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穿孔病的危害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75.24 KB
- 文档页数:2
桃树穿孔病的防治桃树穿孔病打什么农药随着桃树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桃树穿孔病也一天天多起来,有的桃园甚至发生整体大爆发。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桃树穿孔病的防治方法以及桃树穿孔病打什么农药。
桃树穿孔病的发病症状
桃树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枝梢和果实。
叶片发病时,最初出现为黄白色至白色圆形小斑点,直径为0.5 一l毫米。
随后逐渐扩展成浅褐色至紫褐色的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外缘有绿色晕圈,直径一般为 2毫米左右,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害严重时,也会导致早期落叶。
新梢多于芽附近出现病斑,病斑以皮孔为中心,最初为暗绿色、水渍状,以后逐渐变成褐色至暗紫色,中间凹陷,边缘常有树脂状分泌物,后期病斑中心部分表皮龟裂。
幼果发病时,开始出现浅褐色圆形小斑,以后病斑颜色变深,梢凹陷,潮湿时分泌黄色黏质物,干燥时则形成不规则裂纹。
桃树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⑵、冬、夏季修剪时,要及时剪除病枝,清扫枯枝落叶,予以集中烧毁或深埋。
⑶、新建桃园时,切忌将园址建在地下水位高或低洼的地方。
大力推广“起垄覆盖、小沟灌溉”新技术。
桃树穿孔病打什么农药
一是发芽前(桃芽膨大前期),喷布3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病菌。
二是展叶后至发病前,喷布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l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一l000倍液。
摘要桃细菌性穿孔病在我国各大桃产区均有发生,是危害桃树的一种重要病害,易引起大量落叶,削弱树势,造成果实产量和质量降低。
本文介绍了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预防措施和防治措施,以期为桃细菌性穿孔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桃细菌性穿孔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预防措施;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6.621.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2)03-0103-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2.03.03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及防治张涛1姜瑞德1王文娇1*郝俊杰1李冰2(1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2青岛国际种苗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100)桃细菌性穿孔病又称桃细菌性黑斑病,是桃树上易暴发且难防治的一种叶部病害,分布广、传播快、危害严重[1]。
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一直是桃主产区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在桃园管理中,多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
但是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种类很多,防治效果参差不齐,果农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易引发药害和农药残留等潜在危险。
为有效控制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和危害,应根据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加强园区管理,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倡无公害绿色防控,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果农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4]。
一般可根据以往桃园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当年天气变化情况,精准掌握春季、夏季桃园的发病规律,选择正确的防治方法和合理的防治药剂,及时制定桃园防治措施进行有效防治,确保桃优质高产,保证果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危害症状桃穿孔病是危害桃树最常见的叶部病害,包括真菌性穿孔病和细菌性穿孔病2种,其中细菌性穿孔病最为常见,并广泛分布于各大桃产区。
桃细菌性穿孔病可危害叶片、枝梢和果实。
叶片发病后,叶片背面靠近叶脉的地方(叶脉两侧)形成水渍状斑点;随后桃树叶片上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5],形成叶片穿孔症状;病情严重时病斑会接连成片,导致叶片大量过早凋零[6]、桃树枝梢干枯而死,严重影响桃树长势。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1 页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是我县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排水不良的果园或
多雨年份危害较重。
