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基因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弱研究_霍亚飞
- 格式:pdf
- 大小:618.44 KB
- 文档页数:4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8期畜禽·水产·饲料·兽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杨齐(四川省绵阳农业学校,四川绵阳621002)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IB分布广泛,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IBV血清型众多,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毒株出现,常导致免疫失败。
目前对于IB尚缺乏特效药物,通过使用对症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等,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本文综述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8-0102-0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能够导致不同日龄鸡感染,尤其是4周龄以下的雏鸡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1]。
IB可造成鸡群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产蛋量及质量下降、死淘率增高,极大地影响集约化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IB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血清型众多,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和血清型,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或交叉免疫性较弱,使其诊断和预防难度增大。
在规模化养鸡场IB常常继发细菌感染,加大了防治难度和经济损失。
因此,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对IB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1病原学IBV是IB的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2],大多呈球形,直径90~200nm,表面有囊膜,囊膜上有棒状纤突,状如皇冠。
IBV有核衣壳蛋白(N)、膜蛋白(M)、纤突蛋白(S)3种主要结构蛋白,及一些小分子蛋白[3]。
摘要: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禽类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中的鸡。
此外,也有报道表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也可能感染鸭、鹅、火鸡等禽类。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会引起家禽的上呼吸道和肠道病变,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呼吸系统并发症和产蛋减少等问题。
关键词:禽;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防治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韩秋月,霍亚飞,杨占江(吴桥县农业农村局河北沧州0618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11.027收稿日期:2023-03-02作者简介:韩秋月(1990.5—),女,河北沧州人,研究生,中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禽类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范围广,病原体易变异,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重大威胁。
该病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可以在家禽群中迅速传播,导致家禽死亡率高、产蛋量降低等影响。
科学的诊断和防治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以降低该病对家禽养殖业的危害,从而避免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1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方法。
1.1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在禽类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会导致家禽产蛋量降低、生长发育受阻,从而给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为典型,主要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两个方面。
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禽类会出现喘息、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或夜间更加明显。
此外,感染禽类还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结膜充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禽类会出现食欲减退、口腔干燥、粪便异常等症状,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时,禽类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最终禽传染性支气管炎会导致家禽出现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羽毛不整等精神症状。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分析作者:李玉杰盛媛魏秀丽徐恩民吴静刘娜马秀丽来源:《家禽科学》2021年第06期摘要:本研究测定了2020年以来本实验室从不同地区分离的44个IBV毒株的S1基因序列,并与参考株序列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分离的44个IBV毒株共占据5个分支。
其中:第一分支为QX型,包括25个分离株,QX型分离株又分为ClusterⅠ亚分支(7个)和ClusterⅡ亚分支(18个);第二分支为4/91型,包括12个分离株;第三分支为LDT3型,包括3个分离株;第四分支为Mass型,包括2个分离株;第五分支为TW型,包括2个分离株。
从毒株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可以看出,QX型仍是我国IBV流行的主要基因型。
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遗传变异;进化变异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6-0005-05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在国内流行甚广。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其基因组为单股线状正链RNA,含有3种主要结构蛋白,即纤突蛋白S、膜蛋白M和核蛋白N。
S1基因是IBV 基因组中最易发生变异的部位,其编码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IBV特异的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S1蛋白在进化上比M蛋白和N蛋白都表现活跃,因此可不断导致IBV新的血清型、亚型和变异株的产生,致使IBV疫苗免疫失败,给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带来新的困难。
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和变异株众多,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或交叉反应差。
