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2
- 格式:ppt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15
嬉笑怒骂中还神奇为腐朽——重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田彩瑞王晓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中的珍品,也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
在这首散由中,作者透过一个普通乡民之眼.用幽默的语言将高祖刘邦返乡时庄严威仪还原为滑稽可笑的场面。
本文就这首散曲进行了分析:“还神奇为腐朽”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诗的讽刺意义。
关键词:神奇:腐朽;讽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例就是元曲。
是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的诗体之一。
所以要想领略祖国诗歌遗产的瑰丽多姿.就不能不读点散曲.而要读散曲,就不能忽略《高祖还乡》。
汉高祖还乡,这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曾有明文记载。
大意是说,汉高祖刘邦在当了皇帝后的第十二年冬天。
曾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的机会。
回到故乡沛县,和父老们喝酒,还作了一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颇为志得意满地炫耀了一番。
睢景臣却没有从歌功颂德的角度描写刘邦“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在嬉笑怒骂中端掉了他头上那至高无上的光环,揭穿他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
这种还神奇为腐朽的写法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义.使它成为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
也是元散曲中最具特色的的扛鼎之作。
曲子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主人公是汉高祖刘邦故乡的“故人父老”。
而且跟刘邦过去有些瓜葛。
诗的开篇先写圣驾要来。
村里一片忙乱:社长挨户通知,大家要交纳革料。
还要去应差役。
不能推托。
更不能当作寻常差使看,要引起重视。
因为刘邦做了皇帝,要避讳。
当然不能直呼其名,只能以“车驾”、“銮舆”来代指皇帝。
但乡民们是不知道的,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转告着.主人公感到纳闷了,反复地嘀咕:“又言试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这“车驾”、“銮舆”究竟是谁呢?这几句生动地勾画了乡民的心理活动,同时以加重的语江统领胡若华明知严州无“匪”可剿,但为了借此邀功请赏。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翻译注释及赏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译注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uī]景臣本课《高祖还乡》为套曲。
“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
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说,“般涉调”表现“拾掇坑堑”的声情。
“哨遍”和底下的“耍孩儿”、“五煞”等是八支曲子的曲牌名。
本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1、揭露、讽刺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
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
套曲借历史事件,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
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代现实,讽刺元代现实的。
这组套曲叙事性很强,全套八首曲子可分四层:第一层:迎驾。
第一首[哨遍],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众乡民忙碌的场景。
第二层:驾到。
包括第二首[耍孩儿]、第三首[五煞]、第四首[四煞],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
第三层:见驾。
包括第五首[三煞]、第六首[二煞]、第七首[一煞],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老底。
第四层:骂驾。
第八首[尾],写乡民向皇帝刘邦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
这个套曲,通过一个过去与刘邦有些瓜葛、现在被拉去迎驾的乡民的观察和回忆,描写汉高祖衣锦荣归的场面,并数说刘邦发迹前的丑恶行径,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辛辣无比的嘲讽。
它不是史实的重复记述,而是基于元代社会生活如元代统治者每年都要耗费巨资,从大都回老家祭祖创造出来的一篇文学作品。
作者对刘邦的挖苦,虽有某些史实作依据,但更多的则是服从于作品主题需要的艺术创造,而不是作为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真实描写。
例如“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在他还乡时自然还没有这个称号,但因它为人们所熟知,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曲里用上了,这在俗文学里许可而且常见。
【课外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背景睢景臣是元代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元大德七年(1303),他从扬州到杭州,与著《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的钟嗣成会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但具体生卒年不详。
《录鬼簿》说他“心性聪明,酷嗜音律”。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套数三篇,本篇是他的代表作。
当时散曲作者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睢景臣所撰极为新奇,压倒诸作。
本篇把显赫一时的汉高祖刘邦作为辛辣讽刺的对象。
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又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沛县。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看来刘邦还乡不仅神气,而且还很热闹,走时全城送行。
作者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情景,而是以嬉笑怒骂的手法,揭露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皇帝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
这套散曲由[般涉调]中八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是[哨遍],第二支是[耍孩儿],第三、四、五、六、七支是“煞曲”,第八支是[尾声]。
写了百姓眼中高祖还乡的情况,共分四层:第一层即第一支曲,写高祖即将还乡,乡里一片忙乱;第二层含第二、三、四三支曲,写皇帝的乐队、旗队、仪仗队和随从者,突出浩大的声势;第三层由第五、六、七支曲组成,写皇帝原来就是刘邦,揭露他“采桑”、“借粟”、“强秤了麻”、“偷量了豆”等昔时无赖的老底;第四层即末支曲,讥笑昔时的无赖竟改姓更名“唤做汉高祖”。
整套散曲以第一层为铺垫,通过第二、三层的刻意渲染,至第四层达到高潮,即戛然而止,可谓步步递进,逐层深人,在高潮中收结,构思颇见功力。
《高祖还乡》导入布衣皇帝----刘邦中文名:刘邦别名:刘季民族:汉族出生地:沛郡丰邑中阳里出生日期:公元前256年逝世日期: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职业:亭长、沛公、汉王、皇帝主要成就:建立汉朝代表作品:《大风歌》在位时间: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刘邦十二项第一1.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西方对刘邦的评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童声版《大风歌》引出同乡老农眼中的“高祖还乡”(既是课文导入也是人物信息补充)。
