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哲学-意识的本质
- 格式:pdf
- 大小:53.83 KB
- 文档页数:1
2015遵义是汇川区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之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因为:
第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的“原型”,如神鬼之类,也都有其客观原型。
第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表现为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是在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广泛而深奥的知识领域。
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中,掌握一些哲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拓宽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对常见的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多样的、具有矛盾的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指导实践工作。
二、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动物”或“劳动者”,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和社会,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过程,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关系等各个层面。
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工作中的道德选择。
四、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种相对立的哲学立场。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高于物质,心灵或神灵是世界的根本,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实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了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规律人的自由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人的意志、选择和行动能力。
社会的规律是指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了解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规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并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自由和规律的统一。
总结:以上只是事业单位中一些常见的哲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旨在提供一些基础知识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复习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涵义(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2)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哲学;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下面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有利于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取得高分。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哲学部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
2、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划分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辩证法主张事物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承认矛盾。
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这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7、为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产生奠定了三大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她的实践性,即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原理。
这个命题是提出的。
11、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14、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15、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16、事物的产生与灭亡是发展和否定的实质,否定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7、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即数量,度就是质与量的统一。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不同的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发展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20、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海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哲学类知识点【导语】海南事业单位招聘/hainan/?wt.mc_id=bk15130。
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科技、管理、人文和公文写作等等,其中政治中的哲学部分,有很多概念考生是模糊的,备考起来比较困难。
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哲学类部分知识点为考生进行归纳整理。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哲学与世界观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哲学和世界观的形成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在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之前,是自发形成的。
哲学是由哲学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世界观加工整理的,是自觉形成的。
其次,哲学和世界观的内容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内容是杂多的。
既有这样的内容,又有那样的内容,不同的内容甚至相互矛盾。
哲学的内容是专一的。
哲学只有一个基本的主张、基本的观点,是一家之说。
再次,哲学和世界观的形式不同。
一般人的世界观,没有严密的论证,没有理论体系。
哲学有严密的论证,有一定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一门哲学。
第二,哲学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是哲学家对人们的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
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
其次,哲学是世界观的指导。
哲学家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一套哲学理论。
这种哲学理论被人们掌握,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就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哲学是对人们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但是,哲学并不是对所有人的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因为,人们的世界观各种各样、各不相同,有的还截然对立。
哲学不可能把所有的世界观调和到一起。
一种哲学是对一定人们的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所以说,一种哲学是一定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
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能动性。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应当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两种作用不能并列。
同样,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
第二,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讲义(精华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推荐文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热度:卫生公共知识考什么知识点热度: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热度:公共基础知识点公文写作重点技巧热度: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热度: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一、哲学之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1)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恩格斯说:“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2)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
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依赖于客观辩证法。
作为学说和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辩证法,其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是主观辩证法。
②唯心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客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和表现。
二、哲学之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虚幻的联系(如卜卦算命)强加于客观事物,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辩证法观点,否认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其他进步,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和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各个领域之内以及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孤立存在和能够孤立存在的事物。
公基知识点总结哲学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的根本问题、探究人生意义的学科。
在公共基础知识中,哲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为哲学作为一门思辨性学科,涉及到人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公共基础知识和哲学知识,对哲学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的定义和特点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存在的最一般性规律和最根本的原因的科学。
它不仅是对事物的考察和反思,更是对思维方法和认识方式的探讨。
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普遍性、一般性、理性性、系统性等。
2.哲学的对象和任务(1) 哲学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关于宇宙、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自然和社会、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
(2) 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解答人类关心的最基本问题,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提高人们的思维境界和精神境界。
3.哲学的方法和形式哲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绎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哲学的形式主要包括:哲学的理论、哲学的实践和哲学的艺术等。
4.哲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哲学的主要学派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代表性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老子、孔子等。
5.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是对宇宙、人类和社会等最一般问题的思考,而科学是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和实验。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哲学与公共基础知识的关系1. 哲学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的意义哲学作为一门思辨性学科,对于公民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哲学,公民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性品质,增强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事业单位哲学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哲学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提高备考效率。
一、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探讨人的存在意义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人生哲学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人生哲学知识点:1. 生死观:人生中面临生老病死等问题,对生死的态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生死观包括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态度等方面。
2. 幸福观:幸福观探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实现方式。
常见的幸福观包括物质享乐主义、精神寻求幸福、自我实现等。
3. 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看法,涉及到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常见的人生观有宿命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中庸观等。
二、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所持的评价态度和认同程度。
在事业单位哲学考试中,常会考察到一些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价值观知识点:1. 价值的种类:价值观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客观价值是指具有普遍共识的价值观,如道德、真理等;主观价值是指个人主观意识所赋予的价值,如审美、个人喜好等。
2. 价值的判断标准: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可以依据实用主义、道德主义、美学主义等不同标准进行评价。
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
3. 价值冲突与选择: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价值观可能出现冲突。
人们需要在不同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平衡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 阶级斗争和革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革命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必然要求。
3. 人的思维和社会历史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不是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
3.按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区分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第一性唯物就是唯物主义反之第一性唯心就是唯心主义。
4.按意识与物质的有无统一性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如果有统一性就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或彻底的唯物主义),如果没有统一性就是不可知论(本质就是唯心主义)5.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
主观唯心:就是按人得意识去认识世界,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等。
主张唯我论,提倡人的精神是世界本源。
(信自己,自大型)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与物质世界而存在;如上帝创造世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提倡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信主)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三种: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时物质组成的,比如风火雷电水火气土等;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性唯物主义。
比较古板善于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不彻底性被马克思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原因是说在自然方面是唯物主义但是一到历史方面又回到了唯心主义。
3.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要做事情要联系事物的两面性)7.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8.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9.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指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性(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一元论一元论唯心一元论10.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源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二者其一。
2017广东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哲高频高点——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知识体系上来说包括: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主要是讲解意识这个高频考点。
一、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出题的关键点:这里强调意识是人所特有,动物表现的再聪明也是被动的、本能性的行为,不具备意识,人工智能表现的再卓越也是模拟人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功能性的拓展。
2.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出题关键点:一强调人脑而不是大脑;二是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源泉,2.从内容与形式上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出题关键点:一是脑中的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其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刃,但是没出现枪和炮。
二是意识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有直观的还有创造性的。
比如世界上没有龙,但是我们意识中会有龙为什么?龙无非是蛇的身体、鱼的鳞片、马的脸,鹿的角,鹰的爪子等等各种客观事物的创造性综合出来的产物。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经由经历、爱好、兴趣等主观性影响而产生差异,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出题关键点: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事物时都把自己的主观因素融入进去了,这就体现了意识的主观性。
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月是故乡明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哲学-意识的本质哲学: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因为:
第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的“原型”,如神鬼之类,也都有其客观原型。
第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表现为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是在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