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序颠倒 意义迥异
- 格式:pdf
- 大小:195.69 KB
- 文档页数:2
词语倒着读,会有啥发现?
汉语非常奇妙,有些词语,可以倒着读。
例如:
来往——往来互相——相互
国外——外国煎熬——熬煎
这类词语,倒读之后,词义和原词没啥区别。
儿女——女儿歌唱——唱歌
科学——学科色彩——彩色
这类词语,倒读之后,词义小于原来的词。
金黄——黄金红枣——枣红
黑漆——漆黑白雪——雪白
这类词语,倒读之后,词义变成了描述原词事物的色彩。
牙刷——刷牙捷报——报捷
算盘——盘算鱼叉——叉鱼
这类词语,倒读之后,词义说明原词事物的作用或用途。
水井——井水蜜蜂——蜂蜜
奶牛——牛奶蛋鸡——鸡蛋
这类词语,倒读之后,说明原词事物的产品或产物。
带领——领带故事——事故
马上——上马节气——气节
这类词语,倒读之后,词义和原词风马牛不相及。
古诗中的“词序错置”现象作者:孟晓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5期古诗鉴赏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根据每年高考除了要继承以前命题的内容模式外还会出现一些新内容新模式的规律,预计古诗的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等也会陆续现身高考命题中。
其中,古诗语言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中的“词序错置”就极有可能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新切入点,因此,广大备考者不妨予以关注。
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因关涉到句意的表达,词序不容许随意。
但这条基本原则,在古诗中却常常被打破,诗人们有时对语序故作变换,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正常语序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诗人根据某种需要对词序作出了灵活调整,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古诗语序错置现象常有以下五种形式。
1.主语后置。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其中,“夜归人”意为“人夜归”。
崔颢的《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正常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将主语放在了句末。
2.宾语前置。
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湿”、“寒”分别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成了主语似乎是支配者。
[转载]英语中词序不同意义迥异的词组原⽂地址:英语中词序不同意义迥异的词组作者:卷⽔英语中词序不同意义迥异的词组英语中有⼀些词组把词序颠倒后,就构成了新的词组,⽽且意义完全不同。
这⾥选辑⼀些,供⼤家学习参考。
1. all of ⼗⾜地;⾄少;⾜⾜of all 在所有的……当中;在所有的……中偏偏(竟然)It was all of two miles to the beach. 离沙滩⾜⾜有两英⾥。
He is all of six feet tall. 他⾝⾼⾜有六英尺。
Of all my subjects I like English best. 在所有我的科⽬中我最喜欢英语。
Why ask him to go of all people?为什么不叫别⼈⽽偏偏叫他去?2. all in 精疲⼒尽in all 总共I was all in when I got home after the new year party. 我从新年晚会上回来, 累极了。
After the first afternoon of practice, the players were all in. 经过第⼀个下午的训练之后,运动员们都精疲⼒尽了。
He visited, in all, ten hospitals in China. 他在中国共参观了10家医院。
There were about 800 people in all. 总共有⼤约800⼈。
3. all for 完全(或⼗分)赞成for all 尽管,虽然I am all for adopting the new technique. 我⼗分赞成采⽤这项新技术。
I'm all for pubs being open all day. 我完全赞成酒馆整⽇营业。
For all her rudeness, she is actually quite a kind-hearted soul. 她尽管粗鲁,可实际上是个热⼼肠的⼈。
,病句的几种类型:1.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例: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例:教室里人声混乱,老师讲的什么,谁也没有听清.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例: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4.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例: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5.概念不清: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6.