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18《越中览古、一剪梅》
- 格式:pptx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7
《一剪梅》全诗(50首)(宋.元.明.清)1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宋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4 一剪梅·中秋元月(宋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5 一剪梅(宋辛弃疾)记得同烧此夜香。
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
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
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
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6 一剪梅·袁州解印(宋刘克庄)陌上行人怪府公。
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
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
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
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7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宋刘克庄)束缊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8 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宋佚名)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9 一剪梅·怀旧(宋汪元量)十年愁眼泪巴巴。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团燕月照窗纱。
《越中览古》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写作手法赏析。
教学要点: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教学过程:一、复习:咏史怀古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指导翻译: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归来,战士们回家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当时宫殿里满是如花的宫女,而今却只剩下鹧鸪鸟纷飞了。
三、简析诗歌内容: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第四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李清照《一剪梅》今天小吴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清照诗词一剪梅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词多哀愁伤感之作,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父李格非,北宋齐州人(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秋天,池塘里红荷香残,闺房内枕席生凉。
我松开罗衫,独自跨上小船去湖中游玩。
明月照到西楼上,半天云中,一行大雁飞来,它们携带的是谁的家信呢?等他等着花儿都谢了,愁情似水四漂流。
想必他也一样思念着我吧!可是我们只能分隔两地,各自发愁。
这种情绪怎样才能消除呢!刚刚才舒展开眉头,它却又涌上心头。
一剪梅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剪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杰作,主要由贾岛、晏殊、晏几道、苏轼等宋代文人所创作,描写了名叫程普的宋朝官员和他的老婆张氏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部通过叙事方式表达思想情感的古代长篇小说,其中融合了宋代文学、历史、传统和典故等诸多文化元素,且这部小说中也蕴含了宋代的社会观念和官僚文化。
本文将对《一剪梅》的原文进行注释及译文,以及对其中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观念作出分析。
一、《一剪梅》原文一剪梅花,正堪叹。
此情此景,此情此景,可知无穷。
这是《一剪梅》的开篇,简洁而精致。
其中“一剪梅花”指的是程普将一支初雪梅花剪下来送给他的爱妻张氏。
“正堪叹”指的是程普深深地折服于张氏的美丽而感到叹息。
此情此景”,则是形容程普和张氏在一起时的恩爱情谊,“可知无穷”,暗示着程普和张氏的爱情故事将持续无穷。
二、《一剪梅》译文A sprig of plum blossoms, worthy of admiration. This scene, this emotion, can be known to be boundless.这是一段精确的译文,“一剪梅花”的意思是一串梅花苞,“正堪叹”中的“叹”暗指着折服,“此情此景”描述的是程普和张氏相处时的恩爱情谊,“可知无穷”表明他们的爱故事将永久传颂。
三、《一剪梅》中的文化元素及社会观念在《一剪梅》中,写到了梅花的浪漫美,它象征着程普对张氏无穷的爱,梅花使程普和张氏之间的爱情更加真切和贴切,把他们的爱意结成一段丝丝缕缕的线,永不磨灭。
此外,还有诸多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观念,如贵族文化、宋代官僚文化以及当时的法律制度等,它们在故事中构成了文学的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宋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一剪梅》是一部直抒胸臆、写景流泪的爱情小说。
它表达了宋代文人对爱情挚爱的情感,也弘扬了宋代的社会观念及文化元素。
至今仍有许多评论家们对《一剪梅》的原文,以及其中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观念作出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挖掘。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导语:一剪梅是北宋诗人李清照的名作,也是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篇目。
下面是对高二语文必修五课本中一剪梅的翻译以及对一剪梅的赏析,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古诗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
原文yī jiǎn méi一剪梅sòng lǐ qīng zhào宋李清照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qīng jiě luó cháng ,dú shàng lán zhōu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云中谁寄锦书来?yàn zì huí shí ,yuè mǎn xī lóu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liǎng chǔ xián chóu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què shàng xīn tóu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字词解释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②红藕,红藕花之简称,荷花亦称藕花。
此句似倒装,即下文“兰舟”的形容语。
船上盖亦有枕簟的铺设。
若释为一般的室内光景,则下文“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颇觉突兀。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之情。
4.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5.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勒,指刻石记功。
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
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
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
(有时指淮河。
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投笔:“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1.长城: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2.楼兰: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3.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14.化碧: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5.五柳:“五柳”隐者的代称。
16.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8.阳关: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9.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越中览古诗歌鉴赏古人把诗歌视为至高无上的文学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和哲理,它不但展现出古代的文化风貌,更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永恒语言。
越中的古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也被世人顶礼膜拜,堪称千古流传的文学瑰宝。
越中以诗词著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出色的诗人出现,他们丰富了越中的文化底蕴,其中最突出的诗人有诗经、屈原、楚辞、梁碣石四大名人。
诗经,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套完整散文集,共305篇,收录了许多越中地区的古诗歌作品,深受毛文人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母体”,历世被誉为民间文学的“圣典”。
屈原,也叫屈原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以诗歌抒发自己对国家、家乡、爱国主义的热情,其作品人尽皆知,受到千秋万代的尊崇,被后人誉为“中国诗歌之父”,主要作品有《毛公》、《慈氏》等。
楚辞,是西周末年黄帝统治时期楚国的流行诗歌,共有306篇,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欣赏。
在楚辞中,以苏门、李、滕王阁序和韦庄的《梁甫吟》最为经典,它们展示了越中古代文化的韵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歌”,给后世留下无尽的影响力。
梁碣石,梁碣石四先生是春秋时期越国四位哲士,崇尚自然、反对暴政,他们生活在重压下,却依旧能创作出坚韧不拔的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令人仰望。
他们的诗歌不但对中国影响深远,更影响了后世的世界文学史,《梁甫吟》更是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
由上面可以看出,越中的古诗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质,蕴含着古老的文化艺术,涉及到人生哲理、政治思想等各方面。
越中的古诗歌更是文言文发展史上的瑰宝,且与时俱进,风靡古今。