赏析[哨遍]《高祖还乡》中文0202班武笑森学号 020110219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还乡,设酒大宴父老,醉后起舞,高歌大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叙述的就是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的情景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后人给其以很高的评价,锺嗣成在录鬼薄中评曰:“维物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的确,在封建时代,睢景臣敢于剥下皇帝的龙袍,能发人所未发,实在难能可贵,过人的胆略,精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使此曲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很高的声誉。
这曲众口传诵的名篇,由八支曲子组成,根据叙述的内,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曲,写忙驾,待驾,社长的告示出来了,一面通知乡里有差使临驾,面又派人,纳草征粮,“一壁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可是村民们还蒙在鼓里,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贵人还乡,开始听说是差使,“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作者,先特写了,两个乡里小人,“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托着“瓦台盘”,一个抱着“酒葫芦”,后又用“新刷来的头巾,恰糨业的绸衫”两句,从衣着上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大户”的行动即大户都穿上了刚浆好的衣服,戴上才刷干净的头巾,这一部分,从社长的行动写到两面三刀个乡里小人的阿谀奉承的丑态,写到“大户”矫揉造作的举动。
展示了村里从上到下人人忙碌的景象,从侧面烘托了“这差使不寻俗”,为后几曲做了悬念和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曲,写进驾,迎驾,这部分作者借一个“无知”的乡民之口,用“陌生化”的口吻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高祖的“仪仗队”,可谓是该曲的高潮部分,陌生化的创作方法,要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把皇帝的鼓队金鼓队说成“火乔男女”、“胡踢蹬”;把象征月亮的月旗说成“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象征太阳的日旗说成“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把象征权力的“凤舞旗”、“飞虎旗”、“蟠龙旗”分别说成“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
哨遍高祖还乡原文及翻译元代:睢景臣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
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
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
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这些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
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译文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任何差使均不得借故推脱。
”这些差使真不寻常,一边要交纳草料,一边要派服劳役的民夫,都必须执行。
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
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带着新洗过的头巾,穿着新糨过的绸衫,正好装充有身份的阔人。
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稀奇古怪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
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在月形环中画白兔;有红圈中画鸟;有画着一只鸡学跳舞的;有画着长着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
高祖还乡两课时一、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二、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
讲解分析高祖还乡雎景臣一、理清结构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二、作品特点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3、动作传神4、本文的局限性练习五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二、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睢景臣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
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课外阅读】睢景臣《高祖还乡》赏析2《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是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
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1、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
套曲分三层:第一层(第一支曲子)写刘邦车驾到之前的情况。
第二层(包括二、三、四三支曲子)描写刘邦车驾前仪仗队和卫队的阵势。
第三层(五、六、七、八等四支曲子)写刘邦和乡民相见,乡民揭刘邦的老底。
刘邦要还乡,在乡里引起了骚乱,社长们排门告示,唤大家出来迎驾,还要大家多拿粮草,还要当差服务。
作者着重刻画并嘲弄了乡里势利小人,“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画出了奴才的嘴脸。
皇帝出场,排场很大,先是旗队过来,各种旗子上的龙、凤、虎,象征着皇帝的高贵出身和显赫的地位,接着上场的是仪仗队,威武森严的各种兵器,代表着皇帝的无限权力,最后是车驾前后的卫队、侍从,保卫着皇帝的安全。
但这表明皇帝身价、威风的一切,在乡民眼里看起来,越发显得怪里怪气,不伦不类:他们看月旗是白环套个兔子;凤凰旗在乡民看来是跳舞的鸡,金瓜锤是甜瓜、苦瓜。
皇帝车驾前的前卫,像是泥塑木雕的天上的判官,个个神气呆板。
总之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刘邦回乡威严隆重的盛况,一下子都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光彩,威风凛凛的排场,像是玩杂耍的马戏班,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更尖锐无情的讽刺,是对照皇帝本人的,乡民用“那大汉”称呼刘邦,对皇帝表示了极大的不尊敬。
等乡民认出了刘邦,“险气破我胸脯”,接着他以无比的愤怒对刘邦以前的所作所为一一抖落。
刘邦是个酒鬼,是采人桑、借人粮、抢人麻、偷人豆的无赖、扒手、骗子。
刘邦所做的这一切,“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那就是说记得明明白白的,是不容赖账的。
乡民要刘邦立即还清欠债,这种毫不留情的揭老底,从根本上剥掉了刘邦的高贵神圣,使其威风扫地。
元曲及[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难点:体会作品构思上的新奇特点及艺术效果。
一、元曲简介A、元曲种类元曲: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散曲又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
1、小令:元人称为叶儿,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能够歌唱。
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小令,其曲牌是“山坡羊”。
2、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三个条件:a 、必须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b 、大多在结尾处有一尾声; c 、不论由多少支曲子组成,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高祖还乡》是一首套曲,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杂剧: a 、有剧情,能演出; b 、有宾白对话、科介动作和唱曲;c 、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如《窦娥冤》、《陈州粜米》。
