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雪龙”:南极脱困与救援之路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6
龙源期刊网
雪龙,中国的南极之龙
作者:张恩齐
来源:《天天爱科学》2018年第07期
2018年4月21日,我们这群红领巾,迎着海风、手捧鲜花,欢迎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
现场奏响的國歌,令人精神振奋,我为祖国、为335名科考队员感到无比自豪。
在欢迎现场,我发现还有一些小朋友,看上去比我还要小几岁。
他们见到科考归来的爸爸、妈妈后幸福的样子,深深打动了我。
我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送给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主任杨惠根叔叔,站在他身旁,我感到特别光荣。
这样的一群科学家,在南极这片洁白、危险的冰盖上,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寒冷、寂寞和艰辛,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南极科考史上的记录。
迎接仪式结束后,我们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参观,这让我兴奋不已。
我们了解着科考队员的生活起居,聆听着叔叔们给我们讲述科考路上的故事。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驾驶室里形态各异的精准仪器,深深吸引着我。
这艘大船在海洋中航行,一定历尽了千难万险。
在来参观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既然过西风带时会出现各种复杂又危险的情况,那是不是可以不走西风带绕道去南极呢?科考队员叔叔告诉我,西风带是绕着南极一圈的,去往南极,这种恶劣天气是躲也躲不开的!
想象着西风带中的种种暴风大浪,想象着“雪龙号”在西风带中坚毅航行,对南极科考队员的敬畏之情再次油然而生,科考队员不愧为征服南极的勇士!
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回家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科学。
我会永远记住这令人骄傲的一天!。
第30卷第6期2005年12月测绘科学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 ingVol 130No 16Dec收稿日期:2005Ο06Ο09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的制作徐汉卿①,朱建钢②,薛怀平③,廖小韵①,刘根友③,郝晓光③(①湖北省地图院,武汉 430071;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 200129;③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 430077)【摘 要】“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是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制作的成果。
极地考察是一项全球性的重要的科学活动,雪龙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表现雪龙船极地科学考察航行路线的走航图,将成为我国南北极考察活动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形式和重要媒介之一。
【关键词】系列世界地图;南半球版;雪龙船;走航图【中国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Ο2307(2005)06Ο0097Ο021 引 言继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成果[1]于2004年11月Ο2005年3月首次实现了我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航迹的实时跟踪服务、并由“中国南北极信息网”向全社会发布之后[2],2005年4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制作了一本精美的画册———《雪龙船介绍》,用于介绍和宣传目前我国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船,并醒目地登载出“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3],将极地科学考察的航行路线以一种直观、简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图1 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2 《系列世界地图》简介《系列世界地图》一套四种,分为:东半球版、西半球版、南半球版、北半球版。
某半球版,并不是表现的某半球图,而是以某半球为中心的世界地图。
《系列世界地图》可准确和完整地表达中国与东、西、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还可表示若干种不同的专题内容[4]。
在“东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因其世界海洋变形相对较小的图面格局,适用于表示国际航海线。
在“西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因世界的西时区与东时区按中央经线对称排列,国际日期变更线分布在图幅两边,所获得的时间感和方位感非常直观,适用于表示世界时区专题。
雪龙号的远征作者:张建松来源:《户外探险》2014年第09期红白相间的雪龙号,堪称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艘明星船。
在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它是第三代考察船。
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使用的“向阳红10号”是一艘没有抗冰能力的普通船只;1986年的“极地号”—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被购进并花了750万元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六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