该病由细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新梢。
一、症状:叶片初发病时为水渍状黄白色至白色小斑点,后形成圆形、
多角形或不规章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直径约2~4毫米的病斑,四周呈
黄绿色水渍状的晕圈,以后病斑干枯脱落成穿孔。
果实发病,病斑以皮孔为中心果面发生暗紫色圆形中央凹陷的病斑,边缘水渍状,后期病斑中心部分表皮龟裂。
病原细菌在枝条组织内越冬,翌年随气温回升,埋伏的细菌开头活动,形成病斑。
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叶片一般于5月发病,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势加重。
树势弱、排水不良或氮肥偏多的果园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与发病轻重有亲密关系。
二、防治方法:(1)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切忌在地下水位高或低凹地建立桃园;少施氮肥,防止徒长。
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时适
度夏剪,剪除病梢,集中烧毁。
冬季仔细做好清园工作。
(2)药剂防治:发芽前喷4~5度石硫合剂或1:1:100倍的波尔多液,花后喷一
次科博800倍液。
5~8月份喷农用链霉素(10000~20000倍)或锌灰液(硫酸锌1份,石灰
4份,水240份)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桃树病⾍害防治(全)桃是我国的主要⽔果之⼀,具有含糖量⾼,营养价值丰富的特点,深受⼈们喜爱,但是病⾍害防治不得当,会造成品质下降,所以病⾍害防治必须做到及时发现,彻底治愈。
⼀病害1、桃细菌性穿孔病。
遍布全国各地桃产区,排⽔不良的果园或多⾬年份危害较重。
该病由细菌引起,主要危害叶⽚、果实和新梢。
叶⽚初发病时为⽔渍状病斑。
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或昆⾍传播。
叶⽚⼀般于5⽉发病,⾼温多湿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势加重。
树势弱、排⽔不良或氮肥偏多的果园发病严重。
防治⽅法:(1)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切忌在地下⽔位⾼或低洼地建⽴桃园;少施氮肥,防⽌徒长。
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时适度夏剪,剪除病梢,集中烧毁。
冬季认真做好清园⼯作。
(2)药剂防治:发芽前喷4~5度⽯硫合剂,或花后喷⼀次20%叶枯唑800倍液。
5~8⽉份喷农⽤链霉素。
2、桃疮痂病。
⼜叫桃⿊星病,主要危害果实,也侵害新梢和叶⽚。
果实多在果肩处发病。
果实上的病斑初为绿⾊⽔渍状,扩⼤后变为⿊绿⾊,近圆形。
果实成熟时,病斑变为紫⾊或暗褐⾊,病斑只限于果⽪,不深⼊果⾁,后期病斑⽊栓化,并龟裂。
病菌侵⼊果实的时间是落花后6周,枝梢受害后,病斑呈长圆形浅褐⾊,以后变为灰褐⾊⾄褐⾊,周围暗褐⾊⾄紫褐⾊,有隆起,常发⽣流胶。
防治⽅法:(1)冬剪彻底剪除病梢。
清出果园,减少病源,栽植密度合理,防⽌树冠交接,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
(2)萌芽前喷3~5波美度⽯硫合剂;落花后⾄7⽉份,约每隔15天,喷25%嘧菌酯1500倍或者80%络合态代森锰锌600倍,或者发病初期⽤37%苯醚甲环唑⽔分散颗粒6000倍。
3、桃炭疽病。
落花后染病,果⾯上发⽣褐绿⾊⽔渍状病斑,以后病斑扩⼤凹陷,并产⽣粉红⾊粘质的孢⼦团,幼果上的病斑顺果⾯增⼤并达到果梗,其后深⼊果枝及果⾯,出现褐⾊病斑,逐渐变⿊,形成⿊疔,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防治⽅法: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40%苯醚甲环唑4000倍加45%咪鲜胺2000倍。
一、桃树流胶病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种类型,侵染性流胶病主要发生在枝干上,也可危害果实。
一年生枝染病,初时以皮孔为中心产生疣状小突起,后扩大成瘤状突起物,上散生针头状黑色小粒点,翌年5月病斑扩大开裂,溢出半透明状黏性软胶,后变茶褐色,质地变硬,吸水膨胀成胨状胶体,严重时枝条枯死。
多年生枝受害产生水泡状隆起,并有树胶流出,受害处变褐坏死,严重者枝干枯死,树势明显衰弱。
果实染病,初呈褐色腐烂状,后逐渐密生粒点状物,湿度大时粒点口溢出白色胶状物。
桃树非侵染性流胶病为生理性病害,发病症状与前者类似,其发病原因:冻害、病虫害、雹灾、冬剪过重,机械伤口多且大都会引起生理性流胶病发生。
此外结果过多,树势衰弱,亦会诱发生理性流胶病发生。
防治方法:1、生长季适时喷药: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侵染性流胶病弹出分生孢子的时期,用德民欣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800倍液进行预防。
5月上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侵染性流胶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在每次高峰期前夕,用德民欣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8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涂抹用药防治:先用刀将病部干胶和老翘皮刮除,并用刀划几道,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200倍液涂抹即可(注意涂抹面积应大于发病面积的1—2倍),严重间隔7-10天再涂抹一次。
二、桃穿孔病在叶片、新梢和果实上均能发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2~5mm,褐色,边缘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枯、脱落、穿孔,故称穿孔病。
严重时整个病斑相连,造成叶片脱落。
