名词)欲印(印:印刷,动词)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做,动词)满铁范为一板(为:成为,动词)不以木为之者(为:刻制、制作,动词)又为活板(为:发明,动词)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被,介词)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为:是,动词)不以木为之者(以:用、拿,介词)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用来,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介词)计日以还(以:相当“而”,连词)高可二黍许(可: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可以)通计一舟(一:全,整个)为念珠个一(一:一件)妇抚儿乳(乳:喂奶,动词)儿含乳啼(乳:奶头,名词)以为妙绝(妙:善、好,形容词)众妙毕备(妙:妙处,好处,名词)以为妙绝(绝:断、消失,动词)群响毕绝(绝:极,副词)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动词)手有百指(指:指头、手指,名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动词)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名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道:谈、讲,动词)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名词)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至:到,动词)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尽粟一石何陋之有?会宾客大宴弗之怠(2)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主语)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火烧令(之)坚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三峡一、重点字词1.风烟俱净,俱:全,都。
2.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一样。
3.从流飘荡:从,顺,随。
4.任意东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6.天下独绝,独绝:独一无二。
绝,极点7.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8.猛浪若奔,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奔腾的骏马。
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10.互相轩邈,轩邈: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11.争高直指,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12.泉水激石,激:冲击,拍打。
13.猿则百叫无绝,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绝:停止。
14.望峰息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15.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
窥:看。
16.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
犹:好像。
17.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疏条:稀疏的小枝。
交:相互。
五柳先生传一、重点字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何许,何处,哪里。
许,处所。
2. 亦不详:亦,也。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因,于是,因此。
以,把,用。
为,作为。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4.不求甚解:甚,深入,过分。
5. 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6. 性嗜酒:嗜,喜好。
7. 亲旧知其如此:亲旧,亲戚朋友。
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8. 或置酒而招之:或,有时。
9.造饮辄尽:造,往,到。
辄,就。
10.期在必醉:期,期望。
11.曾不吝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人教版八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一、《桃花源记》XXX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表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自XXX避XXX 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8.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两个:“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小石潭记》XXX1.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XXX远逝,往来翕忽。
”3.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XXX上。
”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四、《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是:“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学习语文重要的是要学会总结知识点,在初二的第五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大家知道吗?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一)赤壁1.《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2.这首诗借古讽今,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 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的诗句(诗中运用议论手法,对历史结局直接提出评判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二乔”的命运有何寓意?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二)过零丁洋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事情?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3.颔联写了什么内容?写国家山河破碎,比喻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4. 颈联的妙处何在?诗中巧妙地借用地名,一语双关,表现了诗人处境的形势险恶和境地危苦。
5.最能表达世人决心和意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八下语文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同学们在上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讲,还需要做好笔记,以便复习和总结。
下面将对这些笔记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诗词学习1. 诗词鉴赏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名家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岳》,并进行了鉴赏和朗诵。
通过这些诗词的学习,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还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 诗词写作技巧在学习了古代诗词的基础上,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如押韵、对仗等,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同时也学会了怎样阅读和理解一首诗词,找出其中蕴涵的意义与情感,从而更好地欣赏与理解诗歌的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技巧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如《岳阳楼记》、《论语选录》等。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阅读,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了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与理解。
2. 文言文翻译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翻译练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并培养翻译能力。
通过这些翻译练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与表达中。
三、现代散文学习1. 现代散文鉴赏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现代散文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路遥的《人生》等。
通过对这些现代散文的鉴赏,我们体会到了现代文学的生动与多样性,也增加了对当代社会与人生的认识。
2. 现代散文写作技巧在学习了现代散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如列举、比喻等,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通过这些写作练习,我们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与表达能力。
通过对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课程内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认真听讲与做好笔记,同学们不仅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技巧,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
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粱文学家。
选自《艺文类聚》,二、基础知识:重点字词句翻译。
1、通假字:①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②窥谷望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动词作名词)互相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形作动)负势竞上.——向上。
(名作动)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名作状)横柯上.蔽——在上面。
(名作状语)3、多义词:负负势竞上(凭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绝天下独绝=绝类弥勒=绝谳多生怪柏=会当凌绝顶(极、非常)群响毕绝=哀转久绝=夜久语声绝(消失)=往来不绝=猿则百叫不绝(断,停止)来此绝境(断绝,隔绝)许高可二黍许(上下,左右)=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潭中鱼可白许头(来,用在数词后表约数。
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轩中轩敞者为舱(高)互相轩邈(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指争高直指(指向)手有百指(手指)自自富阳至桐庐(从)=自后而断其股=自是(从)自为其名(自己)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势负势竞上(地势)势极雄豪(气势)罔不因势象形(原有的样子)异奇山异水(奇异)明有奇巧人(奇妙)父异焉(对……感到惊奇)若猛浪若奔(好像)孰若孤(比)若为佣耕(你)独天下独绝(只,仅仅)鳏寡孤独(老而无子的人)4、其他重点词释:①风烟俱净:全;都。
②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
③水皆缥碧..:青白色。
④鸢飞戾.天:至。
⑤经纶..世务:筹划⑥在昼犹.昏:好像。
5、重点译句: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停的叫着,猿连绵不断的啼鸣。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与文中词义相关的成语:①俱:全;都。
(百废俱兴、面面俱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②负:凭借。
(负隅顽抗——倚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③穷:尽。
(山穷水尽、理屈词穷、黔驴技穷)三、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理解: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所写景物的各自特点及相关语句:(1)异水: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猛“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奇山:高峻“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连绵:“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重峦叠嶂,连绵不断。
