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导学案3.doc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数学第一轮高效复习导学案导数及其应用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2. 熟记八个基本导数公式(c,m x (m 为有理数),x x a e x x a x x log ,ln ,,,cos ,sin 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3.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导数的应用价值极高,主要涉及函数单调性、极大(小)值,以及最大(小)值等,遇到有关问题要能自觉地运用导数.第一课时 导数概念与运算【学习目标】1.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函数在某一点处导数的几何意义——图象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2.掌握幂函数、多项式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及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运算法则及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并会运用它们进行求导运算;【考纲要求】导数为B 级要求【自主学习】1.导数的概念:函数y =)(x f 的导数)(x f ',就是当Δx →0时,函数的增量Δy 与自变量的增量Δx 的比xy ∆∆的 ,即)(x f '= = . 2.导函数:函数y =)(x f 在区间(a, b)内 的导数都存在,就说)(x f 在区间( a, b )内 ,其导数也是(a ,b )内的函数,叫做)(x f 的 ,记作)(x f '或x y ',函数)(x f 的导函数)(x f '在0x x =时的函数值 ,就是)(x f 在0x 处的导数.3.导数的几何意义:设函数y =)(x f 在点0x 处可导,那么它在该点的导数等于函数所表示曲线在相应点),(00y x M 处的 .4.求导数的方法(1) 八个基本求导公式)('C = ;)('n x = ;(n∈Q) )(sin 'x = , )(cos 'x =)('x e = , )('x a =)(ln 'x = , )(log 'x a =(2) 导数的四则运算)('±v u =])(['x Cf = )('uv = ,)('vu = )0(≠v 【基础自测】1.在曲线y=x 2+1的图象上取一点(1,2)及附近一点(1+Δx ,2+Δy ),则xy ∆∆为 . 2.已知f(x)=sinx(cosx+1),则)(x f '= .3.设P 为曲线C :y=x 2+2x+3上的点,且曲线C 在点P 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4,0π,则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4.曲线在y=53123+-x x 在x=1处的切线的方程为 . 5.设曲线y ax e =在点(0,1)处的切线与直线x+2y+1=0垂直,则a= .[典型例析]例1.求函数y=12+x 在x 0到x 0+Δ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例2. 求下列各函数的导数:(1);sin 25x xx x y ++= (2));3)(2)(1(+++=x x x y (3);4cos 212sin 2⎪⎭⎫ ⎝⎛--=x x y (4).1111x x y ++-=例3. 已知曲线y=.34313+x (1)求曲线在x=2处的切线方程;(2)求曲线过点(2,4)的切线方程.例4. 设函数bx ax x f ++=1)( (a,b∈Z ),曲线)(x f y =在点))2(,2(f 处的切线方程为y=3. (1)求)(x f 的解析式;(2)证明:曲线)(x f y =上任一点的切线与直线x=1和直线y=x 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并求出此定值.[当堂检测]1. 函数y =ax 2+1的图象与直线y =x 相切,则a =2.在曲线y =x 2+1的图象上取一点(1,2)及邻近一点(1+△x ,2+△y ),则xy ∆∆为 3.若曲线4y x =的一条切线l 与直线480x y +-=垂直,则l 的方程为4.设f (x )、g(x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x <0时,()()()()f x g x f x g x ''+>0.且g(3)=0.则不等式f (x )g(x )<0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5.在函数x x y 83-=的图象上,其切线的倾斜角小于4π的点中,坐标为整数的点的个数有 个。
§3.3导数的综合应用1.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步骤(1)求导数f′(x);(2)在函数f(x)的定义域内解不等式f′(x)>0或f′(x)<0;(3)根据(2)的结果确定函数f(x)的单调区间.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求导数f′(x);(3)解方程f′(x)=0,求出函数定义域内的所有根;(4)列表检验f′(x)在f′(x)=0的根x0左右两侧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x0处取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x0处取极小值.3.求函数f(x)在闭区间[a,b]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确定函数f(x)在闭区间[a,b]内连续、可导;(2)求函数f(x)在开区间(a,b)内的极值;(3)求函数f(x)在[a,b]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4)比较函数f(x)的各极值与f(a),f(b)的大小,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优化问题―→用函数表示数学问题↓优化问题答案用导数解决数学问题5.利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求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实际问题的意义,不符合实际意义的值应舍去;(2)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会遇到函数在区间内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不与端点值比较,也可以知道这就是最大(小)值;(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化问题时,不仅要注意将问题中涉及的变量关系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还应确定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定义区间.[难点正本疑点清源]1.实际问题常要求解出最大值或最小值,即探求问题的最优解(最优化方法),一元函数问题的最值可用求导数的方法解决,而且在求导后,导数为零处常常只有一个(即方程f ′(x )=0在定义域内只有唯一解),这个解通常就是最值点.但在解答过程中,还需对这一点的左、右函数的单调性加以验证.2.实际问题中,建模时使用的自变量不一定是求导的最“优”变量,灵活地运用换元的方法是优化解答过程的有效手段.3.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可以考虑将参数分离出来,将参数范围转化为研究新函数的值域问题.4.判断方程根的个数时,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及函数的单调性.1.函数f (x )=ax 3+x 恰有三个单调区间,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2.如图,水波的半径以50 cm/s 的速度向外扩张,当半径为250 cm 时,水波面的圆面积的膨胀率是__________ __ cm 2/s.3.若函数f (x )=x +a sin x 在R 上递增,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4.(2010·山东)已知某生产厂家的年利润y (单位:万元)与年产量x (单位:万件)的函数关系式为y =-13x 3+81x -234,则使该生产厂家获取最大年利润的年产量为 ( )A.13万件B.11万件C.9万件D.7万件5.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f ′(x )为f (x )的导函数,函数 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且f (-2)=1,f (3)=1,则不 等式f (x 2-6)>1的解集为( )A.(-3,-2)∪(2,3)B.(-2,2)C.(2,3)D.(-∞,-2)∪(2,+∞)题型一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零点或方程根的方法 例1 已知函数f (x )=x 3-3ax -1,a ≠0. (1)求f (x )的单调区间;(2)若f (x )在x =-1处取得极值,直线y =m 与y =f (x )的图象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求m 的取值范围.探究提高 (1)对于该问题的求解,一般利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性质,并借助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建立含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求之,实现形与数的和谐 统一.(2)本题常见的错误是不能把函数的极值与图象交点联系起来,缺乏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的意识.已知函数f (x )=x 3-92x 2+6x -a .(1)对∀x ∈R ,f ′(x )≥m 恒成立,求m 的最大值; (2)若函数f (x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题型二 利用函数研究恒成立及参数求解问题 例2 已知函数f (x )=ln x -ax.(1)若a >0,试判断f (x )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2)若f (x )在[1,e]上的最小值为32,求a 的值;(3)若f (x )<x 2在(1,+∞)上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探究提高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直接求导,然后解不等式即可,注意函数的定义域.(2)参数问题涉及的有最值恒成立的问题、单调性的逆向应用等,求解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设f (x )=ax+x ln x ,g (x )=x 3-x 2-3.(1)当a =2时,求曲线y =f (x )在x =1处的切线方程;(2)如果存在x 1,x 2∈[0,2]使得g (x 1)-g (x 2)≥M 成立,求满足上述条件的最大整数M ; (3)如果对任意的s ,t ∈⎣⎡⎦⎤12,2都有f (s )≥g (t )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题型三 利用导数研究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例3 为了在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时减少能源损耗,房屋的屋顶和外墙需要建造隔热层.某幢建筑物要建造可使用20年的隔热层,每厘米厚的隔热层建造成本为6万元.该建筑物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C (单位:万元)与隔热层厚度x (单位:cm)满足关系:C (x )=k3x +5(0≤x ≤10),若不建隔热层,每年能源消耗费用为8万元.设f (x )为隔热层建造费用与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之和. (1)求k 的值及f (x )的表达式;(2)隔热层修建多厚时,总费用f (x )达到最小,并求最小值.(2011·福建)某商场销售某种商品的经验表明,该商品每日的销售量y (单位:千克)与销售价格x (单位:元/千克)满足关系式y =ax -3+10(x -6)2,其中3<x <6,a 为常数.已知销售价格为5元/千克时,每日可售出该商品11千克. (1)求a 的值;(2)若该商品的成本为3元/千克,试确定销售价格x 的值,使商场每日销售该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最大.2.二审结论会转换试题:(12分)已知函数f (x )=12x 2+a ln x .(1)若a =-1,求函数f (x )的极值,并指出极大值还是极小值; (2)若a =1,求函数f (x )在[1,e]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若a =1,求证:在区间[1,+∞)上,函数f (x )的图象在函数g (x )=23x 3的图象的下方.审题路线图 求f (x )的极值↓(从结论出发向条件转化,注意隐含条件——定义域) 求f ′(x )=0的解,即f (x )的极值点 ↓(转化为求函数值)将极值点代入f (x )求对应的极大、极小值 ↓(转化为研究单调性) 求f (x )在[1,e]上的单调性 ↓(转化为求函数值)比较端点值、极值,确定最大、最小值 ↓(构造函数进行转化) F (x )=f (x )-g (x )↓(将图象的上、下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 求证F (x )<0在(1,+∞)上恒成立. ↓研究函数F (x )在(1,+∞)上的单调性. 规范解答(1)解 由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 当a =-1时,f ′(x )=x -1x =(x +1)(x -1)x ,[1分]令f ′(x )=0得x =1或x =-1(舍去), [2分] 当x ∈(0,1)时,函数f (x )单调递减,[3分]当x ∈(1,+∞)时,函数f (x )单调递增,[4分]所以f (x )在x =1处取得极小值为12.[5分] (2)解 当a =1时,易知函数f (x )在[1,e]上为增函数, [6分] ∴f (x )min =f (1)=12,f (x )max =f (e)=12e 2+1.[7分](3)证明 设F (x )=f (x )-g (x )=12x 2+ln x -23x 3,则F ′(x )=x +1x -2x 2=(1-x )(1+x +2x 2)x, [9分]当x >1时,F ′(x )<0,故f (x )在区间(1,+∞)上是减函数,又F (1)=-16<0,∴在区间(1,+∞)上,F (x )<0恒成立.即F (x )<g (x )恒成立.[11分]因此,当a =1时,在区间(1,+∞)上,函数f (x )的图象在函数g (x )图象的下方.[12分] 点评 (1)导数法是求解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参数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应用导数求单调区间关键是求解不等式的解集;最值问题关键在于比较极值与端点函数值的大小;参数问题涉及的有最值恒成立的问题、单调性的逆向应用等,求解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2)对于一些复杂问题,要善于将问题转化,转化成能用熟知的导数研究问题.方法与技巧1.极值与最值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极值是局部概念,只对某个领域有效,最值是全局概念,对整个定义域都有效.联系:最值一般是极值点、不可导点和端点函数值(可取到的话)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最值不一定是极值,极值也不一定是最值.2.利用导数解决含有参数的单调性问题是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在实际问题中,如果函数在区间内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只要根据实际意义判定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即可,不必再与端点的函数值比较. 失误与防范1.注意极大值未必大于极小值,极值仅仅体现在x 0处附近函数值的变化情况.2.要充分理解列表在研究函数极值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列表的操作步骤与算法思想,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答案基础自测1.(-∞,0)2.25 000π3.[-1,1]4.C5.A题型分类·深度剖析例1 解 (1)f ′(x )=3x 2-3a =3(x 2-a ), 当a <0时,对x ∈R ,有f ′(x )>0,∴当a <0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 当a >0时,由f ′(x )>0, 解得x <-a 或x >a .由f ′(x )<0,解得-a <x <a ,∴当a >0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a ),(a ,+∞),单调减区间为(-a ,a ). (2)∵f (x )在x =-1处取得极值,∴f ′(-1)=3×(-1)2-3a =0, ∴a =1.∴f (x )=x 3-3x -1,f ′(x )=3x 2-3, 由f ′(x )=0,解得x 1=-1,x 2=1.由(1)中f (x )的单调性可知,f (x )在x =-1处取得极大值f (-1)=1,在x =1处取得极小值f (1)=-3.∵直线y =m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有三个不同的交点, 结合如图所示f (x )的图象可知: 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3,1). 变式训练1 (1)-34 (2)a >52或a <2例2 解 (1)由题意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x +a x 2=x +ax 2.∵a >0,∴f ′(x )>0,故f (x )在(0,+∞)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2)由(1)可知,f ′(x )=x +ax2.①若a ≥-1,则x +a ≥0,即f ′(x )≥0在[1,e]上恒成立, 此时f (x )在[1,e]上为增函数,∴f (x )min =f (1)=-a =32,∴a =-32(舍去).②若a ≤-e ,则x +a ≤0,即f ′(x )≤0在[1,e]上恒成立,此时f (x )在[1,e]上为减函数, ∴f (x )min =f (e)=1-a e =32,∴a =-e2(舍去).③若-e<a <-1,令f ′(x )=0得x =-a , 当1<x <-a 时,f ′(x )<0, ∴f (x )在(1,-a )上为减函数; 当-a <x <e 时,f ′(x )>0, ∴f (x )在(-a ,e)上为增函数, ∴f (x )min =f (-a )=ln(-a )+1=32,∴a =- e. 综上所述,a =- e. (3)∵f (x )<x 2,∴ln x -ax <x 2.又x >0,∴a >x ln x -x 3. 令g (x )=x ln x -x 3, h (x )=g ′(x )=1+ln x -3x 2, h ′(x )=1x -6x =1-6x 2x .∵x ∈(1,+∞)时,h ′(x )<0, ∴h (x )在(1,+∞)上是减函数. ∴h (x )<h (1)=-2<0,即g ′(x )<0, ∴g (x )在(1,+∞)上也是减函数. g (x )<g (1)=-1,∴当a ≥-1时,f (x )<x 2在(1,+∞)上恒成立. 变式训练2 (1)x +y -3=0 (2)满足条件的最大整数M 为4 (3)a ≥1例3 解 (1)设隔热层厚度为x cm ,由题设, 每年能源消耗费用为C (x )=k3x +5. 再由C (0)=8,得k =40,因此C (x )=403x +5.又建造费用为C 1(x )=6x .最后得隔热层建造费用与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之和为f (x )=20C (x )+C 1(x )=20×403x +5+6x=8003x +5+6x (0≤x ≤10). (2)f ′(x )=6- 2 400(3x +5)2,令f ′(x )=0,即 2 400(3x +5)2=6. 解得x =5,x =-253(舍去).当0<x <5时,f ′(x )<0, 当5<x <10时,f ′(x )>0,故x =5是f (x )的最小值点,对应的最小值为f (5)=6×5+80015+5=70.当隔热层修建5 cm 厚时,总费用达到最小值70万元. 变式训练3 (1)2(2)当销售价格为4元/千克时,商场每日销售该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最大高﹤考じ试!题`库。
