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二(虚词和通假字)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很哦同学都害怕学习文言文,觉得它很难理解,其实小编觉得文言文最容易学了,学习文言文靠的是平常的积累,所以学习它不需要着急,平时多看点书就好了。
对文言文的考试,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一《与朱元思书》一、通假字1.转:通“啭”,鸟叫声。
(蝉则千转不穷。
)2.反:通“返”。
(窥谷忘反。
)二、古今异义1.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2.奔古义:指飞奔的马。
(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三、一词多义1.绝:(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2)猿则百叫无绝(消失,断,停,)2.上:(1)负势竞上(向上)(2)横柯上蔽(在上边)四、词类活用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5.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五、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出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阅读理解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常识总结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sì)】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马说》【见(xiàn)】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cái)】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马说》【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zhī)】通“肢”,肢体。
6.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pī)】通“披”,穿。
7.蝉则千转.不穷——《与朱思远书》【转(zhuǎn)】通“啭”,鸟叫声。
8.窥谷忘反.——《与朱思远书》【反(fǎn)】通“返”,返回。
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jù)】: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zhǔ)】通“嘱”,嘱咐。
二、古今异义1.柔梢披风..——《满井游记》披风:古义:在风中开散;今义: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2.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局促:古义:拘束;今义:拘谨,不自然3.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是:古义:这,此。
今义:用作判断词,因此。
假: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趋:古义:奔,快走;今义:表趋向。
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6.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右备容臭.7.臭:古义:香气;今义:和香气相对。
——《送东阳马生序》8.主人日再.食再:古义:两次。
今常用义为:又一次。
9.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造:古义:往、到;今义:创造,制造。
10.赞.曰——《五柳先生传》赞:古义: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
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或置酒而招之.他2、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前置标志3、虽有千里之.能的4、食之.不能尽其材它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整音节,可不译6、执策而临之.它7、弗之.怠代指抄书这件事8、走送之.代指书9、益慕圣贤之.道的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11、当余之.从师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3、心乐之.代指水声14、乃记之.而去这地方15、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17、前人之.述备矣的18、名之.者谁它19、醉翁之.意不在酒的2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2、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2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26、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它二、其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2、亲旧知其.如此他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6、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7、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其实”8、或遇其.叱咄他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0、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1、以其.境过清它的12、增其.旧制它的13、其.喜洋洋者矣那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5、其.西南诸峰它的16、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1、因以.为号焉用,拿2、以.此自终凭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6、无从致书以.观来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8、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9、以.衾拥覆用10、以.中有足乐者因为11、以.其境过清因为1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都是因为的意思14、醒能述以.文者用15、夫不能以游堕事因为四、而1、或置酒而.招之表承接关系2、既醉而.退表承接关系3、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关系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关系5、执策而.临之表承接关系6、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关系7、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关系8、乃记之而.去表承接关系9、感极而.悲者矣表承接关系10、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关系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关系12、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关系13、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关系14、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15、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16、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五、于1、不戚戚二.贫贱由于2、不汲汲二.富贵对于3、骈死二.槽枥之间在4、每假借二.藏书之家向5、刻唐贤今人诗赋二.其上在6、多会二.此在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二.两峰之间者从8、有亭翼然临二.泉上者在9、二.时冰皮始解在10、潇然二.山石草木之间者在。
《三峡》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二、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四、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五、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六、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通假字 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二、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5、窥镜而自视窥: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6、暮寝而思之寝:古义:躺而不睡今义:睡觉地方三、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八年级下册文言分类复习(文言虚词)(一)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五柳先生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3、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5、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6、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7、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整音节,不译9、执策而临之它10、弗之怠代指抄书这件事11、走送之代指书12、益慕圣贤之道的1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14、无鲜肥滋味之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8、心乐之代指水声19、乃记之而去这地方20、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22、前人之述备矣的23、名之者谁代指亭子它24、山之僧智仙也助词,的25、醉翁之意不在酒的2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2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8、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29、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30、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3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32、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它33、如脱笼之鹄助词,的(二)、其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表推测语气词,大概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6、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7、鸣之而不通通其意代词,它的8、或遇其叱咄他9、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10、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词,“恐怕”1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2、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3、以其境过清它的14、增其旧制它的15、其喜洋洋者矣那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7、其西南诸峰它的18、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以之为:把它作为)2、以此自终介词,用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6、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连词,来。