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1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58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如下:第一课:观察生活中的声音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声音的能力。
2.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力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觉保护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什么是声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习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学难点:1. 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提出正确的问题。
2. 学生归纳总结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材料:麦克风、发声器、纸做的杯子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Step 2: 观察声音的产生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示范用麦克风和发声器产生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Step 3: 实验感知声音的传播教师示范用纸做的杯子放在口中发声,然后慢慢将杯子放在耳朵附近,让学生观察杯子放在不同位置时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声音的传播规律。
Step 4: 小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让学生概括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并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
Step 5: 听力保护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讲解关于听力保护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保护习惯。
Step 6: 拓展和延伸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课结束。
将以上步骤按照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进行安排,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材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长与变化2. 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电的奥秘3. 地球与宇宙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宇宙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方法,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能力,认识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
3.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环境,了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及宇宙探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物质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环境。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简单机械、电的奥秘、水循环、天气气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报告、科普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入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引入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
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引入宇宙探索。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举例说明。
讲解物质性质与变化,通过实验演示。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结合实际应用。
讲解电的奥秘,进行电路实验。
讲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分析实例。
讲解宇宙探索,展示天文观测成果。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学生进行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实验操作。
学生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学生设计电路图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析天气气候数据。
学生观测星空并记录。
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简单机械4. 电的奥秘5. 地球上的水6. 天气与气候7. 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练习题。
物质性质与变化实验报告。
简单机械设计作业。
电的奥秘实验报告。
地球上的水、天气气候观察日记。
宇宙探索观后感。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动物的适应与进化4. 地球上的能量5.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6. 声音与音乐7. 光与影8. 电与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2)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4)声音、光影、电磁现象的产生与作用2.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3)简单机械、声音、光影、电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多样性展板(2)植物、动物标本(3)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土壤湿度计等(4)简单机械模型:杠杆、滑轮、齿轮等(5)声音、光影、电磁实验器材2. 学具:(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2)观察记录表(3)学习卡片(4)绘画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多样性展板,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观察植物、动物标本,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 例题讲解:(1)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2)以动物为例,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绘制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图,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4.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六大器官生长过程3. 动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适应环境4. 地球上的能量5.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齿轮6. 声音与音乐7. 光与影8. 电与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生长变化图。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校:____ _______教师:____ _______2020年10月教材目录1.1 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与环境2. 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3. 地球与宇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太阳系与宇宙4. 技术与工程生活中的简单工具建筑结构与材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世界、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基本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宇宙与地球的关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图片、模型实验器材、药品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简单机械模型、工具2. 学具:画图工具、测量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制作小工具、搭建模型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自然现象,引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工具,引入物质科学的性质与变化通过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引入地球与宇宙的关系2. 例题讲解:以生物多样性为例,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简单机械为例,讲解物理原理及其应用以地球资源利用为例,讲解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随堂练习: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生物,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手制作简单机械模型,了解其原理与应用测量并记录地球仪上的资源分布,探讨资源利用与保护4. 小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提高认识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生物与环境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2. 板书内容:生物多样性、环境因素物质性质、简单机械原理地球资源、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其与环境的关系,并绘制生物图谱制作一个简单机械模型,并解释其原理2. 答案:生物图谱:真实记录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简单机械模型:演示杠杆、滑轮等原理短文: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的措施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2. 拓展延伸: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科普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激发创新精神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小组讨论的引导和成果分享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难点与重点的确定至关重要。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3. 地球与宇宙4. 电路与电能详细内容如下: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学习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探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3.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貌,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4. 电路与电能:学习电路的组成、原理,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3)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貌,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4)掌握电路的组成、原理,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2)运用科学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假设、验证、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3)认识科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3)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4)电路的原理与应用。
2. 教学重点:(1)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物质的性质、变化与能量的转换。
(3)地球的结构、地貌及宇宙的组成。
(4)电路的组成、原理及电能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标本、模型。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3)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4)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
2. 学具:(1)笔记本、文具。
(2)实验报告单。
(3)学习卡片、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a. 生物的分类、特征。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其特点。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与行为》:探究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第3章《光与影》:研究光的现象,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原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和磁的基本概念,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与影、电与磁的相关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光的传播、电与磁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投影仪、显微镜、电磁铁、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模型、手电筒、镜子、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为什么能生长。
2. 新课内容讲解:(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其特点。
(2)动物的生活与行为: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分析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光与影: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4)电与磁:介绍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动物的的生活与行为:列出动物的主要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3. 光与影:用图示表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4. 电与磁:列出电和磁的基本概念,表示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自然界中的材料金属材料纤维材料合成材料破坏性材料2. 动物与生态动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3. 植物与生态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植物与生态的关系绿色植物的意义4. 电电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电器的工作原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了解动物、植物与生态的关系,认识电的基本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安全用电等知识。
2. 教学重点:不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动、植物与生态的关系,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实验盒、材料包、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内容:(1)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进行讲解;(2)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3)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4)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采用提纲式板书,清晰展示教学内容;2. 结合图表、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重点知识;3. 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列举三种金属材料,并说明它们的用途;(2)简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3)设计一个安全用电的提示标语。
2. 答案:(1)略;(2)食物链是食物网的基础,食物网是食物链的复杂化表现;(3)如:“请勿湿手触摸电器,防止触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材料、生态、电的知识;(2)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一、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进行设计,共包括12个章节。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地球地球的特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3. 第三章: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特征非生物的特性4. 第四章:简单的机械杠杆原理滑轮和斜面5. 第五章:力的作用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6. 第六章:热现象温度的概念热传导和热对流7. 第七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8. 第八章:光的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9. 第九章:生活中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安全常识10. 第十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殖方式11. 第十一章: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器官的功能健康生活12. 第十二章:科学实验与探究实验操作技巧科学探究方法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示例: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 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实验: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答案:提供详细的作业答案,便于学生自查和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的结构、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
