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高频考点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分析作品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70
板块三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分析思路结构学案16——文思有路,遵路识真复习任务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的知识。
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升答题能力。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句段作用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
②分值高,难度大。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上海卷《我和父亲》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4分)句段作用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组材中的详写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
②分值高,难度大。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6分)线索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局部思路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知识图要(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一)理解散文行文思路与线索结合本学案“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表格。
知识导图一: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类别行文思路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知识导图二:线索及其作用类型阐释作用或效果时间(时线)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的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地点(地线)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物象(物线)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人物(人线)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感情/心理(情线)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散文阅读学案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语文高考复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散文阅读,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学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文思有路在阅读散文时,我们需要有一条思路,不能漫无目的地读,否则就会浪费时间。
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和段落大意,整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扫一遍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逐段分析,找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并与整个文章的主旨相呼应。
二、结构合理散文通常是由几个自成一体的段落构成,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整个文章的结构。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逐段分析,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文思流畅。
三、遵路识真散文是为表达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感受而写的。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立场态度,发现文章中的感人之处,引导自己思考。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从中寻找文章的内在联系和主旨,领悟文章所反映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从而提升对文学的感悟力以及阅读的深入度。
四、精准分析文章中通常会有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并注重简化、概括和归纳。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词义、搭配和用法,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板块,它不仅考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更考察对文学的理解和文化的感悟。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的原则,细致阅读,精准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文本思路结构的把握是驾驭文本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理出思路的头绪,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游刃有余。
思路的本质就是逻辑。
对思路的发掘其实就是把握一篇文章在文字表象背后隐藏的内在机理,即弄清文意表达的路径和方向。
可以说,准确把握了一篇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准了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区域。
从而就从根本上领悟文字组合(字词句)的合理性。
也就能体悟艺术手法运用的适时性与灵活性。
更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性与旨意的完整性。
所谓纲举而目张,个人以为思路具有整合材料、催生艺术手法、导引旨趣的功能。
文章的思路就好比是在作者思维率领下的一次排兵布阵,它将庞杂丰富的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与思维意图分门别类地进行串联、整合。
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各类素材各就各位、融为一体。
如萧乾《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一文,其大体思路可以简化成“总述感受——描述眼前——回忆过去——总论题旨”。
顺着这一思路,文章中所涉及的素材,像“微跛小孩的吊唁”“我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孙中山先生的资料”等都各有归属。
理清了这条思路,我们也就更能从整体上,并且富有层次地把握这些素材所表达的旨趣,也就能更深地体会到素材之间的内在关联。
文章思路与文章的艺术手法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细究文本,可能就会发现,思路与手法有时就恰似一对孪生兄弟,犹如曲径之旁有茂林修竹相衬,真可谓相得益彰。
思路进行的不经意间,恰当的艺术手法就会翩然而至。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一文,当思路进行到回忆过去这一环节时,历史与现实的衬托比照就自然出现了。
又比如在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一文中,当思路由描述落叶无人问津(“谁又肯躬身驱前拾起它们呢?”)到描述女孩拾叶观日、老人吸烟焚叶时,对比的形态就映入眼帘了。
行文思路的流动催生了艺术手法的诞生,有时思路进行到一定环节,艺术手法就会适逢其时地出现来充实这一环节。
文章的旨趣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文章灵魂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以清晰的文字形态呈现的,即使个别文字透露的某些旨意被我们抓住,那也只是抓住了一鳞半爪,我们很容易顾此失彼。
作者思有路经遵路识斯真古人创作诗歌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层次架构、声韵变化、起首与收尾、诗眼与全篇、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变化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为文,其思维的展开是有轨迹可循的。
因此解读古典诗歌结构章法,研究一首诗的结构变化,寻找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探索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匠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真意。
一、起承转合巧照应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
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凄惨、孤苦的感情基调。
二是利用过片(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
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如《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的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语脉暗接情跳跃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跳跃性大。
它不可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细细道来,但它又绝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这种联系,不只合乎逻辑,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严谨的。
柳永的这首词就充分显示出这种特点。
词的语脉暗接处主要有“冷落清秋节”暗接“寒蝉凄切”四个字,不仅时令上契合,氛围情调上也一致;“晓风残月”中“晓”暗承“对长亭晚”的“晚”,暮霭中分别,晓雾里醒来,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伤乎?“兰舟催发”呼应“骤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发”了;“更与何人说”暗接上片“无语”,此刻执手相看,尚可倾诉衷肠,然而却“无语凝噎”,能言时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却无人可言,更显愁肠百结。
三、关键语句贯全篇抓住关键词,可以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内容。
如《诗经·氓》中三次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者:卞锦周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29期【解题钥匙】“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的,只有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考点梳理“分析文章结构”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具有外显性和客观性。
“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围绕中心话题,立足于整体,着眼于词、句、段、层,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动机,具有内隐性和主观性。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常考题型有: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本文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等等。
做这类题时,要根据论述类文本的特点,首先整体感知、了解文章所谈论的问题,然后细读文段,掌握文段大意,琢磨疑难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最后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答题。
要迅速而准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仔细揣摩,学会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但也要防止因简而损意。
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扩大视野,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浅尝辄止。
二、答题方法1.从论述类文本的特征、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文本内容入手。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首先要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使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
这样考生才能大致理清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其次要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种属关系取其“种”,并列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取其“主”。
再次从文章的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
最后分析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
这样,考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也就把握了全文的内容。
2.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
很多论述文往往使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生对文章结构、思路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突破一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导语]“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能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为此,散文结构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1.填空与简答(1)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
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
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人、事、物、景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2)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景。
这五幅图景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请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依仗“悲凉”情绪联结在一起。
“清晨静观”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落蕊轻扫”强调的是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秋蝉残鸣”强调的是来日无多的衰弱;“秋雨闲人”强调的是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秋日胜景”强调的是盛极而衰,“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
2.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
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陆霞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1期“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
学生在面对教材文本内容时,需要有梳理思路的自觉意识,唯有理清文本思路,才能走进内容核心,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形成学习认知。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积累,对文本思路的把握有各自的方法,但大多没有形成认知体系,在文章思路梳理中难免出现一些困惑,因此,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实际做出教学引导,其契合性更高。
一、紧扣课题探寻思路课文题目往往是文本的“文眼”或者是“线索”,也可能是文本主题的呈现,从解题角度展开文本思路梳理,能够顺利找到文本解读入口。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对文本题目展开深度解析,找出其关键词,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主题情感等因素展开深度发掘,给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创造条件。
所谓“文眼”,是指集中体现文本主要内容和情感思想的关键词。
一旦确定了“文眼”位置,自然能够找到打开文本解读大门的金钥匙。
如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这个题目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其中心词是什么呢?学生都能够顺利找到“冬景”。
教师继续引导:“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描写的呢?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冬景持什么态度呢?”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开始阅读,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解读。
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大多能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并给出比较贴近的答案。
有学生认为,作者利用对比的方法,将江南的冬景和北方的冬景进行比较,写出江南冬景的温柔和娇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说明江南冬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
教师借助题解展开阅读引导,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
从学生阅读感知中能够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阅读节奏,形成崭新阅读认知。
很显然,这篇课文的题目集中体现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以此展开阅读学习,为学生阅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理解文章的主旨是高考语文现代散文最核心的考查角度,而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文章的结构安排由思路决定,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从弄清思路到理解主旨是一个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理清思维脉络、概括全文中心四步来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典型例题园花寂寞红季羡林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
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
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
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
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
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
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
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
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
这当然只是幻象。
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
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
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
专题一散文高频考点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分析作品结构(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
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