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表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1 大型医疗设备的定义《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条例》中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已经有了具体的定义。
目前,目录里共设置有8种设备,分别是:磁共振成像系统、伽马刀立体定像系统、爱克斯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超高速CT。
由于大型医疗设备品种繁多、功能不同、价格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社会需求也有所不同,故各医院也可以按当地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规模大小,内部自行定义大型医疗设备。
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以采购单价作为参考依据,定义采购单价超过100万元的医疗设备即为大型医疗设备。
2 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的意义通过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投资收益、投资回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4个“科学”:①科学使用:评估大型医疗设备工作状况,采取措施提高其使用效率;②科学规划:为医院在大型设备规划和立项上提供参考依据[1];③科学采购:在大型设备采购前进行有效评估,避免投入大量资金而造成设备闲置现象;④科学维修:为大型设备维修方式或维保合同的购买提供依据,避免签订不必要的维保合同。
3 目前大型医疗器械效益分析存在的问题(1)效益分析目的不全面。
大部分医院都注重设备的经济效益分析,忽略社会效益分析。
然而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设备将投入医院使用,这些大型设备往往无经济效益可言,但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医疗技术的提升、医院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基础工作不规范。
经济效益核算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求提供的数据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但由于需要多部门合作,往往提供的原始资料不完整,很多原始资料不符合核算要求,各项原始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人为随意性很大[2]。
(3)信息化利用率低,数据共享性差。
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操作复杂,没有现成的软件支持,计算机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计算处理等工作,缺乏将处理的数据做出全面的对比分析。
医院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与应用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先进医疗器械、技术的涌现,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为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实现有效投入的最大化,是目前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实现医疗器械科学化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医院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与应用,以期能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应用策略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在医疗器械的实际使用中,相关人员要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这样不仅能增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为医疗器械的采购、运行分析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医院管理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意义(一)有利于掌握医院经济运行状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使相关人员较准确地掌握医院的运营和成本管理情况,从而准确评估医院的经济管理,深刻分析医院的经营效益,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健康发展和经济运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成本效益的分析和评估,管理人员可对各终端科室及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建立节约型医院采用成本分析方法,可对医院的资源利用、效率、成本控制、病人收费等进行全面的监测,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控功能,使医院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科室的各项支出,为实现节约型收入增长和耗用管理模式改革提供保障,促使医院从“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方式向“内收效益型”发展,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医院的管理活动中,坚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基本原则,是实现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渗透,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
第17期2018年6月No.17June ,2018作者简介:张春丽(1981—),女,安徽阜阳人,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绩效管理。
全成本核算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张春丽,陈力,刘可(南京鼓楼医院,江苏南京210008)摘要:为了对全成本核算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探索科学管理医疗设备的方法,文章对设备进行经济运行分析、投资报酬率分析及本量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认为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能科学指导医院设备合理投资,对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可提高设备运行效益。
关键词:全成本;医疗设备;成本效益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0引言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医院管理已经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新阶段,逐渐向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精细化管理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也必然要求设备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益型过渡,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改新形势下设备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的有力手段[1]。
1基本资料以某医院B 超室为例探讨分析设备的成本效益,由于医院成本暂按院、科两级核算,未实行单机、单项目核算,因此所取全成本核算结果以科室为单位进行计算。
目前B 超室共有工作人员11人,超声仪器14台,原值共计2196万元,按6年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月折旧共计165973元。
已提完折旧的8台,于2004—2009年购入。
2016年12月新引进1台超声诊断仪,原值245万元,月折旧34028元;2017年1月引进1台超声诊断仪,原值165万元,月折旧22917元。
2成本效益分析2.1经济运行情况从成本核算系统中调取2013—2017年相关数据,所有数值以B 超室为单位按成本类别和收入类别归集而来。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科室间接成本按分步结转法对管理后勤、医辅、医技进行分摊。
