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六年级第35周 行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升初数学举一反三例题及解析(一)行程问题_通用版(无答案)第三十一周行程问题(一)专题简析:通过前面对行程应用题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发现,行程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时间(3)同向而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如果上述的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应用题将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解答这些问题时,我们还是要理清题中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转化”、“假设”等方法,把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简单的数量关系,把一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例2 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4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
两车相遇后又以原速前进,到达对方站后立即返回,两车再次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21.6千米。
甲、乙两站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分析客货两车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一共行了三个全程。
而第二次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21.6千米,说明两车已行了21.6÷(54-48)=3.6小时。
用速度和乘所行时间就得到三个路程的和,再除以3就得到甲、乙两站间的路程。
练习二1,乙、慢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并往返行驶。
快车每小时行8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5千米。
两车第二次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210千米。
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2,甲、乙两地相距216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5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
两车第二次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多少千米?3,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60千米的两站相向开出,到达对方站后立即返回,经过4小时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
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120千米。
求两车的速度。
例3 两地相距460千米,甲列车开出2小时后,乙列车与甲列车相向开出,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
已知甲列车每小时比乙列车多行10千米,求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分析甲列车4小时比乙列车4小时多行10×4=40千米。
行程问题专题简析:行程应用题是专门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知道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
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与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32×2=64(千米)。
两车同时出发,为什么甲车会比乙车多行64千米呢?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56-48=8(千米)。
64里包含8个8,所以此时两车各行了8小时,东、西两地的路程只要用(56+48)×8就能得出。
32×2÷(56-48)=8(小时),(56+48)×8=832(千米)答:东、西两地相距832千米。
练习一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
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12分 2160m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到达西村。
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例2.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分析与解答快车3小时行驶40×3=120(千米),这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说明甲、乙两地间路程的一半是120-25=95(千米)。
此时,慢车行了95-25-7=63(千米),因此慢车每小时行63÷3=21(千米)(40×3-25×2-7)÷3=21(千米)答:慢车每小时行21千米。
第三十三周行程问题〔一〕专题简析:行程问题三个根本量是距离、速度与时间。
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变化,按所行方向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与〔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与×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在前,快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在前,慢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1: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工地。
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解答此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甲车比乙车早刀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这句话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
可以先求乙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
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甲行完全程时间:165÷30—4860〔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小时。
练习1:1、甲、乙两地之间距离是420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
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
第一辆汽车 到乙地立即返回。
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2、A 、B 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 地到B 地需15小时,乙车由B 地到A 地需10小时。
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 地还有多少千米?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 、B 两城同时相向而行。
第33周: 行程问题
第34周: 行程问题
练习1:
1、父子俩人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散步,他俩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如果相背而行,4分钟相遇.如果同向而行,8分钟父亲追上儿子,在跑道上走一圈,父子各需要多少分钟?
2、张华和王明在长6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张华比王明跑得快,他俩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如果相背而行,6分钟相遇;如果同向而行,25分钟后再次相遇。
两人跑一圈各要几分钟?
3、在3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并排起跑。
甲平均每秒跑5米,乙平均每秒跑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面过少米处?
C
A B
D 例题3:
第35周: 行程问题
第36周: 流水行船题
3、一海轮在海中航行。
顺风每小时行45千米,逆风每小时行31千米。
求这艘海轮的划行速度和风速各是多少?