2013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教案:第三篇导数及其应用专题一高考函数与导数命题动向高考命题分析函数是数学永恒的主题,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主干知识之一;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函数与导数不仅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还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而且函数的观点及其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高考对函数的考查更多的是与导数的结合,发挥导数的工具性作用,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证明不等式问题等,体现出高考的综合热点.所以在高考中函数知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考考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阵地.高考命题特点函数与导数在高考试卷中形式新颖且呈现出多样性,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其命题特点如下:(1)全方位:近年新课标的高考题中,函数的知识点基本都有所涉及,虽然高考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率,但函数知识点的覆盖率依然没有减小.(2)多层次:在近年新课标的高考题中,低档、中档、高档难度的函数题都有,且题型齐全.低档难度题一般仅涉及函数本身的内容,诸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周期性、图象等,且对能力的要求不高;中、高档难度题多为综合程度较高的试题,或者函数与其他知识结合,或者是多种方法的渗透.(3)巧综合:为了突出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主体地位,近年高考强化了函数与其他知识的渗透,加大了以函数为载体的多种方法、多种能力(甚至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综合程度.(4)变角度:出于“立意”和创设情景的需要,函数试题设置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断创新,重视函数思想的考查,加大了函数应用题、探索题、开放题和信息题的考查力度,从而使函数考题显得新颖、生动、灵活.(5)重能力:以导数为背景与其他知识(如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等)交汇命题.利用导数解决相关问题,是命题的热点,而且不断丰富创新.解决该类问题要注意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应用.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高考动向透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函数既是高中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的基础知识涉及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内容.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对函数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难度中等偏下,在解答题中主要与多个知识点交汇命题,难度中等.【示例1】►(2011·安徽)设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x ≤0时,f (x )=2x 2-x ,则f (1)=( ).A .-3B .-1C .1D .3解析 法一 ∵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x ≤0时,f (x )=2x 2-x ,∴f (1)=-f (-1)=-2×(-1)2+(-1)=-3.故选A.法二 设x >0,则-x <0,∵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x ≤0时,f (x )=2x 2-x ,∴f (-x )=2(-x )2-(-x )=2x 2+x ,又f (-x )=-f (x ),∴f (x )=-2x 2-x ,∴f (1)=-2×12-1=-3,故选A.答案 A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和函数的求值,解题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奇函数的性质,直接通过f (1)=-f (-1)计算;二是利用奇函数的性质,先求出x >0时f (x )的解析式,再计算f (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考对指数函数的考查有升温的趋势,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函数的应用问题.对于幂函数应重点掌握五种常用幂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此时,幂的运算是解决有关指数问题的基础,也要引起重视.对数函数在新课标中适当地降低了要求,因此高考对它的考查也会适当降低难度,但它仍是高考的热点内容,重点考查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其应用.【示例2】►(2011·天津)已知a =5log 23.4,b =5log 43.6,c =⎝ ⎛⎭⎪⎫15log 30.3,则( ). A .a >b >c B .b >a >c C .a >c >b D .c >a >b解析因为c=5-log30.3=5log3103,又log23.4>log33.4>log3103>1>log43.6>0,且指数函数y=5x是R上的增函数,所以a>c>b.故选C.答案 C本题主要考查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对数式的大小比较.一般是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进行比较.对数式的比较类似指数式的比较,也可以寻找中间量.函数的应用函数的应用历来是高考重视的考点,新课标高考更是把这个考点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大纲的高考,新课标高考无论在考查内容上还是力度上都有所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函数与方程方面,函数与方程已经成为新课标高考的一个命题热点,值得考生重视.【示例3】►(2011·山东)已知f(x)是R上最小正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且当0≤x <2时,f(x)=x3-x,则函数y=f(x)的图象在区间[0,6]上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为().A.6 B.7 C.8 D.9解析由f(x)=0,x∈[0,2)可得x=0或x=1,即在一个周期内,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在区间[0,6)上共有6个交点,当x=6时,也是符合要求的交点,故共有7个不同的交点.故选B.答案 B本小题考查对周期函数的理解与应用,考查三次方程根的求法、转化与化归思想及推理能力,难度较小.求解本题的关键是将f(x)=x3-x进行因式分解,结合周期函数的性质求出f(x)=0在区间[0,6]上的根,然后将方程f(x)=0的根转化为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问题.导数的概念及运算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是高考的热点问题,解决该类问题必须熟记导数公式,明确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某点处切线的斜率,切点既在切线上又在曲线上.【示例4】►已知点P在曲线f(x)=x4-x上,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3x -y=0,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函数f(x)=x4-x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等于3,即f′(x0)=4x30-1=3,∴x0=1,将其代入f(x)中可得P(1,0).答案(1,0)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及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最值问题已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解决该类问题要明确: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导函数的变号零点才是函数的极值点;求单调区间时一定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求最值时需要把极值和端点值逐一求出,比较即可.【示例5】►已知函数f(x)=x3+ax2+bx+c,曲线y=f(x)在点x=1处的切线l不过第四象限且斜率为3,又坐标原点到切线l的距离为1010,若x=23时,y=f(x)有极值.(1)求a,b,c的值;(2)求y=f(x)在[-3,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1)由f(x)=x3+ax2+bx+c,得f′(x)=3x2+2ax+b.当x=1时,切线l的斜率为3,可得2a+b=0.①当x=23时,y=f(x)有极值,则f′⎝⎛⎭⎪⎫23=0,可得4a+3b+4=0②由①②解得a=2,b=-4. 设切线l的方程为y=3x+m由原点到切线l的距离为10 10,则|m|32+1=1010,解得m=±1.∵切线l不过第四象限∴m=1,由于切点的横坐标为x=1,∴f(1)=4,∴1+a+b+c=4∴c=5.(2)由(1)可得f(x)=x3+2x2-4x+5,∴f′(x)=3x2+4x-4.令f′(x)=0,得x=-2,x=2 3.f(x)和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在x=23处取得极小值f⎝⎛⎭⎪⎫23=9527.又f(-3)=8,f(1)=4,∴f(x)在[-3,1]上的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95 27.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函数最值与极值的区别.求解函数的最值时,要先求函数y=f(x)在[a,b]内所有使f′(x)=0的点,再计算函数y=f(x)在区间内所有使f′(x)=0的点和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最后比较即得.突出以函数与导数为主的综合应用高考命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数学学科的整体意义,加强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中学数学的内容可以聚合为数和形两条主线,其中数是以函数概念来串联代数、三角和解析几何知识,我们可以把方程看作函数为零,不等式看成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比较、数列、三角则是特殊的一类函数.所以,高考试题中涉及函数的考题面很广.新课标高考对有关函数的综合题的考查,重在对函数与导数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与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相关知识的相互联系,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较强的运算能力,体现了以函数为载体,多种能力同时考查的命题思想.【示例6】►(2011·福建)已知a,b为常数,且a≠0,函数f(x)=-ax+b+ax ln x,f(e)=2(e=2.718 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1)求实数b的值;(2)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3)当a=1时,是否同时存在实数m和M(m<M),使得对每一个t∈[m,M],直线y =t 与曲线y =f (x )⎝ ⎛⎭⎪⎫x ∈⎣⎢⎡⎦⎥⎤1e ,e 都有公共点?若存在,求出最小的实数m 和最大的实数M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 (1)由f (e)=2得b =2.(2)由(1)可得f (x )=-ax +2+ax ln x .从而f ′(x )=a ln x .因为a ≠0,故①当a >0时,由f ′(x )>0得x >1,由f ′(x )<0得0<x <1;②当a <0时,由f ′(x )>0得0<x <1,由f ′(x )<0得x >1.综上,当a >0时,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1,+∞),单调递减区间为(0,1);当a <0时,函数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1),单调递减区间为(1,+∞).(3)当a =1时,f (x )=-x +2+x ln x ,f ′(x )=ln x .由(2)可得,当x 在区间⎣⎢⎡⎦⎥⎤1e ,e 内变化时,f ′(x ),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又2-2e <2,所以函数f (x )⎝ ⎛⎭⎪⎫x ∈⎣⎢⎡⎦⎥⎤1e ,e 的值域为[1,2].据此可得,若⎩⎨⎧m =1,M =2.则对每一个t ∈[m ,M ],直线y =t 与曲线y =f (x )⎝ ⎛⎭⎪⎫x ∈⎣⎢⎡⎦⎥⎤1e ,e 都有公共点; 并且对每一个t ∈(-∞,m )∪(M ,+∞),直线y =t 与曲线y =f (x )⎝ ⎛⎭⎪⎫x ∈⎣⎢⎡⎦⎥⎤1e ,e 都没有公共点.综上,当a =1时,存在最小的实数m =1,最大的实数M =2,使得对每一个t∈[m ,M ],直线y =t 与曲线y =f (x )⎝ ⎛⎭⎪⎫x ∈⎣⎢⎡⎦⎥⎤1e ,e 都有公共点.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
函数的图象【学习目标】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学会利用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并能应用。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体会成功的快乐。
【学习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方法。
[自主学习]一、单调性1.定义:如果函数y=f (x)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①都有,则称f (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而这个区间称函数的一个;②都有,则称f (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而这个区间称函数的一个.若函数f(x)在整个定义域l内只有唯一的一个单调区间,则f(x)称为.2.判断单调性的方法:(1) 定义法,其步骤为:①;②;③.(2) 导数法,若函数y=f (x)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可导,①若 ,则 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②若 ,则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二、单调性的有关结论1.若f (x ), g (x )均为增(减)函数,则f (x )+g (x ) 函数;2.若f (x )为增(减)函数,则-f (x )为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有 的单调性;4.复合函数y =f [g(x )]是定义在M 上的函数,若f (x )与g(x )的单调相同,则f [g(x )]为 ,若f (x ), g(x )的单调性相反,则f [g(x )]为 .5.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 ,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 .【基础过关】1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递增的有______________ ①xy 1-= ②y=-x ③y=|x-1| ④y=122++x x 2 函数)34(212log )(-+-=x x x f 的递减区间为_______________3 已知函数2)1(2)(2+-+=x a x x f 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4 已知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0)31(=f ,则不等式)(log 81x f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典型例析](A )例1 求证:函数11)(--=xx f 在区间(-∞,0)上是单调增函数。
