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空缺词语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96.20 KB
- 文档页数:4
2016年2月上旬刊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朱海静李秀娟鞠海娜(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摘要】由于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既是翻译中的难点,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词汇空缺的现象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就会给汉语学习者造成困难。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本文总结出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创造新词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空缺翻译策略【基金项目】黑河学院2013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俄汉语教学中中俄文化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RWY201316)【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6-02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
中俄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势必会形成一种文化空缺现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翻译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词汇空缺现象及其分类在俄罗斯,空缺(лакуна)这一概念最早在В.Л.Муравьев(1975)的《词汇空缺———以法语和俄语词汇材料为例》一书中提及到。
俄罗斯后来的学者С.Г.Терминосова,И.А.Стернин,З.ДПопова,Г.В.Быкова等对空缺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在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没有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和翻译中。
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指出:“同一事物、现象和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较完整,有的不够完整。
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相比,语言思维的分歧表现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其形式的富余或不足。
”[1]Ю.С.Степанов在对比分析法语和俄语时指出,所有的无等值词均可视为空缺。
空缺现象不仅表现在词义上,还表现在词的使用范围、词的分布和使用频率上。
[2]词汇空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缺现象加以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及其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1-08-05T09:37:25.511Z 来源:《教育学》2021年6月总第252期作者:梅雪晗[导读]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教学中避免因词汇空缺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本文以汉语文化词为研究对象,阐述词汇空缺的分类,并探讨消除词汇空缺带来的教学阻碍的方法,以期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
关键词:词汇空缺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语言扎根于文化之中,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于文化词汇的空缺,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做出望文生义、词不达意等现象。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教学中避免因词汇空缺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词汇空缺的分类词汇空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 在1957年最早提出的。
郭爱先认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这种语义项的缺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难题。
词汇空缺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完全空缺、部分空缺和冲突空缺。
1.完全空缺。
完全空缺词,是指两种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
汉语中的熟语、时令、历史故事、地域方言、中医词汇等都属于这一类。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2.部分空缺。
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只有部分对应,或是有的基本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意义却不同。
这种情况在中西方的称谓语中常见。
中国人喜欢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有些物品会被赋予精神上的意义。
如:常用“梅”比喻傲霜斗雪、坚强不屈,“莲”则象征着正直清廉;另外“红豆”虽然在字面意义上相同,但在汉语里红豆还寓意着爱情,中国人的婚床上会放置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也是取早生贵子谐音之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对策
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词汇空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成为一
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及对策。
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学习在
学习汉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外汉语学习者及其老师们往
往发现自己对常用词汇的熟悉度很低,甚至比汉语母语者更低,往往
会受到传统语料库和词汇含义的限制,无法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更
多的词汇和语言用法,由此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接着,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口语和文本,并根据学生的熟悉度、水
平等给予合理的解释;其次,在课堂上采用口询制、小组活动等多种
形式,让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第三,回顾重点词汇,在不断核查中
用以加深记忆;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拓展词汇量;最后,定期组织词汇测试和比赛,以及实施动态练习,勉励学生克服
英语缺乏恐惧。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会引发不良后果,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多角度出
发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扩大汉语
词汇量,为他们掌握汉语打下基础。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新词语方面,由于时代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新词语的教学难度较大,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当前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现状目前,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在新词语方面,由于时代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新词语的教学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选择回避新词语,或者简单地将新词语作为成语或熟语进行处理,而忽略了其字面意义。
另外,一些教师在教授新词语时,也没有注重词语的搭配和用法,导致学生在使用新词语时,出现搭配不当、用法错误等问题。
二、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1. 对新词语的认知不够准确很多教师在教授新词语时,只是简单地解释词语的字面意义,而没有注重词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是却无法真正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
2. 没有注重新词语的搭配和用法在教授新词语时,教师应该注重新词语的搭配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新词语的使用。
但是,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新词语,而没有注重其用法和搭配,导致学生在实际使用新词语时,出现搭配不当、用法错误等问题。
3. 缺乏对词语的文化元素的讲解汉语中的新词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而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词语的字面意思,而忽视了词语的文化元素。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却无法真正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对策1. 加强新词语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新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了解新词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词语的字面意思,并且能够更好地使用新词语。
2. 注重新词语的搭配和用法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新词语的搭配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新词语的使用方法和搭配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朱海静李秀娟鞠海娜来源:《教学考试》2017年第03期摘要:由于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既是翻译中的难点,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
如果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词汇空缺的现象处理不当,就会给汉语学习者造成困难。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本文总结出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创造新词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3-0020-02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
中俄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势必会形成一种文化空缺现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翻译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词汇空缺现象及其分类在俄罗斯,空缺(лакуна)这一概念最早在В.Л.Муравьев(1975)的《词汇空缺—以法语和俄语词汇材料为例》一书中提及到。
俄罗斯后来的学者С.Г.Терминосова,И.А.Стернин,З.ДПопова,Г.В.Быкова等对空缺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在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没有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和翻译中。
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指出:“同一事物、现象和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较完整,有的不够完整。
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相比,语言思维的分歧表现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其形式的富余或不足。
”[1]Ю.С.Степанов在对比分析法语和俄语时指出,所有的无等值词均可视为空缺。
空缺现象不仅表现在词义上,还表现在词的使用范围、词的分布和使用频率上。
[2]词汇空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缺现象加以描述。
我们可以理解为,空缺是一种语言现象,即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不存在的语言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汇教学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的四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文化词汇在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活动中文化词汇的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汇;教学活动一、文化词汇概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非常重要的。