第37周: 对策趣味题
例题4:
甲、乙两人轮流在黑板上写下不超过10的正整数,规定禁止在黑板上写已写过的数的因数,最后不能写的人为失败者。
如果甲第一个写,谁一定获胜?写出一种获胜的方法。
第三十五周 行程問題(三)專題簡析:本周主要講結合分數、百分數知識相關的較為複雜抽象的行程問題。
要注意:出發的時間、地點和行駛方向、速度的變化等,常常需畫線段圖來幫助理解題意。
例題1: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 、B 兩地相對開出。
客車 每小時行駛50千米,貨車的速度是客車的80%,相遇後客車繼續行3.2小時到達B 地。
A 、B 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图35——1AB 货车客车如圖35-1所示,要求A 、B 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客、貨車合行全程所需的時間。
客車3.2小時行了50×3.2=160(千米),貨車行160千米所需的時間為:160÷(50×80%)=4(小時)所以(50+50×80%)×4=360(千米)答:A 、B 兩地相距360千米。
練習1:1、甲、乙兩車分別從A 、B 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點距中點320米。
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6,甲每分鐘行800米。
求A 、B 兩地的路程。
2、甲、乙兩人分別從A 、B 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勻速前進。
如果每人按一定的速度前進,則4小時相遇;如果每人各自都比原計畫每小時少走1千米,則5小時相遇。
那麼A 、B 兩地的距離是多少千米?3、甲、乙兩人同時騎自行車從東、西兩鎮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3:4。
已知甲行了全程的13,離相遇地點還有20千米,相遇時甲比乙少行多少千米?例題2: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2:3,某人走這三段路所用的時間之比是4:5:6。
已知他上坡時的速度為每小時2.5千米,路程全長為20千米。
此人從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長時間?要求從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長時間,先求上坡時用的時間。
上坡的路程為20×11+2+3 =103 (千米),上坡的時間為103 ÷2.5=43(小時),從甲地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為:43 ÷44+5+6 =5(小時)答:此人從甲地走到乙地需5小時。
行程问题之比例的应用【知识点总结】当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当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例题讲解】例1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11∶8,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
求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多少千米?解答:在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V客:V货=11:8S客:S货=11:8按比例分配:380÷(11+8)=20(千米)客车比火车多行的路程:20×(11-8)=60(千米)举一反三1、小军和小明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A、B两地相距600米,小军和小明的速度比是3∶2,相遇时,小明走了多少米?解答:在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V军:V明=3:2S军:S明=3:2按比例分配:600÷(3+2)=120(千米)小明走的路程:120×2=240(千米)2、哥哥和弟弟同时从家和学校相向而行,哥哥和弟弟的速度比是5∶3,相遇时哥哥比弟弟多走了200米,求家离学校有多少米?解答:在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V哥:V弟=5:3S哥:S弟=5:3按比例分配:200÷(5-3)=100(千米)总路程:100×(5+3)=800(千米)3、聪聪和明明的速度比是6∶5,聪聪在明明后面20米,他们同时同向出发,聪聪要走多少米就可以追上明明?解答:在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V聪:V明=6:5S聪:S明=6:5按比例分配:20÷(6-5)=20(千米)聪聪走的路程:20×6=120(米)例2一辆货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又立即按原路从乙城返回到甲城,一共用了9小时,去时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0千米。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解答:去和返回所走的总路程相同,在路程相同前提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V去:V回=40:50=4:5t去:t回=5:4,总时间时9小时,按比例分配得:9÷(5+4)=1(小时)t去:1×5=5(小时)总路程:5×40=200(千米)举一反三1、一架侦查飞机最多能带飞行18小时的汽油,它从基地带满油到某地去侦察(中途没有加油站),去时顺风每小时飞行1500千米,回时逆风飞行每小时飞行1200千米。
小升初数学冲刺专题:行程问题(三)专题简析:很多稍复杂的应用题,运用算术方法解答有一定困难,列方程解答就比较容易。
列方程解答行程问题的优点是可以使未知道的数直接参加运算,列方程时能充分利用我们熟悉的数量关系。
因此,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行程问题,我们可以用题中已知的条件和所设的未知数,根据自己最熟悉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方便解题。
例1A、B两地相距259千米,甲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38千米;半小时后,乙车从B地开往A地,每小时行42千米。
乙车开出几小时后和甲车相遇?分析我们可以设乙车开出后X小时和甲车相遇。
相遇时,甲车共行了38×(X+0.5)千米,乙车共行了42X千米,用两车行的路程和是259千米来列出方程,最后求出解。
解:设乙车开出X小时和甲车相遇。
38×(X+0.5)+42X=259解得X=3即:乙车开出3小时后和甲车相遇。
练习一1,甲、乙两地相距658千米,客车从甲地开出,每小时行58千米。
1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每小时行62千米。
货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客车相遇?2,小军和小明分别从相距1860米的两处相向出发,小军出发5分钟后小明才出发。
已知小军每分钟行120米,小明骑车每分钟行300米。
求小军出发几分钟后与小明相遇?3,甲、乙两地相距446千米,快、慢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68千米,慢车每小时行35千米。
中途慢车因修车停留半小时,求共经过几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20千米。
到乙地后又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返回甲地,往返一次共用7.5小时。
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分析如果设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时用了X小时,则返回时用了(7.5-X)小时,由于往、返的路程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X值,就可以计算出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解:设去时用X小时,则返回时用(7.5-X)小时。