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自主梳理1.抛物线的概念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F∉l)距离______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__________,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________.p的几何意义:焦点F到准线l的距离O(0,0)自我检测1四川AC.钝角D.以上皆有可能探究点一 抛物线的定义及应用例1 已知抛物线y2=2x的焦点是F,点P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又有点A(3,2),求+|PF|的最小值,并求出取最小值时P点的坐标.例2 ,-3)例3 过抛物线F的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于y2,求证:y1y2=-p2;与抛物线的准线相交于点C,求证:BC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例 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过→准线的垂线,垂足为多角度审题 点坐设【答题模板】方程认识不足.1.关于抛物线的定义要注意点F不在定直线l上,否则轨迹不是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2.关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不同的形式,这四种标准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在于:(1)p的几何意义:参数p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所以p恒为正数.4等.(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2011·大纲全国)已知抛物线C:y2=4x的焦点为F,直线y=2x-4与C交于A,B例1 与到准线距离的等价解 焦点的距离等于点P到抛物线准线的距离,如,P,Q三点共线时取得,此例2 方程时,若由已知条件可知所求曲待定系数法.若由已知条件可知所求曲线的动点的轨迹,一般用(2)待定系数法求抛物既要定位(即确定抛物线的值),∴所求抛物例3 点弦的几何性①yp2称,F点坐标为(,0),的半径取到最大值,需圆与抛物线的方程为(x-a)2+y2=(3-a)2,与抛物Δ=(2-2a)2-4(6a-9)=0为y=kx+m,与抛物线方程=4,得k=1.,的距离等于它到l1的距离,为准线的抛物线,+1,与抛物线方程联4k,x1x2=-4.(8分)(-2,-。
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1讲空间中的垂直关系一.课标要求: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命题走向近年来,立体几何高考命题形式比较稳定,题目难易适中,常常立足于棱柱、棱锥和正方体,复习是要以多面体为依托,始终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和判定作为考察重点。
在难度上也始终以中等偏难为主,在新课标教材中将立体几何要求进行了降低,重点在对图形及几何体的认识上,实现平面到空间的转化,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重点,因而在这部分知识点上命题,将是重中之重。
预测2013年高考将以多面体为载体直接考察线面位置关系:(1)考题将会出现一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和一个解答题;(2)在考题上的特点为:热点问题为平面的基本性质,考察线线、线面和面面关系的论证,此类题目将以客观题和解答题的第一步为主。
(3)解答题多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这样既降低了起点又分散了难点。
三.要点精讲1.线线垂直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所成的角是直角,两直线垂直;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必垂直于另一条。
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麽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推理模式: ,,PO O PA A a AO a a AP αααα⊥∈⎫⎪=⇒⊥⎬⎪⊂⊥⎭。
注意:⑴三垂线指PA ,PO ,AO 都垂直α内的直线a 其实质是:斜线和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⑵要考虑a 的位置,并注意两定理交替使用。
第八章圆锥曲线的方程●网络体系总览圆锥曲线椭圆定义双曲线定义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几何性质几何性质作图作图作图第二定义第二定义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统一定义●考点目标定位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4.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画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图形,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初步应用.5.结合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的认识.●复习方略指南本章主要内容有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它们作为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典型问题,成了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高考中,圆锥曲线成为命题的热点之一.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有下面几个显著特点:1.注重双基保持稳定圆锥曲线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风格独特,每年的试卷中客观题2至3道,主观题1道,分值占全卷的15%左右,“难、中、易”层次分明,既有基础题,又有能力题.2.全面考查重点突出试题中,圆锥曲线的内容几乎全部涉及,考查的知识点约占圆锥曲线总知识点的四分之三,通过知识的重新组合,考查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仍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上.3.考查能力探究创新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重点考查学生画图、数形结合、等价转换、分类讨论、逻辑推理、合理运算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今后的高考中,圆锥曲线仍将考查圆锥曲线的概念和性质、求曲线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解析几何中的定值最值问题.其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仍是命题的热点,解析几何中的定值及最值问题也会有所加强.圆锥曲线内容的“应用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将会出现在今后的高考中.学好本章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掌握由曲线求方程和由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这两个问题.为此建议在学习中做到:1.搞清概念(对概念定义应“咬文嚼字”);2.熟悉曲线(会“速写”出符合题目数量特征要求的曲线);3.熟练运用代数、三角、几何、向量的知识;4.处理问题时要在“大处着眼”(即在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综合信息和处理问题的数学思想)“小处着手”(即在细节上能熟练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8.1椭圆定义 1.到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F 1F 2|)的点的轨迹 2.到定点F 与到定直线l 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 (∈(0,1))的点的轨迹方程1.22a x +22b y =1(a >b >0),c =22b a -,焦点是F 1(-c ,0),F 2(c ,0) 2.22a y +22bx =1(a >b >0),c =22b a -,焦点是F 1(0,-c ),F 2(0,c ) x =a cos θ, y =b sin θ性质E :22a x +22by =1(a >b >0)1.范围:|x |≤a ,|y |≤b2.对称性:关于x ,y 轴均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3.顶点:长轴端点A 1(-a ,0),A 2(a ,0);短轴端点B 1(0,-b ),B 2(0,b )4.离心率:e =a c∈(0,1) 5.准线:l 1:x =-c a 2,l 2:x =ca 26.焦半径:P (x ,y )∈E r 1=|PF 1|=a +ex ,r 2=|PF 2|=a -ex对于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22a y +22b x =1(a >b >0),其性质如何?焦半径公式怎样推导?●点击双基1.(2003年北京宣武区模拟题)已知F 1、F 2是椭圆162x +92y =1的两个焦点,过F 1的直线与椭圆交于M 、N 两点,则△MNF 2的周长为A.8B.16C.25D.32解析:利用椭圆的定义易知B 正确. 答案:B 2.(2004年湖北,6)已知椭圆162x +92y =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P 在椭圆上,若P 、F 1、F 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点P 到x 轴的距离为3.参数A.59B.3C.779 D.49 解析:由余弦定理判断∠P <90°,只能∠PF 1F 2或∠PF 2F 1为直角.由a =4,b =3得c =7,∴|y P |=49. 答案:D x =4+5cos ϕ, y =3sin ϕA.(0,0),(0,-8)B.(0,0),(-8,0)C.(0,0),(0,8)D.(0,0),(8,0)解析:消参数ϕ得椭圆25)4(2-x +92y =1,∴c =4.易得焦点(0,0),(8,0).答案:D4.如果方程x 2+ky 2=2表示焦点在y 轴的椭圆,那么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解析:椭圆方程化为22x +ky 22=1.焦点在y 轴上,则k2>2,即k <1.又k >0,∴0<k <1.答案:0<k <15.点P 在椭圆252x +92y =1上,它到左焦点的距离是它到右焦点距离的两倍,则点P的横坐标是____________.解析:利用第二定义.答案:1225●典例剖析【例1】已知F 1为椭圆的左焦点,A 、B 分别为椭圆的右顶点和上顶点,P 为椭圆上的点,当PF 1⊥F 1A ,PO ∥AB (O 为椭圆中心)时,求椭圆的离心率.剖析:求椭圆的离心率,即求ac,只需求a 、c 的值或a 、c 用同一个量表示.本题没有具体数值,因此只需把a 、c 用同一量表示,由PF 1⊥F 1A ,PO ∥AB 易得b =c ,a =2b .解:设椭圆方程为22a x +22b y =1(a >b >0),F 1(-c ,0),c 2=a 2-b 2,则P (-c ,b 221ac -),即P (-c ,a b 2).∵AB ∥PO ,∴k AB =k OP ,即-a b =acb 2-.∴b =c .3.(2003年春季北京)(ϕ为参数)的焦点坐又∵a =22c b +=2b , ∴e =a c =bb 2=22. 评述:由题意准确画出图形,利用椭圆方程及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例2】如下图,设E :22a x +22b y =1(a >b >0)的焦点为F 1与F 2,且P ∈E ,∠F 1PF 2=2θ.求证:△PF 1F 2的面积S =b 2t an θ.剖析:有些圆锥曲线问题用定义去解决比较方便.如本题,设|PF 1|=r 1,|PF 2|=r 2,则S =21r 1r 2sin2θ.若能消去r 1r 2,问题即获解决.证明:设|PF 1|=r 1,|PF 2|=r 2,则S =21r 1r 2sin2θ,又|F 1F 2|=2c , 由余弦定理有(2c )2=r 12+r 22-2r 1r 2cos2θ=(r 1+r 2)2-2r 1r 2-2r 1r 2cos2θ=(2a )2-2r 1r 2(1+cos2θ),于是2r 1r 2(1+cos2θ)=4a 2-4c 2=4b 2.所以r 1r 2=θ2cos 122+b .这样即有S =21·θ2cos 122+b sin2θ=b 2θθθ2cos 2cos sin 2=b 2t an θ.评述:解与△PF 1F 2(P 为椭圆上的点)有关的问题,常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并结合|PF 1|+|PF 2|=2a 来解决.特别提示 我们设想点P 在E 上由A 向B 运动,由于△PF 1F 2的底边F 1F 2为定长,而高逐渐变大,故此时S 逐渐变大.所以当P 运动到点B 时S 取得最大值.由于b 2为常数,所以t an θ逐渐变大.因2θ为三角形内角,故2θ∈(0,π),θ∈(0,2π).这样,θ也逐渐变大,当P 运动到B 时,∠F 1PF 2取得最大值.故本题可引申为求最值问题,读者不妨一试.【例3】若椭圆ax 2+by 2=1与直线x +y =1交于A 、B 两点,M 为AB 的中点,直线OM (O 为原点)的斜率为22,且OA ⊥OB ,求椭圆的方程. 剖析:欲求椭圆方程,需求a 、b ,为此需要得到关于a 、b 的两个方程,由OM 的斜率为22.OA ⊥OB ,易得a 、b 的两个方程.解:设A (x 1,y 1),B (x 2,y 2),M (221x x +,221y y +). x +y =1,ax 2+by 2=1,∴221x x +=b a b +,221y y +=1-221x x +=b a a +.∴M (b a b +,b a a +).∵k OM =22,∴b =2a . ①∵OA ⊥OB ,∴11x y ·22x y=-1.∴x 1x 2+y 1y 2=0. ∵x 1x 2=ba b +-1,y 1y 2=(1-x 1)(1-x 2), ∴y 1y 2=1-(x 1+x 2)+x 1x 2=1-b a b +2+b a b +-1=ba a +-1.∴b a b +-1+b a a +-1=0.∴a +b =2. ② 由①②得a =2(2-1),b =22(2-1). ∴所求方程为2(2-1)x 2+22(2-1)y 2=1.评述:直线与椭圆相交的问题,通常采取设而不求,即设出A (x 1,y 1),B (x 2,y 2),但不是真的求出x 1、y 1、x 2、y 2,而是借助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由OA ⊥OB 得x 1x 2+y 1y 2=0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1.(2004年全国Ⅰ,7)椭圆42x +y 2=1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过F 1作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一个交点为P ,则|2PF |等于A.23B.3C.27D.4解法一:(如下图)设椭圆的右焦点为F 1,左焦点为F 2,过F 1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P .∵42x+y 2=1,∴a =2,b =1,c =3. ∴F 1(3,0).设P (3,y P )代入42x +y 2=1,得y P =21,由 ∴(a +b )x 2-2bx +b -1=0.∴P (3,21),|PF 1|=21. 又∵|PF 2|+|PF 1|=2a =4,∴|PF 2|=4-|PF 1|=4-21=27.解法二:椭圆的左准线方程为x =-c a 2=-334.∵|)334(3|||2--PF =e =23,∴|PF 2|=27.解法三:由解法一得P (3,21), 又F 2(-3,0),∴|PF 2|=22)021()]3(3[-+--=27.答案:C评述:解法一和解法三为基本解法.解法二使用第二定义甚为巧妙.2.(2003年昆明市模拟题)设F 1、F 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以F 2为圆心作圆F 2,已知圆F 2经过椭圆的中心,且与椭圆相交于M 点,若直线MF 1恰与圆F 2相切,则该椭圆的离心率e 为A.3-1B.2-3C.22D.23 解析:易知圆F 2的半径为c ,(2a -c )2+c 2=4c 2,(a c )2+2(a c )-2=0,ac=3-1.答案:A3.(2005年春季北京,10)椭圆252x +92y =1的离心率是____________,准线方程是____________.解析:由椭圆方程可得a =5,b =3,c =4,e =54,准线方程为x =±452=±425.答案:54x =±4254.已知P 是椭圆22a x +22b y =1(a >b >0)上任意一点,P 与两焦点连线互相垂直,且P 到两准线距离分别为6、12,则椭圆方程为____________.解析:利用椭圆的两个定义结合勾股定理来求.答案:452x +202y =15.椭圆对称轴在坐标轴上,短轴的一个端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三角形,焦点到椭圆上的点的最短距离是3,求这个椭圆方程.解:由题设条件可知a =2c ,b =3c ,又a -c =3,解得a 2=12,b 2=9.∴所求椭圆的方程是122x +92y =1或92x +122y =1.6.