前后矛盾: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例: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例: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二,改病句的三个步骤:①读句子,理句意②查排审,找病因③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 )三,改正下面句子中指代不明之处.1.老师把王虹和晓敏喊到跟前,对她说:"上课要积极发言."2.小丽和小华一起去上学,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3.张文和王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4.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四,改正下面句子中搭配不当之处.1. 昨天的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2."六一"节那天,同学们穿着新艳的衣服和红领巾到学校参加庆祝活动.3.城外耸立着一座小巧的房子.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五,找出下面句子中归类不当的地方并改正.1.幼儿园经常给我们吃哈密瓜,西瓜,苹果,西红柿等水果.2.学校的体育室摆满了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体育器材.3.奶奶家养了许多鸡,鸭,鹅,牛,马等家禽.4.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等. 六,修改病句.1.老工人在马路上协助交警保持交通秩序.2.秋天的田野里,到处能看到果实成熟的景象和芳香.3.今年,我们的王老师又光荣地被评为"市先进班主任"的称号.4.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5.小亮的肩头被沉重的米袋压得喘不过气来.6.看了这本书,很受教育.7.桌子上的闹钟走了一圈,一个小时又过去了.8.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9.游泳运动员打破了一次又一次世界记录.10.通过老师的帮助,使我改正了缺点.11.桌子上有尺子和钢笔,这是她的,那是他的.12.我们通过并讨论了中队计划.13,看了这本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14,开运动会那天,校园里飘着五颜六色的红旗.15,全校师生都想争做三好学生.1、他经常回忆有趣的往事。
苏教版小学语文期末总复习:病句的几种类型1.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例: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
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例:教室里人声混乱,老师讲的什么,谁也没有听清。
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例: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4.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
例: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5.概念不清: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6.前后矛盾: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
例: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例: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
二、改病句的三个步骤①读句子、理句意②查排审、找病因③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三、改病句练习:(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表演了文娱节目和大合唱。
(3)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率。
(4)周爷爷爱戴我们小朋友,我们热爱周爷爷。
(5)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6)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7)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8)《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9)我们要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
(10)美丽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都是绿色。
(11)我们开会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12)《小学生语文报》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报纸我都很爱看。
(13)联欢会开始了,整个会场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14)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
(15)下午,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去参观画展。
