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计算和无线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7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引言移动通信作为当代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专业能力,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大纲旨在介绍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移动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
2. 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运行原理和基本协议。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5. 具备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2. 移动通信技术2.1 无线传输技术2.2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2.3 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3.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运作方式3.2 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服务和应用3.3 移动通信的安全和隐私保护4.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4.1 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原则4.2 移动通信系统的部署和运维4.3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授课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践操作: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3. 群体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课外学习: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撰写报告。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移动通信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资料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2.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3.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培养移动通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专业名称年级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系统组成,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具备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移动通信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
3、熟悉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模型和抗衰落技术。
4、理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网络结构和切换技术。
5、掌握 GSM、CDMA、LTE 等主流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工作流程。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能力。
3、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通信仿真软件和测试仪器,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测试。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的特点和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主要技术和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标准和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技术优势和业务特点。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移动通信的特点,如移动性、无线接入、频谱资源有限等。
按工作方式、多址方式、服务区域等分类方法。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理解。
这包括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前景2.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3.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和应用4. 移动通信协议- 移动通信协议的分类和作用-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及其特点5. 移动通信设备- 移动通信设备的种类和功能- 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和维护6. 移动通信安全- 移动通信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常见的移动通信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大纲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外,还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活动。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
四、教学评估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也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材、实验设备、模拟软件和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匹配,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六、教学实施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常用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以及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和通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网络安全;
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和最新发展趋势;
4. 培养学生进行网络和通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大纲
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3) 局域网和广域网
(4)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2. 网络通信基础
(1) 通信原理和信道传输
(2) 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3) 数据的编码和调制
(4) 随机访问和多路复用3. 网络协议与安全
(1) TCP/IP协议族
(2) IP地址和子网划分
(3) 路由和交换技术
(4) 网络安全和防护4. 网络应用与服务
(1) 网络应用概述。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移动通信课程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大纲将涵盖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和技能发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运行机制;3. 理解无线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和多址技术等核心内容;4. 熟悉移动通信标准和相关技术发展趋势;5.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网络的分类和结构1.2 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 无线信号传输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分类1.3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TDMA、CDMA和FDMA等多址技术的比较2. 移动通信网络2.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 移动终端设备- 基站和基站控制器- 移动核心网和业务支撑系统2.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机制- 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 移动呼叫建立和拆除- 信道管理和资源分配3. 