直线l 过点M (1,1),与椭圆42x +32y =1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中点为M ,试求直线l 的方程.解:设A (x 1,y 1)、B (x 2,y 2),则421x +321y =1,①422x +322y =1. ②①-②,得4))((2121x x x x +-+3))((2121y y y y +-=0.∴2121x x y y --=-43·2121y y x x ++.又∵M 为AB 中点,∴x 1+x 2=2,y 1+y 2=2.∴直线l 的斜率为-43.∴直线l 的方程为y -1=-43(x -1),即3x +4y -7=0.培养能力7.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在坐标轴上,直线y =x +1与椭圆相交于点P 和点Q ,且OP ⊥OQ ,|PQ |=210,求椭圆方程. 解:设椭圆方程为mx 2+ny 2=1(m >0,n >0),设P (x 1,y 1),Q (x 2,y 2),解方程组y =x +1, mx 2+ny 2=1.y ,整理得(m +n )x 2+2nx +n -1=0.Δ=4n 2-4(m +n )(n -1)>0,即m +n -mn >0,OP ⊥OQ ⇒x 1x 2+y 1y 2=0, 即x 1x 2+(x 1+1)(x 2+1)=0,2x 1x 2+(x 1+x 2)+1=0, ∴n m n +-)1(2-n m n -2+1=0.∴m +n =2.①由弦长公式得2·2)()(4n m mn n m +-+=(210)2,将m +n =2代入,得m ·n =43.② m =21,m =23, n =23n =21. ∴椭圆方程为22x +23y 2=1或23x 2+22y =1.解①或8.(2003年南京市模拟题)设x 、y ∈R ,i 、j 为直角坐标平面内x 、y 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a =x i +(y +2)j ,b =x i +(y -2)j ,且|a |+|b |=8.(1)求点M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2)过点(0,3)作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设OP =OA +OB ,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1)解法一:∵a =x i +(y +2)j ,b =x i +(y -2)j ,且|a |+|b |=8,∴点M (x ,y )到两个定点F 1(0,-2),F 2(0,2)的距离之和为8.∴轨迹C 为以F 1、F 2为焦点的椭圆,方程为122x +162y =1.解法二:由题知,22)2(++y x +22)2(-+y x =8, 移项,得22)2(++y x =8-22)2(-+y x ,两边平方,得x 2+(y +2)2=x 2+(y -2)2-1622)2(-+y x +64, 整理,得222)2(-+y x =8-y ,两边平方,得4[x 2+(y -2)2]=(8-y )2, 展开,整理得122x +162y =1.(2)∵l 过y 轴上的点(0,3),若直线l 是y 轴,则A 、B 两点是椭圆的顶点.∵OP =OA +OB =0,∴P 与O 重合,与四边形OAPB 是矩形矛盾.∴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l 方程为y =kx +3,A (x 1,y 1),B (x 2,y 2), y =kx +3,122x+162y =1, (-21)>0恒成立,且x 1+x 2=-23418k k +,x 1x 2=-23421k +. ∵OP =OA +OB ,∴四边形OAPB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则OA ⊥OB ,即OA ·OB =0.∵OA =(x 1,y 1),OB =(x 2,y 2), ∴OA ·OB =x 1x 2+y 1y 2=0, 即(1+k 2)x 1x 2+3k (x 1+x 2)+9=0, 即(1+k 2)·(-23421k +)+3k ·(-23418kk +)+9=0,即k 2=165,得k =±45. 由 消y 得(4+3k 2)x 2+18kx -21=0.此时,Δ=(18k 2)-42∴存在直线l :y =±45x +3,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 探究创新9.已知常数a >0,在矩形ABCD 中,AB =4,BC =4a ,O 为AB 的中点,点E 、F 、G分别在BC 、CD 、DA 上移动,且BC BE =CD CF =DADG,P 为GE 与OF 的交点(如下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 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P 点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可判断是否存在两点,使得点P 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解:按题意,有A (-2,0),B (2,0),C (2,4a ),D (-2,4a ). 设BC BE =CD CF =DADG =k (0≤k ≤1), 由此有E (2,4ak ),F (2-4k ,4a ),G (-2,4a -4ak ). 直线OF 的方程为2ax +(2k -1)y =0. ① 直线GE 的方程为-a (2k -1)x +y -2a =0. ② 由①②消去参数k ,得点P (x ,y )满足方程2a 2x 2+y 2-2ay =0.整理得212x +22)(aa y -=1. 当a 2=21时,点P 的轨迹为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当a 2≠21时,点P 的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点P 到该椭圆焦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当a 2<21时,点P 到椭圆两个焦点(-221a -,a ),(221a -,a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当a 2>21时,点P 到椭圆两个焦点(0,a -212-a ),(0,a +212-a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a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已知条件求轨迹的方法,椭圆的方程和性质,利用方程判定曲线的性质,曲线与方程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蕴涵着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构造法.●思悟小结1.椭圆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尤其是第二定义,如果运用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关于求焦半径的问题).2.要明确参数a 、b 、c 、e 的相互关系、几何意义及与一些概念的联系.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使问题顺利解决.3.椭圆参数的几何意义,如下图所示:(1)|PF 1|+|PF 2|=2a ,||||11PM PF =||||22PM PF =e ; (2)|A 1F 1|=|A 2F 2|=a -c ,|A 1F 2|=|A 2F 1|=a +c ; (3)|BF 2|=|BF 1|=a ,|OF 1|=|OF 2|=c ; (4)|F 1K 1|=|F 2K 2|=p =cb 2,|PM 2|+|PM 1|=ca 22.●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本节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方程、几何性质.难点是理解参数a 、b 、c 、e 的关系,及利用第二定义解决问题,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价转化的运用.为此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1)椭圆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三角形OF 1B 2(如下图),它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易见c 2=a 2-b 2,且若记∠OF 1B 2=θ,则cos θ=ac=e .(2)应理解椭圆是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本质上,它与坐标系无关,而坐标系是研究的手段.实际上,人们研究圆锥曲线的记录早于笛卡儿发明坐标系,从而椭圆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并不依赖于坐标系,这些性质不因坐标系的选择而改变.例如上述的△OF 1B 2、公式cos θ=e 等,均不因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3)椭圆的定义中应注意常数大于|F 1F 2|.因为当平面内的动点与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F 1F 2|时,其动点轨迹就是线段F 1F 2;当平面内的动点与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小于|F 1F 2|时,其轨迹不存在.(4)椭圆标准方程中两个参数a 和b 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两种标准方程中,总有a >b >0;椭圆的焦点位置决定标准方程的类型;a 、b 、c 的关系是c 2=a 2-b 2;在方程Ax 2+By 2=C 中,只要A 、B 、C 同号,就是椭圆方程.(5)当题目中出现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距离,焦点弦长相关时,常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转化为点到准线的距离来研究,即正确应用焦半径公式.(6)使用椭圆的第二定义时,一定要注意动点P 到焦点的距离与对应准线距离之比为常数e .若使用的焦点与准线不是对应的,则上述之比就不再是常数了.拓展题例【例1】(2003年太原市模拟题)如下图,已知△OFQ 的面积为S ,且OF ·FQ =1.(1)若21<S <2,求向量OF 与FQ 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 (2)设|OF |=c (c ≥2),S =43c ,若以O 为中心,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经过点Q ,当|OQ |取最小值时,求椭圆的方程.解:(1)由已知,得(π-θ)=S , θ=1.∴t an θ=2S .∵21<S <2,∴1<t an θ<4. 则4π<θ<arc t an4. (2)以O 为原点,OF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椭圆方程为22a x +22by =1(a >b >0),Q (x ,y ). OF =(c ,0),则FQ =(x -c ,y ).∵21|OF |·y =43c ,∴y =23. 又∵OF ·FQ =c (x -c )=1,∴x =c +c 1. 则|OQ |=22y x +=49)1(2++c c (c ≥2). 可以证明:当c ≥2时,函数t =c +c1为增函数, ∴当c =2时, |OQ |min =49)212(2++=234,此时Q (25,23).将Q 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2425a +249b =1,a 2=10, a 2-b 2=4.b 2=6.∴椭圆方程为102x +62y =1. 【例2】(2002年春季全国)已知某椭圆的焦点是F 1(-4,0)、F 2(4,0),过点F 2,并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B ,且|F 1B |+|F 2B |=10.椭圆上不同的两点A (x 1,y 1)、C (x 2,y 2)满足条件:|F 2A |、|F 2B |、|F 2C |成等差数列.(1)求该椭圆的方程;(2)求弦AC 中点的横坐标;(3)设弦AC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y =kx +m ,求m 的取值范围.(1)解:由椭圆定义及条件知2a =|F 1B |+|F 2B |=10,得a =5.又c =4,所以b =22c a -=3.故椭圆方程为252x +92y =1. (2)解:由点B (4,y B )在椭圆上,得|F 2B |=|y B |=59. 方法一:因为椭圆右准线方程为x =425,离心率为54. 根据椭圆定义,有|F 2A |=54(425-x 1),|F 2C |=54(425-x 2). 由|F 2A |、|F 2B |、|F 2C |成等差数列,得54(425-x 1)+54(425-x 2)=2×59. 由此得出x 1+x 2=8.设弦AC 的中点为P (x 0,y 0),则x 0=221x x +=28=4. 方法二:由|F 2A |、|F 2B |、|F 2C |成等差数列,得2121)4(y x +-+2222)4(y x +-=2×59, ① 由A (x 1,y 1)在椭圆252x +92y =1上,得y 12=259(25-x 12), 得解所以2121)4(y x +-=)25(25916821121x x x -++- =21)545(x -=51(25-4x 1). ② 同理可得2222)4(y x +-=51(25-4x 2). ③ 将②③代入①式,得51(25-4x 1)+51(25-4x 2)=518. 所以x 1+x 2=8.设弦AC 的中点为P (x 0,y 0),则x 0=221x x +=28=4. (3)解法一:由A (x 1,y 1),C (x 2,y 2)在椭圆上,得 9x 12+25y 12=9×25, ④ 9x 22+25y 22=9×25. ⑤ 由④-⑤得9(x 12-x 22)+25(y 12-y 22)=0, 即9(221x x +)+25(221y y +)(2121x x y y --)=0(x 1≠x 2). 将221x x +=x 0=4,221y y +=y 0,2121x x y y --=-k 1(k ≠0)代入上式,得 9×4+25y 0(-k 1)=0(k ≠0). 由上式得k =3625y 0(当k =0时也成立). 由点P (4,y 0)在弦AC 的垂直平分线上,得y 0=4k +m ,所以m =y 0-4k =y 0-925y 0=-916y 0. 由P (4,y 0)在线段BB ′(B ′与B 关于x 轴对称)的内部,得-59<y 0<59. 所以-516<m <516. 评述:在推导过程中,未写明“x 1≠x 2”“k ≠0”“k =0时也成立”及把结论写为“-516≤m ≤516”也可以. 解法二:因为弦AC 的中点为P (4,y 0),所以直线AC 的方程为y -y 0=-k1(x -4)(k ≠0). ⑥ 将⑥代入椭圆方程252x +92y =1,得 (9k 2+25)x 2-50(ky 0+4)x +25(ky 0+4)2-25×9k 2=0.所以x 1+x 2=259)4(5020++k ky =8. 解得k =3625y 0(当k =0时也成立). 以下步骤同解法一.。
6.3不等式的证明(二)●知识梳理1.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导出待证不等式的方法叫综合法,概括为“由因导果”.2.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从待证不等式出发,分析并寻求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的方法叫分析法,概括为“执果索因”.3.放缩法证明不等式.4.利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5.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Δ”法证明不等式.6.数形结合法证明不等式.7.反证法、换元法等.特别提示不等式证明方法多,证法灵活,其中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是基本方法,要熟练掌握,其他方法作为辅助,这些方法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点击双基1.(2005年春季北京,8)若不等式(-1)na <2+nn 11+-)(对任意n ∈N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2,23)B.(-2,23)C.[-3,23)D.(-3,23)解析:当n 为正偶数时,a <2-n1,2-n1为增函数,∴a <2-21=23.当n 为正奇数时,-a <2+n1,a >-2-n1.而-2-n1为增函数,-2-n1<-2,∴a ≥-2.故a ∈[-2,23).答案:A2.(2003年南京市质检题)若a1<b1<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a 2<b 2B.ab <b 2C.ab +ba >2D.|a |+|b |>|a +b |解析:由a1<b1<0,知b <a <0.∴A 不正确. 答案:A3.分析法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寻求使它成立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A4.(理)在等差数列{a n }与等比数列{b n }中,a 1=b 1>0,a n =b n >0,则a m 与b m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解析:若d =0或q =1,则a m =b m .若d ≠0,画出a n =a 1+(n -1)d 与b n =b 1·q n -1的图象,易知a m >b m ,故a m ≥b m . 答案:a m ≥b m(文)在等差数列{a n }与等比数列{b n }中,a 1=b 1>0,a 2n +1=b 2n +1>0(n =1,2,3,…),则a n +1与b n +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解析:a n +1=2121++n a a ≥121+n a a =121+n b b =b n +1.答案:a n +1≥b n +1 5.若a >b >c ,则b a -1+c b -1_______ca -3.(填“>”“=”“<”)解析:a >b >c ,(b a -1+c b -1)(a -c )=(b a -1+cb -1)[(a -b )+(b -c )]≥2))((c b b a --1·2))((c b b a --=4.∴b a -1+c b -1≥ca -4>ca -3.答案:> ●典例剖析【例1】设实数x 、y 满足y +x 2=0,0<a <1.求证:log a (a x +a y )<log a 2+81.剖析:不等式左端含x 、y ,而右端不含x 、y ,故从左向右变形时应消去x 、y .证明:∵a x >0,a y >0, ∴a x +a y ≥2yx a +=22xx a -.∵x -x2=41-(x -21)2≤41,0<a <1,∴a x +a y ≥241a =2a 81.