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竞争性差异的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5.77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上市公司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盈余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着股东、管理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对财务报告的调整,旨在使公司的财务信息看起来更加有吸引力,进而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价值及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破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受到投资者、学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虽然国内外已有众多研究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单一行业或跨国公司,缺乏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性、行业视角的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不同行业之间盈余管理行为的异同,探讨其本质和影响因素,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1)理论框架:综述盈余管理理论的发展及现状,构建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
(2)实证研究:以2008年至2018年间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行业视角出发,探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异同和影响因素。
(3)案例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影响及监管对策。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案例分析、文献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基础性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问题,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支撑。
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真相和规律。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该研究的初步调研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初步筛选了研究所需数据。
接下来,将按照以下计划进行:1. 数据收集: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样本并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摘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股权结构盈余管理一、前言1、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包括: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和股权制衡等,根据不同内容可以划分成不同股权结构。
2、盈余管理的解释众说纷纭,较权威的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威廉姆·R·斯可特)。
股权结构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质量,管理者也会对不同治理结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不同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股权集中型结构。
股权集中结构下,大股东在公司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大股东绝对控股企业时,大股东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控制,同样也决定着管理层人员的任免和薪酬,大股东的意志直接影响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志,此时盈余管理的主体会有所变化,不仅是管理者行为,公司大股东同时存在盈余操控的动机。
(2)当公司存在一个处于绝对地位的大股东,大股东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更可能出于公司整体价值的考虑而非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此时的动机更倾向于稳定上市公司股价或避免停牌、被ST的命运等。
(3)股权集中要求管理层注重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公司的管理者注重使用财务杠杆,或者采取盈余管理获得银行借款以调整资本结构,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注重避税。
2、股权分散型结构。
股权分散,要求各个股东所持股份相近并且均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制,进而形成公司股东间一定程度的股权制衡,然而单个股东的作用有限,从而缺少了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得公司高层人员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权结构,尤其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股东出现了复杂的股权分配结构,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愈加突出。
近年来,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加,而股权结构被认为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期为理顺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股权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盈余管理为研究方向,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研究将依据现有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构建相应变量,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中,股权结构方面,将主要包括股东数量、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数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指标。
盈余管理方面,将包括操纵盈余、收入管理、资本支出的资本化等。
本研究将以我国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运用Stata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分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预期将得出以下成果:
1. 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盈余管理数据的深入分析,结合现有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得出相应结论。
2. 发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为探讨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证依据。
3. 揭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其决策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作者:李艳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2期李艳一、研究综述Healy(1985)在《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中对管理层如何进行盈余管理作出了预测。
Beasly(1996)、Leuz(2002)等证明了当公司的控制权和收益权高度分离时,控股大股东常常通过盈余管理来隐瞒控制权的私人收益,盈余管理的程度与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La Porta(1999)等、Dechow (1996)、Claessens(1998)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缺少非执行大股东的公司盈余管理较多,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深。
陆建桥(1999)以沪市亏损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在亏损年度之前的一年上市公司进行了盈余调增处理以推迟出现亏损的时间。
孙铮、王跃堂(1999)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在微利、严重亏损时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行为。
李东平(2001)研究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的结论。
刘凤委、汪辉、孙铮(2005)发现,法人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
公司控制权由国家转至法人后,在会计利润提高的同时,盈余管理程度也相应提升(陈晓,王棍,2005)。
二、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行为分析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会计行为和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股权结构。
国内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进而对盈余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股权结构的实质是股东控制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股东的属性决定了股东行为的取向,股权集中程度又决定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力的强弱,决定了股东干预会计行为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强弱。
股权集中使大股东有动机去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大股东对公司有实际控制权,就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但当股权比较过高后,拥有的控制权超过了股份所赋予的权力时,会通过内部控制交易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上市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不仅能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活动的调整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达有利的会计信息。
2. 盈余管理的方式:通常,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合法的策略,即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和违法的行为,如伪造信息、瞒报或误导信息等。
3. 行业视角的特殊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其业务特点、经营模式、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策略也存在差异。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 行业间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本文以XX家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在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高竞争行业的公司由于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和不确定性,往往更加注重利用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2. 行业特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行业特性的差异如周期性、成长性等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来规避风险;而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行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创新和投资来提高其盈利水平。
3. 行业间盈余管理的效果评估:结合行业数据和市场反应来看,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过度调整或滥用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或信誉风险。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企业应明确合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必要性,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合法合规性。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研究内容及方向多集中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以及何时存在上,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探索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从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来看,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一重要的内在环境,而其中的股权结构缺陷更是为之提供了便利。