(16)《科学画报》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17)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18)在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使我的素描画进步很快。
(19)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毛病。
易位,就是改变词语的原有位置。
汉语句子大多有其基本固定的词序,一般不能改变,但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需变换词序。
词序一变,其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体味一下词序易位给你带来的妙处。
词语易位,标语会跑于右任先生是(1878---1964)是国民党元老,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在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时,见一些公务员在院内的墙角小便,臭气熏天,便写了条警示性的标语,让事务员贴在墙上。
标语是:“不可随处小便”。
贴标语的事务员知道于右任的“墨宝”值钱,很多大官和富商请他题字他都不肯,这真是天赐良机。
因此,他到书画店请人把这几个字裱起来,挂在客厅。
但在裱字时,他把语序改变成:“小处不可随便”。
经他这样一改,语义全新,一条普通的警示性标语则成为一则颇具哲理性的格言,有着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
词语倒装,包袱抖出相声演员表演时,常用颠倒词序进行逗哏,收到的表演效果奇好,往往令听众捧腹。
有个相声小段,叫“倒装句”,就深得词序倒装之妙。
甲:“我是你大哥。
”乙:“你大哥是我。
”说着说着“包袱”抖了出来:“我回家吃饭”,“饭回家吃我”;“我是狗尾巴花”,“花尾巴狗是我”。
词语颠倒,讽刺十足每逢重阳节,南方人都有欣赏菊花,吃螃蟹的习俗,人们称之为“持鳌赏菊”。
可是,解放初期,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平民百姓根本吃不起价格昂贵的螃蟹。
有一年重阳节前,漫画家廖冰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市民捧着菊花,在摊头伸长脖子看着标价昂贵的螃蟹,画题“持菊赏螯”!词序稍变,讽刺味十足!词语一变,赞美顿现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陈家庚先生在南洋的生意也大受影响,但陈家庚先生对厦门大学的援助有增无减。
为了援助厦门大学,他买掉了自己心爱的三座大楼。
当时人门称陈先生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大厦”与“厦大”只易位一字,就表现出陈家庚先生的爱国之心,人们对他的赞美之情顿时显现。
换用其他任何词句,恐怕都没有这么新颖深刻吧!词语换位,脑袋搬家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南亭笔记》中记过这样一件事: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戊午科场祭”案。
试析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是指对传统汉字进行逆序排列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并不罕见,但在清末民初的文学作品中却大量出现。
同素颠倒词的出现,不仅为我们探索当时的文学风貌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为我们研究汉语的语音、语义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试析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的特点、意义以及可能的产生原因。
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的特点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传统汉字进行逆序排列。
这种逆序排列不仅出现在单个汉字的逆序,还出现在整个词或句子的逆序。
从字形上来看,同素颠倒词通常是对称的,即逆序排列后的词与原词在视觉上能够呈现出对称的形态。
除了对传统汉字进行逆序排列外,清末民初的作家还常常将逆序排列的字加以变形,以增加其艺术感染力。
逆序排列后的字可以改变笔画的粗细或顺序,使得原字和逆序排列后的字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错位感,增加诗词的艺术效果。
同素颠倒词在语音上的表现也有其特点。
一般来说,逆序排列后的字的音节往往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单个音节的变化,还可能涉及到整个词或句子的韵律和音调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读者来说既是一种难点,也是一种乐趣。
同样的字逆序排列后可能产生不同的音韵效果,这种效果既可以是愉悦的,也可以是古怪的。
这也是为什么清末民初的作家喜欢使用同素颠倒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种变化可以给作品增添一种神秘、奇幻的色彩,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致。
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素颠倒词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尚。
清末民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文化生活也异常丰富多彩。