B、元曲名家及名篇杂剧名篇:1、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2、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3、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4、郑光祖:《倩女离魂》套数名篇: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小令名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C、元曲选读[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科目] 语文[年级] 高三[文件] jiaoan74.doc[标题] 高祖还乡[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 ) 套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学样式,可结合它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明,掌握这些文体知识。
( 二 ) 这套散曲文字通俗易懂,注释也相当详尽,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懂。
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学生自学时,抓好范读这个环节,通过范读深入领会主人公的感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整篇课文。
( 三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局限性”的问题。
怎么理解“局限性” ? 是不是每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要讲“局限性” ? 具体到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谈什么“局限性” ? 这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来作细致的讨论。
( 四 )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诗、词、曲作个回顾,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它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明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
这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举行,同时还可以举办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
( 五 ) 课外将《潼关怀古》《窦娥冤》与本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一。
【指点迷津】[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自读课文。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同学们能够见识一下元代散曲的特色,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篇套曲所表现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 一)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等。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新奇”二字。
( 二 )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首元代奎曲,它和诗词在形式上大相同。
社长排门告示[2],但有的差使无推故[3],这差使不寻俗[4]。
一壁厢纳草也根[5],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6]。
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7],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8],赵忙郎抱着酒胡芦[9]。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10],畅好是妆幺大户[11]。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12],胡踢蹬吹笛擂鼓[13]。
见一彪人马到庄门[14],匹头里几面旗舒[15]。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16],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17]。
一面旗鸡学舞[18],一面旗狗生双翅[19],一面旗蛇缠葫芦[20]。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21],甜瓜苦瓜黄金镀[22],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23],白雪雪鹅毛扇上铺[24]。
这些个乔人物[25],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26],车前八个天曹判[27],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28],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29]。
猛可里抬头觑[30],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31],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32]: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33],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34]。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35],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36]。
明标着册历[37],见放着文书[38]。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39],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40]。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41],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42]。
[1]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1]般涉调:宫调名。
哨遍:曲牌名,又作“稍遍”。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
[2]社:古时地方的基层单位。
元代以五十家为一社。
[3]无推故:不要借故推辞。
《高祖还乡》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高祖还乡》原文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①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②,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③。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④故反我为魏。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史记·高祖本纪》)【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
②驩,同欢。
③献,敬献牛、酒等礼物。
④雍齿,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阅读题9.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相同的一项是()(2分)A.齐之习辞者也B.至之市C.楚王闻之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1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悉召故人②吾虽都关中③张饮三日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参考答案9、(2分)B10、(2分)C11、(4分)①全部②建都③同“帐”,搭建帐篷④只不过(或答“只”、“仅仅”)12、(2分)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来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