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46)《春夜洛城闻笛》课堂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61.86 KB
- 文档页数:2
《春夜洛城闻笛》《竹里馆》课后作业练习(含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竹里馆》课后作业练习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解释词语:幽篁啸
答: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长的口哨或长而清脆的叫声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
答:玉笛:精美的笛子
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2、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②游子思乡之苦。
第1页共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洛城”点出地点。
B.次句“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笛声的悠扬和夜的宁静。
C.“折柳”指汉代乐府曲《折杨柳》,诗人春夜听到此曲,勾起了乡情。
D.本诗着重以诗人感情变化来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
10.结合《逢入京使》和本诗,分析两首诗中“故园”这一意象的意思及其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并据此谈谈你对阅读古代诗歌方法的发现。
【链接材料】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答案】9.D 10.相同,两首诗中的“故园”都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诗歌时,可以通过关注意象或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D.有误,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分析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理解有误;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故园”指的是故乡。
岑参《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其中的“故园”也指故乡。
通过这两首诗中的“故园”这一意象和关键词语,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这启示我们,鉴赏诗歌可以通过抓住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或关键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训练习题
1、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关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玉笛
B.春风
C.折柳
D.此夜
2、对《春夜洛城闻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3、《春夜洛城闻笛》用词严谨,照应严密。
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___”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_”相呼应。
散;春夜;故园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5、《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游子思乡之苦。
《春夜洛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二、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露要旨的诗句
是:,。
(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
是:。
(2分)
23.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成效。
(4 分 )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
音,因此先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友挚友分别时的迷恋之情,
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 分)
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尽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惹起人们无穷的隐忧;“满”字
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安静,笛之婉转,反衬诗人心里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 2 分 )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
折柳:故园: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请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
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分)。
春夜洛城闻吹奏》理解性默写练习春夜洛城闻吹奏理解性默写练这份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___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内容与意义。
下面是一个理解性默写练,供学生练和检验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练一:默写诗的标题将《春夜洛城闻笛》这个诗的标题默写一遍。
练二:回答问题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场景?2.诗人对这个场景有何感受?3.诗中提到的“一声是仙桃”,你认为它代表了什么意象?4.诗人通过描绘春夜洛城的声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练三:默写诗的几句关键句子选择诗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默写,以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练四:___思考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联想到以下内容,用3-5句话进行发散思考:洛阳古城怎样的夜晚是最令你难忘的?哪些声音会让你心生神往,引发美好的想象?想象一下诗中的仙桃园,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样子的?练五:写作挑战以《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为蓝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描述你所熟悉的城市在夜晚的景象和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练一:春夜洛城闻笛练二: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春夜洛城的夜景和吹奏的笛声。
2.诗人对___的夜景感到凄凉和寂寞。
3.“一声是仙桃”代表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渴望。
4.诗人通过描绘洛城的夜景和笛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忧伤。
练三:选择与学生默写情况相关的句子。
练四:个人回答,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联想和想象。
练五:个人创作,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进行创作。
注意:以上答案仅为参考,实际答案可能因个人理解和感受而有差异。
练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发散思考和创作。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题及答案一)《竹里馆》【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XXX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XXX《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文雅的意境,施展阐发了诗人的宁静恬淡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独坐幽篁里B.弹琴复长啸C.深林人不知D.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XXX《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接纳消息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有误,诗人独自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春夜洛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习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解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解析】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春夜洛城闻笛》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解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赏析简答题:
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答: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曲》理解性默写练习
这是一篇讲述春夜在洛城听到笛曲的文学作品。
本文通过对作
者听到的笛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春夜里来到洛城,并意外地听到了一首美妙的笛曲。
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词和动词,生
动地描绘了笛曲的声音和旋律,使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第二部分展示了作者对笛曲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说自己沉迷于
笛曲的乐声,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之中。
这种感受使作者产生
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作者也通过笛曲表达
了自己对逝去的岁月的留恋之情。
第三部分讲述了作者对笛曲的品味和理解。
作者认为,笛曲中
融入了自然的声音和人类的情感,在音乐的世界里,它们相互交融,形成了美妙而独特的音乐之声。
作者还赞美了笛曲带给他的情感表
达和审美享受。
最后一部分在总结中再次表达了作者对笛曲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者希望能够永远沉浸在这美妙的笛曲中,继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阅读这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音乐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这篇作品让我们思考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同时也让我们对音乐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春夜洛城闻笛唐朝·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玉笛:笛子的美称。
(2)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
(3)闻:听;听见。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5)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文章鉴赏:《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附答案)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2.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三、赏析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经典考试题及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从体裁方面看,这是一首()诗。
答案:七言绝句2、贯穿全诗的线索是:()答案:笛声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4、诗中哪一个字在全诗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闻”。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
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5、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
诗中“飞”与“散”呼应,“谁”与()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有与末句中的()相呼应。
答案:此春夜故园6、“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
答案:(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想像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飞”“散”“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 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暗”。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8、“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为什么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折柳”,其原因是什么?答案:用折柳代替折柳曲意味着作者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乐曲当中身心都仿佛飞回了故乡,表现了深深的思乡之情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案: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
二、阅读与鉴赏。
(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5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折柳”二字在诗中即指____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
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分)
9.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折杨柳》曲调折柳送别
9.“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
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初中诗歌阅读】七年级下册课外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附
答案
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多进行
阅读
理解。
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课外诗歌鉴赏,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
帮助!
七年级下册课外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
达效果。
(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
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分),。
参考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
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七年级下册课外诗歌鉴赏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能有更大的提高!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春夜洛城闻笛》课堂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
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
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练习
一、语言赏析练习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二、艺术手法赏析练习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三、内容艺术赏析练习
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