写树:适寒“皆生寒树”,写树翠绿茂盛。
竞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写山不畏高寒,顽强生长,充满生机。
繁多“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侧写山重峦叠嶂,连绵不断。
写水声、鸟鸣、蝉嘶、猿叫:侧写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3、本文写景的手法。
(1)抓住景物特点写:山“奇”——高峻“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水“异”——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2)侧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借写游鱼、细石,侧面衬托水的清澈。
借写寒树竞上侧面衬托山的高峻;借写泉水激石、百鸟乱鸣、蝉叫猿啼周围之景侧面衬托山的连绵。
(3)动静结合,以声写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似在写鸟禽之声,实际是以声音反衬山林的寂静。
(4)从视觉到听觉,形声兼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波浪翻滚之形,如闻震耳欲聋之声。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写鸟鸣,如见鸟欢之景。
(5)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修辞:“猛浪若奔”把汹涌的激浪比作飞奔的马,生动形象地突出水流的湍急这一特点。
运用拟人修辞:运用拟人手法:“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赋予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峻挺拔。
(6)语言强烈,意蕴深长,运用夸张手法:“急湍甚箭”那湍急的水流与飞箭相比,极言水的湍急。
4、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意思是: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里的山峰就会平息了追名逐利的心;筹划政务的人,看到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在这里,作者用此句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是全文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四、拓展复习:与《三峡》比较共同之处。
(1)抓住景物特点:写山——高峻,奇险。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写水——(夏)水急猛。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春冬水):清秀。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写山的高峻奇险。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写衬托水的急猛。
本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正面描写,寒树竞上侧面衬托山的高峻;“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衬托水的清澈。
(3)动静结合,以声写静。
《三峡》“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借写猿鸣之声,衬托峡谷之幽静。
本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似在写鸟禽之声,实际是以声音反衬山林的寂静。
(4)运用比喻、夸张手法:《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极写船行之快,突出水流湍急。
本文:“猛浪若奔”把汹涌的激浪比作飞奔的马,生动形象地突出水流的湍急这一特点。
“急湍甚箭”那湍急的水流与飞箭相比,极言水的湍急。
五柳先生传复习一.文学常识填空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二、文言知识总结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以乐其志:乐意动以…为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心乐之)2.辨析下列多义词以为①“以…为…”把…当作…:因以为号焉以君为长者②认为:吴广以为然自以为不如自以为大有所益或以为死意①神情:目似瞑,意暇甚②心情:宾客意少舒③打算,企图: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情趣:醉翁之意⑤意旨:每有会意⑥意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会①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②聚会,集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③体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译句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时,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④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译:简陋的房子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却安然自若。
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⑧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从这话来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4.重点字词: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不戚戚..于贫贱:环堵萧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晏如..也:因.以为号焉:不汲汲..于富贵:5.成语:(出自本文)不求甚解组成语:会(体会)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三.内容提要1.中心:文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于贫困中悠闲自适,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五柳先生有哪些志趣爱好?其中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质?①读书a方法:不求甚解b程度:欣然忘食c目的:为了求知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不追名逐利②饮酒“造饮辄尽”“曾不吝情去留”——率真放达③著文“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3.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他对此持有怎样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状况“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清苦贫寒态度“晏如也”——安贫乐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4.如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答: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这是五柳先生的一种读书方式。
五柳先生读书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并不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所以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
这反映了他率真自然不慕名利的性格。
5.名句——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6.本文“不”字句很多,有什么用意?表明了自己是一个隐姓埋名的人,已不在意自己的姓字,突出了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是对东晋门阀制度的反抗。
与众不同,使文章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马说一、常识积累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说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3.一词多义策①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②马鞭:执策而临之虽①虽然:虽有千里之能②即使:故虽有名马之①代词,它:策之②助词,的: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③音节助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马之千里者:助词,表定语后置而①承接: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②转折: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修饰:执策而临之以①按照:不以其道②因为:不以千里称也4.句式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5、重点词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课文分析1.中心、主旨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阐述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强烈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和压迫,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2.写法——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浅薄愚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3.几个问题②千里马的遭遇?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本原因④末段刻画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目的?答: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作者的讽刺和愤慨之情。
送东阳马生序一、常识积累1.宋濂明代著名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2.序赠序,临别赠言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性散文二、文言知识㈠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㈡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腰佩㈢一词多义1.其①他、她、它、他们:或遇其叱咄(他)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②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卜者知其旨意(他们的)其妻献疑曰(他的)③这、那其必曰(那)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其西南诸峰(那)④加强推测、反问、肯定、命令语气其真无马也邪(反问)其真不知马(肯定)其恕乎(推测)2.道①道路:道不通/伐竹取道②学说:益慕圣贤之道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④施行仁政:得道者多助⑤说:不足为外人道也3.以①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出一言以复②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拿、把、用:以衾拥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患①担心: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灾祸:故患有所不避也5.盖①句首语气词:盖大苏泛赤壁云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连词,表原因: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以诱敌盖一癞虾蟆也5.若①像、好像: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烨然若神人猛浪若奔②及、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风起③如果:若有作奸犯科④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⑤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⑥句首发语词:若夫淫雨霏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至若春和景明“至于……”㈣重点句子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