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3.1 移动通信标准- GSM、UMTS和LTE等移动通信标准的介绍-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趋势3.2 移动通信技术- 2G、3G和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4.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与解决4.1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 无线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和衰落- 网络拥塞和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问题4.2 移动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 无线信号增强技术- 网络优化和智能资源调度- 移动通信网络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座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2. 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加深对移动通信概念的理解和交流;5. 独立研究: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探索。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020166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课院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材:邹涛. 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主要参考书:[1] XIAODONG WANG, H.VINCENT POOR. 无线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2] ROY BLAKE. 无线通信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04[3] 马建仓,罗亚军,赵玉亭. 蓝牙核心技术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3一、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论第二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1.无线通信系统概述2.移动集群通信3.蜂窝移动通信4.我国公用无线数据网5.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6.无线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及移动计算网第三章无线接入技术1.无线接入的分类2.无线接入系统结构3.无线接入工程的设计4.无线接入的应用5.宽带无线接入第四章无线局域网1.无线局哉网的组成及特点2.无线局哉网的协议体系3.几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标准介绍4.无线局域网中的扩频技术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方案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7.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及发展第五章W AP技术1. WAP概述2 .WAP模型3 .WAP4 .WAP网关5 .WAP的安全性6 .WAP的前景第六章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1.无线寻呼与因特网2.因特网与即时通信技术3.电话、计算机与因特网第七章蓝牙技术1.蓝牙技术概述2.蓝牙系统结构及协议堆栈3.蓝牙产品及应用4.蓝牙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学分:2学时:32(讲课学时:32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原理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议教材:《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信专业方向的一门面向设计与应用的专业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WAP技术、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蓝牙技术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1)概论(2)无线通信简史(3)无线通信系统原理(4)信号与噪声(5)频率域(6)“融合”与无线通信2. 教学要求(1)了解无线通信简史、无线通信系统原理(2)掌握信号与噪声、频率域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信号与噪声、频率域难点:无线通信系统原理、频率域第二部分模拟调制方案1.教学内容(1)概论(2)幅值调制(3)抑制载波AM系统(4)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2. 教学要求(1)了解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2)掌握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系统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系统难点: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第三部分数字通信1.教学内容(1)概论(2)采样(3)脉码调制(4)增量调制(5)数据压缩2. 教学要求(1)了解增量调制、数据压缩(2)掌握采样、脉码调制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采样、脉码调制难点:增量调制、数据压缩第四部分数字调制1.教学内容(1)概论(2)频移键控(FSK)(3)相移键控(PSK)(4)正交调幅(QAM)(5)多路复用与多址(6)扩频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正交调幅(QAM)、扩频系统(2)掌握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难点: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第五部分电话技术基础1.教学内容(1)概论(2)网络拓扑(3)本地环路及其信号(4)数字电话技术(5)电话网络信令(6)数字本地环路2. 教学要求(1)了解电话网络信令、数字本地环路(2)掌握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难点: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第六部分传输线路与波导管1.教学内容(1)概论(2)电磁波(3)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4)反射与驻波(5)传输线路损耗(6)波导管2. 教学要求(1)了解电磁波、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2)掌握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难点:反射与驻波第七部分无线电传播1.教学内容(1)概论(2)自由空间传播(3)地面传播(4)卫星传播2. 教学要求(1)了解卫星传播(2)掌握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难点:卫星传播第八部分天线1.教学内容(1)概论(2)简单天线(3)天线特性(4)其他简易天线类型(5)天线阵列(6)反射器(7)蜂窝天线和PCS天线2. 教学要求(1)了解反射器、蜂窝天线和PCS天线(2)掌握天线特性、天线阵列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天线特性、天线阵列难点:天线阵列、反射器第九部分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1.教学内容(1)概论(2)发射器(3)接收机(4)收发机2. 教学要求(1)了解发射器(2)掌握接收机、收发机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接收机、收发机难点:收发机第十部分蜂窝无线电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历史回顾(3)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介绍(4)AMPS控制系统(5)安全与保密(6)蜂窝电话标准及工作原埋(7)小区站设备(8)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9)数字蜂窝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2)掌握AMPS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AMPS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难点:AMPS控制系统第十一部分个人通信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蜂窝系统与PCS系统的区别(3)IS-136(TDMA)PCS(4)GSM(5)IS-95CDMAPCS(6)几种调制方案的比较(7)PCS系统数据通信(8)测试蜂窝系统和PCS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IS-136(TDMA)PCS(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系统的区别,GSM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蜂窝系统与PCS系统、GSM、PCS系统数据通信难点:蜂窝系统和PCS系统第十二部分星基无线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卫星轨道(3)卫星用于通信(4)卫星与转发器(5)信号与噪声计算(6)使用地球静止卫星的系统(7)使用低轨(LEO)卫星的系统(8)使用中轨(MEO)卫星的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IS-136(TDMA)PCS(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系统的区别,GSM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蜂窝系统与PCS系统、GSM、PCS系统数据通信难点:蜂窝系统和PCS系统第十三部分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1.