现役的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原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设计破冰能力为B1级。
2007年,我国投资两亿多元对它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更新改造,提高了船上自动化程度、装备了多套科学调查设备、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更新了通信导航设备、改造了生活设施。
2013年,国家又对雪龙号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换了主机、辅机等设备,雪龙号犹如换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至少还能在南北极跑几十年。
雪龙号的灵魂是船员。
自1984年以来,许多船员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尽管他们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的船员,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船员相比,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
在雪龙号服役的七年里,我曾数次跟随它往返于地球两极,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危险冰区尽管雪龙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但南北两极的浮冰和冰山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个白点,很难区别,因此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很大。
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
多年来的艰苦历练,雪龙号船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
在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冲破低纬度厚重浮冰的阻挠,机动灵活地在浮冰间寻找“清水塘”航行,一步步航行到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迄今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
而与我国同时进行北极考察的一艘国外破冰船,仅航行到北纬75度就因无法穿越厚重浮冰而折返回国。
极地大营救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20年第16期高石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这里,没有国界。
无论谁遇到危险,不问来处,八方皆会施以援手。
在这片地球最后的人类净土上,更能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义。
为寻访当年“雪龙”号极地大营救那段历史,2019年10月,我踏上南极。
远远的,在一片白色里,五星红旗格外耀眼。
中国长城科考站站长刘雷保在凛冽的寒风中迎接我们。
白、蓝、墨,是这里的底色。
去掉繁华,大美至简。
阳光下,巨大的冰川幽蓝幽蓝,神秘莫测。
我突然理解了,当年那些旅客为何留恋在冰雪世界里,痴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礼物而迟迟忘记归期。
这里没有国界,但有很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考站。
中国在南极大陆一共有5个科考站。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以及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长城站是条件最好的一个,最艰苦的是昆仑站,海拔4093米,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也是整个南极的最高点。
长城站里,各种肤色的人经常在这举行活动,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无论谁遇到危险,不问来处,八方皆会施以援手。
2013年12月23日,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静静地停靠在联邦湾海域。
靠近南极磁点的区域,冰层厚,浮冰多,天气恶劣多变。
刚刚还是艳阳天,瞬间,狂风卷起,吹着海上大大小小的浮冰如同千军万马急行军咆哮着直冲船体。
一些“无知无畏”的旅客没有按照船长规定的时间从冰盖上返船,而耽误了撤离时间,导致“院士”号被困浮冰。
奔赴处于极昼的南极罗斯海域,午夜2点以后才渐渐地漫过一层墨色,寂静的天空,繁星点点。
24日凌晨5时02分,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安静的船舱里,突然响起电话铃声。
“Mayday”是国际一级求救信号。
最高等级的海上求救信号!船长王建忠从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俄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冰海,74名船员和乘客危在旦夕。
原来,23日下午,等到所有乘客登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已失去突围的时机。
横亘在它与安全水域之间的,是一条长达5公里的厚重浮冰区。
“雪龙”破冰极地救援化学原创专题原创撰文王甫永背景2013年12月24日,隶属俄罗斯远东地区水文气象研究院的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于南极被困,中国派出雪龙号,与其余两艘破冰船前往营救。
截至12月29日,雪龙号已驶至附近,但因冰层太厚,暂时无法靠近,仍然无法救出被困人员正等待最后一艘船只极光号协助救援。
2014年1月2日,中国雪龙号成功营救俄罗斯52名被困南极乘客。
1月3日,在撤离密集浮冰区时自身被“冻”住…“雪龙”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2014年元月7日,期盼已久的西风终于吹到了“雪龙号”所在的海域,久违的阳光也照耀到了白色冰面上。
“雪龙号”抓住了短暂的有利天气窗口,经过十几个小时努力,终于在北京时间昨天下午5点50分,驶出了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一、优质钢板耐寒破冰素材呈现“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雪龙号破冰船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耐寒,即使在零下40℃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学以致用1.合金钢是建造船体的主体材料。