果实受害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稍凹陷,以后病斑稍扩大化,天气干燥时病斑开裂,果实失去商品价值。
此病由一种黄色短秆状的细菌侵染造成,病菌在枝条的腐烂部位越冬,翌年春天病部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
治疗2023-11-06•桃树穿孔病的症状和原因•桃树穿孔病的预防措施•桃树穿孔病的治疗方法•防治桃树穿孔病的注意事项•桃树穿孔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目•总结与展望录01桃树穿孔病的症状和原因叶片穿孔桃树叶片受害后,初期会产生水渍状淡黄色小点,之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边缘角质化,中部灰白色,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枝干溃疡桃树枝条受害后,会产生溃疡,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状,之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皮层腐烂,木质部变褐,溃疡部位易剥落,露出里面的木质部。
症状识别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桃树穿孔病的发病有很大的影响,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细菌侵染桃树穿孔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条溃疡部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细菌通过风雨传播,从叶片和枝条的伤口侵入,引起发病。
栽培管理桃树的栽培管理对穿孔病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施肥不当、排水不畅、修剪过重等都可能导致桃树长势减弱,抗病能力降低。
发病原因02桃树穿孔病的预防措施过度修剪会削弱桃树的生长势头,增加病虫害入侵的机会。
因此,修剪时要注意保持树冠的适度大小和通风透光。
避免过度修剪最佳的修剪时间应该在冬季,此时桃树处于休眠期,病虫害的活动频率较低。
在夏季进行修剪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造成伤口,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
修剪时间合理修剪平衡施肥要为桃树提供全面、平衡的养分,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氮、磷、钾是桃树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应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造成徒长,降低抗病力。
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还有助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透气性。
科学施肥及时防治定期巡查定期巡查桃园,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这两个季节是桃树穿孔病的高发期。
巡查时要注意观察桃树的叶片和枝条是否有病变迹象,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防治近几年来,随着桃树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日益发生严重,有的园片甚至发生大爆发,很多果农对该病了解不深或选择药剂不当,以致有的即使用了农药,却因用药效果不理想,造成桃树大量落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难防治的原因1.肥水管理及修剪不当,特别是很多果农习惯偏施氮肥,造成树体徒长,通风透光不畅,抗逆性差,给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
2.多数果农习惯于用链霉素来防治细菌性穿孔病,而有些市场上的农用链霉素或青霉素质量差,含量低,甚至有的含量为零,果农误认为链霉素的防治效果差。
3.没有分清是细菌性穿孔病还是真菌性穿孔病,在选择农药上存在着盲目性,没有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农药。
4.没有选择合理的防治时期,往往发现病斑才去防治,错过了防治的最好时期。
二、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防治1.加强桃园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并注重微量元素的应用。
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
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
2.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链霉素或青霉素。
从现在农药市场来看,农用链霉素或青霉素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产品没有含量,用了这样的产品,防治的效果很差或没有防治效果,所以,要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来防治。
3.了解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区别,合理选药用药。
桃树穿孔病分为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
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呈水渍状,多角形;叶片正面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进一步发展叶片病斑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穿孔连片,形成大的缺刻或孔洞。