∴log a (a x+a y)<log a 2a 81=log a 2+81.评述:本题的证题思路可由分析法获得.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要证a x +a y≥2·a 81即可.【例2】已知a 、b 、c ∈R +,且a +b +c =1.求证: (1+a )(1+b )(1+c )≥8(1-a )(1-b )(1-c ).剖析:在条件“a +b +c =1”的作用下,将不等式的“真面目”隐含了,给证明不等式带来困难,若用“a +b +c ”换成“1”,则还原出原不等式的“真面目”,从而抓住实质,解决问题.证明:∵a 、b 、c ∈R +且a +b +c =1, ∴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即证[(a +b +c )+a ]·[(a +b +c )+b ][(a +b +c )+c ]≥8[(a +b +c )-a ]·[(a +b +c )-b ]·[(a +b +c )-c ].也就是证[(a +b )+(c +a )][(a +b )+(b +c )]·[(c +a )+(b +c )]≥8(b +c )(c +a )(a +b ).①∵(a +b )+(b +c )≥2))((c b b a ++>0, (b +c )+(c +a )≥2))((a c c b ++>0, (c +a )+(a +b )≥2))((b a a c ++>0, 三式相乘得①式成立. 故原不等式得证.【例3】已知a >1,n ≥2,n ∈N *. 求证:n a -1<na 1-.证法一:要证n a -1<na 1-,即证a <(na 1-+1)n .令a -1=t >0,则a =t +1.也就是证t +1<(1+nt )n .∵(1+nt )n =1+C 1n nt +…+C n n (nt)n >1+t ,即n a -1<na 1-成立. 证法二:设a =x n,x >1.于是只要证nx n 1->x -1, 即证11--x x n >n .联想到等比数列前n 项和1+x +…+xn -1=11--x x n ,① 倒序x n -1+xn -2+ (1)11--x x n .②①+②得2·11--x x n =(1+x n -1)+(x +x n -2)+…+(x n -1+1) >21-n x +21-n x +…+21-n x >2n .∴11--x x n >n . 思考讨论本不等式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吗?读者可尝试一下.●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1.已知a 、b 是不相等的正数,x =2b a +,y =b a +,则x 、y 的关系是A.x >yB.y >xC.x >2yD.不能确定解析:∵x 2=21(a +b )2=21(a +b +2ab),y 2=a +b =21(a +b +a +b )>21(a +b +2ab)=x 2,又x >0,y >0.∴y >x .答案:B2.对实数a 和x 而言,不等式x 3+13a 2x >5ax 2+9a 3成立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解析:(x 3+13a 2x )-(5ax 2+9a 3) =x 3-5ax 2+13a 2x -9a 3 =(x -a )(x 2-4ax +9a 2) =(x -a )[(x -2a )2+5a 2]>0.∵当x ≠2a ≠0时,有(x -2a )2+5a 2>0.由题意故只需x -a >0即x >a ,以上过程可逆.答案:x >a3.已知a >b >c 且a +b +c =0,求证:acb -2<3a .证明:要证acb -2<3a ,只需证b 2-ac <3a 2,即证b 2+a (a +b )<3a 2,即证(a -b )(2a +b )>0, 即证(a -b )(a -c )>0.∵a >b >c ,∴(a -b )·(a -c )>0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4.已知a +b +c =0,求证:ab +bc +ca ≤0.证法一:(综合法)∵a +b +c =0,∴(a +b +c )2=0. 展开得ab +bc +ca =-2222c b a ++,∴ab +bc +ca ≤0.证法二:(分析法)要证ab +bc +ca ≤0, ∵a +b +c =0,故只需证ab +bc +ca ≤(a +b +c )2,即证a 2+b 2+c 2+ab +bc +ca ≥0, 亦即证21[(a +b )2+(b +c )2+(c +a )2]≥0.而这是显然的,由于以上相应各步均可逆, ∴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三:∵a +b +c =0,∴-c =a +b . ∴ab +bc +ca =ab +(b +a )c =ab -(a +b )2 =-a 2-b2-ab =-[(a +2b)2+432b ]≤0.∴ab +bc +ca ≤0. 培养能力5.设a +b +c =1,a 2+b 2+c 2=1且a >b >c . 求证:-31<c <0.证明:∵a 2+b 2+c 2=1, ∴(a +b )2-2ab +c 2=1.∴2ab =(a +b )2+c 2-1=(1-c )2+c 2-1=2c 2-2c . ∴ab =c 2-c .又∵a +b =1-c ,∴a 、b 是方程x 2+(c -1)x +c 2-c =0的两个根,且a >b >c .令f (x )=x 2+(c -1)x +c 2-c ,则⎪⎪⎩⎪⎪⎨⎧><<-⇒>->.0031210)(c f c c c Δ 6.已知acb 22-=1,求证:方程ax 2+bx +c =0有实数根.证明:由a cb 22-=1,∴b =22c a +.∴b 2=(2a +2c )2=22a +2ac +2c 2=4ac +(2a -2c )2≥4ac .∴方程ax 2+bx +c =0有实数根. 7.设a 、b 、c 均为实数,求证:a21+b 21+c21≥c b +1+ac +1+ba +1. 证明:∵a 、b 、c 均为实数,∴21(a21+b 21)≥ab21≥ba +1,当a =b 时等号成立;21(b 21+c 21)≥bc 21≥c b +1,当b =c 时等号成立;21(c 21+a 21)≥ca21≥a c +1. 三个不等式相加即得a21+b21+c21≥cb +1+ac +1+ba +1,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探究创新8.已知a 、b 、c 、d ∈R ,且a +b =c +d =1,ac +bd >1. 求证:a 、b 、c 、d 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证明:假设a 、b 、c 、d 都是非负数,∵a +b =c +d =1,∴(a +b )(c +d )=1.∴ac +bd +bc +ad =1≥ac +bd .这与ac +bd >1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 、b 、c 、d 中至少有一个负数. ●思悟小结1.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从已知不等式出发,不断用必要条件替换前面的不等式,直至推出要证的结论.2.分析法就是“执果索因”,从所证不等式出发,不断用充分条件替换前面的不等式,直至找到成立的不等式.3.探求不等式的证法一般用分析法,叙述证明过程用综合法较简,两法结合在证明不等式中经常遇到.4.构造函数利用单调性证不等式或构造方程利用“Δ≥0”证不等式,充分体现相关知识间的联系.●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1.在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不能分离的,如果使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难以入手时,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之后用综合法的形式写出它的证明过程,以适应学生习惯的思维规律.有时问题证明难度较大,常使用分析综合法,实现两头往中间靠以达到证题目的.2.由于高考试题不会出现单一的不等式的证明题,常常与函数、数列、三角、方程综合在一起,所以在教学中,不等式的证明除常用的三种方法外,还需介绍其他方法,如函数的单调性法、判别式法、换元法(特别是三角换元)、放缩法以及数学归纳法等.拓展题例【例1】已知a、b为正数,求证:x>(1)若a+1>b,则对于任何大于1的正数x,恒有ax+x-1b成立;x>b成立,则a+1(2)若对于任何大于1的正数x,恒有ax+-1x>b.分析:对带条件的不等式的证明,条件的利用常有两种方法:①证明过程中代入条件;②由条件变形得出要证的不等式.证明:(1)ax +1-x x=a (x -1)+11-x +1+a ≥2a +1+a =(a +1)2.∵a +1>b (b >0),∴(a +1)2>b 2.(2)∵ax +1-x x>b 对于大于1的实数x 恒成立,即x >1时,[ax +1-x x]min >b , 而ax +1-x x=a (x -1)+11-x +1+a ≥2a +1+a =(a +1)2, 当且仅当a (x -1)=11-x ,即x =1+a1>1时取等号.故[ax +1-x x ]min =(a +1)2.则(a +1)2>b ,即a +1>b .评述:条件如何利用取决于要证明的不等式两端的差异如何消除.【例2】求证:||1||b a b a +++≤||1||a a ++||1||b b +.剖析:|a +b |≤|a |+|b |,故可先研究f (x )=xx+1(x ≥0)的单调性. 证明:令f (x )=xx+1(x ≥0),易证f (x )在[0,+∞)上单调递增.|a +b |≤|a |+|b |,∴f (|a +b |)≤f (|a |+|b |), 即||1||b a b a +++≤||||1||||b a b a +++=||||1||||||1||b a b b a a +++++≤||1||||1||b b a a +++.思考讨论1.本题用分析法直接去证可以吗?2.本题当|a +b |=0时,不等式成立;当|a +b |≠0时,原不等式即为||111b a ++≤||1||||1||b b a a +++.再利用|a+b|≤|a|+|b|放缩能证吗?读者可以尝试一下!。
2013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答案)--第1章学案1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学案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导学目标: 1.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3.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4.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5.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自主梳理12?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区间法.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A?B(或B?A).若A?B,且在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x∈B,但x?A,则 A B(或B A).若A?B且B?A,则A=B. 5.集合的运算及性质设集合A,B,则A∩B={x|x∈A且x∈B},A∪B={x|x∈A 或x∈B}.设全集为S,则?SAA∩?=?,A∩B?AA∩B=A?A?B.A∪?=A,A∪B?A,A∪B?B, A∪B=B.A∩?UA=?;A∪?UA=U. 自我检测 1.(2011·无锡高三检测)下列集合表示同一集合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M={(3,2)},N={(2,3)};②M={(x,y)|x+y=1},N={y|x+y=1};③M={4,5},N={5,4};④M={1,2},N={(1,2)}.答案③ 2.(2009·辽宁改编)已知集合M={x|-3<x≤5},N={x|-5<x<5},则M∩N=________. 答案{x|-3<x<5}解析画数轴,找出两个区间的公共部分即得M∩N={x|-3<x<5}. 3.(2010·湖南)已知集合A={1,2,3},B={2,m,4},A∩B={2,3},则m=________. 答案 3解析∵A∩B={2,3},∴3∈B,∴m=3.224.(2010·常州五校联考)集合M={y|y=x-1,x∈R},集合N={x|y=-x,x∈R},则M∩N=________. 答案 [-1,3]解析∵y=x2-1≥-1,∴M=[-1,+∞).又∵y=9-x2,∴9-x2≥0.∴N=[-3,3].∴M∩N=[-1,3].5.已知集合A={1,3,a},B={1,a2-a+1},且B?A,则a=________. 答案-1或2解析由a2-a+1=3,∴a=-1或a=2,经检验符合.由a2-a+1=a,得a=1,但集合中有相同元素,舍去,故a=-1或2.探究点一集合的基本概念b例1 若a,b∈R,集合{1,a+b,a}={0,b},求b-a的值.a解题导引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列出方程组求解,但解出后应注意检验,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元素的互异性.b解由{1,a+b,a}={0,b}可知a≠0,则只能a+b=0,则有以下对应法则:aa+b=0,a+b=0,??b?a=a,??b=1由①得???b=a,①或?b??a1.②??a=-1,?b=1,? 符合题意;②无解.∴b-a=2.变式迁移1 设集合A={1,a,b},B={a,a2,ab},且A =B,求实数a,b. 解由元素的互异性知,a≠1,b≠1,a≠0,又由A=B,22???a=1,?a=b,得?或?解得a=-1,b=0. ?ab=b,?ab =1,??探究点二集合间的关系例2 设集合M={x|x=5-4a+a2,a∈R},N={y|y=4b2+4b+2,b∈R},则M与N之间有什么关系?解题导引一般地,对于较为复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要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先确定集合中元素的形式是数还是点或其他,属性如何.然后将所给集合化简整理,弄清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或范围,再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集合M={x|x=5-4a+a2,a∈R}={x|x=(a-2)2+1,a∈R}={x|x≥1}, N={y|y=4b2+4b+2,b∈R}={y|y=(2b+1)2+1,b∈R}={y|y≥1}.∴M=N.2变式迁移2 设集合P={m|-1<m<0},Q={m|mx+4mx -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且m∈R},则集合P与Q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答案 P Q解析 P={m|-1<m<0},??m<0,Q:?或m=0.∴-1<m≤0. 2?Δ=16m+16m<0,?∴Q={m|-1<m≤0}.∴P Q.探究点三集合的运算例3 设全集是实数集R,A={x|2x2-7x+3≤0},B={x|x2+a<0}.(1)当a=-4时,求A∩B和A∪B;(2)若(?R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题导引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集合运算,首先要理清题目要求,看清集合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注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以及空集的特殊性.1解 (1)A={x≤x≤3}.2当a=-4时,B={x|-2<x<2},1∴A∩B={x≤x<2},2A∪B={x|-2<x≤3}.1(2)?RA={x|x<或x>3}.2当(?RA)∩B=B时,B??RA,即A∩B=?.①当B=?,即a≥0时,满足B??RA;②当B≠?,即a<0时,B={x|-a<x<a},11要使B??RA-a≤a<0.241综上可得,a的取值范围为a≥.4变式迁移 3 已知A={x||x-a|<4},B={x||x-2|>3}. (1)若a=1,求A∩B;(2)若A∪B=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 (1)当a=1时,A={x|-3<x<5}, B={x|x<-1或x>5}.∴A∩B={x|-3<x<-1}.(2)∵A={x|a-4<x<a+4},B={x|x<-1或x>5},且A∪B=R, ??a-4<-1∴??1<a<3. ?a+4>5?∴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3).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中的应用2例 (14分)(1)若集合P={x|x+x-6=0},S={x|ax+1=0},且S?P,求由a的可取值组成的集合;(2)若集合A={x|-2≤x≤5},B={x|m+1≤x≤2m-1},且B?A,求由m的可取值组成的集合.【答题模板】解 (1)P={-3,2}.当a=0时,S=?,满足S?P;[2分]1当a≠0时,方程ax+1=0的解为x,[4分]a11为满足S?P3=2,aa11即a=a.[6分]3211故所求集合为{0,}.[7分]32(2)当m+1>2m-1,即m<2时,B=?,满足B?A;[9分] 若B≠?,且满足B?A,如图所示,∴2≤m≤3.[13分]?m+1≤2m-1,?则?m+1≥-2,??2m-1≤5,?m≥2,?即?m≥-3,??m≤3,故m<2或2≤m≤3,即所求集合为{m|m≤3}.[14分]【突破思维障碍】在解决两个数集关系问题时,避免出错的一个有效手段即是合理运用数轴帮助分析与求解,另外,在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或方程)时,要对参数进行讨论,分类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分类原则,然后对于每一类情况都要给出问题的解答.【易错点剖析】(1)容易忽略a=0时,S=?这种情况.(2)想当然认为m+1<2m-1忽略“>”或“=”两种情况.解答集合问题时应注意五点:1.注意集合中元素的性质——互异性的应用,解答时注意检验.2.注意描述法给出的集合的元素.如{y|y=2x},{x|y=2x},{(x,y)|y=2x}表示不同的集合.3.注意?的特殊性.在利用A?B解题时,应对A是否为?进行讨论. 4.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在进行集合运算时要尽可能借助Venn图和数轴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一般地,集合元素离散时用Venn图表示,元素连续时用数轴表示,同时注意端点的取舍.5.注意补集思想的应用.在解决A∩B≠?时,可以利用补集思想,先研究A∩B=?.的情况,然后取补集.(满分:9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北京改编)集合P={x∈Z|0≤x<3},M={x∈Z|x2≤9},则P∩M=________. 答案 {0,1,2}解析由题意知:P={0,1,2},M={-3,-2,-1,0,1,2,3},∴P∩M={0,1,2}. 