钢板的性能与其化学成分有关,碳含量越高,钢的强度大,但韧性、塑性和焊接性能越差,加入锰可提高钢的韧性,降低韧脆转变温度,另外钢中的硫、磷对船体结构用钢十分有害,直接影响韧性、塑性。
因此炼钢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1)氧化造渣。
高温下,用氧化剂把生铁里过多的碳和其它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而除去,主要反应有2Fe+Ⅱ:⑴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⑵钢焊接前用盐酸溶液处理表面,其化学方程式为。
焊接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气为(填化学式)。
【答案】I:⑴氧气、适量的造渣材料(如生石灰等)、脱氧剂。
⑵依靠熔融铁水中的杂质等被氧气氧化所放出的热量,不需要燃料⑷目的不同,氧化造渣是降低硅、锰含量,脱氧是利用硅、锰的还原性去除O并硅、锰调整含量⑸该棕色烟气主要含Fe2O3(过量的氧气与铁反应而来)、CO,其中的CO可回收作燃料,Fe2O3可炼铁,热量可供暖等。
雪龙号极地救援揭秘作者:邵世伟来源:《时代报告》2014年第02期百年前,南极探险先驱斯科特在丧生极地前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如果你能理解斯科特的大无畏,也就能理解“雪龙”号的冒险救援。
雪龙号是中国唯一能够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破冰能力属最低级。
为尽快救援俄罗斯科考船,“雪龙”号选择了一条陌生的海路,进入更加陌生的海域,展开了一次置自己于险地的任务。
May Day!北京时间(以下如无特殊标注均为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5日5时许,南纬66度52分、东经144度19分的南极洲东部海域上,俄罗斯极地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了最高等级求救信号。
此时船只位于联邦湾海域靠近南磁极点,该区域以冰层厚、天气恶劣而著称。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建于1982年,起初用于海洋研究,1988年经改造后开始极地研究工作。
受困时船上载有74人,除22名船员外,船上还有一支澳大利亚科考队以及一群来自多国的游客。
此次南极之行,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建造22年来的第一次。
船只于11月27日开始它的南极之旅,计划重走100年前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的南极探险路线。
发出求救信号之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已被困浮冰之中近一天一夜。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伊戈尔·基谢廖夫告诉记者,在发出MAY DAY信号时,由于受到浮冰挤压,“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外壳吃水线附近开始出现裂缝,他的水手们已经拿着焊枪在船舱里补漏。
而澳大利亚搜救中心的卫星云图上显示,暴风雪将于12月26日再次来临。
信号首先发至英国搜救中心,随后被迅速转至最近海域的澳大利亚搜救中心。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许,澳大利亚搜救中心将最高等级救援信号发至南极海域仅有的具有冰上操作能力的三艘极地科考船——中国“雪龙”号、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与法国“星盘”号。
“May Day”信号意味着求救方船只有沉没危险,收到信号的船必须停止一切工作立即前往救援。
一路向南 “双龙”探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一)2019年10月15日16时15分,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码头启航,将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
在此前近30年里,我国开展极地考察一直靠“雪龙”号“单兵作战”,现在有了“雪龙2”号加入,我国第一次使用两艘破冰船一起进行南极考察,开启了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
由于船速以及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雪龙2”号与“雪龙”号先后从国内起航前往南极,而我作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的特派记者,将随“雪龙”号前往南极参与此次考察。
一周后,“雪龙”号从上海起航,船上共搭载了107名考察队员,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度夏队员会在6个月后返回上海,而一少部分越冬队员则要在南极度过漫长的15个月后才能返回。
同学们可能会问,越冬和度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每年的南极考察都会在南半球的夏天(也就是国内的冬天)进行,因为这个时间段南极的气候没那么恶劣,适合开展一些野外的科考工作和站区的建设工作。
当南极的夏天快要结束时,一部分考察队员便完成了考察任务并随“雪龙”号撤离南极,这部分队员便被称作度夏队员;还有一部分考察队员则要继续留在南极过冬,在漫长而寒冷的极夜中坚守,保证考察站设备安全运行,并完成一些观测任务,这些队员就是越冬队员。
文/赵 宁航海小达人极地冒险王10月22日上午10时,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雪龙”号缓缓驶离码头,我们在船上一遍遍地大声喊道“感谢祖国,感谢亲人,安全圆满完成任务”。
岸上的人群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队员已经控制不住情绪,流下了眼泪。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前往南极了,但当我看到码头上仍在不停挥手的家人和同事,眼泪一下子冲到眼眶,差点儿就流了下来。
码头上不少送别的家属也在抹着眼泪,毕竟亲人一走就是半年甚至更久,去的又是环境非常复杂、特殊的南极,心里肯定十分挂念,但这不正是南极考察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吗?既令人羡慕,又带有些悲壮的意味。