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二)1.《<庄子>二则》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文章写作背景《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
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
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
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
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三、字音字形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濠háo梁鯈tiáo鱼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怒而飞。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3.垂天之云。
(悬挂)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徙)5.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7.水击三千里。
(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环旋着往上飞)(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霜林菊影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八年级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八年级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深度解析#### 一、引言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使用的语言是古代的汉语,因此其中有很多的虚词。
本文将围绕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所学的文言文虚词展开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一种功能词,它在句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连接成分或修饰作用。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法,虚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 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虚词1. 以“而”结尾的句子:在文言文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以“而”结尾的句子。
这种句子通常用来表示转折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达出意思的反差。
2. 以“者”、“之”、“乎”等为主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如“者”表示名词,“之”表示代词,“乎”表示疑问和感叹。
3. 虚词的灵活运用: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有其独特的灵活性,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来理解和把握其实际含义。
#### 四、虚词的学习方法和技巧1. 多读多练:学习文言文虚词最有效的方式是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多练习句子的变换和理解。
2. 多查多思:遇到不理解的虚词时,可以多查阅相关的语法和句型知识,多思考其在句子中的实际作用。
3. 总结归纳:对于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及时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和方法论,便于日后的复习和巩固。
#### 五、对文言文虚词的个人理解和感悟文言文虚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智慧和文学艺术,更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支撑。
我们应该珍视和重视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
#### 六、结束语在今天的文言文虚词深度解析中,我们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所学的文言文虚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也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虚词时能够保持热爱和专注,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养。
《与朱元思书》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二)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
【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
今义: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
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5.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
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致】取得。
【假借】借。
假,借。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
以,因为。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冠,帽子。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
执,拿。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归纳《马说》1、通假字①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食”同“饲”,饲养,喂养 ③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现 ④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吗 2、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千里之能3、一词多义①食②其③策④能4、词类活用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使动用法,使……吃饱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动,吃 ③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驱使《陋室铭》1、通假字 ①谈笑有鸿.儒 “鸿”同“洪”,大,渊博 2、古今异义词 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谈笑有鸿.儒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名→动,出名 ②有龙则灵. 形→动,显灵,灵验 ③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 名→动,长到,漫到 4、文言专称 ①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白丁,布衣,指代平民 ②无丝竹..之乱耳/非丝.非竹. 丝竹,泛指音乐 ③黄发垂髫..../伛偻提携.... 黄发,伛偻指代老人;垂髫,提携指代小孩古:即使今:虽然 食马者 喂养食不饱 吃其真无马邪 难道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不知其能千里 它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马鞭,鞭子 策勋十二卷 记录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古:身体,形体 今:形貌,形状古:大,渊博 今:鸿雁,书信《活板》《核舟记》1、通假字①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仅仅,只是 ②板.印书籍 “板”同“版”,雕版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④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2、古今异义词 暂无3、一词多义 ①就②帖③从⑤印 ④为4、词类活用 ①板.印书籍 名→状,用雕版 ②火.烧令坚 名→状,用火 ③用讫再火.令药熔 名→动,用火烧5、文言句式 省略句①用胶泥刻字,(字模)薄如钱唇。
②(两块板)更互用之。
