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76 MB
- 文档页数:14
薄氏腹针是一种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微针系统,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
薄氏腹针腹部穴位处方有着规范化原则,体现在穴位的分层次运用、特定穴位的组合、标准化一病一方、穴位加减及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
薄氏腹针所运用到的薄氏腹穴分布在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上下不过中脘和中极,左右不两侧大横,穴位数量相对较少,但能够发挥对全身的调节作用。
因此,其组穴处方的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实质就是生物全息系理论)临床较为常见的穴位组合主要包括:①天地针:中脘为天,关元为地。
中脘(任脉腧穴,在脐上4寸)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任脉俞穴,在脐上3寸)是小肠的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②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任脉俞穴,在脐上2寸)气海(任脉俞穴,在脐下1.5寸)、关元组成。
其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③开四关:双侧滑肉门(胃经腧穴,在脐上1寸,水分(任脉俞穴)穴旁开2寸),和外陵(胃经腧穴,在脐下1寸,阴交(任脉俞穴)穴旁开2寸)。
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
该四穴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薄氏腹穴分布区域相对局限、穴位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根据薄氏腹针理论,每个薄氏腹针穴位就是一个拥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立体”穴位,也就是说,一个穴位,刺激的深浅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同一个穴位,根据针刺的深浅,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则调脏腑。
无痛,不需要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