走近海洋追梦人(三)作者:徐小龙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2年第04期王建忠,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船长。
2013年年底,俄罗斯科考船“邵卡夫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雷蒙湾被浮冰围困,整艘船失去了机动能力。
正在执行第30次中国南极科考任务的王建忠收到俄罗斯科考船的求救信号后,就决定尽可能地救援俄罗斯科考船。
2014年1月2日,“雪龙”号派出“雪鹰12”直升机经过6次往返飞行,成功将俄罗斯科考船上的数十名受困人员营救出来。
人救出来了,可“雪龙”号却陷入困境——被南极海冰重重围困。
面对如此困境,王建忠顶住压力,抓住南极风向转变的机会,利用“雪龙”号自身的力量,突破了海冰的包围。
“雪龙”号本身就是破冰船,为什么也会被海冰困住呢?这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疑问。
其实,“雪龙”号也有它的软肋,那就是怕被海冰“前后夹击”。
“雪龙”号的破冰能力主要体现在坚固的船头和自身的重量上。
它船头的水下部分倾斜度很大,可以在航行中冲到冰面上。
然后“雪龙”号将压载水舱中储存的水调往船头,将巨大的重量压到海冰上,并将海冰压裂、压碎。
可要想使“雪龙”号船头压到海冰上,就需要一定的航行速度,完成一个又一个冲刺。
在快要抵达南极时,“雪龙”号都会开足马力,用这种方式不断冲击厚厚的海冰。
但这次救援任务,发生在“雪龙”号从未去过的雷蒙湾。
这里的海冰移动得非常迅速,很快围住了“雪龙”号。
“雪龙”号无法行动自如,更别说将海冰压裂、压碎了。
面对未知的海域可能遭遇的重重危险,王建忠船长在救援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极地科考船的船长,面对求助,王建忠船长毫不畏惧,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带领“雪龙”号全力投入救援工作。
面对海冰的围困,王建忠船长更是冷静应对,收集资料,制订多个应急预案,最终使“雪龙”号驶离海冰的包围圈,脱离险境。
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近年来,随着我国周边海洋形势的日趋复杂,海洋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他们投身于海洋史和海疆史的研究,用理论框架作基石,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历史支撑坐标点,为祖国捍卫海洋主权、维护领土完整提供有力的依据。
“双龙探极”收获丰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0年第11期2020年4月23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回到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國内基地码头,至此,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次南极考察有什么亮点?考察队完成了哪些任务?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雪龙2”号首航南极,开启“双龙探极”新模式“雪龙2”号作为科考队伍的新成员,首次和大哥“雪龙”号一同前往南极执行考察任务,“点亮”了许多新技能,不仅艏艉都能破冰,还拥有智能系统,可以定点悬停……在中山站卸货期间,“雪龙2”号为大哥“雪龙”号破冰引航,将卸货点推进至距离中山站约10千米处,大大缩短了直升机吊运物资的距离,极大降低了海冰卸货的风险。
完成南极物资补给考察队依托“雪龙”号,通过冰面运输与空中吊运相结合的卸货作业,向南极中山站运送物资1582吨,运回废弃物336吨,还完成了恩克斯堡岛前期调查的物资卸运;依托“雪龙2”号向南极长城站运送物资222吨,完成川吨物资回运。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雪龙”兄弟可是绝不含糊呢!开展综合调查考察队依托两艘科考船,在宇航员海、阿蒙森海和罗斯海开展综合调查,完成回收和布放潜标、35小时水下机器人试验等调查任务。
考察队采集的一支18.36米长的沉积物,是我国南极科考史上获取的“最长柱状沉积物”,这对揭示南大洋与气候变化、南极海冰与生态系统、南极底层水形成等科学问题,意义可是非同凡响!完成泰山站能力建设泰山站是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它的名字也有着坚实、稳固等美好的寓意。
此次考察队完成了新能源微网系统和无人值守电源控制系统等站区工程建设,使泰山站的功能更加完善,并且开展了天文、高空物理、冰雷达等科学考察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和成果。
完成固定翼飞机作业“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已多次执行我国南极考察任务,可谓身经百战的老将,现在它的作业队已具备独立开展南极航空科学调查的能力,在此次南极考察中完成了东南极区域10次测线飞行和5次国际合作航空科学调查飞行,是不是很厉害?完成长城站和中山站越冬工作考察队的越冬队员在漫长而寒冷的极夜中坚守,度过漫漫严冬,在保证考察站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全部考察计划任务。
雪龙号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
前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造的,没办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简介该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至2012年已5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名字由来中文名“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英文名为chinare。
“地图”多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
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雪龙号上有好多好多“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
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照片”多雪龙号上关于极地的照片很多,有企鹅、冰山、中山站、长城站等,历届科考队员们拍摄的这些照片,都用镜框挂在墙上,构成了雪龙号上独特的风景。
