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航迹分布优化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618.79 KB
- 文档页数:6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4.1 多参数SAR系统 (15)4.2 聚束SAR (15)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
星载sar距离模糊分布规律及其改进设计以星载SAR距离模糊分布规律及其改进设计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在测量距离时的模糊分布规律以及如何改进设计。
一、星载SAR距离模糊分布规律在测量目标距离时,SAR系统采用脉冲压缩技术,通过发射一组脉冲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来提取目标距离信息。
然而,由于天线波束宽度和脉冲宽度的限制,SAR系统存在距离模糊问题。
距离模糊是指在SAR图像中,目标的距离位置被模糊表示,难以准确确定目标的距离。
这是因为SAR系统的脉冲宽度过长,导致目标的回波信号在距离维度上叠加在一起,从而无法分辨出不同距离上的目标。
距离模糊的分布规律可以通过SAR系统的工作参数来确定。
具体来说,距离模糊的程度与脉冲宽度、天线波束宽度和目标散射中心距离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脉冲宽度越宽、天线波束宽度越窄,距离模糊越严重。
同时,当目标散射中心距离超过脉冲宽度的一半时,会出现距离模糊。
二、改进设计为了解决星载SAR的距离模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改进设计:1.减小脉冲宽度:通过缩短脉冲宽度,可以降低距离模糊的程度。
可以采用窄脉冲技术,例如线性调频(LFM)脉冲,可以有效减小脉冲宽度,提高距离分辨率。
2.增大天线波束宽度:通过增大天线波束宽度,可以减小距离模糊的程度。
可以采用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利用多个天线阵列接收回波信号,从而获得更宽的波束宽度,提高距离分辨率。
3.引入多普勒频移:通过引入多普勒频移,可以实现距离和速度的联合测量。
多普勒频移可以通过调整SAR系统的发射频率或目标的运动状态来实现,从而减小距离模糊的程度。
4.应用高分辨率成像算法:通过采用高分辨率成像算法,可以提高距离分辨率,从而减小距离模糊的程度。
例如,可以采用压缩感知(CS)算法、稀疏重建算法等,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压缩感知和稀疏重建处理,实现更高的距离分辨率。
5.结合其他传感器: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的数据,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等,来提高距离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一种使用微波信号进行成像的遥感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地表观测,对于高分辨率的地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点目标成像仿真是合成孔径雷达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能够模拟传统目标成像算法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过程中的性能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代码实现。
基本原理合成孔径雷达使用雷达回波信号构建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
点目标成像仿真是通过对目标的散射特性进行建模,生成合成的雷达回波信号,然后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成像,最终得到近似于真实雷达图像的仿真结果。
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模型:选择合适的目标模型,并通过散射矩阵描述目标的散射特性。
2.雷达参数:设置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频率、极化方式、天线模式等参数。
3.干扰模型:考虑地表的背景干扰信号,以及雷达系统本身的噪声和杂散信号。
4.信号处理:对合成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振幅补偿、时频处理等操作,提高图像质量。
5.成像算法:选择合适的成像算法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成像和重建。
步骤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的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目标:选择仿真的目标,并确定目标的几何形状、尺寸和材料。
2.散射建模:基于目标的几何特性和散射特性,建立目标的散射矩阵描述。
3.雷达参数设置:设置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频率、极化方式、发射功率等。
4.仿真信号生成:基于目标的散射特性和雷达参数,生成虚拟的雷达回波信号。
5.信号处理:对生成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振幅补偿、时频处理等操作,提高成像质量。
6.成像算法:选择合适的成像算法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成像和重建。
7.仿真结果评估:根据仿真结果,对算法和参数进行评估和优化。
操作方法以下是使用Python语言进行合成孔径雷达点目标成像仿真的操作方法和代码示例。
舰载无人机合成孔径雷达孙寒冰,曲长文(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摘 要:舰载无人机可逼近作战前沿或深入敌方进行纵深侦察而成为实现无伤亡侦察的有效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高分辨力性能,并且还有多频段、多极化、多视向和多俯角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大面积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用于舰载无人机的观点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侦察范围,而且可提供目标的精确图像,为实施打击提供依据。
本文论述了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简要工作原理、性能优势、发展历程和趋势,给出了几种典型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产品的实例,指出了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舰载无人机;发展趋势;无伤亡1 引 言21世纪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强调和依赖信息能力,未来军事力量的较量集中在获取制信息权上。