医院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及运行效益评价为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损失和浪费,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前应加强设备购置论证,对设备投资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加强对设备购置后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引进、合理调配设备提供依据。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效益评价一、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可行性论证及运行效益分析的意义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容和水平,许多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竞相大量引进中、高档医疗设备,致使一些设备投资具有明显的盲目性,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医疗设备一般都具有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周期长、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快等特点,那么对设备运行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投资论证和决策分析,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是亟需医院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重视的问题。
(一)医疗设备配置现状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院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总台数为60台,资产总值为28467000元,占全院医疗设备总价值的70%。
其中,单机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7台,资产总值12090000元;单机价值在50万元~10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5台,资产总值3625000元;单台价值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48台,资产总值10488900元。
(二)目前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采购方式随意医院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发展规模,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对其实用性关注不够,在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相互攀比,盲目购置,造成高投入无回报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大多数医院设备购置由使用科室直接申请院长,经院长批复后,由器械科直接购买,期间也不进行任何调研工作,这样购置的随意性,不仅加大了设备购置风险,也不能防止暗箱操作。
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方法探析作者:刘小凤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35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先进大型医疗设备迅速扩增。
如何将大型医疗设备利用好,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同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对医疗设备都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的问题。
为此,医院应加强重视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前预期效益论证及购置后的运行效益分析。
从而为医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备配备及人才储备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医院基本情况及资料来源(一)基本情况 A医院从2005年就开始定期对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以全面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现以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1.5T超导核磁共振(MRI)为例,通过分析该设备自2004年底购入以来的运行经济效益,来阐述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A医院于2004年底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购入总价值为1127.5万元人民币的核磁设备,200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按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医院专用设备中医用磁共振设备的折旧年限为6年。
(二)资料来源设备收入统计方法,对于以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的,如医院的核磁共振、B超、CT、DR、CR、胃镜、C型臂等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可以利用医院的HIS系统直接统计设备收入。
而对于辅助工具类设备,如关节镜、碎石机、血透机等设备,大多没有相关的设备使用收费,而其又是相关手术和治疗项目开展的必备工具,那么此类设备收入就应该按实际情况将相应手术和治疗费用合理分配到设备收入中。
(三)设备支出统计方法固定成本:⑴固定人员成本指有效工作时间有关人员的工资及医院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支出;⑵设备折旧费一般是运用直线法将设备原值在折旧年限内平均分摊,而设备折旧年限遵从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⑶筹资利息由设备原值乘以贷款利率所得;⑷房屋折旧费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档案中可以得到设备所放置房屋的建筑成本,然后按其所占用面积计算。
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以及运用成本的核算newmaker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精密医疗设备进入医院,给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在医疗设备全程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医疗设备运行的整个过程。
一方面,它分析评价在用医疗设备的工作状况,以便采取措施提高其使用率;另一方面,它指导医院的医疗设备规划和立项,将医院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有效益的项目上。
1、经济效益分析1.1、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为:1.1.1、投资回收期法。
是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
公式中,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该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关费用(主要为耗材费、维修费、人员费、水电费和折旧费等)后的净值。
投资回收期越短的医疗设备,其经济效益越好。
1.1.2、投资回收率法。
是指该医疗设备每年获得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x100%,投资收益率越高,其经济效益越好。
1.2、对大型设备的使用分析,我们有选择性的对我院的部分大型设备进行分析,如:磁共振、直线加速器、螺旋CT、全自动生化仪、腹腔镜、体外碎石机、高压氧舱等大型设备逐月进行效益分析。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月10日前对上个月各科室的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在大型医疗设备本上,内容包括:当月设备总收入、该设备治疗人数、该设备维修情况,分别进行列表汇总,这样做到了对每个科室每个月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一目了然,对每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设备的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可以知道收入和支出的范围能达到多少时,设备的月利润最高。