因此,对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首先需明确当地流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血清型和变异株。
从分子水平揭示近年来IBV的变异情况以及不同毒株之间的进化关系,对我国今后开展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监测和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研究針对2020年以来从不同地区分离的44株IBV毒株进行S1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分析了分离毒株的遗传演化,明确流行的基因型与变异趋势,对疫苗选择和疾病防控具有参考价值。
X u m u s h o u y i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养鸡业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对鸡的产蛋量与质量均会产生严重影响,为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针对此病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保证养殖业的发展。
一、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因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属于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极高,冬春换季季节是此病的高发期,以冬季最为显著,无明显的品种差异,雏鸡更易感染此病。
经调查雏鸡日龄越小,造成输卵管的损伤率越大,影响产量越严重。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日常中也可通过饲料、饮水、养殖人员、养殖器具进行传播。
该病病因主要与气温有关,过冷、过热应激反应大都会引发此病,以及由于饲养密度过大,致使通风效果不佳,也易引起此病,该病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死亡率较低,但会影响产蛋量以蛋的质量,在出现肾型时,死亡率较高。
二、临床表现1、呼吸型①雏鸡呼吸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雏鸡患病时,前期无明显症状,发病时整体鸡群会出现同时发病的情况,早期临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流泪、喘气声大、张口喘气等症状,有时会出现鸡声音嘶哑,夜间嘶哑叫声最为显著。
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饮水增多、缩头闭目等表现,死亡率较低,但如治疗不及时,也会出现死亡。
②产蛋鸡产蛋鸡的临床表现与雏鸡不同,表现的呼吸道症状较轻,一般只有轻微的呼吸困难、咳嗽、气促,在安静状态下会出现气管“呼噜声”,有部分鸡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粪便颜色改变的情况,但症状较轻,死亡率低。
但该病对产蛋鸡产蛋量有影响,起病后第二天起,产蛋量减少,7-14天最为显著,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出现质量问题,软蛋和畸形蛋,蛋清与蛋黄严重分离,严重影响蛋的孵化率,一般情况下,产蛋量回升与鸡的身体状况成正比,中龄鸡饲养得当可很快恢复,对于中龄母鸡产蛋量回升情况,老龄母鸡回升较慢,甚至有些老龄母鸡会很难恢复原有水平。
1株QX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S1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穆晓惠;陈启稳;陈建;涂敏;孟婷【期刊名称】《畜牧与兽医》【年(卷),期】2022(54)4【摘要】为跟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流行及致病特性,2020年从安徽某蛋鸡场采集的发病鸡气管和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确定该毒株为IBV,并命名为CK/CH/LAH/20-6。
分离毒株可引起鸡胚发育受阻,呈现侏儒胚、蜷缩胚等特征性病变;S1基因检测及遗传演化分析表明,S1基因大小为1 620 bp,属于QX型毒株,与华南地区CK/CH/SHD/GM17-1分离株S1基因同源性高达99.9%;14日龄SPF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可致雏鸡100%(20/20)发病,20%(4/20)死亡,同时可致气管和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排毒检测结果表明,攻毒鸡第3天气管及泄殖腔排毒检测率分别为95%(19/20)和85%(17/20),第21天排毒检测率仍达81.25%(13/16)和75%(12/16)。
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丰富了IBV的生物信息数据库。
【总页数】6页(P61-66)【作者】穆晓惠;陈启稳;陈建;涂敏;孟婷【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相关文献】1.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广东分离株s1基因的序列分析2.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S1基因的序列分析3.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D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4.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S1基因的序列分析5.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合肥分离株S1基因序列及致病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家禽业中常见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由冠状病毒引起。
本文旨在综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包括疫苗类型、疫苗策略、新技术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不仅关乎家禽健康,还涉及家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控制和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提高家禽生产效益。
关键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鸡的呼吸道系统。
该病最早于1931年首次描述,自那以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精神萎靡、蛋产量下降以及蛋壳异常等。
此外,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变异性使得疫苗研发和应用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不同的病毒株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疫苗来进行控制。
为了有效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本论文将回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作出贡献。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类型为了对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疫苗。
这些疫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灭活而制成的。
这些疫苗通常注射给鸡,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但不引起疾病。
这类疫苗的制备相对复杂,但在一些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2.弱毒疫苗弱毒疫苗使用了较为温和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通常以鼻腔滴剂或气雾的形式给予鸡。