当代的越中古诗歌文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兴的越中诗歌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的诗人出现,闪耀的灿烂的诗歌之光,传递着深沉的智慧精神,承载着古代文学精髓,为华夏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越中的古诗歌,以高雅细腻的文字绘制出古老深邃的文化画卷,它们可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思想精神领悟,让我们深入欣赏其中的丰富内涵,从而建立自己的美学观。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共享。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①。
云中谁寄锦书来①?雁字回时①,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致竹席。
①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①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①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视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落,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逝,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1】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凉爽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挨次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示意境况,暗逗离情。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
《一剪梅》诗歌鉴赏一、原文呈现。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字词解析。
1.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就是荷花,荷花凋谢了,香气也淡了。
这里一上来就给人一种有点凄凉的感觉,就像你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开始枯萎了一样。
“玉簟”呢,是那种精美的竹席。
“秋”字点明了季节,秋天嘛,本来就容易让人觉得有点忧伤,而且竹席凉了,也暗示着人的心有点凉飕飕的。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罗裳”就是丝绸做的衣裳。
她轻轻地解开衣裳,然后一个人登上小船。
这个“独”字很关键哦,说明她是孤单一人,没有个伴儿,就这么自己个儿去划船,多可怜巴巴的。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锦书”就是书信啦,还是那种很精美的书信。
她在想啊,云里头谁会给我寄封信来呢?古代有大雁传书的说法,大雁飞回来了,月亮照满了西边的楼阁。
你看这画面,大雁飞着,月亮照着楼阁,她在那儿眼巴巴地盼着信,多有画面感啊。
4.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儿自己就这么飘啊飘地落了,水也自己这么流啊流。
就像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发展,她想管也管不了,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5.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她和丈夫分隔两地,但是思念是一样的,两个人都在发愁呢。
这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分开了,你们都在想念对方,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思念的感情啊,没有办法消除掉。
刚刚皱着的眉头才舒展一点,这思念又跑到心里头去了。
就像你想忘记一件烦心事,刚觉得好像不那么烦了,一下子又想起来了,而且更难受了。
三、整体赏析。
1. 意境营造。
- 整首词的意境那是相当的凄美。
从荷花凋谢、竹席变凉开始,就像一幅秋天的画卷慢慢地展开,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然后她一个人划船,盼着书信,再到看到花飘水流,最后是那种怎么也消除不了的相思之愁。
荡气回肠的婉约词——李清照《一剪梅》赏析《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下面是《一剪梅》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富豪之家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去时,月八十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春草,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之下眉头,却上时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并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就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
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必须就是女人最出色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已经开始,被流水无人知晓拎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已经开始了。
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就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就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精确地说道,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至句“红藕香孤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孤”写下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下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至了写意促进作用。
全句设色温婉,意象文辞,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词人情怀。
意境夏日幽然,颇存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就是自然界现象,也就是悲欢离合的人事寓意;枕席生凉,既就是肌肤间触觉,也就是悲凉独处的内心体会。
起至句为全词订下了幽静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剪梅》阅读练习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
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2.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与《李清照词两首》中哪一首所表现的情感接近,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雁过也”写北雁南飞,暗示作者也是北人,避难南下,作者见“雁过”似乎有“旧时相识”之感,因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可见草木凋零的秋意,可闻撩人相思的凄音,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以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1,义士还家尽锦衣2。
宫女如花满春殿3,只今惟有鹧鸪飞4。
[注释]①勾践破吴: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兵攻越,勾践惨败,屈膝求和,入吴为仆。
后以重金贿赂吴国权臣,方得以归国。
回国后卧薪尝胆,立誓报仇。
经过20年的努力,越国逐渐强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入吴都(今江苏苏州),迫使夫差自杀,消灭吴国。
②义士:指参与灭吴为国报仇的臣下和军士。
锦衣:华贵的锦绣衣服,指得到官爵赏赐。
③春殿:用春天盛开的百花来形容满殿宫女的美丽,指勾践胜利后的纵情声色。
④鹧鸪(zhè gū):鸟名,叫声如同说“行不得也哥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感。
[译文]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率军凯旋归来,回乡的报国义士全都脱下戎装,穿上了华贵的锦绣衣服。
像花一样美丽的宫女充满宫殿,(然而当年的胜利和繁华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而今只有鹧鸪飞来飞去。
[简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的著名事件写下的。
诗人选取的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将士还家、勾践还宫的得意、喜悦和骄傲的情况。
胜利后的越国君主踌躇满志、荒淫逸乐起来,早将过去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将士,官殿排满了如花宫女。
这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两句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如今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最后一句以今日之荒凉抹杀掉前面所有篇幅竭力渲染的昔日繁华,转出诗的主题诗意,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不过是一种妄想。
骄奢逸乐是必不会久长的。
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鲜明,且在艺术结构上也与众不同,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本诗直到结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更显出力量和神采。
越中览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越中览古唐代: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注释: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春殿:宫殿。
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
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
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
李白《越中览古》鉴赏《越中览古》译文及赏析《越中览古》是由吧所创作的,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越中览古》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越中览古》唐代: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义士一作:战士)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是衣锦还乡。
曾经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飞来飞去。
《越中览古》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春殿:宫殿。
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越中览古》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王勾践破吴归”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
《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一剪梅》原文: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赏析一: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