20X=30(7.5-X)解得X=4.520×4.5=90(千米)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90千米。
第三十五周 行程问题(三)专题简析:本周主要讲结合分数、百分数知识相关的较为复杂抽象的行程问题。
要注意: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行驶方向、速度的变化等,常常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例题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 每小时行驶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3.2小时到达B 地。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图35——1AB 货车客车如图35-1所示,要求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客、货车合行全程所需的时间。
客车3.2小时行了50×3.2=160(千米),货车行16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160÷(50×80%)=4(小时)所以(50+50×80%)×4=360(千米)答:A 、B 两地相距360千米。
练习1:1、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点距中点320米。
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6,甲每分钟行800米。
求A 、B 两地的路程。
2、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匀速前进。
如果每人按一定的速度前进,则4小时相遇;如果每人各自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则5小时相遇。
那么A 、B 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3、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3:4。
已知甲行了全程的13,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多少千米?例题2: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
已知他上坡时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
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要求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先求上坡时用的时间。
上坡的路程为20×11+2+3 =103(千米),上坡的时间为103 ÷2.5=43 (小时),从甲地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43 ÷44+5+6=5(小时)答: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5小时。
第三十一周逻辑推理(一)专题简析:逻辑推理题不涉及数据,也没有几何图形,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的条件。
它依据逻辑汇率,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来获取某种结论。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假设法、排除法、图解法和列表法等。
逻辑推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排除法”和“反正法”。
要善于借助表格,把已知条件和推出的中间结论及时填入表格内。
填表时,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结果要及时注上“√”(或“×”),也可以分别用“1”或“0”代替,以免引起遗忘或混乱,从而影响推理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或重复内的根据,并常常伴随着论证、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
例题1:星期一早晨,王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坏桌凳都修好了。
传达室人员告诉他:这是班里四个住校学生中的一个做的好事。
于是,王老师把许兵、李平、刘成、张明这四个住校学生找来了解。
(1)许兵说:桌凳不是我修的。
(2)李平说:桌凳是张明修的。
(3)刘成说:桌凳是李平修的。
(4)张明说:我没有修过桌凳。
后经了解,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请问:桌凳是谁修的?根据“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可知:(2)、(4)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假设(2)说真话,则(4)为假话,即张明修过桌凳。
又根据题目条件了:只有1人说的是真话:可退知:(1)和(3)都是假话。
由(1)说的可退出:桌凳是许兵修的。
这样,许兵和张明都修过桌凳,这与题中“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因此,开头假设不成立,所以,(2)李平说的为假话。
由此可退知(4)张明说了真话,则许兵、刘成说了假话。
所以桌凳是许兵修的。
练习1:1、小华、小红、小明三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
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小华说是小红,小红说不是我,小明也说不是我。
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专题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
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1. 单人单程: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h km /80提高到h km /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
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
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举一反三:1.小明家和学校相距km 15。
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小明先步行到公共汽车站,步行的速度为60min /m ,再乘公共汽车到学校,发现比步行的时间缩短了min 20,已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h km /40,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根据我省“十二五”铁路规划,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连云港至徐州的最短客运时间由现在的2小时18分钟缩短为36分钟,其速度每小时将提高km 260.求提速后的火车速度。
(精确到h km /1)3.徐州至上海的铁路里程为km 650,从徐州乘”C “字头列车A ,”D ”字头列车B 都可直达上海,已知A 车的速度为B 车的2倍,且行驶的时间比B 车少h 5.2.求A 车的速度及行驶时间。