真菌性穿孔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呈褐色,病斑落后形成近圆形穿孔。
真菌性穿孔病病斑较细菌性穿孔病病斑偏大。
所以,只有分清了他们的区别才能在用药上做到有的放矢,如选择叶枯唑类、二氯异氰尿酸钠类、氯溴异氰尿酸类、中生菌素类等,来防治细菌性穿孔病。
4.抓住关键时期,选择特效农药,喷药保护。
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液进行彻底清园。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1 页 桃树真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防治措施 细菌性穿孔病受细菌性穿孔病危害的叶片,初时为半透亮
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变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为圆形或不规章形,
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有黄色菌源,严峻时叶片早脱落。
接下来我就来
说说,详细如下。
一、病原
病原为黄色单胞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属细菌。
病菌发育适温
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温度51℃。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被害枝条组织中越冬,翌春病组织内细菌开头活动,梅花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侵入,潜育期7-14天。
溃疡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条件下以10-13天即死亡。
气温19-28℃,相对湿度70-90℃利于发病。
该病一般于5月间消失,7-8月发病严峻。
三、为害症状
感病叶片上初生黄白色小斑点,渐渐扩大,病斑边缘略带环纹,后
期发病部位生有灰褐色霉状物,干枯脱落,穿孔。
四、防治措施
1、加强养护,增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加树势,提高抗病力量。
2、剪除病残枝,削减再侵染源,每年早春花后实施重剪,准时剪除
过密枝、衰弱枝、拖地枝、病虫枝等。
3、在生长期,喷施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
或50%的退菌特600倍液。
梅雨期注意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
有读者朋友给我发来图片询问:请问桃树得了什么病?
从图片看,桃树叶片发黄,叶脉两侧有许多孔洞和紫褐色斑点,桃树应是得了细菌性穿孔病。
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在桃树新梢和果实上也能发病。
气温19~28℃、相对湿度70%~90%有利于发病。
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是发病高峰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重。
桃细菌性穿孔病危害果实症状
目前各地已进入梅雨期,随着降水的增多,细菌性穿孔病将进入高发期,注意加强果园管理。
雨期注意果园排水,降低园内湿度。
增施有机肥,不偏施氮肥,提高抗病能力。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生初期,注意及时防治,可以选用噻唑锌、中生菌素、噻森铜、喹啉铜、噻菌铜、碱式硫酸铜等药喷雾防治,隔10-14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
上述药剂中铜制剂杀菌谱宽,病菌不容易产生抗性,但桃树对铜制剂较敏感,应避免在连续阴雨天施用这类药剂。
梅雨期可以用噻唑锌、中生菌素等非铜制剂防治,噻唑锌可以选用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20%噻唑锌悬浮剂,登记用于桃树防治细菌性穿孔病,推荐用600~1000倍液喷雾。
或者也可以用较安全的有机铜制剂,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的20%噻菌铜悬浮剂,登记用于桃树防治细菌性穿孔病,推荐用300~700倍液喷雾。
雨前要喷药保护,雨后也要及时补喷。
资料链接:细菌性穿孔病在叶片上发生,初为水渍状圆斑,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直径2~5毫米左右的褐色或红褐色病斑,或数个病斑相互连接成大病斑。
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
以后病斑干枯,边缘产生一圈裂缝,易脱落形成穿孔,但往往仍有部分病组织残留叶上而不全部脱落。
桃树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做好冬季清园工作,彻底清除僵果、病枝,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对地下水位高或土壤粘重的桃园,要改良土壤,及时排水、避免果园积水;及时清除徒长枝,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
药剂防治方法:早春桃树萌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1:1:100的波尔多液、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天晴无风的日子);展叶后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40%百菌净、硫酸锌石灰液(0.5kg硫酸锌,2kg石灰,100-125kg水);生长期多雨季节喷灭菌丹、克菌丹或代森锰锌等,间隔10天左右喷一次,发病早期及时喷施72%硫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防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