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
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国之重器这次制作的是2006年“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后的状态,此时的“雪龙”号与初建时外观大不相同,给人以现代游艇的美感,外观也由黑白改为红白配色。
使用的套件是望远模型出品的1/700树脂套件,拿到手后包装给人十分可靠的感觉,实际上板件的质量也如同包装一样精细。
美中不足的是蚀刻片的组合度差强人意,想做到严丝合缝需要花点精力。
模型说明书全彩色印刷,排版一目了然,作为海报单独展示也是毫不夸张的。
随着套件还附赠了两枚“雪龙”号邮票和明信片让我倍感意外。
套件提供了全船底或水线样式,按照喜好我选择制作为水线版。
反复对比照片以后发现,由于破冰船工作时,在船体中需要注水增加船重用于破冰,所以在清水区平时航行的破冰船水线一般在水面以上。
为了还原这个细节,我在船体下增加了一块3毫米厚的胶板,沿船体打磨平整即可。
开始制作上层建筑,首先是飞行甲板,如果单使用套件提供的蚀刻片会导致飞行甲板与船体甲板间有细微落差,为了弥补这个落差,我在飞行甲板蚀刻片下面垫了胶板增加高度。
为了增加模型的观赏性与细节密度,我决定掏空机库并制作机库内部细节;重新制作机库门,还原了机库开启的状态;在机库前放置了一架直-9型直升机增加看点;停机坪上放置的直升机使用了Pit 出品的俄制卡-32型直升机。
船体货物方面除了使用套件给的集装箱以外,我还增加了3D 打印的储油罐来增加多样性。
舰桥上的雷达用胶板自制还原了大量套件中没做到的细节。
截止2018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唯一一艘在役的破冰考察船,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由我国进口后按照需求进行改造而来。
“雪龙”号名字中,“龙”带代表中国,“雪”意味着极地的冰雪世界。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至今“雪龙”号已先后36次奔赴极地,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多次参与国际救援任务,中间营救被困俄罗斯船只的事迹被翻拍成电影《雪龙号》。
“雪龙”探南极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最大规模卸货作业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8(0)48
【摘要】12月1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经过一天多的破冰作业,到达南极中山站冰上卸货地点,展开中国南极科考史上蕞天规
模的一次卸货作业。
【总页数】4页(P38-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方便到营养为中国南极科考助威-今麦郎"骨汤弹面"成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专
用面" [J],
2.南极“足迹”卫星遥感技术为“雪龙号”南极科考保驾护航 [J], 张宝钢;赵天成;李新情
3.构筑动力保障助力南极科考——长城润滑油成为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独家专用油 [J],
4.中国“雪龙号”第32次南极科考队将尽力修复清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 [J],
5.“雪龙号”今日启程中国科考队南极建昆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亲历“雪龙”号远征南极
崔晓龙
【期刊名称】《舰船知识》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历经156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和考验,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凯旋,出征的119名科考队员乘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已于今年4月中旬安全驶抵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
日前,笔者来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该中心船舶管理处处长,【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崔晓龙
【作者单位】《舰船知识》特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81
【相关文献】
1.高分三号用于第33次南极考察雪龙号冰区作业
2.随"雪龙"号船南极实航状况调查与改造设计考虑(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调研报告节选)
3.构筑动力保障助力南极科考——长城润滑油成为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独家专用油
4.中国“雪龙号”第32次南极科考队将尽力修复清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
5.“雪龙2”号远征南极正式启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AVIGATION 航海3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队员,于2022年10月26日上午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
据介绍,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255名队员,分两批出征南极,第二批于10月3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
这是我国第三次谱写“双龙探极”的新篇章,考察队预计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大气成分、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等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
“雪龙2”号开启中国第39次
南极考察之行
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