这类疫苗可以在不引发明显疾病的情况下建立免疫,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3.基因重组疫苗基因重组疫苗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相关基因插入到其他病毒中,从而产生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反应。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定制性和安全性。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由于IBV具有高度变异的特点,产生了众多血清型和基因型,而不同血清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性,使传统疫苗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随着IBV分子生物学研究、免疫机制探索以及病原变异机制探讨等工作的逐步深入,新型疫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对IBV疫苗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IB的免疫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分布,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1]。
以呼吸道症状、产蛋率和品质下降、肾脏病变等为特征。
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但主要侵害1周龄~4周龄的幼鸡[2]。
自1931年Schalk和Hawn首次报道本病以来,IBV不断发生变异,毒株由最早的呼吸型向肾型、腺胃型、肠型等转变。
近年来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导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不断暴发,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病毒基因型更为复杂,防控难度更大,给世界各国的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5]。
随着IBV分子生物学研究、免疫机制探索以及病原变异机制探讨等工作的逐步深入,IBV疫苗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综述如下:1 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由抗原性良好的毒株连续通过鸡胚25代以上获得的,在使用的弱毒疫苗中以荷兰株H52和H120应用最为广泛,且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但该疫苗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无效。
原因在于肾型和呼吸道型支气管炎的免疫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疫苗的保护作用。
中国兽药监察所王志伦、肖玉芳等专家经多年努力,从国内分离、筛选并成功研制了肾型IBW93疫苗,该疫苗不仅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有良好效果,对呼吸型和变异性传染性支气管炎也有良好预防效果[6]。
·238·畜 牧 兽 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8期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家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且流行毒株呈现出多样性,控制难度较大,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养鸡行业健康发展。
当期,我国鸡传统性支气管炎在不同省份呈现出地方性的流行基本特点,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研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障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显著;防控0 引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这种病毒能够引发人类与家禽呼吸系统发生病变,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先发现了这种病毒,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急性、病毒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在我国诸多养鸡行业密集发展的省份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养鸡行业的持续发展。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现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我国养鸡业的主要病原,在全国各个省份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的趋势。
相关机构研究显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主要的类型是LX4型和Mass型,这两种类型已经成为主要流行的基因类型。
目前,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的原因正在研究中,尚没有明确的结论,通常认为不同种类的亲本病毒之间发生重组导致多种结构的LX4型病毒流行,在其进化的过程中,一些不适合在鸡体内存活和繁殖的病毒逐渐被淘汰,少数适宜鸡体内环境的病毒大量繁殖,最终使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养鸡也广泛流行[1]。
研究发现,LX4型病毒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属于肾型毒株,能够引起肾脏病变。
在养鸡行业普遍使用的H120型疫苗不能完全预防该类疾病,因此需要研制更为有效的疫苗来解决此类问题。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类型和症状2.1 肾型肾型主要发生在雏鸡中,通常为20~50日龄。
在发病初期出现较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喷嚏等,在持续1~4天后呼吸道症状逐渐消失,但其他鸡群会突然发病,并其在3天内症状加剧,主要表现包括精神不振、口渴、厌食、粪便呈现水样白色、由于透水引发体重减轻、全身肤色灰暗,产蛋量下降并且出现畸形蛋。
QX基因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弱研究霍亚飞;许传田;崔言顺;杨少华;黄庆华;张琳;黄艳艳;李建亮;胡北侠【摘要】为了解QX基因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X-IBV)致弱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SDZB0808分离株在鸡胚中连续传100代的子代病毒P100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P100对3日龄SPF鸡无明显致病性,而亲本株SDZB0808对3日龄SPF鸡致死率为40%.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以亲本株SDZB0808为参考株,P100基因组发生3个有义突变,导致ORF 1a编码的蛋白(I3047L)、S蛋白(N76Y)、E蛋白(L29I)发生了氨基酸替换;此外,P100在第3 244nt~3 273nt位点连续性缺失30个核苷酸,导致ORF 1a编码的蛋白在906~915位缺失10个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QX-IBV分离株SDZB0808毒力致弱可能与其基因组序列突变和缺失有关.【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4页(P177-180)【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缺失;致弱【作者】霍亚飞;许传田;崔言顺;杨少华;黄庆华;张琳;黄艳艳;李建亮;胡北侠【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类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QX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的研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家禽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造成家禽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传统的防控方法是使用强毒疫苗,但这种方法存在着疫苗反应较强等问题,不仅对家禽的生产性能、运输、储存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威胁。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制一种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以降低IB对家禽产业的危害,促进家禽疫苗的日益发展。
