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8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和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1.自律性:部分心肌细胞能有规律地反复自动除极(由极化状态转为除极状态),导致整个心脏的电—机械活动,这种性能称为自律性,具有这种性能的心肌细胞,称为自律细胞。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处、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网均有自律性;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入口、冠状窦邻近的心肌以及房间隔和二尖瓣环也具有自律性,而心房肌、房室结的房—结区和结区以及心室肌则无自律性。
2.兴奋性(即应激性):心肌细胞受内部或外来适当强度刺激时,能进行除极和复极,产生动作电位,这种性能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
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值下刺激,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值刺激。
心肌在发生兴奋时,首先产生电变化,并由电变化进而引起心肌的收缩反应。
心肌的兴奋性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可将心动周期分为反应期和不应期,后者又可分为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从除极开始,在一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起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是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反应的时期,在时间上略长于绝对不应期。
在有效不应期的后期,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但不能传布,从而影响下一个动作电位,形成隐匿传导。
这一时期相当于QRS波群开始至接近T波顶峰这一段时间。
心肌的不应期可保护心肌不至于因接受过频的刺激而发生频繁收缩。
房室结不应期最长,心室肌次之,心房肌最短。
心肌不应期的长短与其前一个搏动的心动周期长短有关。
心动周期越长,不应期越长,反之,则短。
(2)相对不应期:对弱刺激不起反应,对较强的刺激虽可产生兴奋反应,但这种兴反应较弱而不完全,表现在对兴奋传导速度缓慢和不应期缩短,二者均容易形成单向阻滞和兴奋的折返而发生心律失常。
镁离子对心脏电生理的作用镁离子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镁离子的生物学作用、镁离子与心脏电生理的关系,以及镁离子对心脏电生理的作用机制。
一、镁离子的生物学作用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中大约有40%的镁存在于骨骼中,10%存在于肌肉组织中,其余存在于细胞膜和体液中。
镁离子是人体内许多酶的活化剂,参与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生物过程,同时也调节血压、心脏、神经肌肉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二、镁离子与心脏电生理的关系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工作状态由心脏电生理控制。
心脏电生理是指心脏内电信号的产生、传递和传导过程,这些信号负责调节心脏节律、心室舒缩和心输出量等重要生理功能。
这些电信号主要由心肌细胞的电活性所产生,而镁离子正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镁离子可以调节细胞内的Na+/K+ ATP酶的活性、细胞膜的通透性及钙离子渗出等过程,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功能。
三、镁离子对心脏电生理的作用机制 1.影响心脏细胞的静息电位。
在心肌细胞的静息状态下,细胞内的镁离子浓度较高,这种高浓度能够抑制细胞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从而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
2.影响心肌细胞的窦房结自律性。
镁离子能够抑制钙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抑制窦房结细胞自主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振幅,达到调节心率的作用。
3.影响心脏细胞的传导和复极。
镁离子能够调节心肌细胞的Na+/K+ ATP酶的活性,从而控制细胞内钠离子和钾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并对细胞的电位复极过程起到调节作用。
4.与钙离子的互动。
镁离子和钙离子具有相互竞争的作用,高浓度的镁离子会抑制钙离子的渗透,从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调节心肌细胞收缩力和心律的稳定性。
四、镁离子对心脏电生理的临床意义 1.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许多研究表明,补充镁离子可以降低血压,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
2. 紧急治疗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指心肌细胞在体外或体内的生理特性,是心肌细胞的生理功能的表现,也是这个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础。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由心上膜、心肌细胞和心室膜等心脏细胞组成而显示出来的。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行为可以分为调速行为、电压依赖行为和放电行为。
调速行为是指心肌细胞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可以调节自身的呼吸和收缩,以保持心率的稳定;电压依赖行为指心肌细胞在内部和外部的电场中,会受到电压的作用,使心脏泵出和泵入血液,促进心率的调节;放电行为是指心肌细胞位置上的电荷在传导中发生变化,主要分为超自发性放电和诱发性放电,这两种放电行为都能够调节心脏节律。
心肌细胞的超自发传导是关于心脏正常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让心肌细胞在没有外界的刺激的情况下跳动,而诱发性传导是在心脏周围的神经末梢刺激下,由心室或心房而触发的传导,它们和心室的合成都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可以促进心脏的正常节律的运动。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受到许多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pH值、离子浓度、温度、氧浓度、钙离子浓度等,而外部因素则是外界处于体外或体内的心脏环境,如心肌上皮感受器、心脏运输血液的血循环系统等。
当这些变量发生变化,它们都会引起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变化,影响心脏的功能性能,甚至可能会引起心肌病变或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传导途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导途径涉及到多个方面。
本文将全面介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传导途径,包括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过程、局部电流的形成、传导速度的调节和传导终止等方面。