考察队还将在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沿线进行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利用“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开展对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进行探测;对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总长约122 m,宽约22 m,设计排水量近1.4万t,续航力达到2万 n mile。
(航 辑
)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雪龙走过的极地之路文、图/何剑锋改建后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从1994年10月至今,"雪龙”号共承担了 22次南^察和9次北 极考察任务,出航4100多天,航行里程达75万余海里,见证了中国极 地科考的重要时刻。
而“雪龙2”号即将开^的北极试航,将开启中国 极地科考的新天地。
随着南、;g ;极考察“双龙探极”时代的来临,中国 必将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新的贡献,为构建极地生命 共同体奉献智慧和力量。
■» - '特写III FE A T_’K E2014年11月18日,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时任总理阿博特的陪同下参 观了南极科考项目,并慰问了中、澳两国科考人员。
随后,习近平主席前往码头,登上正在执行中国第31 次南极考察任务、停港补给的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简称“雪龙”号),参观了中国极地 考察30周年图片展并慰问了全体科考队员,这体现了国家对极地“战略新疆域”以及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 髙度重视。
在此次慰问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成为中国南极事业 新发展的指导原则。
拉开极地考察的序幕中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
18世纪至20世纪初,南极是探险家们驰骋的乐园。
1957—1958年国 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国际社会首次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科学考察,并陆续建立了62 个观测站,南极也由此从探险时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
在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之前,苏联、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南非、新西兰、日本、法国、波兰和巴西等国已在南极建立了 100多处考 察站点。
“雪龙”号在南极冰区考察“雪龙"号在严酷的极地环境中肮行,变身“冰龙”1984年11月20日,由“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组成的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启 航,正式拉开了中国极地考察的序幕: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启用从中国第2次南极考察开始,由“极地”号接力承担了 中国南极考察人员和物资输运以及南大洋考察的任务: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启用中国南极长城 站和南极中山站均完成了 年建站、当年越冬”的壮举,是“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的集中体现。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材料二: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极地船长”铁汉柔情:卸下战袍梦回苏州谣朱良胜王建忠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原船长。
他曾21次参与极地科考行动,率领团队创下了安全航行6000余小时、冰区航行1万多海里的纪录;还因带领“雪龙”号,成功解救被围困在南极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而名声大震。
然而,在这位传奇的“雪龙”号船长的心目中,妻子凌莉才是真正的“船长”,是他和这个家的“掌舵人”……退居二线:卸下战袍的英雄船长想当普通人2014年4月的上海,草长莺飞,春暖花开。
那天,因为前不久营救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而名扬全球的“雪龙”号回到了上海。
船长王建忠和他的船员们相继从船上走了下来,脸上布满了憔悴和疲憊。
和以往不同的是,当硬汉王建忠看到站在岸边迎接他归来的妻子凌莉和女儿莹莹时,突然淌下了热泪……王建忠于1967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一个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五,兄弟姐妹6个人;其他5人长大后有的经商,有的做工匠,唯有王建忠坚持念书,并如愿考上了大连海事大学。
毕业后,王建忠被分配到位于上海高桥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工作。
1990年,在同事的介绍下,王建忠与上海姑娘、在高桥一家外企工作的凌莉相识。
相亲的那一天,穿着工作服的王建忠问凌莉:“你有什么要求吗?”凌莉说:“我就想找个对我好点的男朋友。
”“那没有问题,我会对你好的。
”王建忠憨厚地说着。
如此简简单单的爱情表白,两个年轻人就走到了一起。
不久,夫妻俩添了女儿莹莹。
和绝大多数女性一样,凌莉一直希望每到逢年过节时,就和丈夫一起抱着孩子回娘家、去婆家;一起带着孩子到公园玩,去看电影;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过程,尽情地享受家庭的温暖。
可是,这样的想法,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注定只是一个梦想,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从1996年7月开始,王建忠就正式登上了“雪龙”号,任职二副,随后担纲大副、见习船长到船长,驾驭着“雪龙”号破冰逐浪,穿越地球南北,纵使极寒险境、离乡万里,也挡不住他遨游瀚海、探索未知的使命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