2. 动物的行为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与拟态。
3. 地表形态的变迁:地球的内部力量、地表的外力作用、地形与地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4. 光与影的世界:光与影的关系、光的传播、镜子与反射、透镜与折射。
5. 电与磁的奥秘:电的产生、电路的组成、磁的性质、电与磁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开花与结果等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行为与适应,提高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认识。
3. 帮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的变迁,了解地球内外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4. 让学生掌握光与影、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与适应、光与影的关系、电与磁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植物的开花与结果、动物的运动与适应、地表形态的变迁、光的传播、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地形地貌模型、镜子、透镜、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画笔、颜料、纸张、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地表形态等,引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光与影、电与磁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行为与适应:运动→食物→适应→保护色与拟态3. 地表形态的变迁:地球内部力量→地表外力作用→地形地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4. 光与影的世界:光→影→镜子→透镜5. 电与磁的奥秘:电→磁→电路→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一颗种子的结构,描述其组成部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主要涉及全册各个章节的内容。
具体包括:1. 第一章《走进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2.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原理。
4. 第四章《物质与变化》:了解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变化。
5. 第五章《简单机械》: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6. 第六章《能量与运动》:认识能量的转化,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多样性、天气与气候、物质与变化等抽象的科学概念。
2.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器材、小组合作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讲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
3. 例题讲解:以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原理。
5.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与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
6.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简单机械,掌握使用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有关能量与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界多样性动植物特点生物分类2. 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气候影响生活3. 生活中的科学科学现象探索4. 物质与变化物质性质变化原理5. 简单机械原理使用方法6. 能量与运动能量转化运动与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列举一种动植物的特点,并说明其分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营养需求等。
2. 第二章《动物的生存与适应》: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运动方式、食物链等。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因素等。
4. 第四章《电与磁》: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磁现象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动物、天气、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观察、实验、探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适应策略、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因素、电与磁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天气图标、电路元件、磁铁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表、关键词、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并画出植物生长的示意图。
(2)列举几种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3)描述你所熟悉的天气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 答案:(1)植物生长示意图见附图。
(2)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鱼类有鳍,适应游泳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为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种子传播等;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详细内容为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环境的方式、动物的运动等;3. 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详细内容为地壳运动、火山与地震、岩石与矿物等;4. 第四章《简单机械与能量》:详细内容为简单机械原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地表形态、简单机械与能量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与适应、地表形态的变化、简单机械原理等;2. 教学重点:观察与思考、实践操作、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简单机械模型等;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地表形态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疑问;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6.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主题;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简笔画等形式展示教学重难点;3. 布局:合理布局,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记录与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2)观察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环境的方式;(3)了解一种地表形态的变化,绘制相应的示意图;(4)设计一个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与作用。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第一课:鸟的觅食法课时目标:通过学习鸟类的觅食法,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并能够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难点: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总结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准备:图片、PPT、小饼干、鸟类觅食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用PPT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对!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很好!我们要学习鸟的觅食法。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鸟类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的动作和所觅食的对象,让学生描述鸟类的觅食方式。
2.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嘴型和脚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嘴型和脚型与觅食方式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图片,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的鸟巢适用于觅食哪种食物,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3 实践探究 (3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饼干撒在教室地板上,并放置一个高处,让学生模拟鸟类觅食。
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生担任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3. 观察员记录下学生觅食时的动作和选择食物的方式,并总结不同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Step 4 总结归纳 (10分钟)1. 观察员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图片和记录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种类的鸟类觅食方式,以及不同形状的鸟巢的意义。
3. 教师出示鸟类觅食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鸟类觅食方式。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它们的觅食方式,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
Step 6 小结复习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适应性等;2. 第2章《动物的行为》: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分类、适应性及影响因素;3. 第3章《岩石与矿物》:介绍岩石和矿物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4. 第4章《声音与音乐》:探讨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音乐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动物、岩石与矿物、声音与音乐等科学知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等科学素养;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声音的特性;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岩石与矿物样本、音叉等;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植物、动物、岩石与矿物、声音与音乐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难点;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实验、思考的成果;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2. 动物的行为:行为特点:觅食、防御、繁殖、迁徙;影响因素:环境、遗传、学习。
3. 岩石与矿物:分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特征:硬度、颜色、条痕、光泽。
4. 声音与音乐: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乐知识:五线谱、音名、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请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列举三种常见的岩石和矿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是根据国家教材要求编写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科学教材。
本册教材共分为6个单元,涵盖了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和实验。
通过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与自然科学领域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现象。
–理解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课时)教学重点:•掌握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过程。
•理解植物对光、水、温度等环境要求的原理。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对环境的需求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2.团体讨论:植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3.进行小组实验:探究植物对光照的需求。
2.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3课时)教学重点:•理解动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规律。
•掌握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行为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2.团体讨论:动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3.观察动物的繁殖行为并讨论原因。
3. 物体的性质和变化(4课时)教学重点:•掌握物体的性质及其分类。
•理解物体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内容:•物体的性质及分类•物体的物理变化•物体的化学变化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物体的性质及其分类。
2.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物理变化。
3.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化学变化。
4. 环境保护(4课时)教学重点:•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掌握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危害。
教学内容:•环境的组成和功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危害•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教学活动:1.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田家小学张芳2011.9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听力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天气单元本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
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
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
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探究活动分析: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
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
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
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1-2 天气日历探究活动分析: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
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
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气日历(时间内容)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两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除非那一天有特别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否则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2.教师再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并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3.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并让学生了解天气日历。
告诉学生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讨论今后的天气记录应怎样进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小组轮换,每周指定一个组,每1至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和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