《口技》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词 ①几欲先走. ②两股.战战 ③会.宾客大宴 ④百千儿.哭 ⑤中间..力拉崩倒 ⑥变色.离席持就火炀之 靠近,到 瞬息可就 完成 每韵为一帖 标签 以纸帖之 用标签标出民弗从也 听从隶而从者 随从,跟随 为予群从所得 堂兄弟及侄子辈其印自落 字印五代时始印五经 刻印 密布字印 每个字一个印尚未盛为之 标签皆为板本 标签又为活板 标签每字为一印 标签满铁范为一板 标签未为简易 标签极为神速 标签每韵为一帖 标签其因为与群从 标签古:跑,逃走 今:行走古:大腿 今:屁股 古:适逢,恰巧碰上 今:会议,开会古:一般泛指儿女 今:儿子 古:中间夹杂 今:古:脸色,神色 今:颜色①绝 ②善 ③妙 ④指⑤乳4、词类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形→动,善于,擅长 ②会宾客大宴. 名→动,宴请 ③妇抚儿乳. 名→动,喂奶 ④妇手.拍儿声 名→状,用手 ⑤不能名.其一处 名→动,说出 ⑥遥.闻深巷中 形→状,远远地5、文言句式 省略句①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醒木。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例句通假字字义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值羞通“馐”美味的食物二、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能,可以乃记之而去.离开到,往崔氏二小生..年轻人戏曲中的一个角色越.明年到跨过,超过越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文章文章乃增其旧制.规模制度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准备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与“小”相对至若春和景.明日光景物连月不开.放晴打开锦鳞游泳..浮游潜游,(时而上,时而下)一种体育运动或.异二者为或许或者微.斯人没有稍微野芳.发而幽香花芳香柔梢披.风.《满景在风中散开一种披在肩上的无袖外衣。
夫不能以游堕.事《满景坏,耽误落下恶.能无纪《满景怎,不可恶茅飞渡江洒江郊.岸边,河畔郊外,城市周边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进方向,方位,朝长夜沾湿何由彻.结束,完结透彻,彻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值得足够三、一词多义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乐心乐.之(以……为乐把……当做快乐)隶而从.者(跟从)与游者相乐.(逗乐)清水犹清.冽(清澈)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以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能够,可以)见才美不外见.(显现,显露)游皆若空游.(游水)明灭可见.(看见)同游.者(游玩)如闻水声,如.鸣珮环(像,如同)或而或.长烟一空 ( 有时) 洛阳亲友如.相问(表假设,如果)或.异二者之为 ( 或许 )太守归.(回去)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归吾与谁归.(归依)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云归.而岩穴暝 ( 聚集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在)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不可久居.(停留、待)若皆若.空游无所依(如,好像)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一一.碧万顷(一片)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全)长烟一空.(消散)感极.而悲者矣(极点)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极此乐何极.(尽)开开.我东阁门(打开).南极.潇湘(直通)旁开.小窗(开设)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政通.人和(顺通)而或.长烟一空(有时)通北通.巫峡(通达)和政通人和.(和乐)初极狭,才通.人(通过)至若春和.景明(和煦)鸣之不能通.其意(通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居面山而居.(居住)国国.恒亡(国家)居.数日(停留)则有去国.怀乡(国都)霏淫雨霏霏..(繁密的样子)旷则有心旷.神怡(开朗)林霏.开(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秀深秀.者(秀丽)谓太守谓.谁(是)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太守自谓.(命名)临.于泉上(靠近)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临临.溪而渔(在(到)……旁)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执策而临.之(面对)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乍波色乍.明(初、始)偕宠辱偕.忘(都,一起)乍.出于匣也(突然)偕.数友(和)得欲出不得.(能够)酿泉.为酒(名词泉名)悠然自得.(高兴)泉泉.而茗者(用泉水、汲泉水)泉.香而酒洌(泉水)盛巴陵盛.状(盛大)去去.国怀乡(离开)游人虽未盛.(多)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一狼径去.(走开)髻鬟之始.掠(刚、才)卷卷有爷名.(名字)始始.知郊田之外(才)名名.之者谁(命名)未始.无春(曾,尝)有仙则名.(出名)自此始.(开始)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四、词类活用:⑴名词做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日光下澈:向下斗折蛇行:像蛇一样;像北斗星一样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
八年级(下)文言文温习资料一、通假字1、《与朱元思书》蝉那么千转不穷:“转”通“啭”,鸟鸣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4、《岳阳楼记》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五、30《诗五首》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显现。
二、古今异义1、《五柳先生传》(1)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领会。
今已:指领会他人没领会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友,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3)因以为..号焉古义:以之为,即“用它做……”今义:以为。
(4)不求甚解....古义:指念书要领会精神实质,没必要咬文嚼字。
今义:多指只求懂个可能,不求深刻了解。
2、《马说》(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的古义:一样。
今义:等候;表示复数或列举。
(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式。
今义:道路。
3、《送东阳马生序》(1)走.送之古义:跑。
今义:行(2)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
今义:表示趋向。
(3)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4)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5)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4、《岳阳楼记》(1)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2)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3)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
(4)属.于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也可指文章。
(5)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类复习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5.学学半:6.选贤与能:7.矜、寡、孤、独、废疾者: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9.才美不外见: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2.复前行:3.欲穷其林: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5.下见小潭:6.潭西南而望:7.皆若空游无所依:8.斗折蛇行:9.其岸势犬牙差互:10.心乐之:11.凄神寒骨:12.俶尔远逝:13.箬篷覆之: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石青糁之:16.居右者椎髻仰面:17.不知其善也:18.不独亲其亲:19.不独子其子:20.《齐谐》者,志怪者也:21.策之不以其道:22.食之不能尽其材:23.一食或尽粟一石: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一)【之】1.忘路之远近:2.闻之,欣然规往:3.处处志之:4.渔人甚异之: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具答之:7.心乐之:8.乃记之而去:9.径寸之木: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1.鲲之大:12.鹏之背:13.其翼若垂天之云:14.《谐》之言曰:15.鹏之徙于南冥也:1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7.天之苍苍:1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9.是鱼之乐也:20.子之不知鱼之乐:21.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22.我知之濠上也:23.其此之谓乎:24.大道之行也:25.马之千里者:26.策之不以其道:2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9.虽有千里之能:30.执策而临之:(二)【而】1.潭西南而望:2.乃记之而去:3.隶而从者: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6.化而为鸟:7.怒而飞: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1.执策而临之:(三)【以】1.全石以为底:2.卷石底以出:3.以其境过清:4.去以六月息者也: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6.不以千里称也:7.策之不以其道:(四)【其】1.欲穷其林:2.其中往来种作:3.得其船: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6.其人视端容寂: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8.其名为鲲:9.不知其几千里也:10.其翼若垂天之云: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2.其视下也:13.不知其旨也:14.不知其善也:15.其此之谓乎:16.货恶其弃于地: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1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9.策之不以其道:20.食之不能尽其材:2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2.其真无马邪:23.其真不知马也:(五)【于】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六)【乃】1.见渔人乃大惊:2.乃不知有汉:(七)【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2.不足为外人道也:3.全石以为底:4.为坻、为屿:5.为宫室、器皿、人物:6.中轩敞者为舱:(八)【寻】1.寻向所志:2.寻病终:(九)【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明灭可见:3.不可知其源:4.高可二黍许:5.珠可历历数也:(十)【乐】1.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十一)【固】1.固不知子矣:2.子固非鱼也:四、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二(虚词和通假字)