教学内容(1)概论(2)寻呼与消息系统(3)无线局域网(4)无线分组数据业务2. 教学要求(1)了解寻呼与消息系统、无线分组数据业务(2)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局域网难点:无线分组数据业务三、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实践环节四、课程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上机小计基本概念22模拟调制方案22数字通信22数字调制22电话技术基础44传输线路与波导管22无线电传播44天线22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22蜂窝无线电系统22个人通信系统22星基无线系统22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22机动22共计3232五、考核笔试:40%,上课出勤:15%,作业:20%,课程设计:25%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潘焱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年版制定人:审定人:批准人:。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在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一份全面而科学的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从最初的2G时代到现在的5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创新,给人们带来了更高效、更便捷的通信体验。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
二、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信号传输原理- 频谱分配与利用- 无线信道特性2.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协议与通信标准三、移动通信技术发展1. 2G时代:GSM和CDMA- 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 网络架构与协议- 业务应用与发展趋势2. 3G时代:WCDMA和CDMA2000 - 技术特点与优势- 高速数据传输与多媒体服务-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发展3. 4G时代:LTE和WiMAX- 高速数据传输与宽带接入- 高质量语音通信与视频传输- 移动云计算与物联网应用4. 5G时代:技术前景与挑战- 5G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 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结合四、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1. 移动通信与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对移动通信的挑战与机遇2. 移动通信与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移动通信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与影响3. 移动通信与医疗健康- 移动医疗技术与应用- 移动通信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 移动医疗对移动通信的要求与挑战五、移动通信教学实践1. 实验教学- 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实验报告与评估2. 项目实践- 移动通信项目的选择与设计- 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估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College Computer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64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实验32学时课程性质:通修课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形成较具体的认识,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培养计算思维,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大学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又要具备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与计算思维概述、数据编码、数据存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一)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计算机与计算思维概述第一节计算机系统组成一、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通常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现代计算机采用冯若依曼结构,由五大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CPU的构成、性能指标及常见产品。
存储器的功能及其性能指标。
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
常见的I/O接口。
二、软件系统软件的定义及分类。
操作系统的功能及分类。
常见的操作系统。
第二节计算机的应用一、计算机在商业中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商务。
二、计算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三、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四、计算机在制农业上的应用农情监测。
专家系统。
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
农产品质量检测。
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五、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专家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数字化医疗仪器。
医院监护与健康护理。
医药研究。
第三节计算模式一、高性能计算模式高性能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及我国超级计算中心。
高性能计算的应用领域。
二、分布式计算模式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计算的应用领域。
三、普适计算普适计算。
普适计算的应用领域。
四、网格计算网格计算。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学生在移动通信领域有扎实的基础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本课程教学大纲将全面介绍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3. 理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技术等;4. 熟悉移动通信标准和相关协议;5. 能够分析和设计移动通信系统;6. 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1.3 移动通信的特点与应用2. 移动通信系统原理2.1 无线传播特性与信道模型2.2 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与功能模块2.3 基站与移动台的通信过程3. 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3.1 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3.2 无线信道的特性与建模3.3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4. 多址技术与多用户检测4.1 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4.2 多用户检测技术4.3 分布式与集中式多址技术5. 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5.1 2G、3G、4G和5G移动通信标准 5.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5.3 移动通信中的安全和隐私保护6.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6.1 系统容量与频谱效率6.2 多天线技术与空分复用6.3 移动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7.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7.1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和智能交通中的应用7.2 移动通信的创新与发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案例分析等;2.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3. 教学辅助:教材、PPT课件、实验设备等;4. 自主学习:推荐相关教材、学术论文和网上资源;5. 评估方式:课堂测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