基于此,本文从股权结构这一制约因素分析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论文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股权构成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是“一股独大”,股权集中在单个国有股身上并且不能流通,这会造成股东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从而引起盈余管理的发生。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性对盈余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下的盈余管理,对我国进行盈余管理治理,选择适合的股权结构,规范发展资本市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选取沪深两市2003—200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国家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家股控制的上市公司而言,具有更明显的盈余管理;目前高管持股可能会激励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机构持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国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becoming a forefro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internationaleconomics and in the accounting academy since 1980s; furtheermore, it is aworldwide complicated problem.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is so prevalent that is has brought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market economy.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direction for investors and policyrecommendations for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by means of positivecomparison studie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mong industries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EM motives and EM means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e paper takes use of a New Accruals Models to studyIPO firms data of 14 industries from 2000 to 2007. The paper hasverified 3significant conclusions: 1Universalit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EarningsManagement is highly universal in 14 industries in China. 2Direction of earningsmanagement: 14 sectors are taking on a posi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which meansthat all of IPO firms tend to make more earnings. 3Degree of Earnings Management:IPO firms do significantly earnings management in IPO next year and before. The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n average of 6% of the beginning total assetsin IPO year and before. This means IPO firms in China not only take on EarningsManagement but also the ext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quite high. Finally thestudy puts forward 3 policy recommendations: making better governance structure,improving traditional accounting model, improving disclosure system of financialinformation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Discretionary Accruals, IPO Firms,Industries’ PerspectiveII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III1 绪论.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2 本文的创新点..2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32 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动因及方法.52.1 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5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92.3 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法律制度及相关规定.132.4 中国IPO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143 研究设计183.1 研究假设..183.2 变量定义..193.3 实证模型的选择..203.4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234 实证分析254.1 样本公司的行业描述统计.254.2 IPO样本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描述性分析264.3 各行业变量间相关性分析.304.4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32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395.1 研究的主要结论..395.2 启示与建议.405.3 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43注释.45III 参考文献.46后记.50I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 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紧接着2000年美国经济泡沫开始浮现,其后一些国家经济开始下滑,经济环境逐步恶化,并引发了对一些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的严重冲击。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基于行业视角,深入探讨其特点与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以期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市场监管及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监管机构及学术界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调整财务报告,以实现预期的财务目标或满足某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行为。
本文将从理论及实证两个角度,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在遵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层通过调整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和方法,以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和期望的行动。
其主要动机包括达到业绩目标、获取融资、避免退市等。
2. 盈余管理的类型与手段盈余管理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通过调整会计估计和应计项目进行;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涉及改变公司的真实经济活动。
常见的手段包括变更会计政策、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1. 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特点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差异性。
如周期性强的行业,如房地产和基建类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调整应计项目进行短期业绩调整;而高科技类公司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研发投入与无形资产估值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2. 行业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行业政策、竞争环境、市场结构等因素均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受政策支持的行业可能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支持,从而降低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四、实证研究方法与结果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财务数据及市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2. 实证分析结果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调整其财务报告,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手段,其动机和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以达到优化财务报告、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的研究对于理解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公告,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
数据来源于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时间跨度为近五年。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一)动机分类根据已有研究和实际情况,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为融资动机、避税动机、避免退市动机和其他动机(如提高股价、维护企业声誉等)。
(二)实证结果1. 融资动机:上市公司在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以吸引投资者。
2. 避税动机:部分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以降低税负。
3. 避免退市动机:一些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净利润,以避免退市。
4. 其他动机:部分公司出于提高股价、维护企业声誉等目的,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研究(一)方式分类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变更盈余管理。
(二)实证结果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通过调整会计估计和应计项目来改变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真实活动来影响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3. 分类变更盈余管理:通过变更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来调整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影响外界对企业经济业绩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务操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理论框架盈余管理是指在遵循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运用自身拥有的财务信息和权力,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实际业务交易等方式来影响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理论框架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涉及的主要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激励理论和资本市场预期管理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企业如何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一)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特点不同行业由于业务性质、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盈余管理的特点和手段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制造业的盈余管理主要关注成本控制和收入确认等方面,而金融业的盈余管理则更注重资产估值和风险准备等方面。
因此,从行业视角研究盈余管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行业的财务报告特点和会计政策选择。
(二)行业间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行业在盈余管理手段、程度和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某些高风险行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整资产减值准备等手段来平滑收益,而某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整成本和费用等手段来提高报告盈余。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行业在面对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时的不同应对策略。