作家们追求新奇、独特的表达方式,试图通过语言上的变化来创造出新的意境,因此同素颠倒词在这个时期得以大量出现。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同素颠倒词对我们研究汉语的语音、语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逆序排列后的词在音韵上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句法结构。
浅淡中日词汇中的顺序颠倒词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有着二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当然语言方面相互之间也有影响。
古代日本曾大量引进中国文化,甚至引进汉字的同时,还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有容易理解,学起来很方便的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中日两国都用汉字作为语言的标记符号,但日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民族的语言,在使用汉字的方式上,却不尽相同,有时汉字相同意思却不同;有时汉字相同,意思也相同,而有趣的是书写时前后顺序正好相反。
本文就汉语和日语的语素完全相同,但组成单词的汉字的排列次序却怡怡相反的现象作了研究。
如日语的“制限”和汉语的“限制”等等。
这是日、汉语言之间独有的语言现象。
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这些日汉词汇的异同,否则就容易在书写时按汉语习惯排列组合方式来写。
本文针对此种语言现象,主要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是通过大量的中日字典资料,对共时平面上的日、汉字序逆转的对应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指出日、汉字序逆转的词中从词形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一、与日语相对应的汉语存在逆转现象(注:左侧为日语,右侧为汉语,下同。
)暗黑――黑暗硬軟――软硬胃腸――肠胃詐欺――欺诈制限――限制限界――界限脅威――威胁粛静――肃静抑圧――压抑伐採――采伐誘引――引诱従順――顺从練磨――磨练領收――收领謀計――计谋漏洩――泄漏濾過――过滤劣悪――恶劣研鑽――钻研腹心――心腹習熟――熟习商工――工商紛糾――纠纷随伴――伴随賞贊――赞赏老衰――衰老慰扶――抚慰買収――收买期日――日期誤謬――谬误拿捕――捕拿応報――报应探偵――侦探軽減――减轻低減――减低短縮――缩短年賀――贺年面会――会面雄雌――雌雄落着――着落許容――容许断片――片断北東――东北北西――西北南西――西南南東――东南抱擁――拥抱二、在汉语中存在逆转现象而日语中不存在此种现象紹介――介绍(绍介)率直――直率(率直)壮健――健壮(壮健)乱雑――杂乱(乱杂)静寂――寂静(静寂)登攀――攀登(登攀)牧蓄――畜牧(牧蓄)併呑――吞并(并吞)鋭敏――敏锐(锐敏)言語――语言(言语)代替――替代(代替)威厳――严威(威严)埋葬――葬埋(埋葬)外出――出外(外出)細心――心细(细心)戒告――告戒(戒告)厳謹――严谨(谨严)相互――互相(相互)講演――演讲(讲演)様式――式样(样式)救援――援救(救援)真率――率真(真率)感傷――伤感(感伤)断腸――肠断(断肠)救急――急救(救急)選評――评选(选评)浮沈――沉浮(浮沉)三、在日语中存在逆转现象而汉语中不存在此种现象音声(声音)――声音補填(填補)――填补補修(修補)――修补苦労(労苦)――劳苦趣旨(旨趣)――旨趣畏敬(敬畏)――敬畏鋼強(強鋼)――刚强姿容(容姿)――姿容移転(転移)――转移山海(海山)――山海夜昼(昼夜)――昼夜白黒(黒白)――黑白論評(評論)――评论論結(結論)――结论論議(議論)――议论誕生(生誕)――诞生離脱(脱離)――脱离鋼鉄(鉄鋼)――钢铁競争(争競)――竞争接触(触接)――接触改変(変改)――改变消費(費消)――消费離隔(隔離)――离隔練熟(熟練)――熟练協和(和協)――和协治療(治療)――治疗練習(習練)――练习習慣(慣習)――习惯便利(利便)――便利製作(作製)――制作增加(加增)――增加合併(併合)――合并木材(材木)――木材圧制(制圧)――压制転変(変転)――转变礼儀(儀礼)――礼仪裁決(決裁)――裁决姓氏(姓氏)――姓氏局限(限局)――局限痴情(情痴)――痴情奇怪(怪奇)――奇怪始終(終始)――始终祖先(先祖)――祖先運搬(搬運)――搬运野原(原野)――原野気風 (風気) ――风气草薬 (薬草) ――草药四、在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逆转现象運命(命運)――命运(运命)苦痛(痛苦)――痛苦 (苦痛)情熱(熱情)――热情(情热)食糧(糧食)――粮食(食粮)論争(争論)――论争(争论)慰安(安慰)――安慰(慰安)笔者经过反复对此分析后整理出了以上一批日、汉同形字序逆转的对应词。
试析清末民初同素颠倒词
同素颠倒词是指汉字中相同的部首、读音和结构,但顺序颠倒的词语。
在清末民初时期,同素颠倒词的流行在语言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这些词语不仅在口语中广泛使用,
在新儒家学派的提倡下,也得到了正式的书写和用法规范化。
同素颠倒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中的“夬辞”,其中包括了颠倒了顺
序的汉字词汇。
然而,这种语言现象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流行受到了另一个汉字文化的影响,即“通假字”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以通音、通形、重读优先的原则来书写替代汉字,以
达到表现相同意思的目的。
类似地,同素颠倒词则通过颠倒汉字的顺序来达到表达相同意
思的目的。
在清末民初时期,许多同素颠倒词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开始被写入字典和文化文献中。
这些词汇包括“仁义”、“君臣”、“父子”、“夫妇”、“男女”等。