2、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的经济性贬值2.1、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医院医疗设备资产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所导致的资产实体发生的价值损耗或贬值。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为了确保购置的医疗仪器设备经济、安全、可靠,在生成计划前,应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评价,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做好项目论证工作,各部门在上报购置申请表时,应提供以下信息:1、社会效益分析:包括本单位和本地区现有同类医疗设备运行情况,申购医疗设备应对医院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并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提高诊断水平,完成科研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避免重复和低水平投资。
2、经济效益分析:对申购设备的运行成本应进行详细分折,包括设备的折旧费用、维修费用、日常耗品(如试剂、易损件、水、电等)成本、人工费等。
从使用效率分析、预测其检查人次。
用标准收费乘于年人次数就是设备的毛收入,去除运行成本是设备的年收益。
评价购置后能否充分使用,发挥应有作用。
3、技术可行性:包括项目是否符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技术准入要求;对使用科室技术人员配备是否具备技术要求,通过技术培训能否掌握机器设备的操作,对于大型设备根据规定应配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上岗证》等。
对设备维修也要进行论证,有否维修技术力量保证某些设备。
4、安装条件:要论证是否具备安装条件,安装场地面积层高、承重能力及特殊的防护要求等,使用环境能否达到设备的技术要求条件,配套条件,如水、电气供应、屏蔽防潮等条件是否具备,有无排污、防放射等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5、资金落实:对于贷款和分期付款购置的医疗设备,应论证其资金来源落实的情况,偿还办法和能。
6、技术先进性:是对计划购置的设备的设计原理,各项功能指标达到的先进程度的评价,是国际先进还是国际一般水平,是国内先进水平还是一般水平。
7、设备可靠性:主要是指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就是在设备的规定使用时间内能保证正常使用,能确保其各项功能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都能符合标准要求,是否通过了国际国内的质量论证及许可,有关证件是否齐全等等。
医院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及运行效益评价医院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及运行效益评价为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损失和浪费,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前应加强设备购置论证,对设备投资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加强对设备购置后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引进、合理调配设备提供依据。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效益评价一、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可行性论证及运行效益分析的意义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容和水平,许多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竞相大量引进中、高档医疗设备,致使一些设备投资具有明显的盲目性,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医疗设备一般都具有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周期长、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快等特点,那么对设备运行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投资论证和决策分析,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是亟需医院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重视的问题。
(一)医疗设备配置现状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院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总台数为60台,资产总值为28467000元,占全院医疗设备总价值的70%。
其中,单机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7台,资产总值12090000元;单机价值在50万元~10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5台,资产总值3625000元;单台价值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设备有48台,资产总值10488900元。
(二)目前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采购方式随意医院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发展规模,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对其实用性关注不够,在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相互攀比,盲目购置,造成高投入无回报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大多数医院设备购置由使用科室直接申请院长,经院长批复后,由器械科直接购买,期间也不进行任何调研工作,这样购置的随意性,不仅加大了设备购置风险,也不能防止暗箱操作。
浅析医院设备的经济效益【摘要】医院设备作为医院运行的基础设施,对医院的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维护、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和电费节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更新换代能够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从而为医院节省成本并提升服务质量;维护保养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合理配置能够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避免浪费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可以节省医疗人力和时间成本;节约电费则是一种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医院设备的经济效益直接决定了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需要高度重视设备的经济效益,不断优化管理和运营,以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院设备、经济效益、更新换代、维护、合理配置、使用效率、电费节约、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医院设备对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医院设备是医院的重要资产之一,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现代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吸引更多患者就诊,从而增加医院的收入。
医院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设备故障带来的停诊和维修费用,节约医院的成本支出。
合理配置医院设备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设备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品质,进而提升医院的声誉和竞争力。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节约电费也能有效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增加医院的盈利空间。
医院设备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营效率、质量和成本控制。
医院管理者应当重视医院设备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的作用,促进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正文2.1 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与经济效益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是指根据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淘汰旧设备并引进新设备。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更新换代可以降低维护和维修成本。