2.(2011·南京模拟)设P、Q为两个非空集合,定义集合P+Q={a+b|a∈P,b∈Q}.若P={0,2,5},Q={1,2,6},则P+Q=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3,4,6,7,8,11}解析 P+Q={1,2,3,4,6,7,8,11}.3.满足{1}A?{1,2,3}的集合A的个数是________.答案 3解析 A={1}∪B,其中B为{2,3}的子集,且B非空,显然这样的集合A有3个,即A={1,2}或{1,3}或{1,2,3}. 4.(2010·天津改编)设集合A={x||x-a|<1,x∈R},B={x|1<x<5,x∈R}.若A∩B=?,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答案 a≤0或a≥6解析由|x-a|<1得-1<x-a<1,即a-1<x<a+1.由图可知a+1≤1或a-1≥5,所以a≤0或a≥6. 5.设全集U是实数集R,2M={x|x2>4},N={x|≥1},则如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x-1答案 {x|1<x≤2}解析题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为(?UM)∩N,集合M为{x|x>2或x<-2},集合N为 {x|1<x≤3},由集合的运算,知(?UM)∩N={x|1<x≤2}. 6.(2011·泰州模拟)设集合A={1,2},则满足A∪B={1,2,3}的集合B的个数为________.答案 4解析由题意知B的元素至少含有3,因此集合B可能为{3}、{1,3}、{2,3}、{1,2,3}.*7.(2009·天津)设全集U=A∪B={x∈N|lg x<1},若A ∩(?UB)={m|m=2n+1,n=0,1,2,3,4},则集合B=______________. 答案 {2,4,6,8}*解析 A∪B={x∈N|lg x<1}={1,2,3,4,5,6,7,8,9},A ∩(?UB)={1,3,5,7,9},∴B={2,4,6,8}.28.(2010·江苏)设集合A={-1,1,3},B={a+2,a+4},A∩B={3},则实数a=____. 答案 12解析∵3∈B,由于a+4≥4,∴a+2=3,即a=1. 二、解答题(共42分)229.(14分)集合A={x|x+5x-6≤0},B={x|x+3x>0},求A∪B和A∩B. 解∵A={x|x2+5x-6≤0} ={x|-6≤x ≤1}.(3分)B={x|x2+3x>0}={x|x<-3或x>0}.(6分)如图所示,∴A∪B={x|-6≤x≤1}∪{x|x<-3或x>0}=R.(10分) A∩B={x|-6≤x≤1}∩{x|x<-3或x>0} ={x|-6≤x<-3,或0<x≤1}.(14分)110.(14分)(2011·南通模拟)已知集合A={x|0<ax+1≤5},集合B={x|<x≤2}.若2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当a=0时,显然B?A;(2分)当a<0时,若B?A,如图,41-,a2则(6分)1-,a???a≥-8,??1∴?∴-a<0;(8分) 12?a>-2.?当a>0时,如图,若B?A,1-,?-1a2则?4?a2, (11分)??a≤2,∴?∴0<a≤2.(13分) ?a≤2.?1综上知,当B?A时,-a≤2.(14分) 2x-5211.(14分)已知集合A={x|≤0},B={x|x-2x-m<0}, x+1(1)当m=3时,求A∩(?RB);(2)若A∩B={x|-1<x<4},求实数m的值.x-5解由≤0, x+1所以-1<x≤5,所以A={x|-1<x≤5}.(3分)(1)当m=3时,B={x|-1<x<3},则?RB={x|x≤-1或x≥3},(6分)所以A∩(?RB)={x|3≤x≤5}.(10分)(2)因为A={x|-1<x≤5},A∩B={x|-1<x<4},(12分)所以有42-2×4-m=0,解得m=8.此时B={x|-2<x<4},符合题意,故实数m的值为8.(14分)荐小学数学教案[1000字] 荐初二数学教案(800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案[1000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 [1500字]荐工程数学教案 (500字)。
∙201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等比数列
∙考试要求:
1.通过实例,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几
项和的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
问题。
4.体会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前几项和
3.等比中项
若a、b、c成等比,则b为a、c的等比中项,即=ac.正数m、n的等比中项为
4.等比数列的性质①若数列等比数列,则若则②当或时,数列为递增数列。
当或时,数列为递减数列。
当=1时,数列为常数列;当<0时,数列为摆动数列。
三、典型例题
例1一个等比数列有三项,如果把第二项加上4,那么所得的三项就成为等差数列;如果再把这个等差数列的第三项加上32那么所得的三项又成为等比数列,
求原来的等比数列。
例2若数列满足关系a1=2,an+1=3an+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求公比q.。
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7讲基本案例一.课标要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二.命题走向算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新增内容,本讲的重点是几种重要的算法案例思想,复习时重算法的思想轻算法和程序的构造。
预测2013年高考对本讲的考察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5分左右,考察的热点是算法实例和传统数学知识的结合题目。
三.要点精讲1.求最大公约数(1)短除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先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两个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2)穷举法(也叫枚举法)穷举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解题步骤:从两个数中较小数开始由大到小列举,直到找到公约数立即中断列举,得到的公约数便是最大公约数。
(3)辗转相除法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其算法可以描述如下:①输入两个正整数m和n;②求余数r:计算m除以n,将所得余数存放到变量r中;③更新被除数和余数:m=n,n=r;④判断余数r是否为0。
若余数为0,则输出结果;否则转向第②步继续循环执行。
如此循环,直到得到结果为止。
(4)更相减损术我国早期也有解决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
在《九章算术》中记载了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步骤:Ⅰ.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Ⅱ.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
继续这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秦九韶算法秦九韶算法的一般规则:秦九韶算法适用一般的多项式f(x)=a n x n+a n-1x n-1+….+a1x+a0的求值问题。
用秦九韶算法求一般多项式f(x)= a n x n+a n-1x n-1+….+a1x+a0当x=x0时的函数值,可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即求v0=a nv1=a n x+a n-1v2=v1x+a n-2v3=v2x+a n-3……..v n=v n-1x+a0观察秦九韶算法的数学模型,计算v k时要用到v k-1的值,若令v0=a n。
*第十三章导数●网络体系总览●考点目标定位1.理解导数的定义,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2.理解导数的物理、几何意义,会求函数在某点处切线的斜率和物体运动到某点处的瞬时速度.3.会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4.理解函数极大(小)值的概念,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极值及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会求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复习方略指南在本章的复习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对导数概念的认识、计算及应用这条主线.复习应侧重概念、公式、法则在各方面的应用,应淡化某些公式、法则的理论推导.课本只给出了两个简单函数的导数公式,我们只要求记住这几个公式,并会应用它们求有关函数的导数即可.从2000年高考开始,导数的知识已成为高考考查的对象,特别是导数的应用是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本章内容是限定选修内容,试题难度不大,要重视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做练习题时要控制好难度,注意与函数、数列、不等式相结合的问题.13.1导数的概念与运算●知识梳理1.用定义求函数的导数的步骤. (1)求函数的改变量Δy ; (2)求平均变化率xy ∆∆. (3)取极限,得导数f '(x 0)=0lim→∆x xy ∆∆. 2.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几何意义:曲线f (x )在某一点(x 0,y 0)处的导数是过点(x 0,y 0)的切线斜率. 物理意义:若物体运动方程是s =s (t ),在点P (i 0,s (t 0))处导数的意义是t =t 0处的瞬时速度.3.求导公式(c )'=0,(x n )'=n ·x n -1(n ∈N *).4.运算法则如果f (x )、g (x )有导数,那么[f (x )±g (x )]'=f '(x )±g ′(x ),[c ·f (x )]'=c f '(x ). ●点击双基1.若函数f (x )=2x 2-1的图象上一点(1,1)及邻近一点(1+Δx ,1+Δy ),则xy ∆∆等于A.4B.4xC.4+2ΔxD.4+2Δx 2解析:Δy =2(1+Δx )2-1-1=2Δx 2+4Δx ,xy∆∆=4+2Δx . 答案:C2.对任意x ,有f '(x )=4x 3,f (1)=-1,则此函数为A.f (x )=x 4-2B.f (x )=x 4+2C.f (x )=x 3D.f (x )=-x 4 解析:筛选法. 答案:A3.如果质点A 按规律s =2t 3运动,则在t =3s 时的瞬时速度为 A.6 B.18C.54 D.81解析:∵s ′=6t 2,∴s ′|t =3=54. 答案:C4.若抛物线y =x 2-x +c 上一点P 的横坐标是-2,抛物线过点P 的切线恰好过坐标原点,则c 的值为________.解析:∵y ′=2x -1,∴y ′|x =-2=-5.又P (-2,6+c ),∴26-+c=-5. ∴c =4. 答案:45.设函数f (x )=(x -a )(x -b )(x -c )(a 、b 、c 是两两不等的常数),则)(a f a '+)(b f b '+)(c f c'=________. 解析:∵f (x )=x 3-(a +b +c )x 2+(ab +bc +ca )x -abc , ∴f '(x )=3x 2-2(a +b +c )x +ab +bc +ca .又f '(a )=(a -b )(a -c ),同理f '(b )=(b -a )(b -c ),f ' (c )=(c -a )(c -b ).代入原式中得值为0. 答案:0 ●典例剖析【例1】(1)设a >0,f (x )=ax 2+bx +c ,曲线y =f (x )在点P (x 0,f (x 0))处切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4π],则P 到曲线y =f (x )对称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A.[0,a 1]B.[0,a21] C.[0,|ab2|] D.[0,|ab 21-|] (2)(2004年全国,3)曲线y =x 3-3x 2+1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A.y =3x -4B.y =-3x +2 C.y =-4x +3 D.y =4x -5 (3)(2004年重庆,15)已知曲线y =31x 3+34,则过点P (2,4)的切线方程是______. (4)(2004年湖南,13)过点P (-1,2)且与曲线y =3x 2-4x +2在点M (1,1)处的切线平行的直线方程是______.剖析:本题的各小题都是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解析:(1)∵过P (x 0,f (x 0))的切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4π], ∴P 到曲线y =f (x )对称轴x =-a b 2的距离d =x 0-(-a b 2)=x 0+ab 2. 又∵f '(x 0)=2ax 0+b ∈[0,1], ∴x 0∈[a b 2-,a b 21-].∴d =x 0+a b 2∈[0,a21]. (2)∵点(1,-1)在曲线上,y ′=3x 2-6x ,∴切线斜率为3×12-6×1=-3.∴所求切线方程为y +1=-3(x -1). (3)∵P (2,4)在y =31x 3+34上, 又y ′=x 2,∴斜率k =22=4.∴所求直线方程为y -4=4(x -2),4x -y -4=0. (4)y ′=6x -4,∴切线斜率为6×1-4=2.∴所求直线方程为y -2=2(x +1),即2x -y +4=0. 答案:(1)B (2)B (3)4x -y -4=0(4)2x -y +4=0评述: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切线的斜率是导数的一个基本应用. 思考讨论导数除用来求切线的斜率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答:导数的应用较广,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函数的极值、最值等.【例2】曲线y =x 3在点(3,27)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 剖析:求出切线的方程后再求切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解:曲线在点(3,27)处切线的方程为y =27x -54,此直线与x 轴、y 轴交点分别为(2,0)和(0,-54),∴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S =21×2×54=54. 评述:求切线的斜率是导数的一个基本应用.【例3】已知曲线C :y =x 3-3x 2+2x ,直线l :y =kx ,且直线l 与曲线C 相切于点(x 0,y 0)(x 0≠0),求直线l 的方程及切点坐标.剖析:切点(x 0,y 0)既在曲线上,又在切线上,由导数可得切线的斜率.联立方程组解之即可.解:∵直线过原点,则k =x y (x 0≠1). 由点(x 0,y 0)在曲线C 上,则y 0=x 03-3x 02+2x 0, ∴x y =x 02-3x 0+2. 又y ′=3x 2-6x +2,∴在(x 0,y 0)处曲线C 的切线斜率应为k =f '(x 0)=3x 02-6x 0+2. ∴x 02-3x 0+2=3x 02-6x 0+2. 整理得2x 02-3x 0=0. 解得x 0=23(∵x 0≠0). 这时,y 0=-83,k =-41.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y =-41x ,切点坐标是(23,-83). 评述:对于高次函数凡涉及到切线或其单调性的问题时,要有求导意识.【例4】证明:过抛物线y =a (x -x 1)·(x -x 2)(a ≠0,x 1<x 2)上两点A (x 1,0)、B (x 2,0)的切线,与x 轴所成的锐角相等.剖析:利用与x 轴所成的锐角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进行比较即可.解:y ′=2ax -a (x 1+x 2),y ′|1x x ==a (x 1-x 2),即k A =a (x 1-x 2),y ′|2x x ==a (x 2-x 1),即k B =a (x 2-x 1). 设两条切线与x 轴所成的锐角为α、β,则tan α=|k A |=|a (x 1-x 2)|, tan β=|k B |=|a (x 2-x 1)|,故tan α=tan β. 又α、β是锐角,则α=β.评述:由tan α=tan β不能直接得α=β,还必须有α、β为锐角时(或在同一单调区间上时)才能得α=β.●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1.函数f (x )=(x +1)(x 2-x +1)的导数是 A.x 2-x +1 B.(x +1)(2x -1)C.3x 2D.3x 2+1 解析:∵f (x )=x 3+1,∴f '(x )=3x 2.答案:C2.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方程为3x +y +3=0,则 A.f '(x 0)>0 B.f '(x 0)<0 C.f '(x 0)=0D.f '(x 0)不存在解析:由题知f '(x 0)=-3. 答案:B3.函数f (x )=ax 3+3x 2+2,若f '(-1)=4,则a 的值等于________. 解析:f '(x )=3ax 2+6x ,从而使3a -6=4,∴a =310. 答案:310 4.曲线y =2x 2+1在P (-1,3)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点P (-1,3)在曲线上,k =f '(-1)=-4,y -3=-4(x +1),4x +y +1=0. 答案:4x +y +1=05.已知曲线y =x 2-1与y =3-x 3在x =x 0处的切线互相垂直,求x 0.解:在x =x 0处曲线y =x 2-1的切线斜率为2x 0,曲线y =3-x 3的切线斜率为-3x 02.∵2x 0·(-3x 02)=-1,∴x 0=361.答案:3616.点P 在曲线y =x 3-x +32上移动,设点P 处切线的倾斜角为α,求α的范围. 解:∵tan α=3x 2-1, ∴tan α∈[-1,+∞).当tan α∈[0,+∞)时,α∈[0,2π); 当tan α∈[-1,0)时,α∈[43π,π). ∴α∈[0,2π)∪[43π,π). 培养能力7.曲线y =-x 2+4x 上有两点A (4,0)、B (2,4).求: (1)割线AB 的斜率k AB 及AB 所在直线的方程; (2)在曲线AB 上是否存在点C ,使过C 点的切线与AB 所在直线平行?若存在,求出C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k AB =4204--=-2, ∴y =-2(x -4).