这些词语的
顺序颠倒,但其意思并未改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仁义之道”,其原本的顺序是“义仁
之道”,并由新儒家学派所推崇。
这一颠倒顺序的方法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新文
化运动和新儒家思想的进步。
最后,同素颠倒词的流行也引发了语言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
这种词汇的语言现象
和文化符号是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同素颠倒词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
通过研究这种词汇的流行及其文化背景,
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词序颠倒语义迥然词序,是指语言中词语或句子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
词序如果颠倒,语义往往会迥然不同。
因此,词序颠倒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会产生强烈的褒贬效果,使语义朝着相反的方面发展。
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其《归园田居》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诗句大意是说:由于自己无才,遭受明主嫌弃;因为自己多病,连老朋友也疏远了。
诗人借此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和世态的炎凉,抒发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和愤世之情。
传说清代大学者纪昀的府中常有人生病,却屡为庸医所误。
纪昀一气之下,派人为庸医送去这样一副对联:“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
”纪昀巧妙地借用了孟浩然的诗句,只将上句的“才”和“明”、下句的“病”和“故”几个词分别对调一下位置,就使对联与原诗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因为庸医的医术不高明,财主们都厌弃他;由于治病老出事故,病人再也不肯上他家去了。
1904年,慈禧大办七十寿辰的庆寿活动,全国上下都被要求贴一副内容相同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革命志士章太炎先生对此非常气愤,自撰了一副针锋相对的对联:“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此联堪称神来之笔,它仅将原上下联的后两字的词序颠倒了一下,就集嬉笑怒骂于笔端,变歌功颂德为辛辣讽刺,对慈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成立国史馆。
博学多才、通晓四国语言文字的朱季海先生受聘任馆员,馆长则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钻营的庸才。
刚直不阿的朱先生不仅不去奉迎他,还经常指出他的纰漏,使其当众出丑。
馆长虽十分不快,但怯于朱先生的为人和学识,也只好在背后发发牢骚。
有一次,朱先生的好友告知他:“馆长说你‘目无馆长’。
”朱先生听后冷笑道:“此乃‘馆长无目’也,请代为致答馆长。
”第二天,朱先生毅然辞职,拂袖而去。
朱先生只将馆长责怨的话的词序一变,就变成了讽刺馆长没有眼光不识人才的妙句。
词序颠倒的妙用
夏寅生
【期刊名称】《青苹果:高中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正>汉语组词成句的方法十分精巧,同样几个字,前后词序颠倒,便构成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语句。
如"屡败屡战"视为英雄,"屡战屡败"纯然是狗熊。
"千古诗人"古来诗家的杰出者,"诗人千古"杰出的诗人永垂不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含着浓烈的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慨,"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则盛赞人生晚年的无限美好。
"事出有因,查有实据",虽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铁证如山,岂能推翻;"查有实据,事出有因",确实发生过那样的事情,然而都有其原因,情有可原。
由此看来,词序对于我们准确表情达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千万忽视不得。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夏寅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聋生书面语中词序颠倒现象分析及教学对策 [J], 王斌;王红
2.聋生书面语中词序颠倒现象分析及教学对策 [J], 王斌;王红
3.对聋生汉语书面语学习中词序颠倒现象的分析及矫正策略 [J], 王斌;王红;
4.词序颠倒殊途同归——有趣的大学院校英文校名举偶 [J], 刘洪
5.一个词序颠倒带来的颠覆性转变——访天津农垦集团董事长白智生 [J], 穆秀玲;李广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堂集》中两组倒序词的梳理作者:张丽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摘要:《祖堂集》中有“无不”、“不无”和“无非”、“非无”两组倒序词,本文试图分析它们在语意、语法和语用方面的不同,并对其演变发展和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