(同学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双人行程问题,其实这题的类型可归结于例1的类型,把B车的速度看成是A提速后的速度,是不是也可看成单人单程的问题呀!)4.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用15秒的时间通过了一个长300米的隧道(即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
又知其间在隧道顶部的一盏固定的灯发出的一束光垂直照射火车2.5秒,(光速s⨯38=)m/101)求这列火车的长度2)如果这列火车用25秒的时间通过了另一个隧道,求这个隧道的长2.单人双程(等量关系式:来时的路程=回时的路程):例1:某校组织学生乘汽车去自然保护区野营,先以h60的速度走平路,km/后又以h40的速度下坡,又km/km/30的速度爬坡,共用了h5.6;返回时汽车以h以h50的速度走平路,共用了h6.学校距自然保护区有多远。
第三十五周 行程问题(三)专题简析:本周主要讲结合分数、百分数知识相关的较为复杂抽象的行程问题。
要注意: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行驶方向、速度的变化等,常常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例题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 每小时行驶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3.2小时到达B 地。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图35——1AB 货车客车如图35-1所示,要求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客、货车合行全程所需的时间。
客车3.2小时行了50×3.2=160(千米),货车行16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160÷(50×80%)=4(小时)所以(50+50×80%)×4=360(千米)答:A 、B 两地相距360千米。
练习1:1、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点距中点320米。
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6,甲每分钟行800米。
求A 、B 两地的路程。
2、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匀速前进。
如果每人按一定的速度前进,则4小时相遇;如果每人各自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则5小时相遇。
那么A 、B 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3、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3:4。
已知甲行了全程的13,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多少千米?例题2: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
已知他上坡时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
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要求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先求上坡时用的时间。
上坡的路程为20×11+2+3 =103(千米),上坡的时间为103 ÷2.5=43 (小时),从甲地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43 ÷44+5+6=5(小时)答: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5小时。
第三十五周 行程问题(三)
专题简析:
本周主要讲结合分数、百分数知识相关的较为复杂抽象的行程问题。
要注意: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行驶方向、速度的变化等,常常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例题1: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 每小时行驶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3.2小时到达B 地。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图35——1A
B 货车
客车
如图35-1所示,要求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客、货车合行全程所需的时间。
客车3.2小时行了50×3.2=160(千米),货车行16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
160÷(50×80%)=4(小时)
所以(50+50×80%)×4=360(千米)
答:A 、B 两地相距360千米。
练习1:
1、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点距中点320米。
已知甲的
速度是乙的速度的56
,甲每分钟行800米。
求A 、B 两地的路程。
2、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匀速前进。
如果每人按一定的速度前进,则4小时相遇;如果每人各自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则5小时相遇。
那么
A 、
B 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3:4。
已知甲
行了全程的13
,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多少千米?
例题2:
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
已知他上坡时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
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要求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先求上坡时用的时间。
上坡的路程为20×11+2+3 =103
(千米),上坡的时间为103 ÷2.5=43 (小时),从甲地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43 ÷44+5+6
=5(小时)
答: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5小时。
练习2: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之比是2:3:5,小亮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6:5:4。
已知小亮走平炉时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他从甲地走到乙地共用了5小时。
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小明去登山,上午6点出发,走了一段平坦的路,爬上了一座山,在山顶停了1小时后按原路返回,中午11点回到家。
已知他走平路的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上坡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坡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
问:小明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3、青青从家到学校正好要翻一座小山,她上坡每分钟行50米,下坡速度比上坡快40%,从就秒到学校的路程为2800米,上学要用50分钟。
从学校回家要用多少时间?