五、教学要求与评估标准1. 学生应出勤率达到规定要求;2. 学生应按时完成相关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3. 学生应参加课程设计并顺利通过评审;4. 学生应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合格的成绩。
《移动计算及应用开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obil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echnology:课程代码:XXXXX 学时数:48 学分数: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执笔者:xxx 编写日期:202x10.19 审核人: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移动计算环境(包括移动设备、无线网络和操作系统)、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定位技术,以及如何在移动开发平台下进行各种应用开发。
由于移动计算及应用开发技术课程覆盖了面对象程序设计(Java/C++)、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原理等多门计算机核心课程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移动应用的开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以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mobile computing environment (including mobile devices, wireless networks and operating systems),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 mobile Agent and mobil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as well as variou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mobile development platform. This course covers some content of computer core curriculums such as: oriented object program design (Java/C++), computer network and database principle etc.. So, this course has a positive role for students to mas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application,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to promote engineer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also has a great help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programming design.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移动计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比较全面地掌握移动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各种开发平台和工具,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方法。
移动计算与无线网络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是当今科技领域的两个热门话题。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的概念、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移动计算的概念和应用移动计算是指在移动环境下进行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活动。
它与传统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传统计算通常是在固定的计算机设备上进行,而移动计算则是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实现。
移动计算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领域。
1.1 移动计算的概念移动计算是指人们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各种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活动。
移动设备具有轻便、便携的特点,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
移动计算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计算机设备,大大提高了计算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1.2 移动计算的应用移动计算在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购物、社交媒体、在线支付等活动;在工作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办公、远程会议、数据处理等工作;在娱乐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
二、无线网络的概念和技术无线网络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网络连接。
它可以使移动设备在没有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互联网的访问和数据传输。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互联网,享受高速和便捷的网络服务。
2.1 无线网络的概念无线网络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网络连接。
它不需要利用固定的物理线缆连接设备,而是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
无线网络使得设备可以在没有物理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大大增加了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使用便捷性。
2.2 无线网络的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移动通信等。
其中,Wi-Fi是最为常用的无线网络技术之一,它可以提供较高的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多用于家庭、办公场所等。
蓝牙技术主要用于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无线连接,如手机与耳机之间的连接。
《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主要内容框架: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主要参考文献,各章节学时安排表等,并说明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论主要内容1 网络协议与参考模型2 通信网络(卫星网络、蜂窝系统、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网、无线感知网、无线穿戴网)3 协议标准与标准化组织4 本书结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简单回顾学过的网络协议和参考模型基本概念,了解移动计算涉及的一些无线网络和本课程的概貌。
要求掌握网络体系结构;了解网络标准和标准化组织;了解当前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参考文献1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清华出版社2 John R. Vacca, “无线宽带网络手册——3G、LMDS与无线Internet”,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内容1 天线与传播(天线、传播模式、视线传输技术、移动环境下的fading、多普勒效应和延迟)2 信号编码技术(数字数据模拟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模拟数据数字信号)3 扩频(跳频扩频、直接序列扩频、CDMA、)目的本章介绍无线传输的基础知识。
这为后续将要学习的无线网络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作前期铺垫。
要求掌握无线传输技术,包括信号编码技术,这是学习特定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先决知识。
参考文献1 William Stalling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Systems”,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三章无线局域网与802.11主要内容1 WLAN概述(暴露终端和隐藏终端问题、三大技术:802.11、HiperLAN、HomeRF)2 IEEE 802.11 体系结构3 IEEE 802.11 物理层4 IEEE 802.11 媒体访问控制5 IEEE 802.11 其他目的本章介绍无线局域网基本概念和IEEE802.11的基本工作原理。
