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鲁教版语文八下第10课《致女儿的信》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让学生绘声绘色的给同学讲故事。
2、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的爱情观与熏陶和感染。
3、老师学生搜集一些优美动人的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培养学生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及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糊涂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自学生字、词忐忑不安、萌发、不可思议、擅自、纽带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特别了解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对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他说:“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他呼吁:“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的心田。
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他们去爱。
”3、反复阅读课文,准备复述(二)引入:情景导入:一女生交来一纸条,称是一男生给的。
老师分析男生的思想状态:此男生对女生萌动了一种情感,问:是什么呢?答:爱情。
老师点拨:那是一种似爱情的情感,还不是真正的爱情。
提问:那么什么是爱情呢?接着引入:前苏联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在14岁也向父亲提出了同一问题:“爸爸,什么是爱情?”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给他女儿回了这一封信,即是这封《给女儿的信》(板书)(三)阅读环节过渡提问:父亲在信中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了吗?是什么样的方式呢?答: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那么,谁愿意来把这个童话故事在全班讲一讲呢?1、学生快速地默读,准备在小组复述童话故事2、学生在小组讲童话故事,其中一人讲,其他同学修正补充3、争取一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童话故事,老师点拨(四)解读环节过渡,问:这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什么是爱情(板书)。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
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内容研讨:⑴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
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致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书信的写作格式。
•熟练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通过模拟写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会书面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3. 教学难点•如何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如何在写作中保持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书信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然后,教师分享一个自己写给孩子的书信,引出写给女儿的信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曾有写信给亲人或朋友的经验,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体会。
第二步:阅读理解样本信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该信。
要求学生分别从书信的格式、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思考。
在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书信的好处和不足。
第三步:模拟写信要求学生依据样本信件,模拟写一封给父母或朋友的信或写一封自己给女儿的信。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妥善完成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让书信更具有亲和力。
第四步:分享和点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信分享给同桌或全班,进行相互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彼此的不足,并尝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发表一些点评意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水平。
5.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并在写作中得到实践。
•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书信表达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情感。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在点评中得到指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掌握教学效果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6. 教学参考资料•《学术写作指南》•《写作技巧与方法》•《情感写作入门》。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3篇【教学目标】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讲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
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
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
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
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
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
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
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
”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
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板书:。
10、《致女儿的信》【课题】《致女儿的信》【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过程与方法激趣——走进文本——探讨展示,相机点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早恋问题【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 导语播放《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同学们,98年上映的这部美国大片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心,男女主人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对对方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落泪,今天老师也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爱情这个话题,让我们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2作者介绍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3 出示目标4 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词语解释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致女儿的信(鲁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就一直是一个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也翻腾过好多次吧,在坐的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爱情”?大家放心,我不会问你是如何想的!那你认为爱情是什么呢,用一句概括的话来解释一下--(信任、理解、忠诚、热情等)大家有谁问过父母什么是“爱情”?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谈一谈,当你们问父母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说的呢?其他同学们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问过你的父母呢?不敢?如果问了,会怎么样呢?好,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们问你的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他们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他们会说,你小小年纪,想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我们会想啊,这可是由不得我们的,就象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
我们大家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的我们大家都很现实,知道父母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很少父母象刚才几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体会父爱的深沉。
2. 学习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新课内容讲解】1. 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深情、真挚的语言表达。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如父爱如山、家庭的重要性等。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2. 分组讨论:从课文中获取的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案例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如作者对女儿的关爱、期望等,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深沉。
【情感教育】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亲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作文。
3. 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致女儿的信
教案1:阅读及写作练习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并分析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故事线索。
•能够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情感和思念。
教学重点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阅读营造出一个情感交织的氛围。
•如何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情感和思念。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篇书信,写给自己的亲人。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老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带领学生了解作者讲述的故事背景。
第二步:阅读练习
老师向学生发放文章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
然后,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女儿为什么不想和父亲见面?
•文中父亲对女儿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父亲的信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父亲的信中,有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深刻?
第三步:讨论和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就上述问题逐步讨论并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文字技巧和故事线索等相关内容。
第四步:写作练习
老师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撰写一篇书信,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步:分享讨论
老师请几名同学上前朗读自己写的信,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课后作业
1.学生完成自己的信的写作,与亲人分享。
2.学生分析自己所写信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和意义,并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感恩之心。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
(2)分析并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掌握信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父母的感恩之情。
(2)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关爱,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信中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理解信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将课文中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兴趣。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讨论并分析课文中的细节。
3. 词汇与表达:(1)教师指出并解释信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加深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选择信中的一个重要词汇或表达方式,用它写一个自己的句子,并分享给同学。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句子,共同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拓展1. 亲子关系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父母。
七、情感表达练习1. 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写一封回信给课文中的女儿,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人生价值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掌握信中的关键语句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信中所蕴含的父爱和教育思想。
2. 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经历相结合,进行情感共鸣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信件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信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父爱和教育理念。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信件中的关键语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深入理解父爱和教育思想。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信件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共鸣: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家庭、亲情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如何将信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信件中的重点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培养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十、教学计划:1. 上课时间:共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资源:准备文本材料、背景资料和教学课件。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1前言:《致女儿的信》是美国联合会的一篇著名演讲,该演讲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深受欢迎和喜爱。
该演讲作者是美国女性活动家伊利莎白·格莱森·斯通(1815-1902年),她是美国女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全球出名的女权主义者,被尊称为“女权之母”。
本文将介绍《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通常情况下这篇演讲是在高中或大学教育中教授的。
本文的教学内容涵盖“教案教学设计”环节,主要阐述《致女儿的信》这一材料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如会议模拟、家庭、课堂辩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一步,教材认识和教学目标的设定1、教材认识:(1)教材来源属于传统教学的课文(2)教材适用对象:高中生、大学生(3)教材意义: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伊利莎白·格莱森·斯通的思想和情怀,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1)感悟美国女权主义者的生活背景和相关事件(2)理解并分析女权主义者的思想和价值观(3)通过写作和讨论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思想第二步,教学方法的选择:通过教学分析,本次教学将采用的教学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 讲授课文和阅读文章2. 课堂讨论和辩论3. 写作模式4. 模拟会议模式第三步,教材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理解与个人思考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文章的作者以及她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女权主义的基本概念、传统男女角色的历史变迁等。
然后请学生们按照文章的思路,阅读理解全文,明确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及其表现手法等,并独立思考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一个基础理解。
2. 学生合作互动和讨论在阅读理解之后,老师将组织学生们介绍彼此对人物描述和故事情况的看法和线索,再由老师对文本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和引导,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对文章的理解。
10、《致女儿的信》
【课题】《致女儿的信》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过程与方法激趣——走进文本——探讨展示,相机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早恋问题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导语
播放《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同学们,98年上映的这部美国大片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心,男女主人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对对方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落泪,今天老师也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爱情这个话题,让我们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2作者介绍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3 出示目标
4 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词语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3)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4)“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三)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延伸拓展:案例分析
某中学一位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精神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
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
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六.课内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青少年时期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作业: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八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