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01.00 KB
- 文档页数:18
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纲考点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影响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人民的抗争 (1)黄海大战和反割台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3)戊戌变法*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从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华从沿海、内地入侵清王朝统治的心脏京津地区;侵华列强从英法美俄扩张到多国联合共同侵略中国。
历史解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历史文物、文献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近代列强侵华深入的特点及影响,认识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及影响。
家国情怀 从甲午战争过程中的黄海大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体现了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
③黄海大战后,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
(3)结果:1894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①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一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一、主干考点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日本独霸黄海海战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必修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必修三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选修四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二、阶段特征及历史线索(一)政治上:1、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加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王朝:对外由抵抗到最终屈服,对内阻碍维新变法,推行新政抵制革命,极力维护专制统治,最终走向覆亡。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卖国;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掀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特别是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二)经济上:1、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思想上:1、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四)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等。
注意整理:中国近代化的整体推进——表现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深化: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分水岭?补充:1、瓜分狂潮——注意相关历史概念2、日本独霸中国概括:这一阶段列强侵略特征政治侵略:战争——瓜分——以华治华;经济侵略: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侵略态势:争夺——宰割同盟——日本独霸(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区分:黄海海战中的民族英雄事迹2、理解:反割台斗争概念3、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最大意义4、注意——孙中山:争取与捍卫不同!捍卫共和斗争的顺序!两次护法的正确表述!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三)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区分概念:维新派、保皇派、革命派、激进派比较:1、早期维新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异同2、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异同3、民主共和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的异同注意: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探究:1、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命运?应如何理解他们对孔子的不同态度?本质上有差别吗?为什么?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动摇封建正统思想,反封建斗争;宣传“民主、科学”,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启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记录 1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客观影响 3 列强侵华促进中国外交近代化 4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5 义和团对清廷的警惕 6 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一模)下面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报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反映出( )A.大中华思想下的历史误区B.主观情感影响历史记录C.主观想象不具备史料价值D.大众媒体刊载不足为据解析:B 首先必须明确中日谈判的基本史实是存在的,两国大众传媒的报道并非主观想象,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D两项错误。
两组图片的区别是,中国的报道突出李鸿章的中心位置,日本的报道突出伊藤博文的中心位置,两国媒体的主观情感影响了历史记录,B项正确。
任何国家的传媒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并非大中华区独有,A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3.(2018·某某某某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X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X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X围和租借地解析:A 美国因为美西战争丧失了参与瓜分中国的最佳时机,于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本质是在承认各国瓜分中国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要求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各国开放,有利于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
课时3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加剧,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④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2)表现: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3)特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很小。
(4)意义⎩⎪⎨⎪⎧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原因⎩⎪⎪⎨⎪⎪⎧①革命推动: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情。
②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
③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④群众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表现:轻工业发展较快,如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特点⎩⎪⎨⎪⎧①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4)影响⎩⎪⎨⎪⎧①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5)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考点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 法期间⎩⎪⎨⎪⎧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_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练习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西城期末测验)“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而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与文中横线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B.鸦片战争戊戌变法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2.(2018北京西城期末)“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轩出议和。
辽台(土地肥美)割山河……”这首诗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18北京海淀期中)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指近代以前的历史阶段)”。
以下条款为义和团设想的对外和约,其中体现“回到中世纪”的条款包括( )①“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②“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③“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④“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⑤4.(2017北京东城期末)某一事件爆发后,天津《大公报》发表《闻评》评论:“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
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触发。
”这一事件是( )A.武昌起义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南昌起义5.(2017北京朝阳期中)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新国家。
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的权力模式与“美国式国家模式”,主要区别点是( )A.法治精神B.民主原则C.分权理念D.责任内阁。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2020·某某、某某等四市一模)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解析:选B。
邱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某某条约》的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
3.(2020·某某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战争”(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一战,排除D项。
专题五:中国近代文明第二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考情分析: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这一段时期是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时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从历年高考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等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中也频频出现,复习时要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联系。
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政治上:列强继续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主干知识整合: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生活近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
(1)、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
③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③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⑦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