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
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
”①二、英、汉文化词汇的简单比较(一)英、汉文化词汇中的对称现象在英、汉众多的文化词汇中,颜色词是比较突出的一类,它们承载的文化信息比较明显,下面就颜色词“white”与“白”进行比较说明。
在文化信息的层面上,“white”在西方总是代表着光明,在《圣经》中也一直是上帝,耶稣基督,真理和美德的化身。
在基督教中,“white”是最神圣的象征。
天堂里的天使和智者往往用插着“white wings”和身着“white gown”来展示着他们的纯真与智慧。
另外,在西方人的婚礼上,新娘的结婚礼服颜色为white,象征纯洁。
在词汇层面上,由“white”构成的单词或短语也都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方面。
例如:white hands单纯或诚实的人(an innocent or honest man)white hat好人(a good man,used to refer to the man wearing whit e hat in acowboy movie)与此相同,在汉语中由语素“白”构成的词往往也具有褒义色彩。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定义及教学研究。
在我们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指出了文化词语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即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文化词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我们从概念界定、分类、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教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进一步完善文化词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文化词语,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语、界定、分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加深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
学习者往往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难以理解和运用文化词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文化词语的概念界定、分类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文化词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研究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词语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汉语国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文化词语,学习者可以逐步融入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与中国人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词语的教学也有助于拓展学习者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许多文化词语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意义,掌握这些词语可以使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地道,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一种语言中缺乏表达特定概念或情感的词汇。
词汇空缺的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词汇或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的原因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食物、传统习俗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命名和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一些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也有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缺乏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词汇空缺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传达不到位。
词汇空缺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词汇空缺也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结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无法真实地反映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应对策略在面对词汇空缺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更为抽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空缺,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补充或替代,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来寻找更为贴切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词汇空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翻译者可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以实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
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更加注重词汇空缺的存在及其影响。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词汇空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
本文将对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进行浅析,并探讨应对词汇空缺的方法和技巧。
一、词汇空缺的概念词汇空缺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某些具有独特文化、习俗或传统的语言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中。
词汇空缺反映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常见的难题之一。
词汇空缺通常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所致。
某些特定的概念、行为方式或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因此在翻译和交流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在翻译中,遇到词汇空缺时,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和技巧: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即将源语言中的词汇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中最接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但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能会导致意义不清晰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2. 解释法解释法是指在翻译中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来表达原文中的词汇空缺。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信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翻译的长度和难度。
3. 转换法转换法是指在翻译中通过转换语言结构或传达方式来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
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或者引入类似的概念来实现对原文的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但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创造力。
三、应对词汇空缺的方法和技巧1. 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在翻译中需要以源语言和文化为基础,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
通过深入了解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
2. 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3.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处理词汇空缺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法、解释法、转换法和借译法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缺失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常常被忽视或缺失。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教材的选择:许多对外汉语教材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民俗文化的介绍。
这使得学习者难以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节日等文化元素。
2.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
视了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这使得学习者难以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
3. 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注重语言的讲授,而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的介绍和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让学习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
缺失民俗文化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学习者难以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无法与中国人民建立情感联系。
其次,学习者难以理解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无
法与中国人有效地交流和互动。
因此,为了更全面地教授对外汉语,对民俗文化的介绍必不可少。
教师可以通过增加
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话题、活动和讨论,引导学习者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培养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习者通过实地参观、
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让学习者获得更全面的中国文化体验。
学科教育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在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对于文化词语的界定仍然不甚清晰,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弊端。
现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良策。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的界定(一)文化空缺词语所谓文化空缺词语(cultural-gapped words),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在词汇语义上的呈现。
文化空缺词语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当中,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先拿我国的汉语词汇为例,很多词汇都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道”,“八卦”,“三纲五常”等等,在如特殊时期的“红卫兵”,“上山下乡”等等,以上词汇均为我国特有,在外语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因此这些词汇就是文化空缺词语。
再举一些外语中的例子,俄语中的苏伯汤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空缺词语;再如英语中的hippies(嬉皮士),knightliness(骑士精神);日语中的刺身(生鱼片),西班牙语中的flamenco(弗拉门戈舞),gazpacho(西班牙冷汤),蒙语中的那达慕也是文化空缺词语。
(二)特殊文化含义词所谓特殊文化含义词,指特殊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主要指在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文化意义相反或有较大差异的词语。
1.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反或有很大差异这类词汇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
