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单元检测 大象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9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广州测试)若要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
答案:D2.(2010·巢湖模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C.曲辕犁 D.交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则材料说明奴隶在井田上干活时,不卖力,而在私田上干活时很卖力,因为他可以有一部分劳动成果。
说明新的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提高了奴隶劳动的积极性。
答案:B3.(2010·淄博模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两个成语分别与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A项表述不全面,C、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B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判断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
诗文明确表达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一信息,与小农经济的特征相符,其余三项则不符合题意。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①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革④曲辕犁的发明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
①②③表述均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都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发生于唐代,与题目时间不符。
答案:D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解析:注意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它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多投入多产出,故B项错误。
答案:B7.(2010·广东模拟)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鼓励人口增长。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D.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的兵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保证国家安定和赋役征发。
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腐朽、各种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由于人口流动,排除A,C、D两项结论是B项的具体体现。
答案:B8.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图一彩陶最早出现于原始时代;图二邢窑白瓷是唐代出现的;图三粉彩瓷是清朝出现的。
因此,这位收藏家最早也是清朝人。
答案:D9.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家庭手工业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答案:B10.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和被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院都是明清时期商人发家后所建的。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解析:本题重点体现了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特点,这种特点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C11.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青花瓷出现于元代,而青瓷和白瓷的出现早于元代。
答案:A1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不符合史实的,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13.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的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的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解析:佃农能“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且“上米贸银”,说明这时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D14.“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唐代以前,城市里的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宋代打破市坊界限,取消对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才出现材料中描述的现象。
答案:D15.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从材料有关“市”的解释,“都城”至“县城”是各级官府的治所和规模大小依次减小,得出完整信息。
答案:A16.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从而严重束缚了商业发展。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答案:D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解析:首先要知道题干中所提示的材料是什么,才能解答此题。
材料中所说的是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是表面含义,其实考查的是关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对手工工场阻碍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所以实质就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答案:D18.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抑商和海禁政策③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④小农经济的顽强存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有利条件;私营手工业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②抑制了市场的发育,④则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
答案:C19.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
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改进生产工具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宋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农耕工具基本没有变化,清朝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改进生产工具和扩大海外贸易不是清朝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
②③符合史实。
答案:B20.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B.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该政策实施后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有了保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初年的海禁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华文明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请回答:(1)从技术上看,材料一两种农具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中国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
(2)针对材料二、三同学甲、乙两人分析研究。
对于材料二:甲同学说:古代农民太辛苦,可是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乙同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其组织答案。
①从经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地位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国家政策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于材料三:甲同学认为,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