一、动作电位产生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受到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改变,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随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整个过程需要ATP的供能。
二、传导过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细胞内的传导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局部反应期:受到刺激的部位会出现局部电流,引起局部膜电位的变化。
2.峰电位期:随着钠离子通道的关闭和钾离子通道的进一步开放,膜电位达到峰值并维持短暂的时间。
3.复极化期:钾离子通道逐渐关闭,钠离子通道重新开放,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
在传导过程中,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Ca2+浓度、膜电位等。
此外,细胞内的ATP供应也是影响传导过程的重要因素。
三、局部电流的形成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细胞膜两侧的局部电流形成原理和机制主要包括跨膜电位差和离子通道的快速关闭。
在峰电位期,由于钠离子通道的关闭和钾离子通道的进一步开放,膜电位达到峰值并维持短暂的时间。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会驱动电流的形成,使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从而传导动作电位。
四、传导速度的调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肌浆网钙离子浓度。
肌浆网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和传导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钙离子浓度的情况下,钠离子通道的开放速度和幅度增加,进而加速了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此外,局部反应期和复极化期的持续时间也会影响传导速度。
五、传导终止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传导终止主要涉及晚钠离子开放和激活钙离子通道两个过程。
晚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导致钠离子内流,引起膜电位的上升,激活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钙离子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起着泵送血液的作用。
而心肌细胞则是心脏发挥功能的基本单位。
钙离子作为心肌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心肌细胞的功能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钙离子的来源、信号转导通路、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钙离子的来源钙离子并不是人体内必须摄取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存在是通过细胞内外环境等因素影响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钙离子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摄入,例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离子的食物;二是通过钙离子泵控制,大部分钙离子在人体内是通过细胞膜外向性的钙离子泵和细胞内向性的钙离子泵控制的。
二、钙离子的信号转导通路钙离子在心肌细胞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信号转导通路是关键的环节。
当细胞受到刺激,钙离子便从细胞膜外进入到细胞内部释放,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在细胞内,钙离子会与多种蛋白发生作用,例如钙离子与钙调素蛋白复合物互作,进一步触发钙离子释放,形成正反馈反应,使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心肌细胞活动。
同时,钙离子还与肌钙蛋白发生作用,导致肌纤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心肌纤维细胞发生收缩和舒张。
在此过程中,细胞内的钙离子与肌钙蛋白发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钙离子还会进一步影响细胞内的离子交换、酶活性、离子通道等因素,从而对心肌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
三、影响因素心肌细胞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钙离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子。
一方面,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异直接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
因此,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心肌细胞功能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多种因素的累加作用也会影响钙离子的信号转导通路,导致不正常的心肌细胞活动。
例如心肌缺血、心肌病、高血压等疾病,都会对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产生影响,使心肌细胞活动异常,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四、临床应用钙离子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并已经应用到临床诊疗中。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是指心肌细胞在不受外部刺激时的电位状态。
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脏肌肉的基本单位,其静息电位的维持对心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在心脏的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是通过离子的跨膜运动来维持的。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主要是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布不同。
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在细胞膜上形成了不同的电位,使得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异得以保持。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发生变化,导致离子的内流和外流,从而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分布,破坏静息电位状态。
这种变化引发了心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从而推动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静息电位的维持与心脏的正常节律密切相关。
