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5 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一、板题示标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师:本文的题目是“七律长征”,那么“七律”指什么呢?(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包括四联:首联、颔(hàn)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师:知道了什么叫“七律”?那么你对长征了解多少呢?(出示图)(课件图片解说词: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短短一年,跨越十一个省, 二万五千里,相当于38次徒步到武汉,521次步行到宜昌,2500倍宜化到学校的距离!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
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
)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细致地了解长征的经过。
(出示诗)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三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歌师:请大家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大家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自己练读,3分钟后比谁读得最好。
课件出示诗歌。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意师:诗大家读得这么流利了,相信也能理解得很好,请看自学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句,并参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你们会用什么?(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及查阅到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
想一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感到困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情感与态度: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
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课件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看路线图)4、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灯光》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
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
习作《记一次游戏》做游戏,增加感受。
练习写记叙游戏过程的作文。
重点是确定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园地》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2.单元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革命历史离学生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还要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面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四点底》书法教案第五课四点底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四点、心字底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点”、“焦”、“煮”、“羔”、“然”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4、点燃学生的写字兴趣。
5、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且学会审美。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教学,巩固正确“双姿”,唤起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难点:带有这二个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欣赏引趣孩子们,又到了写字课的时间了。
你们开心吗?书法是第一国学,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应该写好汉字。
老师手里是一张书法作品,你觉得怎么样? 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这是2004年全国书法大赛冠军的作品,看着都是一种享受是吗? 这刚劲端庄的方块字的确漂亮。
想写好它却不容易。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练字,老师相信你也会一样出色.二、复习双姿,做好准备1、复习坐姿:要想写好字,坐的姿势很重要,你能说说正确的坐姿势吗?请你做出正确的坐姿.写字时,写字时,正确的坐姿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一起来重复这八个字,并且检查自己的坐姿符不符合要求.2、复习执姿:握笔也要有正确的姿势.你能说说握笔时应注意什么?握笔时要做到三个一,也就是一尺、一拳、一寸3、齐唱《写字歌》。
真不错,老师有一首写字歌要送给大家,一起来齐读. 写字姿势很重要,头正身直要坐好。
两臂桌面左右开,小腿垂直脚平摆。
眼睛离纸一尺远,胸距桌边一拳远。
手离笔尖约一寸,小朋友们要记牢。
三、教学提示1、新课指导出示四点、(杰),请你读出这个字,这个偏旁是什么?请你在本上快速的写出这个偏旁,(出示学生写的杰字),比一比,出示(灬)旁,四字底可说了,同学们,你们谁能和我比比谁美?谁写的能和老师出示的偏旁相比美?看来不行是么,这个偏旁是我们平时作业中写得不规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写这个偏旁.(板题四点底的写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写字时,没有认真观察字贴,写的字一点都不漂亮,所以,在接下来的写字当中,老师要给你提出一个要求,请你要做到:认真看,记字形.(1)“写写偏旁”。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案名称:表达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具体的描述词语描写人物形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能够运用具体的描述词语描写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能够自主完成语言描写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形象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学习新知:教师讲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描写的重要性。
3.示范指导:教师选取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具体的描述,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引导学生
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4.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并展
示给其他小组。
5.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的形象描写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6.巩固提高:学生进行形象描写的练习,要求使用具体的描述词语,并尽量使描写生
动有趣。
7.作业布置:布置写一篇形象描写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具体的描述词
语进行人物形象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并进行展示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写,避免过于夸张
和夸大的描述。
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形象描写,避免重复和平庸的描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2、通过朗读与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2学情分析本文的幼学纪事中蕴含着温馨的回忆之情,相对于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此文所描摹的情景、抒发的感受,学生会容易理解和感受。
学生们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容易跑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语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感受、表达的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个童年生活的场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2、通过朗读与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4.1。
2学时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4。
1。
3学时难点作者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个童年生活的场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1.4教学活动【导入】一、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单元第五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的作者是谁?(学生答:鲁迅)谁来介绍一下鲁迅?(学生发言,教师简要补充学生未讲到的。
)【讲授】二、扣题入文,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把课文的题目齐读一遍。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1)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课文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2、那么这两个部分在文中各自对应着哪些段落?明确:(1—8)百草园的生活。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部编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5课《七律·长征》课题七律·长征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长征》朗诵录音。
电视剧《长征》片段。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课件2】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解历史,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进入一种学习氛围,能够有激情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3】(长征行军图片。
播放诗歌朗诵录音)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教学目标
1. 听、说、读、写这首诗歌,并背诵诗文。
2. 理解诗中的词语、句子、含义,欣赏诗人的感受和心情。
3.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锻炼语感和语调。
教学重点
1. 熟悉生字词:荒芜、茫茫、邈邈、踽踽独行、兴趣、尚、归途。
2. 教会学生赏析诗歌,理解其中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笔法和意境。
2. 引导学生实现对古诗的情感迁移和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可以播放这首诗歌的音频或视频素材,打印好诗歌的讲义。
教学过程
1. 播放诗歌音频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跟读,感知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2. 师生共同完成词语解释,理解每句诗歌的字面意思。
3. 分组讲解、赏析整首诗歌,结合生字词和词语认读,还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产生情感共鸣。
4. 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彰显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5. 要求学生默写这首诗歌,达到对诗歌的全面理解。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讲解、赏析、默写的内容。
2. 写一篇作文,其主题可以是“旅途中的想象”、“归途中的心情”、“自己的成长历程”等。
总结
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的朗读、默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集体备课教案 2015秋季学期 六年级上册 共案撰写人: 时间 : 月 日 地点:电教室 参加人员: 教学建
议 科目:语文 教 案 设 计
5.詹天佑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
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抽生分段读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和读文情况并
及时正音。
(注意:挠是鼻音,岔是翘舌音。
)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
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
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结。
生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
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
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
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
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倒下,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
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三、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
的困难。
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6.师小结。
生互查勾画的关键词、句、段。
7.读勾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四、细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深入理解。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
的地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
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还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 教学内容:
5.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
会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惹人讥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词句。
3.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是本课重要的训练内容。
2.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
线路设计的妙处。
内外的轰动?
第二个问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
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
从而痛恨清政府、对
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
学生谈感受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2.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3.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抽生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
1.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
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
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
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
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
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
采用了中部凿井法。
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
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方法的巧妙、
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
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美读关键句,体会其作用
1.有感情地读所有的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小结理解、体会重点句的方法。
四、课文总结
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
请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
工程师──(齐读课题:詹天佑)
板书设计:5、詹天佑
工作背景:工程艰巨、条件恶劣、八方关注
典型事例: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人物品质:不畏艰难、以身作则、为国争光
关键词: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