四、实证研究(一)研究设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财务数据和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本文通过构建盈余管理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准则、市场竞争等角度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
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的缺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财务报告准则的灵活性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此外,市场竞争压力、融资需求等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近五年为时间窗口,收集相关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数据库、公司年报等。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结果1.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动机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股权集中度高、董事会独立性弱的企业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2. 市场竞争与融资需求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市场竞争压力和融资需求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当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时,为了维持或提升市场地位,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财务报告;同样,当企业面临融资需求时,为了达到融资门槛或提高投资者信心,也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结果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之一。
通过调整应收账款、存货等应计项目,可以实现对利润的调整。
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除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也是企业常用的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数字来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行为。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策略之一,其动机和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有助于了解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揭示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发现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此外,对于投资者、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也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数据库和权威的统计资料。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1. 融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满足融资条件,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数字来提高业绩,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实证研究表明,有融资需求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2. 避免亏损或ST(特别处理)动机避免亏损或ST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重要动机。
由于资本市场对连续亏损公司的严格监管和处罚,公司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避免亏损或ST。
实证结果显示,这类公司在财务报表调整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倾向。
3. 政治成本动机政治成本动机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
为了维护公司形象、避免政治风险和获得政府支持,公司可能会对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实证研究表明,政治环境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和地区,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更为普遍。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研究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之一。
通过调整应收账款、存货等应计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公司可以改变当期利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盈余管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以期为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资本市场中,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往往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可能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害投资者利益。
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数据库以及相关研究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然后提出假设,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分析1. 融资动机: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往往倾向于采取向上盈余管理的手段。
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往往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来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
2. 避免退市:一些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退市,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提高利润,以维持其在证券市场的地位。
3. 薪酬契约:管理层的薪酬往往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管理层可能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业绩。
4. 其他动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动机,如避税、迎合市场预期等。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分析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通过调整应计项目来改变报告利润。
这包括调整坏账准备、存货估值等。
2.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通过构建真实的交易活动来改变报告利润。
市场化进程、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盈余,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为了上市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也是保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保障。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市场化进程、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上市公司提供有效的盈余管理和股权结构建设建议。
二、研究意义1.为上市公司提供盈余管理建议。
市场竞争中,上市公司需要保证盈余管理的科学合理,本研究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有效的盈余管理建议,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
2.为股东提供参考决策。
研究股权结构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为股东提供参考决策,避免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
3.为市场化进程提供借鉴。
探讨市场化进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我国更好地推进市场化进程提供借鉴。
三、研究内容1.市场化进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市场化进程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和阻力因素。
2.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上市公司股份结构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不同股东结构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对股东结构调整的建议。
3.市场化进程、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联合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市场化进程加快与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联合影响,分析市场化进程加快与股权结构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互动关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运用统计学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市场化进程、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将系统性地阐述市场化进程、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盈余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以及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不断被曝出财务舞弊案件,这些会计丑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
而我国内部控制相关法规体系的日渐完善,为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盈余管理的概念很早就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关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西方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在我国重现,并且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使其更加具有复杂性。
近年来,从许多被查处的案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上市公司都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操纵盈余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但是运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操纵盈余,容易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整个资本市场。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治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不仅能有效制约高管和控股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更加能够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效率。
现代的公司治理研究表明,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对于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监控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及盈余管理水平。
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以及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本文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检验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然后在检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基础上考虑公司的股权结构因素,看不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有影响。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此外,与国有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中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降低作用更明显。
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也会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控制权比例过高以及存在两权分离情况下,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