海军舰艇作战的困难在于舰艇本身获取战场情报的手段及作用距离有限,难以获得较完整的战场信息,舰载导弹难以发挥其最大性能;而依靠卫星或舰载机提供目标信息,存在着不能随机指定目标区域、不能实时接收、不能获得连续而系统的情报、目标信息精度不够以及需要考虑机载人员安全等问题[1]。
合成孔径雷达[2](SAR,Synt hetic Apert ure Rad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高分辨力性能,并且还有多频段、多极化、多视向和多俯角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大面积成像[3],应用在舰载无人机上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侦察范围,而且可提供目标的精确图像,为指挥员实施打击提供依据,因而必将成为未来战争中实现“无伤亡”侦察的重要手段。
2 合成孔径雷达的性能优势SAR在飞行过程中发射和接收宽频带信号对固定的地面场景作观测,将接收存储的信号作合成阵列处理,便得到径向距离分辨率和横向距离分辨率均很高的地面场景图像,合成孔径雷达正是由此得名的[3]。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匹配滤波技术得到距离向高分辨率,通过移动真实的天线并聚积一系列沿航迹的回波来对长达数公里的孔径进行合成[4]得到方位向高分辨率,相对于传统雷达和光学成像设备具有以下优势:(1)全天候,穿透性SAR成像不受云雾、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的限制,具有全天候成像的特点。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研究王 颖1,2,曲长文1,周 强1(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烟台264001;2解放军63891部队,洛阳471003)摘要: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SAR )的发展历程,对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归纳分析。
对当前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研究的热点:多参数(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SAR 系统、SAR 干涉测量、超宽带SAR 、聚束SAR 、SAR 的干扰和抗干扰、定标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超宽带;聚束;调频连续波中图分类号:TN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3221413(2008)0620059203R 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Aperture R adarWAN G Ying 1,2,QU Changwen 1,ZHOU Qiang 1(1.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China ;2.Unit 63891of PL A ,L 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 roduces t he develop ment history of synt hetic apert ure radar (SAR ),concludes and analyzes t he develop ment stat us and t rends of SAR technology in foreign count ries ,discusses t he hot spot of present SA R technology research such as t he multi 2parameter (multi 2f re 2quency range ,multi 2polarization ,multi 2view angle )SAR system ,SAR interferomet ric measure 2ment ,ult ra wide band (U WB )SAR ,spotlight SA R ,interference and anti 2interference of SA R ,cali 2bration technology and it s application ,etc.K ey w ords :synt hetic apert 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 ;ult ra 2wide band ;spotlight ;f requency modula 2ted continuous wave0 引 言合成孔径雷达(SAR )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它在军事观察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星载SAR的RD定位模型用于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的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高分辨率、全天候、全天时遥感观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天气、地质等领域。
SAR技术发展迅速,成为遥感领域的热点之一。
SAR数据处理包括成像、定位、滤波等步骤,其中RD定位是SAR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
RD定位是一种基于测向和距离信息对图像进行定位的方法,对SAR成像精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SAR系统存在多源误差和设计偏差等因素导致成像精度受到影响,在SAR成像中,最常见的误差是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相位误差。
此外,系统构型和措施误差也会影响成像质量。
因此,针对SAR成像中的多源误差和设计偏差进行RD定位模型的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星载SAR的RD定位模型用于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的方法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对SAR成像中的多源误差和设计偏差进行分析和探讨。
2. 研究SAR成像中的RD定位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定位精度的提升方案和方法。
3. 综合考虑卫星轨道优化、RD定位模型和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一体化。
