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象恰切寓意深远_品读_寒夜_的意境_郭玉森
- 格式:pdf
- 大小:89.36 KB
- 文档页数:3
yuwenjianshe001@63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轮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思想艺术价值极高的当代文学作品。
巴金以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家庭作为背景,以家庭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巧妙构建,深刻地解剖了中国独有的“家国一体”的制度,形象地阐释出母系家长制强权下的残酷斗争,让主人公的灵魂进行生与死的思辨,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彷徨。
关键词:《寒夜》 文学思想 艺术表达引言《寒夜》是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上来看,《寒夜》都是巴金创作上的一座高峰。
《寒夜》发生的背景是1944年冬天的国民党陪都的重庆,描述一个小知识分子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压制,最终走向死亡的悲惨故事。
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批判巴金善于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小说,这类题材代表其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旧伦理道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作品中洋溢着中国传统的“小家”构成“大家”再到“大国”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家国同构观念。
巴金家庭小说中反封建思想对当时有着深远影响,因为他目睹过封建家庭的内部斗争,从而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批驳封建家长专制,对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进行重构。
《寒夜》讲述了一个“母系”家长专制故事,一个因为“母爱”杀人的家庭惨剧——汪文宣最终死于母亲严厉的压制下。
(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格局瓦解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着女性,女性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地位,男性主宰着整个家庭,他们用封建礼教来管教约束自己妻儿老小。
巴金在小说里,用深刻的笔触批判了封建专制家长制度,揭示这种制度下被压抑的人性以及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
在《寒夜》里“严父”形象的客观缺席,使得母亲形象升格为家长权威,而母亲继承这一传统的家长制,又暗示着作者对中国亲情文化的理性认识。
同时巴金塑造的曾树生这一女性形象在汪家地位不再像传统女性那样卑微,她们面对婆婆的冷嘲热讽不会再逆来顺受,他们年轻有活力,有自身的思想,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活跃于各种社交圈。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赏析《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是一首诗歌,具体的赏析需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境来进行。
以下仅提供一些可能有用的赏析指导:
首先,要注意诗歌的题目和背景。
这首诗的题目是“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说明这是一首回应子履的诗作,同时也提到了“寒夜”这个背景。
因此,在赏析时可以考虑这个背景和情境,以及作者和子履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诗歌中可能包含各种意象,比如“寒夜”、“孤灯”、“远望”等等,这些意象可能会传达出孤独、寂寞、思念等情感。
同时,要注意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和情感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要注意诗歌的形式和语言。
这首诗采用了“十六韵”的形式,可以看出作者在诗歌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追求。
此外,诗歌中的语言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词语的选择、修辞的运用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诗歌的整体效果和意蕴。
综上所述,对于《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这首诗歌的赏析,需要综合考虑题目背景、意象情感、形式语言等多个
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的意义。
赤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学号:051210906姓名:丁美华班级:05秋汉本目录一、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一)社会背景(二)家庭环境二、通过无意识描写挖掘人物内在心理,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一)深层心理无意识描写(二)具体行为无意识描写三、用多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一)深刻地揭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活动(二)用细腻的笔法说明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三)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示人物心灵隐痛(四)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感受四、小结摘要:本文对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中的心理描写特色作了论述,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背景描写是相互依存的,不断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典型背景中的心理描写又反映出实际问题的普遍意义,大量无意识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而且增添其真实性,连同多种心理描写方法,构成了《寒夜》心理描写的三大特色。
关键词:遭遇歧视懦弱痛苦争吵嘲笑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寒夜》是巴金作品中颇富感染力而又颇为丰富的一部作品。
该文描写的是抗战胜利初期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生活。
巴金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真实地典型地描写了那个时代下汪文宣母子的悲惨遭遇,并以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描写其一家人的苦难,以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在小说《寒夜》中,作家竭力捕捉汪文宣、曾树生细微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深入开掘人性,《寒夜》中的心理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充分感受认识和把握作品人物的依据,其心理描写也有自身的特色。
一、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寒夜》这篇小说有着典型的环境背景,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在特色的环境背景中慢慢展开的,包括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
(一)社会背景《寒夜》借着大量的心理描述,大量的汪文宣的内心独语,展示了小人物的苦难、绝望和无助。
汪文宣曾经也有人生追求,但残酷的现实完全排除了他的人生信念。
生存的艰难,将他逼入了绝望的境地。
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很真实地呈现了人物的悲剧性生存境况。
《寒夜》真实反映了抗战后期的中国世相,当时社会一片混乱,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一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物价飞涨,生活困难,战场失利,人心惶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惆怅(chóu)赋予(yǔ)夔门(kuí)B.渲染(xuàn)柏树(bǎi)颐和园(yí)C.暮霭(ǎi)真挚(zhì)掠影(lüě)D.朝霞(zhāo)熟悉(shú)沁园春(qì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各自祟高关键独创B.画意灵魂真挚辉惶C.朴素惨淡意境有赖于D.碧空观查搏斗扬州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4.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
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
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
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充沛.() 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A.胜利B.比另一个优越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D.能够承担或承受(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020届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痛者的天籁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
一进院门,她就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我有点恨父亲。
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
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
但父亲很少上白班。
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
我不相信父亲的话。
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
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
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
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候养过几年鱼的经验,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
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
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
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
笃——笃笃——舅奶,我下班回来了,你挺好吧。
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又义愤填膺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答案】(1)C(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分析】⑴C项,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故选C。