例题3:
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
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
这样,当几B 地时,乙离A 地还有14千米。
那么A 、B 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图35——3B
19
把A 、B 两地的路程平均分成5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3份的路程,乙走了2份的路程,当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乙的速度比为[3×(1+20%)]:[2×(1+30%)]=18:13。
甲到达B 点还需行2份的路程,这时乙行了2÷18×13=149
份路程,从图35-3可以看出14千米对应(5—2—149
)份 [3×(1+20%)]:[2×(1+30%)]=18:13 2÷18×13=149
(份) 5—(2+149 )=159
(份) 14÷159
×5=45(千米) 答:A 、B 两地间的距离是45千米。
练习3:
1、甲、乙两人步行的速度比是13:11,他们分别由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0.5小时后相遇。
如果他们同向而行,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几小时?
2、从A 地到B 地,甲要走2小时,乙要走1小时40分钟。
若甲从A 地出发8分钟后,乙从A 地出发追甲。
乙出发多久能追上甲?
3、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 地时,乙离A 地还有10千米。
那么,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4:
甲、乙两班学生到离校24千米的飞机场参观,一辆汽车一次只能坐一个班的学生。
为了尽快到达机场,两个班商定,由甲班先坐车,乙班步行,同时出发。
甲班学生在中途下车步行去机场,汽车立即返回接途中步行的乙班同学。
已知凉拌学生步行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是步行的7倍,汽车应在距机场多少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同学,才能使两班同学同时到达机场(学生上下车及汽车换向时间不计算)?
如图35-4所示,汽车到达甲班学生下车的地方又返回到与乙班学生相遇的地点,汽车所行路程应为乙班不行的7倍,即比乙班学生多走6倍,因此汽车单程比乙班步行多(6÷2)=3(倍)。
汽车返回与乙班相遇时,乙班步行的路程与甲班学生步行到机场的路程相等。
由此得出汽车送甲班学生下车地点到几长的距离为学校到机场的距离的1/5。
列算式为
24÷(1+3+1)=4.8(千米)
答:汽车应在距飞机场4.8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学生,才能使两班学生同时到达飞机场。
练习4:
1、红星小学有80名学生租了一辆40座的车去还边观看日出。
未乘上车的学生步行,和汽车同时出发,由汽车往返接送。
学校离还边48千米,汽车的速度是步行的9倍。
汽车应在距还边多少千米处返回接第二批学生,才能使学生同时到达还边?
2、一辆汽车把货物从甲地云往乙地往返只用了5小时,去时所用的时间是回来的112
倍,去时每小时比回来时慢17千米。
汽车往返共行了多少千米?
3、甲、乙两人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出发,内向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13
,用212 小时到达B 地。
乙的速度减少了16
,再用多少小时可到达A 地?
例题5: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按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
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此题是将行程、比例、百分数三种应用题综合在了一起。
解题时,我们可先求出改车按原定速度到达乙地所需的时间,再求出甲、乙两地的路程。
由车速提高20%可知,现在速度与原来速度的比是(1+20%):1=6:5,路程一定,所需时间比是速度比的反比。
这样可算出原定时间为6小时。
按原速行驶120千米后,速度提高25%可知,现速与原速的比是(1+25%):1=5:4,即所需时间比为4:5,可算出行驶120千
米后,还需23 ÷(5—4)×5=313 (小时),这样120千米占全程的(1—16 ×313
),即可算出甲、乙两地的距离。
现速与原速的比:(1+20%):1=6:5
原定行完全程的时间:1÷(6—5)×6=6(小时)
行120千米后,加快的速度与原速的比:(1+25%):1=5:4
行120千米后,还需行走的时间:23 ÷(5—4)×5=313
(小时) 甲、乙两地的距离:120÷(1—16 ×313
)=270(千米) 答:甲、乙两地的距离270千米。
练习5:
1、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如果把车速提高25%,呢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24分钟到
达;如果以原速形式8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13
,那么可以提前10分钟到达乙地。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器秒年米毫 ?
2、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20%,另一边增加2米,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正方形的面积想等。
原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客、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4,相遇后货车每小时比相遇前每小时多走27千米。
客车仍按原速前进,结果两车同时到达对方的出发站,已知客车一共行了10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