二、选题意义目前家禽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保护家禽健康方面,疫苗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传统的强毒疫苗存在副作用,对家禽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也制约了家禽业的发展。
研制一种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促进家禽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可以保护家禽健康,提高家禽产出的品质和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家禽生产中的疫苗副作用,减轻人体负担。
三、研究内容1. 分选合成IB病毒抗原和辅料。
2. 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将合成的IB病毒抗原转入毒株中。
3. 筛选转染后的IB病毒毒株,并选择适宜的毒力水平。
4. 通过动物试验,评价IB病毒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5. 对最终确定的毒株进行生产,准备进行实际应用。
四、论文架构1. 引言阐述所研究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的意义及必要性。
2. 文献综述介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特性和传统疫苗防控方法的缺陷,阐述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情况。
3. 研究方法阐明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对IB病毒抗原分选、毒株筛选、动物实验等环节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5. 结论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研究进展作者:杨慧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6期[摘要] 传染性支气管炎给我国规模化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因其出现变异株的速度较快,毒株毒力之间的差异大,传统疫苗已经无法抵抗病毒变异株的危害。
随着IBV 分子生物学研究、免疫机制探索以及病原变异机制探讨等工作的逐步深入,新的疫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为更好地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现状,本文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研究[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47-0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一种重要疾病。
各年龄阶段鸡均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一般以40日龄以内的鸡多发,产蛋期也有发生。
IBV较高的基因突变率造成了IBV 复杂的血清型,目前的血清学交叉中和试验表明,全世界IBV已有近30个血清型,并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各血清型或毒株之间交叉保护性较弱,从而给本病的防控带来较大的困难,急需研制新的疫苗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
1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不存在散播病原和毒力返强的问题,但是,由于IB血清型的多样性,单价灭活苗不能阻止IBV变异株引起IB的暴发。
王红宁等(1999)对我国IB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试制了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扩大常规疫苗的保护范围,发现能有效地预防多型IB。
灭活疫苗的不足之处是使用剂量大,需要配合佐剂,制备比较复杂、成本较高等。
为有效的防治该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多将弱毒疫苗滴鼻和灭活疫苗注射结合起来使用。
2 IB弱毒疫苗IB 弱毒疫苗是由抗原性良好的毒株通过鸡胚连续传代致弱后制备的冻干疫苗。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M41 血清型的鸡胚适应毒H52和H120两种疫苗。
为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多在早期育雏防控,H120 株疫苗用于雏鸡和其它日龄的鸡,H52用于经 H120 免疫过的大鸡,育成鸡开产时选用 H52 疫苗,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Bronchitis ,AIB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IBV 感染后的鸡主要出现呼吸道、肾脏和生殖道等部位的病理变化,致使感染发病鸡饲料报酬比降低、产蛋率下降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
IBV 对所有品种、各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鸡均有易感性,特别是4周龄前的雏鸡最为易感发病[2]。
陈良珂等人对我国17个省市的390株IBV 研究发现,QX 基因型占比55%,临床分型肾型占比82%。
由此可知,我国主要流行的IBV 为QX 基因型,其主要造成肾脏部位病变[3]。
1962年美国学者首次系统地对肾型IBV 进行了描述[4],随后世界各地陆续报道肾脏病变的分离株;1995年我国山东和江苏两省报道了临床表现型为生殖型的病例[5],被感染预备母鸡或产蛋母鸡生殖道出现病变,造成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或软壳蛋,甚至出现卵黄性腹膜炎,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的发病鸡停止产蛋,俗称“假母鸡”。
IBV 属单股正链含包膜的RNA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此外,IBV 转录过程不连续的特点使其在复制时更容易出现较高频率的基因插入、基因缺失和基因重组[6,7]。
研究表明,IBV 的S 蛋白决定宿主选择和组织嗜性及血清型[8]。
但有学者将IBV 的动态分布与病理变化联系起来,发现各基因型的IBV 在器官中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X 株感染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李晓梅(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畜牧服务中心,山东菏泽274700)摘要: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QX 基因型是我国主要流行的一种IBV 。
为充分了解该基因型毒株对宿主相关器官的病理损伤情况,特将IBV-QX 株人工感染发病,在临床明显期(9d )采集试验鸡的心、肝、脾、脑、胰、腺胃、十二指肠、法氏囊和胸腺进行病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