关键词:《祖堂集》倒序词辨析“倒序词亦称倒辞,指字序可以颠倒的词语”。
[1](袁宾师)近代汉语中常可见到此种语言现象,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多个范畴。
这在近代汉语词语大发展,尤其在双音节词大量产生的时期是必然的现象。
词语形成初期,其结构不稳定,词序容易变化,引起了一批倒序词的出现,本文就《祖堂集》中常见的两组倒序词“无不”、“不无”和“无非”、“非无”进行辨析。
一、“无不”、“不无”的异同及演变发展《祖堂集》中否定词“无”、“不”组成双重否定时既可以形成“无不”表达式,又可以形成“不无”表达式。
例如:(1)为摧百万象,鼓腹作神通。
一切诸宫殿,无不震动者。
遇师方便力,而得度脱我。
(《祖堂集·卷第二》)(2)于是禅客作礼而叹曰:“和尚此说,事无不尽,理无不周。
某甲若不遇和尚,空过一生矣。
”(《祖堂集·卷第三》)(3)座主云:“莫无礼。
”师云:“不无礼。
三个现在,座主一任拣取。
”(《祖堂集·卷第十五》)(4)仰山咨沩山云:“初礼辞和尚时,和尚岂不有语处分?”沩山云:“有语。
”云:“虽是机理,不无含其事。
”沩山云:“汝也是秦时铎落钻。
”(《祖堂集·卷第十八》)它们语义相似,都是从否定的角度对指称对象的间接肯定,但表达效果、语法结构等有所不同。
从上面(1)、(2)例可以看出“无不”表达式中强调的重点是在前面的“无”字上,即强调“没有”后面的情况,全部肯定。
而“不无”表达式中焦点是“不”字,即强调“不是没有”后面的情况,少许肯定。
可见两词强调的焦点不同,表达效果迥异。
同时,它们的来源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在语用中有哪些区别呢?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词序颠倒语义迥异英语中有些短语因词序不同,语义和使用场合也不相同。
这类短语虽然不多,但容易混淆。
现将其归纳对比,以助分辨与记忆。
一、short for;for shortshort for 是形容词短语,常与be动词一起构成系表结构,意为“是……的缩写/简称”;for short是固定搭配,意为“简称、缩写”,常放在句末。
如:Tom is short for Thomas. Tom 是Thomas的简称。
People usually call me Bob for short.人们通常简称我为Bob.二、one another; another oneone another 是固定搭配,相当于each other,意为“互相”,在句中常用作宾语;another one意为“另外一个、再一个”。
如:We must help one another.我们必须互相帮助。
I don’t like this pen. Please show me another one.我不喜欢这支钢笔,请再给我拿一支看看。
三、all of; of allall of 后接名词或人称代词宾格,意为“所有的……”;of all 意为“(在)……所有当中”;常用于含有形容词或副词最高级的句子中,表示比较范围。
如:All of the students went to the park last Sunday.上星期天所有的学生都去公园了。
Yao Ming is the tallest of all.在所有的人当中姚明个子最高。
四、work at; at workwork at 表示“钻研、研究”,它是由“动词+介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其后常接宾语;at work 表示“在工作”,它是由“介词+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
如:Mr Brown is working at Chinese medicine.布朗先生正在钻研中医。
-Where is your father?你父亲在哪里?-He’s at work.他在工作。
“词序颠倒”摭说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
如词语“编选”与“选编”,“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如上所例,词序颠倒在词语、成语、短语、诗词、文章和广告中,俯拾即是。
这是一种很有趣、很有用的修辞现象。
下面主要从意义与效果(作用)层面,考察词语、成语等的颠倒现象。
一、词序颠倒后,从意义方面考察,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意义基本相同1.词语如:讲演—演讲,并吞—吞并,煎熬—熬煎,除去—去除,询问—问询,开放—放开,积累—累积,觉察—察觉、依偎—偎依、别离—离别,登攀—攀登,代替—替代,试探—探试,挖掘—掘挖,蔬菜—菜蔬,夜半—半夜,力气—气力,容颜—颜容,语言—言语,情感—感情,样式—式样,兄弟—弟兄,整齐—齐整,和平—平和,奋发—发奋,质朴—朴质,痛心—心痛,悲伤—伤悲,缓和—和缓,空虚—虚空,寂静—静寂,久远—远久,互相—相互,等等。
2.成语:大名鼎鼎—鼎鼎大名,一团漆黑—漆黑一团,得意洋洋—洋洋得意,高深莫测—莫测高深,春风满面—满面春风,英姿飒爽—飒爽英姿,既往不咎—不咎既往,熙来攘往—攘往熙来,千呼万唤—万唤千呼,百孔千疮—千疮百孔,千方百计—百计千方,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光明正大—正大光明,荣华富贵—富贵荣华,单枪匹马—匹马单枪,心惊肉跳—肉跳心惊,耳濡目染—目染耳濡,烟消云散—云散烟消,口诛笔伐—笔伐口诛,天造地设—地设天造,魂飞魄散—魄散魂飞,心灰意冷—意冷心灰,心猿意马—意马心猿,胆战心惊—心惊胆战,窗明几净—几净窗明,鬼使神差—神差鬼使,山穷水尽—水尽山穷,龙腾虎跃—虎跃龙腾,海誓山盟—山盟海誓,离乡背井—背井离乡,翻江倒海—倒海翻江,调兵遣将—遣将调兵,称兄道弟—道弟称兄,堆金积玉—积玉堆金,咬文嚼字—嚼字咬文,追亡逐北—逐北追亡,殚精竭虑—竭虑殚精,丰功伟绩—伟绩丰功,奇珍异宝—异宝奇珍,奇装异服—异服奇装,横征暴敛—暴敛横征,海角天涯—天涯海角,泰然处之—处之泰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