侧重于媒体访问控制和一跳范围内的通信技术,使学生熟练掌握IEEE802.11协议。
本章内容既是无限局域网的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看好的主流技术,也是后面学习自组织网络的基础知识。
要求了解无线局域网面临的问题,掌握WLAN体系结构,重点掌握媒体访问控制,理解802.11的两大物理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1 Mattbew S. Gast, “802.11 Wireless Networks”,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Jochen Schille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Will iam Stalling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黎连业等,“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清华出版社,2004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四章无线个人网与bluetooth主要内容1 WPAN概述(802.15系列标准)2 Bluetooth 体系结构3 Bluetooth 物理层(电源管理)4 Bluetooth 链路层(包括帧格式)5 Bluetooth 服务发现协议6 Bluetooth 与802.11目的本章介绍无线个人网络的基本概念,重点在于IEEE802.15系列标准中的bluetooth技术。
蓝牙体系与熟知的IEEE802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体系结构的了解和各个层次的功能划分,使学生掌握蓝牙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技巧。
要求掌握802.15体系结构,重点掌握蓝牙传输技术和应用开发技术。
参考文献1 William Stalling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David Kammer等著,李静等译,“蓝牙应用开发指南——近程互联解决方案”,科学出版社,20033 Jochen Schille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五章ad hoc网络主要内容1 概述(802.11、bluetooth)2 体系结构(平面、层次)3 路由技术3.1 先应式路由(OLSR、TBRPF)3.2 反应式路由(AODV、DSR)3.3 混合式路由(ZRP、)3.4 路由协议的分析和比较3.5 路由协议的优化和发展4 组播协议5 网络管理6 移动管理(宏移动、微移动、拓扑发现)目的自组织网络是支持移动计算的主要网络环境,这是目前和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一种组网技术。
我们的重点在于网络层的路由机制和移动管理,同时引入支持信息发布和共享的组播技术。
要求本章是课程的重点之一。
掌握自组网络的体系结构、各种路由体系以及网络和移动管理。
理解ad hoc路由在TCP/IP协议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1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Systems”,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Kaveh Pahlavan, Prashant Krishnamurthy, “Principles of Wireless Networks: AUnified Approach”, 科学出版社,20033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清华出版社4 郑祥全等编著,“无线自组网技术实用教程”,清华出版社,2004学时安排9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第六章移动网络主要内容1 概述2 mobile IP/IPv63 路由(IP包的传递)4 组播机制5 保持连接6 移动管理(mobile agent)目的移动计算涵盖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环境。
当一个移动节点在有线网络中移动时,如何支持该节点的应用程序无缝运行就是本章要介绍的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成熟的移动IP技术,而且还能了解支持应用无缝运行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
要求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本章说明了移动的概念不仅存在于无线网络,而且也包含有线网络。
重点掌握Mobile IP标准。
参考文献1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Systems”,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Kaveh Pahlavan, Prashant Krishnamurthy, “Principles of Wireless Networks: AUnified Approach”, 科学出版社,20033 William Stalling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清华出版社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七章sensor网络主要内容1 概述2 路由3 能量管理4 无线固定感知网络5 感知网络的设计问题(感知数据库、协同信息处理、操作系统设计)目的感知网络是一种特别的ad hoc网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Sensor网络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本章试图系统地介绍sensor网络的相关技术。
要求掌握sensor网络的基本特性;理解能量管理在sensor网络中的重要性;了解开发感知网络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1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Systems”,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Kaveh Pahlavan, Prashant Krishnamurthy, “Principles of Wireless Networks: AUnified Approach”, 科学出版社,2003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八章无线网络的传输协议主要内容1 概述2 传统TCP3 无线TCP(I-TCP、TCP-snooping、移动TCP、ad hoc TCP)4 快速重传/快速恢复5 传输/超时6 选择重传7 面向事务的TCP8 性能改进代理目的现有的Internet上的传输协议不能直接用在无线信道上,无线信道上的传输协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如何设计新的传输协议、如何改进已有的传输协议,就是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要求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掌握影响无线网络传输协议性能的因素,理解针对无线网络的壅塞控制机制和改进性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1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Systems”,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Kaveh Pahlavan, Prashant Krishnamurthy, “Principles of Wireless Networks: AUnified Approach”, 科学出版社,2003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第九章移动计算应用主要内容1 概述2 应用自适应和WAP3 移动数据管理4 Location and context awareness5 服务发现和定位6 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的互联7 安全性8 交叉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目的本章给出开发移动计算应用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主要介绍移动数据如何管理、移动节点如何感知自己的位置、移动节点如何发现可用的服务、移动网络如何与移动/固定网络连接等支持不同网络应用的关键技术。
要求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之重。
在掌握前面所学有关无线网络基本传输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开展无线网络应用的不同方法和途径,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1 Dharma Prakash Agrawal, Qing-An Zeng,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and MobileSystems”,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Kaveh Pahlavan, Prashant Krishnamurthy, “Principles of Wireless Networks: AUnified Approach”, 科学出版社,20033 Jochen Schille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学时安排9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