4. 通过实验验证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一体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 理论分析:对SAR成像中的多源误差和设计偏差进行分析和探讨,构建RD定位模型,提出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一体化的方案和方法。
2. 实验模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一体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处理结果。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如下:1. 确定SAR成像中的多源误差和设计偏差,构建有效的RD定位模型。
2. 实现基于RD定位模型的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一体化方法。
3. 验证卫星轨道优化与影像定位一体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SAR成像精度。
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的调频斜率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的调频斜率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技术中重要的参数之一。
这一参数在SAR成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影响到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的调频斜率的含义和作用,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重要应用。
一、合成孔径雷达(SAR)简介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利用发射连续波信号,并通过对多个接收回波进行处理以合成大孔径天线而获得高分辨率图像的雷达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收集多个回波数据来提高分辨率,从而实现对地物的高精度成像。
二、方位向的调频斜率定义在合成孔径雷达中,方位向的调频斜率是指雷达信号在方位向的频率变化率。
简单来说,方位向的调频斜率表示了雷达信号在方位向上随时间的频率变化情况。
三、方位向调频斜率的作用方位向的调频斜率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的分辨率和像差等关键参数。
1. 分辨率方位向调频斜率直接影响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分辨率。
较大的方位向调频斜率可以得到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显示出更详细的地物特征。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方位向调频斜率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成像深度和信噪比等因素。
2. 像差方位向调频斜率的大小还会影响到成像中的像差。
如果方位向调频斜率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成像中的像差增加,从而影响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位向调频斜率,以实现最佳的成像效果。
四、方位向调频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方位向调频斜率不仅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在其他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形测量方位向调频斜率可以用于测量地面地形,提供高精度地形数据。
通过分析方位向调频斜率的变化情况,可以获得地面的高度信息,从而实现对地形特征的测量和分析。
2. 地物分类方位向调频斜率还可以用于地物分类和识别。
机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机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通过雷达波束的聚焦操作,在平台上获取到的一系列散射信号并进行处理后,得到高分辨率地物目标图像的技术。
SAR成像算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聚焦操作、图像重建和图像增强等步骤。
第一步是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去噪、速度补偿、多普勒频率校正等。
去噪操作是为了消除由信号传播和原始数据采集等过程引入的噪声,提高成像质量。
速度补偿是为了校正因平台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问题,以保证聚焦操作的准确性。
多普勒频率校正是为了校正被测目标的运动造成的频率变化,以实现距离向的重建。
第二步是聚焦操作,主要是通过将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相乘,得到一个平台上各个散射目标的相干照片。
该操作类似于光学成像中的光束焦聚,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远场近似,使得目标间的距离得到重建。
第三步是图像重建,主要通过将得到的相干照片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FFT)和滤波操作,从而得到一个被测目标的二维散射场图像。
FFT可以将时域中的信号转换到频域中,通过频域上的滤波操作,去除干扰信号和杂散信号,提高目标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最后一步是图像增强,主要包括去斑点、边缘增强、动态范围调整等。
去斑点操作是为了除去由于信号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斑点状干扰,提高图像的清晰性。
边缘增强操作是为了加强目标物与周围背景间的边界特征,使图像更容易观察和分析。
动态范围调整是为了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使目标物体的细节更加清晰可见。
除了以上步骤外,SAR成像算法还需要考虑系统误差校正、多目标分离、散斑噪声抑制等问题。
系统误差校正是通过对辐射源和接收系统间的误差进行准确建模和校正,以提高成像的精度和准确度。
多目标分离是为了从得到的散射场图像中提取出多个目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识别。
散斑噪声抑制是为了降低由传播过程和成像过程中引入的散斑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总之,机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通过数据预处理、聚焦操作、图像重建和图像增强等步骤,以及系统误差校正、多目标分离、散斑噪声抑制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高分辨率地物目标图像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