一旦静息电位发生异常,如过度兴奋或不充分兴奋,都会导致心脏的节律失常,甚至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维持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需要保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维持正常的离子通道功能,避免过度兴奋或不充分兴奋的情况发生。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如限制钠盐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总的来说,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是心脏正常功能的基础,对心脏的
稳定性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和关注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脏健康,注意保护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让心脏始终健康跳动。
四、心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性心衰的发生和治疗1、评价心功能的指标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评价心功能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心力贮备、射血分数等。
心输出量: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心输出量×心率,是衡量心脏射血功能的强弱与是否正常的指标,但无法排除个人体重的影响。
心脏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是心输出量经单位体表面积标准化后的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可比性较好,但应该在安静和空腹情况下。
心力贮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能适应机体需要而提高心输出量的能力,它可用活动时心脏工作的最大能力与安静时的能力之差来表示,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与心脏健康状况有关。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即心脏前负荷)的百分比,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是判断心力衰竭类型的重要指征之一。
2、影响心功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机制为何?影响心功能主要是影响泵血功能,主要因素搏出量及心率,搏出量又取决于前负荷(心肌初长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心肌收缩能力以及后负荷的影响。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可使心输出量相应增加。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搏出量显著减少,心输出量开始下降。
当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量早已达到上限,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所以,心输出量也减少。
前负荷:是指心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即在舒张末期,心室所承受的容量负荷或压力。
Frank-Starling心脏定律:心脏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调节,可以对搏出量进行精细、小幅度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平衡。
所以在一定限度内,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容积)愈大,心室肌的初长度愈长,则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就愈大、搏出量就愈多。
后负荷:指心室肌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即心脏在射血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1)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脏肌肉组织的基本细胞单元。
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能够协调地收缩和放松,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下面是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的相关内容。
1. 刺激介导的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心肌细胞的收缩和放松主要由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控制。
当心肌细胞受到神经或内分泌系统的刺激,细胞内的钙离子会迅速释放出来并进入肌纤维细胞内,引起细胞的收缩。
而在细胞膜上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的钙离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或放松。
2.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具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体细胞。
它们能够自发地产生电信号,并传递给邻近的细胞。
这些电信号经过心脏的传导系统,最终引起心脏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由于心肌细胞的特殊性质,它们能够保证心脏的正常有序收缩和放松,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3. 心肌细胞的代谢特性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代谢活性,需要特定的代谢物和氧气来维持生存。
由于心脏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工作的器官,因此它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
心肌细胞能够利用血液中提供的葡萄糖和脂肪酸等多种能量来源来合成ATP,从而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
4. 心肌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心脏是一个高度自我修复的器官,其中的心肌细胞也具有相应的自我修复能力。
当心肌细胞受到疾病或受损时,它们能够通过增殖或移植等方式完成自我修复,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心脏疾病治疗和心肌再生等领域,心肌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心肌细胞是心脏肌肉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这些特性决定了心肌细胞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和心肌再生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离子通道疾病心电基础及心电图表现1 基础知识1.1 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及心脏离子通道病心室肌动作电位分5个期,即0、1、2、3、4期。