然而就“狗”和“dog”的文化义来说,中国人倾向于因为狗“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习性而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因而由狗构成的词汇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看门狗,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但英国人却把“dog”看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 best friend),又如中国人视黄色为尊贵之色。
皇帝穿的服饰颜色就是黄色,比如“黄袍加身”的典故。
但在英文词汇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
对外汉语⽂化词汇教学分析对外汉语⽂化词汇教学分析 作为语⾔三⼤构成要素之⼀的词汇是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种语⾔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教学的始终。
下⾯是yjbys⼩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对外汉语⽂化词汇教学分析论⽂,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摘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步骤。
它所涉及的⽂化也不是⼀般意义上的⽂化,它不仅是⽂化知识的导⼊,更是对学习者母语⽂化与汉语⽂化进⾏⽐较,因此是⼀种多元性的⽂化。
本⽂从⽂化的⾓度阐述⽂化差异与词汇教学的紧密关系,并据此论述如何合理利⽤⽂化间的异同之处、创新词汇教学⽅法,从⽽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率。
论⽂关键词:⽂化导⼊;⽂化⽐较;⽂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已经开始加⼊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的教学⽅法就也要因⼈⽽异。
在过去的⼏⼗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进⾏了深⼊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共睹的。
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探索的。
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效、快速地进⾏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词汇在语⾔中的重要作⽤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三⼤构成要素之⼀的词汇是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种语⾔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教学的始终。
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平的⾼低。
在把汉语作为第⼆语⾔的教学中,⼤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教学中的重要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数量的庞⼤、系统的复杂和⽤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备受关注。
外国人希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与中国交流和合作。
然而,在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凸显。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习惯方式,这会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困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文化元素与语言教学脱节问题。
过于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形式化会导致文化元素的缺失,而文化元素正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文化知识,加入适当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学习汉语也更有乐趣。
第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
过多地注重背诵语法和词汇,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乏味。
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对学习汉语的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如何面对这些困境,有效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呢?一是注重文化多样性。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做到尊重和理解,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二是注重汉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发掘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对汉语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三是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四是注重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探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探究摘要:本文以语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中的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谈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对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作简要的论述,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用以打破传统的以语言机制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帮助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消除跨文化冲突,加深其对目的语的理解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15-0066-02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中,词汇是最积极、最活泼的局部,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开展和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无不在词汇中得到最直接的反响,比方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思维习惯方面、宗教信仰方面等,所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词汇上也就有了相对明显的显现。
1.对应词汇空缺现象。
对应词汇空缺现象,即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词汇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形式。
2.理据性差异。
事物的概念是人在构成词时创造的,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开展状况、民族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在认识同一件事物并给予其称谓时,在词汇层面上会显示出不同的创造。
这种理据性“并不等于词的意义,它只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形成的依据,如何选择,这正是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的一种反映〞。
3.概念意义范畴不同。
人们在描述一事物赋予概念意义时,会关注它的使用价值。
不同的社会群体关注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概念意义就会各有侧重。
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差异是最鲜明的例证:汉语中对于“姨妈,姑妈,婶婶,舅妈,伯母〞等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划分细致,而在英语里只用一个单词“aunt〞即可概括。
4.联想意义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作者:高航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7期【摘要】文章主要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及对外汉语中文化词语的教学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界定为广义文化词语和狭义文化词语,并分别阐述研究。
之后,在文化词语的教学方面,主要研究其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涉及交际方面的重要词汇,如果教师在这一方面教导的不清楚,那么会给外国学生的正常交际活动带来误导。
所以这一方面的词汇是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语界定;文化词语教学在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对于文化词语的界定仍然不甚清晰,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弊端。
现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良策。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的界定(一)文化空缺词语所谓文化空缺词语(cultural-gapped words),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在词汇语义上的呈现。
文化空缺词语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当中,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先拿我国的汉语词汇为例,很多词汇都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道”,“八卦”,“三纲五常”等等,在如特殊时期的“红卫兵”,“上山下乡”等等,以上词汇均为我国特有,在外语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因此这些词汇就是文化空缺词语。
再举一些外语中的例子,俄语中的苏伯汤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空缺词语;再如英语中的hippies(嬉皮士),knightliness(骑士精神);日语中的刺身(生鱼片),西班牙语中的flamenco(弗拉门戈舞),gazpacho(西班牙冷汤),蒙语中的那达慕也是文化空缺词语。
(二)特殊文化含义词所谓特殊文化含义词,指特殊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主要指在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文化意义相反或有较大差异的词语。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策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文化视域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策略。
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产生影响,学习者可能难以理解或接受汉语的某些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困扰,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教授和解释,使学生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困境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问题。
过去的教学方法注重读写训练,忽略了语言交流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真实情境的模拟和互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交流环境。
由于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背景和需求多样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需适应多样性。
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商务文化和商业礼仪;在旅游汉语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旅游景点和美食等。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中还面临着文化认同度的问题。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除了掌握语言技能外,还需要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由于文化差异和教学方法的局限等原因,学习者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从而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针对上述困境,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改进对外汉语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如语言游戏、情境交际和多媒体教学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在文化视域下面临着困境,但也有相应的策略可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