∴所求割线AB 所在直线方程为2x +y -8=0.(2)y '=-2x +4,-2x +4=-2,得x =3,y =-32+3×4=3. ∴C 点坐标为(3,3),所求切线方程为2x +y -9=0. 8.有点难度哟!若直线y =3x +1是曲线y =x 3-a 的一条切线,求实数a 的值. 解:设切点为P (x 0,y 0),对y =x 3-a 求导数是y '=3x 2,∴3x 02=3.∴x 0=±1.(1)当x =1时,∵P (x 0,y 0)在y =3x +1上, ∴y =3×1+1=4,即P (1,4). 又P (1,4)也在y =x 3-a 上, ∴4=13-a .∴a =-3. (2)当x =-1时,∵P (x 0,y 0)在y =3x +1上,∴y =3×(-1)+1=-2,即P (-1,-2). 又P (-1,-2)也在y =x 3-a 上, ∴-2=(-1)3-a .∴a =1.综上可知,实数a 的值为-3或1.9.确定抛物线方程y =x 2+bx +c 中的常数b 和c ,使得抛物线与直线y =2x 在x =2处相切. 解:y '=2x +b ,k =y ′|x =2=4+b =2,∴b =-2.又当x =2时,y =22+(-2)×2+c =c , 代入y =2x ,得c =4. 探究创新10.有点难度哟!曲线y =x 3+3x 2+6x -10的切线中,求斜率最小的切线方程. 解:y '=3x 2+6x +6=3(x +1)2+3,∴x =-1时,切线最小斜率为3,此时,y =(-1)3+3×(-1)2+6(-1)-10=-14. ∴切线方程为y +14=3(x +1),即3x -y -11=0. ●思悟小结1.理解导数的定义及几何和物理方面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2.非多项式函数要化成多项式函数求导.3.要注意含有参数的函数的导数的写法及研究在不定点处切线问题时切点的设法.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 1.f '(x 0)=0lim→x xx f x x ∆-∆+)()(00的几种等价形式:f '(x 0)=0limx x →00)()(x x x f x f -- =0lim →h h x f h x f )()(00-+=0lim→h hh x f x f )()(00--2.曲线C :y =f (x )在其上一点P (x 0,f (x 0))处的切线方程为 y -f (x 0)=f '(x 0)(x -x 0).3.若质点的运动规律为s =s (t ),则质点在t =t 0时的瞬时速度为v =s (t 0).这就是导数的物理意义.4.直线与曲线相切,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公共点,当曲线是二次曲线时,由解析几何知,直线与曲线相切,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即切点.拓展题例【例题】曲线y =x 2+1上过点P 的切线与曲线y =-2x 2-1相切,求点P 的坐标.解:设P (x 0,y 0),由题意知曲线y =x 2+1在P 点的切线斜率为k =2x 0,切线方程为y =2x 0x +1-x 02,而此直线与曲线y =-2x 2-1相切,∴切线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即方程2x 2+2x 0x +2-x 02=0的判别式 Δ=4x 02-2×4×(2-x 02)=0.解得x 0=±332,y 0=37. ∴P 点的坐标为(332,37)或(-323,37).。
圆锥曲线1、求轨迹方程的几个步骤:(建-设-列-化-证)a.建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多数情况此步省略)b.设点(求哪个点的轨迹,就设它(x,y))c.列式(根据条件列等量关系)d.化简(化到可以看出轨迹的种类)e.证明(改成:修正)(特别是①三角形、②斜率、③弦的中点问题)2、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几种方法a.直接法:题目怎么说,列式怎么列。
b.定义法:先得到轨迹名称c.代入法(相关点法):设所求点(x,y)另外点()找出已知点和所求点的关系c.参数法:(x,y)中x,y都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消参e.待定系数法: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例题一:定义法求曲线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互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圆锥曲线的定义在求轨迹中的作用,只要动点满足已知曲线定义时,通过待定系数法就可以直接得出方程。
例1:已知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求点C的轨迹。
【解析】由可知,即,满足椭圆的定义。
令椭圆方程为,则,则轨迹方程为(,图形为椭圆(不含左,右顶点)。
【点评】熟悉一些基本曲线的定义是用定义法求曲线方程的关键。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2)椭圆: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3)双曲线: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两定点的距离)(4)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
【变式1】:1:已知圆的圆心为M1,圆的圆心为M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圆的半径为R,由两圆外切的条件可得:,。
∴动圆圆心P的轨迹是以M1、M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c=4,a=2,b2=12。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一动圆与圆O:外切,而与圆C: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是:A:抛物线B:圆 C:椭圆 D:双曲线一支【解答】令动圆半径为R,则有,则|MO|-|MC|=2,满足双曲线定义。
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26讲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应用一.课标要求: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①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②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③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④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2.向量的应用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走向本讲以选择题、填空题考察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重点考察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
重点体会向量为代数几何的结合体,此类题难度不大,分值5~9分。
平面向量的综合问题是“新热点”题型,其形式为与直线、圆锥曲线、三角函数等联系,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以解答题为主。
预测2013年高考:(1)一道选择题和填空题,重点考察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或夹角、长度问题;属于中档题目。
(2)一道解答题,可能以三角、数列、解析几何为载体,考察向量的运算和性质;三.要点精讲1.向量的数量积(1)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已知非零向量a 与a ,作=,=,则∠A OA =θ(0≤θ≤π)叫与的夹角;说明:(1)当θ=0时,与同向; (2)当θ=π时,与反向; (3)当θ=2π时,与垂直,记⊥; (4)注意在两向量的夹角定义,两向量必须是同起点的,范围0︒≤θ≤180︒。
(2)数量积的概念C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它们的夹角为θ,则a ·b =︱a ︱·︱b ︱cos θ叫做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
规定00a ⋅=;向量的投影:︱b ︱cos θ=||a ba ⋅∈R ,称为向量b 在a 方向上的投影。
投影的绝对值称为射影;(3)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a ·b 等于a 的长度与b 在a 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学案13 导数的概念及运算导学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理解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2.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 =C (C 为常数),y =x ,y =x 2,y =1x,y =x 的导数.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c ,x m (m 为有理数),sin x ,cos x ,e x ,a x ,ln x ,log a x 的导数),能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 (ax +b ))的导数.自主梳理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一般地,已知函数y =f (x ),x 0,x 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Δx =x 1-x 0,Δy =y 1-y 0=f (x 1)-f (x 0)=f (x 0+Δx )-f (x 0),则当Δx ≠0时,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ΔyΔx称作函数y =f (x )在区间[x 0,x 0+Δx ](或[x 0+Δx ,x 0])的平均变化率.2.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 (1)定义函数y =f (x)在点x 0处的瞬时变化率______________通常称为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并记作f ′(x 0),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几何意义函数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f ′(x 0)的几何意义是过曲线y =f (x )上点(x 0,f (x 0))的____________.导函数y =f ′(x )的值域即为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f (x )的导函数如果函数y =f (x )在开区间(a ,b )内每一点都是可导的,就说f (x )在开区间(a ,b )内可导,其导数也是开区间(a ,b )内的函数,又称作f (x )的导函数,记作____________.4.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表原函数 导函数 f (x )=C f ′(x )=______ f (x )=x α (α∈Q *) f ′(x )=______ (α∈Q *) F (x )=sin x f ′(x )=__________ F (x )=cos x f ′(x )=____________f (x )=a x (a >0,a ≠1)f ′(x )=____________(a >0,a ≠1)f (x )=e xf ′(x )=________f (x )=log a x (a >0,a ≠1,且x >0) f ′(x )=__________(a >0,a ≠1,且x >0) f (x )=ln x f ′(x )=__________5.导数运算法则 (1)[f (x )±g (x )]′=__________; (2)[f (x )g (x )]′=______________;(3)⎣⎡⎦⎤f (x )g (x )′=______________ [g (x )≠0].6.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设函数u =φ(x )在点x 处有导数u x ′=φ′(x ),函数y =f (u )在点x 处的对应点u 处有导数y u ′=f ′(u ),则复合函数y =f (φ(x ))在点x 处有导数,且y ′x =y ′u ·u ′x ,或写作f ′x (φ(x ))=f ′(u )φ′(x ).自我检测1.在曲线y =x 2+1的图象上取一点(1,2)及附近一点(1+Δx ,2+Δy ),则ΔyΔx为 ( )A .Δx +1Δx +2B .Δx -1Δx-2C .Δx +2D .2+Δx -1Δx2.设y =x 2·e x,则y ′等于 ( )A .x 2e x +2xB .2x e xC .(2x +x 2)e xD .(x +x 2)·e x3.(2010·全国Ⅱ)若曲线y =x -12在点(a ,a -12)处的切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a 等于 ( )A .64B .32C .16D .84.(2011·临汾模拟)若函数f (x )=e x+a e -x 的导函数是奇函数,并且曲线y =f (x )的一条切线的斜率是32,则切点的横坐标是( )A .-ln 22B .-ln 2C.ln 22D .ln 2 5.(2009·湖北)已知函数f (x )=f ′(π4)cos x +sin x ,则f (π4)=________.探究点一 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例1 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1)f (x )=1x 在x =1处的导数;(2)f (x )=1x +2.变式迁移1 求函数y =x 2+1在x 0到x 0+Δ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并求出其导函数.探究点二 导数的运算例2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1-x )⎝⎛⎭⎫1+1x ;(2)y =ln xx ;(3)y =x e x;(4)y =tan x .变式迁移2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x 2sin x ;(2)y =3x e x -2x +e ;(3)y =ln xx 2+1.探究点三 求复合函数的导数 例3 (2011·莆田模拟)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1+sin x )2;(2)y =11+x 2;(3)y =ln x 2+1;(4)y =x e 1-cos x .变式迁移3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1(1-3x )4;(2)y =sin 2⎝⎛⎭⎫2x +π3; (3)y =x 1+x 2.探究点四 导数的几何意义例4 已知曲线y =13x 3+43.(1)求曲线在点P (2,4)处的切线方程; (2)求曲线过点P (2,4)的切线方程;(3)求满足斜率为1的曲线的切线方程.变式迁移4 求曲线f (x )=x 3-3x 2+2x 过原点的切线方程.1.准确理解曲线的切线,需注意的两个方面:(1)直线与曲线公共点的个数不是切线的本质特征,若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不一定是曲线的切线,同样,若直线是曲线的切线,则直线也可能与曲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共点.(2)曲线未必在其切线的“同侧”,如曲线y =x 3在其过(0,0)点的切线y =0的两侧. 2.曲线的切线的求法:若已知曲线过点P (x 0,y 0),求曲线过点P 的切线则需分点P (x 0,y 0)是切点和不是切点两种情况求解.(1)点P (x 0,y 0)是切点的切线方程为y -y 0=f ′(x 0)(x -x 0). (2)当点P (x 0,y 0)不是切点时可分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步:设出切点坐标P ′(x 1,f (x 1));第二步:写出过P ′(x 1,f (x 1))的切线方程为y -f (x 1)=f ′(x 1)(x -x 1); 第三步:将点P 的坐标(x 0,y 0)代入切线方程求出x 1;第四步:将x 1的值代入方程y -f (x 1)=f ′(x 1)(x -x 1)可得过点P (x 0,y 0)的切线方程. 3.求函数的导数要准确地把函数分割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和、差、积、商及其复合运算,再利用运算法则求导数.在求导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紧扣法则,联系基本初等函数求导公式,对于不具备求导法则结构形式的要适当变形.(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已知函数f (x )=2ln(3x )+8x ,则0lim →∆xf (1-2Δx )-f (1)Δx 的值为 ( )A .10B .-10C .-20D .202.(2011·温州调研)如图是函数f (x )=x 2+ax +b 的部分图象,则函数g (x )=ln x +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 )A.⎝⎛⎭⎫14,12 B .(1,2) C.⎝⎛⎭⎫12,1 D .(2,3) 3.若曲线y =x 4的一条切线l 与直线x +4y -8=0垂直,则l 的方程为 ( ) A .4x -y -3=0 B .x +4y -5=0 C .4x -y +3=0 D .x +4y +3=04.(2010·辽宁)已知点P 在曲线y =4e x +1上,α为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的倾斜角,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0,π4B.⎣⎡⎭⎫π4,π2C.⎝⎛⎦⎤π2,3π4D.⎣⎡⎭⎫3π4,π 5.(2011·珠海模拟)在下列四个函数中,满足性质:“对于区间(1,2)上的任意x 1,x 2 (x 1≠x 2),|f (x 2)-f (x 1)|<|x 2-x 1|恒成立”的只有 ( )A .f (x )=1xB .f (x )=|x |C .f (x )=2xD .f (x )=x 2题号1 2 3 4 5 答案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如果由始点起经过t 秒后的位移为s =13t 3-32t 2+2t ,那么速度为零的时刻是__________.7.