⑵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春近阅读理解答案大全篇一:春近阅读答案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被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③津:渡口。
试题(1)第一联两句中的晓和春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对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进行简析。
阅读答案(1)晓和春。
用晓字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透射下山峦积雪的洁白与闪光之状。
用春字巧妙、生动地传达出梅开春近的欣喜。
画面灵动,尽显生机。
(2)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写哀情,心境枯寂,老态龙钟,想要退隐却前途难料。
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抑郁。
二:(1)首联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答案】(1)比喻。
作者把山比作银屏,将溪比作玉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清澈的情状,其中隐含着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这两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苍凉的山野,我们在画面中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2)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
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退隐避世却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诗人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
赏析诗歌前四句飙血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色尾联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之情。
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1,豪放,放荡不羁。
2,穷困潦倒,寂寞冷落。
)而又老之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闷;诗歌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1]人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精神的极度抑郁。
首联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天亮了,积雪覆盖的山峦,起伏绵延,像那银白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溪边的寒梅,已经迎寒张开笑脸,对水弄姿,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答案】(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2)选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⑴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⑵这首诗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 憩、玩”二字表达不出这种意境,选择“眠”字押韵最合适,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⑴① 初夏(夏季);② 杨花(或荷叶)。
⑵选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2.诗歌鉴赏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必须掌握的典型题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沧茫卷集敏感B.渴望火焰翅膀C.恐俱躲藏掩藏D.振怒怒吼飞翔答案:BA.沧→苍;C.俱→惧;D.振→震;故选B。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隧.洞(suí) 干瘪.(biě)簇.新(cù)B.舵.手(duò) 埋没.(mò) 阎.罗(yàn)C.飞窜.(cuàn) 蠢.笨(chǔn)翡.翠(fěi)D.熄.灭(xī)困乏.(fá) 喷薄.(báo)答案:C试题分析:A项,“隧”应读suì;B项,“阎”应读yán;D项,“薄”应读bó。
据此,答案为C。
3、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霜风一株并排立着B.墓畔繁多长夜漫漫C.卧听寂漠郊原如海D.舵手装饰房舍如舟答案:CC.“寂漠”应为“寂寞”。
故选C。
4、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
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
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
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A.③②①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答案:B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
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
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
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
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缺乏.(fá)惆.怅(chóu)孤帆.远影(fán)B.遥.远(yáo)真挚.(zhì)情寓.于景(yù)C.柏.树(bó)搏.斗(bó)朝霞暮霭.(ǎi)D.渲.染(xuān)赋.予(yǔ)惨淡经营.(yíng)【答案】B【解析】A项,fán——fān;C项,bó——bǎi;D项,xuān——xuà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标本身临其境胸有层竹B.情趣依依送别浮光略影C.独创夸张渲染富丽堂皇D.描绘朝朝暮暮金壁辉煌【答案】C【解析】A项,层——成;B项,略——掠;D项,壁——碧。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答案】B【解析】B项,“逢场作戏”,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习场地,就开始表演。
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有时也指一种轻浮的生活态度,含有贬义,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寒夜思友三首·其三唐代:王勃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译文: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每个早晨站在翠山之下,每个夜晚来到苍江水流转弯处,吟唱着思乡的曲子。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我一再来到这里思念远方的亲人,盼望着一起喝酒,陶醉在花香绿树里。
注释:朝(zhāo)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朝朝:天天,每天。
苍江曲:苍江水流转弯处。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清尊:酒器。
亦借指清酒。
尊,同“樽”。
芳绿:美酒。
赏析: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日夜思念着家乡和亲友。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两句以诗人的行动表现其思绪,白天和夜里,山下和水边,都割不断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两句描写对亲友相聚共欢的盼望,想象着美妙的景色以及与亲友共醉的情景,这更衬托出此时此刻相思的孤独和寂寞。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译文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朦胧月色下草木湿湿润润。
旅居在客店中辗转难眠,正是万籁俱寂时,听得那一片枯叶落地的声音。
注释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天上的星星很少。
虚馆:寂静的馆舍。
赏析时令当在凉秋。
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
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揭傒斯的这首《寒夜作》,最令人欣赏的是一句“时闻一叶落”,落叶的声音很小,而一叶落的声音更小,还是“时闻”,真实反映了人不眠时,那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寒夜寒,风冷星疏,朦胧之月让林子披上薄薄一层冷光,人员稀少的旅馆,更显得孤寂难耐。
这首诗,描写了人在他乡的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联系到作者由宋入元,有改朝换代后的不适,“虚馆人不眠”,还为官有朝不保夕之感,“时闻一叶落”,也在诗中隐隐表现出来。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寒夜诗词鉴赏
《寒夜》是一首描写冬季夜晚景色的诗歌,通过对寒冷的夜晚进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1. 意象选择:诗人选择了一系列具有冬季特点的意象,如“寒夜”、“炉火”、“茶”、“梅花”等,这些意象都与冬季夜晚的寒冷和寂静相契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 语言运用:诗人运用了生动、简洁的语言,如“竹炉汤沸火初红”,通过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炉火的炽热和温暖,同时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3.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如“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含蓄而深刻,让人感同身受。
4. 意境创造:诗人通过对冬季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创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这种意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对诗歌产生深刻的印象。
总之,《寒夜》是一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诗歌,它通过独特的意象选择、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魅力。
福州市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五代•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
千里江山寒色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④寒色:即秋色。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中考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