旧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进行修理,还会给患者带来不便,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RESEARCH WORK引言近几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上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绩效管理上转变。
医院内部的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是,医疗设备的购置,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在后期的使用维护中占用了较多的成本。
研究结果表明,医院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益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公共利益)[1-3]。
因此,严格控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医疗设备的配置,充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是促进医院长效、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4]。
在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5]中指出,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强化绩效考核导向,推动医院落实公益性,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同时坚持信息化支撑,确保结果真实客观,发挥大数据优势,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
在全国公立医院大力开展成本控制的形势下,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在管理模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介入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6];或对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的管理进行了发力,及时跟踪、了解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为医疗设备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指标[7-8];更有医院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分析,将信息化结果应用在设备管理环节[9],做到了将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有效应用和贯彻落实,提升了医院医疗设备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如何在大型综合医院应用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分析,全面增强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意识,坚定医院的医疗设备合理使用观点,是本文的着力点。
本文以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为切入点,将现有的基于信息化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数据,贯穿到了大型医疗设备的预算购置、使用管理以及更新决策各个阶段中,取得了良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闫慧芳,焉丹,高敏,安峥中日友好医院医学工程处,北京 100029[摘 要] 目的 严格控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医疗设备的配置,充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是促进医院长效、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型医疗设备基本情况一览表大型医疗设备使用评价分析一、基本情况及资料来源(一)基本情况:1、医院有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共有台。
2、大型医疗设备使用评价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功能开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二)设备收入来源:1、对于以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的,如医院的核磁共振、B超、CT、DR等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可以利用医院的HIS 系统统计诊疗人次,由于无法统计具体每台设备的收入数据,所以根据科室诊年总收入和诊疗人次占比测算单台设备收入情况,这种测算方法是将各项检查项目费用平均,所以实际单台设备的收入情况会和实际收费情况有误差。
2、手术室设备涉及多个科室,为辅助工具类设备,如关节镜、腹腔镜、C臂等,没有单独收费项目,而其又是相关手术和治疗项目开展的必备工具,其经济效益无法单独测算,主要对其社会效益进行相关评价分析。
(三)设备支出来源:设备支出根据设备的原值占比,分别从工资福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维修,其他支出等几个方面统计数据。
(四)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投资收益率法:投资收益率法是指该医疗设备每年获得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X100%。
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
二、设备经济效益分析:设备经济效益分析一览表经2019年大型设备投资收益率测算, 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X-EVOLUTION), 多普勒超声仪(DC-6T)投资收益率较高,经济效益好。
彩超(NOBLUS),乳腺X射线机(M mmomat Fusion)投资收益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
三、设备社会效益分析:设备社会效益分析一览表根据可查证的论证报告可计算出部分实际诊疗人次与期望诊疗人次占比,其中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医用诊断X线机超预期,社会效益较好,乳腺X射线机诊疗人次远低于期望诊疗人次,社会效益较差。
四、开机保证率五、总结综上分析,在可查证数据中,乳腺X射线机效益较差,和期望相差较大,可作为以后购买相似设备的参考。
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及成本核算在医疗事业不断发展下,医院内开始自主引进医疗设备,但在该情况下使医院发生高成本和高耗能等现象,如果未加以成本核算管理,将影响医院的经济发展。
所以,为了使大型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促使医院的整体进步。
一、全成本核算模式下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要点分析(一)核算方法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十分关键,能促使数据分析工作更准确。
当前,主要的成本核算方法为投资效益率和成本回收期法。
投资效益率法是基于大型医疗设备中的年收入总额获取的数据。
成本回收期法是基于对总投资额度计算时间分析的经济效益。
这两种方法虽然计算的方法不同,但都是在总成本核算方式下,进行的设备经济效益判断,方法使用起来更为简单。
(二)分析的对象全成本核算是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到引进、后期报废等整个过程的消耗与收入。
在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对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核算的各个方面全面探讨,医院在期间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表,核算的时候是对造价费用以及一些大修费用来核算,降低了总体额度,但实际获得的投资效益不高,未结合实际来思考。
在对经济效益分析的时候,需要基于长远利益进行全面探讨,不能进行单一的设备和季度思考,要对多个要素有效分析,这样才能确保设备经济效益更完善。
(三)分析数据的来源与采集在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还需要对数据的来源和采集工作有效探讨。
在对数据采集期间,如果数据来源存在问题,说明全成本模式分析工作也存在问题。
在数据采集工作中,一般进行大型设备工作量、应用成本的采集。
基于科室内的对数据信息的记录和统计,将其调取分析。
但是,在当前实际发展中,很多医院都未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数据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在对数据进行调取的时候较为麻烦。
同时,在对大型设备数据进行采集的时候,统计工作要对各个科室内的电脑录入情况分析,还需要针对一些麻烦问题有效处理,如:折旧费用,一般根据医院的执行规定和设备的应用情况来计算,但是,因为医院制定的制度不完善,将带来计算的费用不合理,医疗保险工作也未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