一、文言虚词
(一)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五柳先生
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3、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5、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6、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
7、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9、执策而临之它10、弗之怠代指抄书这件事
11、走送之代指书12、益慕圣贤之道的
1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14、无鲜肥滋味之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18、心乐之代指水声19、乃记之而去这地方
20、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
22、前人之述备矣的23、名之者谁代指亭子它
24、山之僧智仙也助词,的25、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2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
2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8、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29、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30、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3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32、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它33、如脱笼之鹄助词,的
(二)、其
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表推测语气词,大概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
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6、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7、鸣之而不通通其意代词,它的8、或遇其叱咄他
9、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10、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词,“恐怕”
1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2、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3、以其境过清它的14、增其旧制它的
15、其喜洋洋者矣那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7、其西南诸峰它的18、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
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以之为:把它作为)
2、以此自终介词,用
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
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
6、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连词,来。
7、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8、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第二个“以”:介词,把
10、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
11、以衾拥覆用12、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13、全石以为底介词,把,用14、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15、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1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都是“因为”17、醒能述以文者用18、夫不能以游堕事因为
(四)、而
1、或置酒而招之表承接关系
2、既醉而退表承接关系
3、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关系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关系
6、执策而临之表承接关系(表修饰)
7、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关系,但,却
8、久而乃和表承接,不译。
9、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关系,不译。
10、乃记之而去表承接关系,不译。
11、隶而从者表并列关系,不译。
12、感极而悲者矣表承接关系1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关系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关系15、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关系
16、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关系1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18、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19、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
20、太守与客….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关系21、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不译
22、游人去而禽鸟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却)
2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24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25泉香而非酒洌(表并列)26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五)、于
1、不戚戚于贫贱由于
2、不汲汲于富贵对于
3、骈死于槽枥之间在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6、多会于此在
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
9、霜叶红于二月花比10、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在
1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在1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13、、于时冰皮始解在14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从)
(六)为
1、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2、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
3、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
4、为坻,为屿动词,作为
(七)然
1、娟然如拭…….的样子
2、然徒上涌则汗出浃背连词,然而,但是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的样子
(八)则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
2、然则北通巫峡(连词,“那么”)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
4、蝉则千转不穷就,便
5、《论语》六则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6、以身作则准则,法则
(九)或
1、而或长烟一空代词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助词,或许,也许(十)故
1、故余虽愚连词,因此
2、故外户而不闭所以
(十一)如
1、亲旧知其如此像
2、晏如也……的样子
(十二)若
1、猛浪若奔像
2、仿佛若有光好像,似乎
三.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鸣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喂养
4才美不外见“见”能“现”,表现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6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7手指不能屈伸“屈”通“曲”,弯曲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10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
11属予作文到记之“属”通“嘱”,嘱咐
12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huī通“隳”,毁坏
13恶能无纪“纪”通“记”记载
二.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鸣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喂养
4才美不外见“见”能“现”,表现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6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7手指不能屈伸“屈”通“曲”,弯曲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10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
11属予作文到记之“属”通“嘱”,嘱咐
12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huī通“隳”,毁坏
13恶能无纪“纪”通“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