若点P 是曲线f (x )=x 2-ln x 上任意一点,则点P 到直线y =x -2的最小距离为________.8.设点P 是曲线y =x 33-x 2-3x -3上的一个动点,则以P 为切点的切线中,斜率取得最小值时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38分)9.(12分)求下列函数在x =x 0处的导数.(1)f (x )=e x 1-x +e x1+x ,x 0=2;(2)f (x )=x -x 3+x 2ln xx 2,x 0=1.10.(12分)(2011·保定模拟)有一个长度为5 m 的梯子贴靠在笔直的墙上,假设其下端沿地板以3 m/s 的速度离开墙脚滑动,求当其下端离开墙脚1.4 m 时,梯子上端下滑的速度.11.(14分)(2011·平顶山模拟)已知函数f (x )=12x 2-a ln x (a ∈R ).(1)若函数f (x )的图象在x =2处的切线方程为y =x +b ,求a ,b 的值; (2)若函数f (x )在(1,+∞)上为增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自主梳理1.00()()f x x f x x +-△△2.(1)0lim x y x →△△△ 00'()lim x yf x x→=△△△ (2)切线的斜率 切线斜率的取值范围3.y ′或f ′(x)4.0 αx α-1 cos x -sin x a x ln a e x1x ln a 1x5.(1)f ′(x )±g ′(x ) (2)f ′(x )g (x )+f (x )g ′(x ) (3)f ′(x )g (x )-f (x )g ′(x )[g (x )]2自我检测1.C 2.C 3.A 4.D 5.1解析 ∵f ′(x )=-f ′(π4)sin x +cos x ,∴f ′(π4)=2-1.∴f (π4)=1.课堂活动区例1 解题导引 (1)用导数定义求函数导数必须把分式ΔyΔx中的分母Δx 这一因式约掉才可能求出极限,所以目标就是分子中出现Δx ,从而分子分母相约分.(2)第(1)小题中用到的技巧是“分子有理化”.“有理化”是处理根式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时用“分母有理化”,有时用“分子有理化”.(3)注意在某点处的导数与导数定义式的区别:0000(()()'()limx f x x f x f x x→+-=△△△;0()()'()limx f x x f x f x x→+-=△△△; (4)用导数的定义求导的步骤为:①求函数的增量Δy ;②求平均变化率ΔyΔx;③化简取极限.解 (1)Δy Δx =f (1+Δx )-f (1)Δx=111x x -+△△ =111(1)11(11)x x x x x x x -+-+=++++△△△△△△△=(11)xx x x -+++△△△△ =111x x-+++△△,∴001'(1)lim lim11x x y f x x x→→-==+++△△△△△△ =-12.(2)Δy Δx =f (x +Δx )-f (x )Δx=1122x x x x-+++△△=(x +2)-(x +2+Δx )Δx (x +2)(x +2+Δx )=-1(x +2)(x +2+Δx ), ∴001'()lim lim(2)(2)x x y f x x x x x →→-==+++△△△△△ =-1(x +2)2.变式迁移1 解 ∵Δy =(x 0+Δx )2+1-x 20+1=(x 0+Δx )2+1-x 20-1(x 0+Δx )2+1+x 20+1=2x 0Δx +(Δx )2(x 0+Δx )2+1+x 20+1,∴ΔyΔx =2x 0+Δx (x 0+Δx )2+1+x 20+1. ∴022002()11x x y x x x x +=++++△△△△∴y '=22002lim lim ()11x x y x xx x x x →→+=++++△△△△△△=2x 2x 2+1=xx 2+1.例2 解题导引 求函数的导数要准确地把函数分割为基本函数的和、差、积、商及其复合运算,再利用运算法则求导数.在求导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紧扣求导法则,联系基本函数求导公式.对于不具备求导法则结构形式的要适当恒等变形.解 (1)∵y =(1-x )⎝⎛⎭⎫1+1x=1x-x =1122x x --,∴y ′=1122()'()'x x --=31221122x x ----.(2)y ′=⎝⎛⎭⎫ln x x ′=(ln x )′x -x ′ln xx 2=221ln 1ln x xx x x x --=. (3)y ′=x ′e x +x (e x )′=e x +x e x =e x (x +1).(4)y ′=⎝⎛⎭⎫sin x cos x ′=(sin x )′cos x -sin x (cos x )′cos 2x =cos x cos x -sin x (-sin x )cos 2x =1cos 2x. 变式迁移2 解 (1)y ′=(x 2)′sin x +x 2(sin x )′=2x sin x +x 2cos x . (2)y ′=(3x e x )′-(2x )′+(e)′ =(3x )′e x +3x (e x )′-(2x )′ =3x ln 3·e x +3x e x -2x ln 2 =(ln 3+1)(3e)x -2x ln 2.(3)y ′=(ln x )′(x 2+1)-ln x (x 2+1)′(x 2+1)2=1x (x 2+1)-ln x ·2x (x 2+1)2=x 2+1-2x 2ln x x (x 2+1)2.例3 解题导引 (1)求复合函数导数的思路流程为: 分解复合关系→分解复合关系→分层求导(2)由复合函数的定义可知,中间变量的选择应是基本函数的结构,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函数的复合层次,一般是从最外层开始,由外向内,一层一层地分析,把复合函数分解成若干个常见的基本函数,逐步确定复合过程.解 (1)y ′=[(1+sin x )2]′ =2(1+sin x )·(1+sin x )′ =2(1+sin x )·cos x =2cos x +sin 2x .(2)y ′=122(1)x -⎡⎤+⎢⎥⎣⎦′322232222(1)(1)'(1)(1)1x x x x x x x --=++=-+=-++(3)y ′=(ln x 2+1)′=1x 2+1·(x 2+1)′=1x 2+1·12(x 2+1)-12·(x 2+1)′=x x 2+1. 1cos 1cos 1cos 1cos 1cos 1cos 1cos 1cos (4)'()'()'[(1cos )']sin (1sin ).x x x x x xxx y xe e x e e x e x exexx x e --------==+=+-=+=+变式迁移3 解 (1)设u =1-3x ,y =u -4.则y x ′=y u ′·u x ′=-4u -5·(-3)=12(1-3x )5. (2)设y =u 2,u =sin v ,v =2x +π3,则y x ′=y u ′·u v ′·v x ′=2u ·cos v ·2=4sin ⎝⎛⎭⎫2x +π3·cos ⎝⎛⎭⎫2x +π3 =2sin ⎝⎛⎭⎫4x +2π3. (3)y ′=(x 1+x 2)′=x ′·1+x 2+x (1+x 2)′=1+x 2+x 21+x 2=1+2x 21+x 2.例4 解题导引 (1)求曲线的切线要注意“过点P 的切线”与“在点P 处的切线”的差异;过点P 的切线中,点P 不一定是切点,点P 也不一定在已知曲线上,而在点P 处的切线,必以点P 为切点.(2)求函数对应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只要求函数在该点处的导数即可. (3)解决“过某点的切线”问题,一般是设出切点坐标解决. 解 (1)∵y ′=x 2,∴在点P (2,4)处的切线的斜率k =y ′|x =2=4. ∴曲线在点P (2,4)处的切线方程为 y -4=4(x -2), 即4x -y -4=0.(2)设曲线y =13x 3+43与过点P (2,4)的切线相切于点A ⎝⎛⎭⎫x 0,13x 30+43,则切线的斜率k =y ′|x =x 0=x 20.∴切线方程为y -⎝⎛⎭⎫13x 30+43=x 20(x -x 0),即y =x 20x -23x 30+43. ∵点P (2,4)在切线上,∴4=2x 20-23x 30+43,即x 30-3x 20+4=0,∴x 30+x 20-4x 20+4=0, ∴x 20(x 0+1)-4(x 0+1)(x 0-1)=0, ∴(x 0+1)(x 0-2)2=0, 解得x 0=-1或x 0=2,故所求切线方程为4x -y -4=0或x -y +2=0. (3)设切点为(x 0,y 0),则 切线的斜率为k =x 20=1,解得x 0=±1, 故切点为⎝⎛⎭⎫1,53,(-1,1). 故所求切线方程为y -53=x -1和y -1=x +1,即3x -3y +2=0和x -y +2=0.变式迁移4 解 f ′(x )=3x 2-6x +2.设切线的斜率为k .(1)当切点是原点时k =f ′(0)=2,所以所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为y =2x .(2)当切点不是原点时,设切点是(x 0,y 0),则有y 0=x 30-3x 20+2x 0,k =f ′(x 0)=3x 20-6x 0+2,①又k =y 0x 0=x 20-3x 0+2,②由①②得x 0=32,k =-14.∴所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为y =-14x .综上,曲线f (x )=x 3-3x 2+2x 过原点的切线方程为y =2x 或y =-14x .课后练习区1.C 2.C 3.A 4.D 5.A 6.1秒或2秒末 7. 28.12x +3y +8=09.解 (1)∵f ′(x )=⎝⎛⎭⎫2e x 1-x ′=(2e x )′(1-x )-2e x (1-x )′(1-x )2=2(2-x )e x (1-x )2,∴f ′(2)=0.………………………………………………………………(6分) (2)∵f ′(x )=(x -32)′-x ′+(ln x )′=-32x -52-1+1x ,∴f ′(1)=-32.……………………………………………………(12分)10.解 设经时间t 秒梯子上端下滑s 米, 则s =5-25-9t 2, 当下端移开1.4 m 时,……………………………………………………………………(3分)t 0=1.43=715,……………………………………………………………………………(5分)又s ′=-12(25-9t 2)-12·(-9·2t )=9t ·125-9t 2,…………………………………………………………………………(10分)所以s ′(t 0)=9×715·125-9×⎝⎛⎭⎫7152=0.875 (m /s ).故所求的梯子上端下滑的速度为0.875 m /s .……………………………………………(12分)11.解 (1)因为f ′(x )=x -ax (x >0),……………………………………………………(2分)又f(x )在x =2处的切线方程为y =x +b ,所以⎩⎪⎨⎪⎧2-a ln 2=2+b ,2-a 2=1,……………………………………………………………(5分)解得a =2,b =-2ln 2.……………………………………………………………………(7分)(2)若函数f (x)在(1,+∞)上为增函数,则f ′(x )=x -ax ≥0在(1,+∞)上恒成立,……………………………………………(10分)即a ≤x 2在(1,+∞)上恒成立.所以有a ≤1.……………………………………………………………………………(14分)。
高三数学理科复习47——统计
【高考要求】抽样方法(A);总体分布的估计(A);总体特征数的估计;(B)线性回归方程(A).
【自学质疑】
1、某次考试有70000名学生参加,为了了解这70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有以下四种说法:
(1)1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2)1000名考生数学成绩的平均数近似等于总体平均数;(3)70000名考生是总体;(4)样本容量是1000.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2、为了了解全校900名高一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90名学生进行测量,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3、某校有老师200人,男学生1200人,女学生10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已知从女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80人,则n= .
4、将参加数学竞赛的1000名学生编号为0001,0002,0003, ,1000,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按系统抽样的方法分成50个部分,如果第一部分编号为0001,0002, ,0020,从第一部分随机抽取一个号码为0015,则第40个号码为 .
5、有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设其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
则a,b,c从小到大排列为 .
6、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X,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M+N个数平均数是 .
7、为了了解高三学生的身体情况,抽取了部分男生的体重,
将所得的数据整理后,画出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图中
从左到右的前3个小组的频率之比为1:2:3,第2小组
的频数为12,则抽取的男生人数是 .
,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y平均8、设有一个回归方程为x
=
y5.1
2-
减少个单位.
【例题精讲】
1、为了了解小学生的体能情况,抽取某小学同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跳绳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前三个小组的频率分别是0.1,0.3,0.4.第一小组的频数是5.
(1)求第四小组的频率和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人数;
(2)在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几小组内?
(3)参加这次测试跳绳次数在100次以上为优秀,试估计该校此年级跳绳成绩优秀率是多少?
2.对某电子元件进行寿命追踪调查,情况如下:
(1)列出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估计电子元件寿命在100h—400h以内的概率;
(4)估计电子元件寿命在400h以上的概率.
3、某电脑公司有6名产品推销员,其工作年限与年推销金额数据如下表:
(1)作出散点图,判断年推销金额y与工作年限x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若有,求年推销金额y关于工作年限x的线性回归方程;
(2)若第6名推销员的工作年限为11年,试估计他的年推销金额. (参考数据:02
.1 )
.1
04
4、自行车运动员甲、乙二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6次测试,测定他们的最大速度(m/s)的数据如下:
试判断选谁参加某项重大比赛更合适.
【矫正反馈】
1、若总体中含有1650个个体,现要采用系统抽样,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5的样本,分段时应先从总体中随机剔除 个个体,重新编号后应平均分为 段.
2、一个单位有职工360人,其中业务人员276人,管理人员36人,后勤人员48人,为了了解职工的住房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
30的样本,若采用分层抽样的抽样方法,则应从后勤人员中抽取 人.
3、已知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25,4x s ==,则数据
1237,37,,37n x x x +++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
4、右面是甲、乙两名运动员某赛季一些场次得分的茎叶图,据图可知,下列判断中的 的判断正确. (1)甲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乙运动员; (2)乙运动员的成绩好于甲运动员;
(3)甲、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 (4)甲运动员的最低得分为0分. 5、已知y x ,之间的一组数据如下:
则线性回归方程bx a y +=
所表示的直线必经过点 .
6、已知某车间加工零件的个数x 与所花费的时间y (h )之间的线性
回归方程5.001.0+=x y
,则加工600个零件大约需要 h.
【迁移应用】
1、如果10个正数的平方和是370,方差是33,那么平均数为 .
2、一个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2002年至2004年快餐公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制成了该地区快餐公司个数情况的条形图和快餐公司盒饭年销售量平均数情况的条形图(如下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这三年中该地区每年平均销售盒饭 万盒.
3、在一次知识竞赛中,抽取10名选手,成绩分布情况如下:
则这组样本的方差为 .
4、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减去80,得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2
,方差是4.4,在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5、假设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 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 (万元)有如下的统计资料:
;(2)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时,试求:(1)线性回归方程a
=
y+
bx
维修费用是多少?
6、为了研究某高校大学新生的视力情况,随机地抽查了该校100名进校学生的视力情况,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前4组的频数从左到右依次是等比数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前四项,后6组的频数从左到右依次是等比数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前六项. (1)求等比数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通项公式;(2)求等差数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通项公式;
(3)若规定视力低于5.0的学生属于近视学生,估计该校新生的近视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