0期(去极化)为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主要由细胞外钠离子经过细胞膜的电压门控钠通道迅速内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曲线迅速上移形成,T型钙通道(ICa-T)和L型钙通道(ICa-L)也参与0期后段的形成。
Ⅰ期(快速复极早期)是继动作电位0期之后,膜电位迅速下降,形成一个尖锋,主要由钠通道的失活和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激活及氯离子外流所致。
Ⅱ期(平台期)是内外向电流平衡的结果。
内向电流包括ICa-L和INa/Ca和缓慢钠通道电流,参与平台的外向电流包括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和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
Ⅲ期(快速复极末期),主要是外向钾离子流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s、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Ik-Ach、ATP敏感性钾电流Ik-ATP形成。
Ⅳ期(静息或电舒张期或起搏阶段),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水平,其背景钾电流是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k1。
随着90年代心脏内膜、外膜和中层M细胞的发现,已知不同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数量和表达均不同,从而明确了心脏动作电位具有不同区域性分布。
因为离子通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是维持心脏生物活性的重要基础。
如果心脏离子通道基因缺陷与功能障碍,包括离子通道功能过度表达(功能获得)或衰减(功能丧失),导致心脏电紊乱即称为心脏离子通道疾病。
1.2 动作电位和ECG波群的关联跨膜ECG记录及相关波形的产生(见图1-41-1)。
QRS波起点与最早激动的内膜动作电位起点同步,QRS终点与内、外膜或M细胞层间动作电位穹窿压阶梯度值有关。
T波顶峰与外膜复极终点同步,T波终点与M细胞复极终点同步。
TpTe代表T波顶峰到T波终点的时间(见图2-41-1),在动作电位上为最短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最长动作电位时程的差值(TDR)。
1.3 遗传学基本概念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正常是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肌电生理的作用有:①心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是由细胞内外钾离子、钠离子浓度差所产生。
这种浓度差是由细胞膜上的Na+一K+一ATI〕酶和供能的AT]〕通过某种载体将钠离子转运出细胞,将钾离子转运人细胞内的结果,而na+一K+一ATP 酶是由镁离子所激活的。
②在动作电位期间,镁在维持心肌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选择性中起一定作用,对舒张期除极基础的缓慢。
钙离子内流和钠离子外流有阻断作用,从而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些时相。
一般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低钾、低镁有关。
AMI时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激活了腺昔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导致脂肪酸分解加强和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后者与镁离子结合成不溶性脂肪酸镁,致血清和细胞内镁浓度降低,加之利尿等原因均会导致低镁血症。
AMI 发病后1 d-3 d,血清镁水平明显降低〔’」,而缺镁时钠钾泵活动性降低,使细胞内失钾,引起静息膜电位降低,心肌兴奋性增加,传导减慢。
缺镁时钙离子经慢通道进人细胞速度加快,使动作电位曲线平台期缩短,有效不应期也缩短,传导减慢及不应期缩短均有利于折返。
缺镁时自律细胞的除极加快,自律性增高等原因均易引起心律失常川。
镁盐在AMI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①拟钙拮抗剂作用,镁与钙在细胞内外竞争结合部位,因此,镁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生理性钙拮抗剂。
静脉输注镁剂后,激活Cat十一ATP酶,促进钙离子进人肌浆网,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下降,起到钙拮抗剂样抗心律失常作用。
②膜稳定作用,心肌静息电位的形成取决于细胞内外K离子浓度梯度。
镁是Na十一K+ -ATP酶的激动剂,镁缺乏使应激性增加而促发心律失常。
静脉输注镁剂后,使Na+一K+一ATP酶激活,补充了细胞内低K离子,膜电位负值增大,致心肌复极均匀化,消除折返激动。
③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扩张冠状动脉,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31,改善心肌供血和微循环等。
AM[合并低镁血症比血镁正常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因此,除去忌用镁制剂病人以外,对AMI病人宜尽早予以镁制剂治疗,对病人的治疗与恢复是有益的。
心电物理知识
1.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心脏肌肉细胞(心肌细胞)具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当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会产生电位变化。
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内外存在稳定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通常是细胞膜外正电,膜内负电。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会发生瞬时的反转,即除极过程,随后通过离子泵的作用回到静息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复极。
心肌细胞的这种电位变化会形成一系列的动作电位,依次传播,使得心脏得以有序地收缩和舒张。
2.心电向量:
心脏每次搏动产生的电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电流源,形成一个心电向量。
这个向量随着心脏各部位的激动顺序和方向不断变化。
心电向量的合成就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空间上的总体表现。
3.心电信号记录:
通过在人体体表放置多个电极,可以检测到心脏电活动在体表的投影。
当心脏各部位依次除极和复极时,体表电位随之变化,形成的心电图波形反映了心脏激动的顺序和时间间隔。
心电图上的P波、QRS波群、T波和U波分别对应了心房除极、心室除极、心室复极早期和晚期复极过程。
4.心电图波形解读:
心电图上的波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心率、心律、心肌除极和复极的顺序、时间、幅度以及各波形间的时间间隔等,这些参数可用于诊断各种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
5.心电生理传导系统:
心脏内部有一个特化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这些结构保证了心脏电激动的有序传递。
心电图能反映出这个传导系统的功能状态。